A.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背后隐藏着人文地理学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讲,为我们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 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 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地理环境影响人类食物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了醋来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显而易见,是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中国有个顺口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实辣是 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较少,人们需要补充糖分;北方的气候导致蔬菜较少,要多放些盐来弥补蔬菜的匮乏。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心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十分广泛。农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传统游戏击 鼓传花都是逆时针转圈。体育运动如跑步、赛车、赛马也是逆时针运动。我们用右手夹食物往嘴里送同样是逆针向运动,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针向向上生长,老柏 树的扭曲也是逆针向等等。其实,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地球的自转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针向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在地球这个摇篮中逐步被“摇”大的,人类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吻合了逆时针向的运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有应用价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庙,为了满足游人购物的需求,孔庙在前半部东 西对应的两个小房间内开设了商店。有意思的是,东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几百倍。原因在于,游人在进入孔庙后按照逆针向运动,先到达了东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对着车站、影剧院、体育场就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古代的阵法、迷宫,都是利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它们的 共同特征是,一会儿顺针向转,一会儿逆针向转,干扰你的神经系统,使你晕头转向
B. 地理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举例说一些吧
下面,我就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产生什么杨的制约作用,以及制约强度的大小进行评述.
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制约表现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现差异.这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本来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当然要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和方式,固有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区别,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环境,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商业,航海,殖民则较为发达.
马克思的以上论述表明,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这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学说就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了较大区别.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孟德斯鸠认识不到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而不适当地强调人的气质性格及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多过着农耕生活.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某个民族才形成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此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的形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响.但是,这些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发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地理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之一的劳动对象,在人类文明初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际情况的,是唯物史观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表述,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C.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地理环境是人类出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对人类出现和生存适宜的地理环境,就没有人类。地球具有太阳系其他星体所没有的适合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类出现,人类之所以能够继续生存、繁衍,地理环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适当的气候条件。地球总面积为5.1×108 km2,其中海洋为3.61×108 km2,陆地为1.49×108 km2,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场所。尽管世界人口已达60亿,尽管在一部分地区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而使地理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陆地没有人类居住。地理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空间,而且还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各种能源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形式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1)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在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城市和区域发展、工农业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山地环境对四川交通的直接影响。重叠的险峰、陡峻的峭壁、凶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碍。山区和平原修建运力相同的铁路,造价相差三倍以上。甘泉酿美酒,名酒产地大都有优质水源。由于油田自然状况的差别,长庆、四川、延长和江汉油田的开采成本等于大庆油田的两倍以上。京汉铁路沿线位于太行山冲积扇地带,地下水丰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活跃的地区。
(2)地理环境的间接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数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媒介来体现。第一类间接影响是“自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型连锁反应。我国东南沿海盛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和水产,罐头工业原料丰富,成为我国罐头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美国芝加哥在附近农牧业基础上,发展肉类加工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机械制造业。它们的背景都是适宜的农业地理环境。第二类间接影响是“自然—上层建筑—经济”型连锁反应。地理环境通过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反应,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这类间接影响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不少国界与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体一致。如以山为界的有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等,以河为界的有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等,以湖为界的有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四个大湖等。这些自然体,一旦成为政治边界,对于边界两侧的社会经济分异就会产生间接影响。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经济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较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气候、地形和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
在该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如我国的黄河与长江、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
(3)工业社会阶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地理环境包含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自然条件可以从经济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丰富的生活资料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鱼类的水等;另一类是丰富的劳动手段自然资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在人类文化初期即相当于农业社会阶段,前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后一类自然资源起决定作用。
(4)后工业化阶段
新技术产业兴起,自然资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相对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异的地区落脚,如日本九州、德国南部都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新技术产业区必然是知识密集区,优异的环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此外,环境优异有利于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刻,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在人类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而适应和利用环境,进行采集和狩猎,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学会了栽种植物和驯化动物,从而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集市贸易、城镇和手工业。人类利用自然的规模有所扩大,程度逐步加深,改造环境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类以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为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产工具简单,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对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而没有考虑对它们的保护,从而产生了较多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盲目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这些都会促使土地退化,甚至产生荒漠化。有些古代经济、文化很发达的地区也因此而沦为废墟或荒漠。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现代化工业,人与环境的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在生产中,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人口迅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剧增,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类通过工农业活动,使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活动范围明显扩大,食品和其他物品的消费快速增长。现代化工业的生产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矿产资源与能源以空前的规模被开采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和废料等“三废”又以空前的规模被排放出去,主要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空中烟雾笼罩,地面污水横流,工业垃圾和废物堆积如山,工厂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在空中回响。有些“三废”对生物和人类有很大的毒性,给人们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甚至常常造成人员死亡。
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继续加剧。人类更大规模地开采和耗用自然资源,发明并大量使用内燃机,大规模地发展有机化学工业,这些都使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新技术和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地球上过去未受严重污染的区域也受到很大影响。世界上发生了许多致使人员伤亡的事件,如着名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因吸入含SO3 和H2 SO4 的气体,导致5天内4000人死亡。众多巨型油轮在海洋上航行,海上钻井设施投入普遍使用,使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高空大气的污染日益加剧。就连人迹罕至的高寒山区和两极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地球上已经很难发现洁净的、未受污染的地区。
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和能源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最强烈的影响形式之一。其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把可燃性矿物转变为CO2和碳酸盐类,消耗、分散经地质作用积聚而形成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形成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新的地理环境;②通过挖掘和堆积作用而破坏土地,在露天或井下开采矿石、建筑材料和煤,会造成大量的地表堆积物和许多地下空洞;③岩土体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容易诱发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④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降低地下水位,改变水文网状态,影响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⑥污染大气,在开采和堆积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尘埃,在加工冶炼矿石(特别是含硫化物矿石)和烧燃料时都会对大气产生污染;⑦含硫和其他元素的重金属矿周围的土地极易受到污染;⑧海洋受到污染,运输石油、矿石,从海底开采矿产(特别是石油),从陆地向海洋排放矿渣,这些活动都会造成海洋污染。此外,开采和加工矿石有时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矿井塌方造成的伤亡事故、吸入粉尘导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
D. 从历史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起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
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例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视频资料: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草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小、资源缺短缺的日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工业。
第四,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维持如何,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态要素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生态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能够保持协调发展,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之,如果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则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E.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2、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F. 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___.(判断对错)
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我国的北方地区降水较少,耕地类型主要是旱地,南方地区降水较多,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
故答案为:√.
G.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而我们所谓的“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整体性的最好体现,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其后果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并危害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类所生活的城市中,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要协调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把自然地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自然环境破坏后的修复所需要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发展都要以协调好人地关系为基础。
H. 区域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
区域内,地形、土壤、水源等,影响农业的发展。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点三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P16-22)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1、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基础知识
1.衡量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种产业的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等
2.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②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③区域内经济差异小,交通通达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
3.工业化阶段:
①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②相继出现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逐步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内的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加强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国的匹兹堡
(1)初期阶段:
特点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或区位因素)
开发煤炭资源
运入铁矿石
(2)成长阶段:
特点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 方法技巧
生产规
模扩大
企业和城
镇增多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排放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大量排放
资源面临枯竭
地价上涨
环境污染加重
→
→
→ -→
→
→
(3)转型阶段:
特点
区域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主要问题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展要求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生产结构单一
工业生产集中在钢铁、机械等少数重工业部门,缺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优势资源是煤炭,但随着石油、天然气广泛应用,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技术炼钢耗煤辆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钢铁产品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
新技术革命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但由于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来此落户
※方法技巧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复杂
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活动参与:
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地带”“锈蚀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原因: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4)再生阶段:
特点
“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区域发展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庆的发展(P20)
(1)初期阶段:
大庆地区荒地较多,人烟稀少,发现了油田,并开始开发,该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大庆市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
大庆油田资源面临枯竭,经济体制以国有计划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使大庆市的发展面临困境;
(4)再生阶段:
大庆市实行二次创业,发展后续产业,经济得到好转,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走向协调。
※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的美化与绿化。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同大庆一样,随着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最终都要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必须“未雨绸缪”,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项目
内容
区位优势
煤、铁、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地位
曾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面临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就业矛盾突出,环境严重污染
振兴措施
改变原有计划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技术和人才,美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3.案例三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1)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成长阶段: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技术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3)后期阶段: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
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
体验收获:
1.“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双项) ( AB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C.丰富的水能资源 D.优美的环境条件
2.有关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将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发展相关内容填入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填代号)
A.资源型 B.煤铁资源丰富 C.水陆运输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丰富,铁矿石短缺 F.水资源丰富
4.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 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5.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D )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6.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以趋缓和
7.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迁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 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 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
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关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 (CD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步由紧张走向协调
9.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A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10.读五大湖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汽车城”之称的是底特律,享有“钢都”之称的是匹兹堡。
(2)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改种工业布局的方式属资源型,发展改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是:资源条件是煤铁资源丰富,交通条件是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农业条件是农业基础好,历史条件是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I. 试举一例具体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论题。只要人类社会的运行没有终止,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论题,可以说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主题”。中外先哲们曾对这个切关宏旨的问题作过深沉的思考。如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见解,便显示出高度的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迪。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向自然界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的过程中,自然界的铁腕也日益强劲地回敬人类。1998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就是有力的佐证,原因就是长江流域人们围湖造田,填湖造田的恶果,也是多年沿岸人不重视植树造林的后果。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更加深切地引起人们的注目。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载体,是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社会的进程不能脱离人类在时空上所处的特定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地理环境之中进行。正是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异彩纷呈、有声有色的话剧。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已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所认识。
【如需事例再详细的解释,请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