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按照思维的逻辑属性,地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综合思维、空间思维、生态协调思维、发展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思维训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的核心要素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关键要素是知识、方法、信息。训练关键点一要注意梯度,二要考虑向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下面以“澳大利亚”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本课例中是如何进行地理思维训练的。
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可以抓住关键要素,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特点为“半环状”,社会经济特征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里的国家”。我们可以利用图1向学生展示本课例的关键知识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分知识点逐个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
1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成为整体。就综合分析而言,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弄清地理事物的关键所在,把握全局、分清主次、归纳总结和整体提升。要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待区域地理特征。在本课例中出示图2,可以让学生先明确澳大利亚半环状的分布特征这一关键,可以构建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状况五个向度,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分析其成因。
2空间思维。所谓空间思维,关键是建立起准确的方位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影像,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实际方位,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空间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用数理位置(如经纬网坐标)、自然地理位置(如相对于山脉、河流的位置)、人文地理位置(如相对于城市、铁路的位置)来表述,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出示图3,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生态协调思维。所谓生态协调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角度去思考地理问题,关键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从以往的“人定胜天”上升到环境友好型的持续发展方式。因为人类活动使原始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理环境。出示图4,让学生讨论这些要素是如何影响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又是如何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又促使各要素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良性循环?
4发展性思维。地理学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研究这种变化发展的特点,掌握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据此预测和推论未来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这便是地理学的战略性。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是否具备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能力,这就成为地理学科高考的评价目标之一,也是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地理素养的具体体现。
澳大利亚长期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赚取大量收入,农牧业、采矿业为澳传统产业。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以来,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重大结构性调整,旅游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目前已达到70%左右。如图5构建多向度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情况。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依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真正的教育是思维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当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地理思维,即能反映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的思维,帮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要让我们的学生“跳出地理看地理,跳出区域看区域”,理解一系列新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教学理念的新发展,也带来考试理念的巨大变化。以至于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的眼里“只要背背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地理学科会考也似乎变得难以捉摸。为此我们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潜心研究新的教学纲要,改变过去“划、拉、背”的教学方法,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二、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扬团队精神,共创佳绩。
团结就是力量,拼搏就有战斗力。我们地理学科组的成员,既有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有刚刚改行的新手,新教师经常羡慕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老教师则欣赏新教师们的干劲十足,平日教学中老教师把关定舵,把握住知识的深度、广度、教学方向,把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教师。新教师广泛的查阅资料、搜集试题、有价值的实例,共同研究,确定方案,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都能做到团结友爱,坦诚交流,大公无私,从不计较得失,从不保守,协作共进,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打整体战,避免了单兵作战和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一支“肯吃苦、会共事、能战斗”的战斗集体,建立了一支团结的、效率高的团队。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还经常了解教学的新观点,积极探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学科组时时刻刻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科组教师不放过任何一次外出听课、学习、交流的机会,并能将所学、所得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全学科组中进行交流,将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精研教法,抓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率。
“希望在每一个学生,成功在每一节课”不能依赖“大运动量”的补课和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成绩的关键如何在授课中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了上好一节课,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说,老师少讲学生多思,”达到变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会学的较高境界。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节课都达到“高效、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去审视、理解、比较,解决从生活实际中抽出来的地理问题,使学到的知识“活”起来,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1、堂堂清,夯实基础。避免“上课松松垮垮,课后作业一大堆”,课堂上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布置“定时定量”的任务,让学生时刻有事做,该识记的识记、该讨论的讨论、该拓展的拓展,切实做到抓住基础,以便提高能力 。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地理,需要记忆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如果纯粹去识记,知识就会变的乏味,缺乏生气,既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牢固的掌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中尽量使用投影片,多媒体等素材创设认知情景,用形象的思维来促成教学。起到了增强感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体验感悟;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等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熟悉题型,提高考试技巧。
3、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课堂中我们尽己所能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知自然知识、社会经验、文化传统相联系,使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3.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
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
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
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
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
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
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
趣,锻炼了思维能力。
3.巧设悬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期待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例如,
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将本节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困惑去学习。像在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观察“鸡蛋汤”的“热气”,
可以看到“受热上升”有迹可寻。随着热气不断升腾,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受热上升”的实例。将小吃碟放在“热气”的上方,一会儿便在小吃碟上凝结出了小水
珠,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在上升运动中,如何形成降水?这一系列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避免因疲劳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保障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背景 提出一个问题 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一些活动 得到一点启示”。
例如,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亚洲和欧洲”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
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
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
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学科教学,它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特别是地理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逻辑思维,以及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知识
4.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构建脑中地图,形成二维空间概念。
2.转换视角,培养和提高三维空间思维能力。
3.利用地理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的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
4.整理知识系统,比较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5.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一)形象与创意的培养。这在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进行形象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的思维。地理学科中的形象思维是通过地理规律来体现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地理规律的培养。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经过对无数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归纳而成的地理原理知识,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系统,也是地理教学中难度最高的内容。中学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地理规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形成规律。在教学中,若不阐明地理基本原理,会降低地理知识水平,而讲得过深或太复杂,会使学生食而不化,反而冲淡一些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道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地理规律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地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恰当地进行讲解、分析。如: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般可用于分布规律的整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组合,直接整理出其规律内容。主要有: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高大山系和火山、地震带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工业和农业区域分布规律;交通和城市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规律等等。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还可以对一些具体的规律归纳整理,如:
如: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这是学习新知识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不可缺少的步骤。要运用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学生感知地理事物,获取感性材料形象地理表象的有效途径。野外观察、识看标本、实际测量、演示实验、参观访问等,还可运用反映地理实物的图片、幻灯、电视、录像等使学生直接接触或观察实际地理事物,(如:介绍岩石)都是形成地理表象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和黑板绘画,尤其是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清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透彻分析地理知识间的因果关系。一般地理分布规律遵循由果析因的顺序,演变规律要由因析果,把地理规律的本质内容融入地理认知结构的框架中。如图:
要让学生在彻底理解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掌握地理规律,彻底弄清地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和表述地理规律。
(三)抽象和想象的培养。具体的地理现象往往千差万别,借助建立某种模式就可以通过抽象达到简化复杂真象的目的,最终总结其中的规律。有的地理规律,尤其是一些地理演变规律,其地理事象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获得地理演变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要尽量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实验演示或实际观察。例如,月相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热力环流、物体水平运动偏向、锋面的形成及运动等。如:月相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实际观察了月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获得了月相变化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从中概括出月相从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演变规律。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事先制定好详尽的实验和观察计划,要求学生做详细记录。
6. 如何培养地理思维
一、理解基本知识点,切勿死记硬背
有人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实我以前高中读的就是理科,以前的师范生只招理科,只有最近几年才文理兼收。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是学好地理的前提。只要学生能理解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归纳,教师在归纳的基础上修正一下一些专业术语就可以了。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是很强的,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知识之间,尤其要注意理解。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注意地理结论的呈现。而应注意地理现象的产生,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
二、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现象,掌握基本地理概念
地理基本原理是地理知识的灵魂,一个地理原理本身就隐含多种地理现象。只要重视每一章节的基本原理,其他的知识点就可依次推理归纳。比如学习锋面系统,只要学习能掌握锋面的形成原理,那么,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就能依次推出。雨区的位置就很明了了。
三、整理知识点,突破重难点
地理教材每一章就是一个小模块,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就是大气模块。每一章结束后,应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整理可以分类进行。可以按照重点、难点、识记、计算等整理出来,专项巩固突破,这样,有利于一些难点知识的突破,重点知识的巩固。必修一第一单元,计算较多,难度也大。在上完新课后,我就要求学生把第一单元的所以计算知识点整理出来,熟悉公式、方法等。最后再专门印刷试题,专项训练,结果学生掌握这类知识比同类班级好多了。
四、梳理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系统框架
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需要一个框架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就好比捡珍珠,要增大其价值,就需要把珍珠串联起来,制作成项链。其实,梳理知识体系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逻辑性的过程。建立知识框架,使知识形成系统性、逻辑性、这样“牵一线”就“出一串”。学生在以后复习时,只要拿出知识体系框架,就能顺藤摸瓜,熟悉掌握框架上的所有知识点。如果从高一入手培养这个能力,一直坚持到高三,那么,你的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会比其他同学高很多。
地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地理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