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地理中的空间尺度思想
地理空间
简介:地理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及行为在地理范畴中的广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态、结构、过程、关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同时在“暂时”时间的延续(抽象意义上的静止态),讨论所表达出的“断片图景”。地理空间的研究是地理学的基本核心之一。
主要内容:
①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②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点;
④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⑤地理事物的空间效应特征;
⑥地理事物的空间充填原理及规则;
⑦地理事物的空间行为表现;
⑧地理空间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问题;
⑨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间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经济价值。
B. ,地理课本上的不同尺度是什么意思不同尺度
尺度有时间和空间,时间上,有古代、现代等,有几千年前,有100年来等,空间上全球,有全国等
C. ,地理课本上的不同尺度是什么意思不同尺度
尺度是我国古时候的数理术语,相当于“尺寸”“尺码”。中学地理课本上所说的【不同尺度】,是指地区的等级差别(有数理上的大洲和大洋,也有文化上的地区和国家,还有政治上的省市区,还有自然意义的地形气候区。地理的许多概念都有一些相对应有区别的辅助性概念,这些概念上的区别,往往反映了【尺度】的不同。
例如:【大陆-岛-屿-礁】;【国家-省-区-市-县-乡-村】;【亚洲-东亚-日本-九州岛】它们都是【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
D. 如何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性
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全球分异为大陆与海洋,大陆分异为各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区等等。在一局部环境或区域中,地域分异也是存在的。在空间经济现象中,区位现象也是一种地域分异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地域分异可分为四级规律:
①全球性分异,如全球热量带;
②大陆、大洋的分异,如大陆纬度自然带;
③区域性分异,干湿度分异和垂直带性;
④地方性分异,主要是土地的分异。
第一、第二种分异,是全球尺度的分异,第三种是区域尺度的,第四种是局地尺度的。这些不同尺度的分异各有自己的成因和具体的规律性。但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高级分异规律是下级分异的背景。而低级分异的有规律联系又是构成高级分异的基础。地理环境在不同尺度分异规律的作用下,分化为一系列等级和规模不同的区域单位。大尺度分异形成等级高、范围大的区域,在其背景下,中小尺度的分异又形成级别渐低、范围渐小的区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级区域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
E. 关于地理尺度问题:谁能告诉我地理的尺度是如何划分的
首先 地理分区的标准不一样,所得的地理范围也不一样,关于中国怎么分区,地理学家间有不同的观点,其实他们都是正确的。我们地理教科书只是选择了其中一种较明了易懂的分法。
地理尺度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从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研究某一点(譬如城市)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严谨、系统地规划区域景观。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力补充,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和尺度的景观规划,有价值的区域规划应该从对人类的需求和景观的理解开始。因此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的不同层次上的规划。是指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是从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出发,基于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
主要分区:
【地理地形单元分区】 指 一个比较独立的地理地形区。比如:
华北平原区——他包括 海河平原、黄河平原、淮河平原,华北平原也叫做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所涉及的省区就比我们所说的华北五省市(京津冀晋鲁)的范围大。这样的还有很多,
再如,青藏高原区,要比青藏地区范围大,青藏高原包括四川西部,而青藏区是行政上的,指西藏青海。等等很多。
【经济地理分区】指 按照经济发达程度、交流相对联系密切程度 所划分的区域
如 我国的 东中西部划分
再如, 内蒙古 横亘我国北部,在地理方位上,既处与西北、华北、东北、三个地理地区,经济联系上。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区联系密切,属于东北经济区,但我们习惯上说得东三省就是行政上的,你不能说东北四省区吧,因为内蒙古只有一少部分位于东北。
同样内蒙古中部与华北联系密切,但行政上不能说内蒙古是华北省区,同上理由。
内蒙古西部与西北联系密切。
等等……经济地理分区是复杂的,现在说看到的很多什么华东五省一市之类,既结合了经济地理又联系了区域地理(位置),所以版本就多了。
【四大地理分区】既楼上说的 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青藏区,划分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划分的,在经济、旅游地理处理上没有太大意义。有的一省跨三区,跨两区 。在行政上也没有大意义,就是单单的 自然地理界线
【区域地理】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 、内蒙古 部分)
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内蒙古部分)
西南地区(【大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传统的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
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东北地区:地理上包括内蒙古高东部,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三江平 原,黑龙江水系,松花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辽河水系,鸭绿江水系。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 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
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金门县)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华南三省(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
西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 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
江南: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西南部、福建北部
江淮:长江到淮河之间的区域:苏皖中部、河南南部 黄淮:黄河到淮河之间的区域: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苏皖北部
渭水流域: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
汉水流域:陕西南部、湖北的长江以北
西北东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 西南东部:云南、贵州、四川 四川盆地:四川东部、重庆
云贵高原(云南、贵州的高原部分) 青藏高原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西藏东部 沿海:靠近海的陆地
按经济概念划分中东西部:
西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内蒙古广西12省区
东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省区市
中部: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本来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也属于中部,因中央提出“振兴东北”战略,从中部划出)
F. 自然和社会科学中的尺度问题
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首先需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研究在多大空间范围或多大空间分辨率(空间尺度)上进行?②在某一空间分辨率(空间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是否能推广到其他空间尺度?这两个问题所关心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的尺度问题,因此尺度问题是许多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般来说,尺度是指观测和描述实体、结构和过程的空间维(Marceau,1999)。生态学家定义的尺度具有两种含义:粒径(grain)和范围(extent)。前者对应于观测的最小空间采样单元,后者则指观测所覆盖的总面积(O'Neill and King,1998)。Lam等(1992)从地理学的角度,定义了三个意义上的尺度。Cao and Lam(1997)将此发展为四个意义上的尺度:①制图尺度或地图尺度,即地图比例尺,它是地图上的距离与相应的地面实际距离的比,大比例尺的地图一般提供更详细的信息;②地理或观测尺度,即研究区域的空间范围,它相应于生态学中的范围,大尺度的研究覆盖较大的研究区域;③运行尺度,指特定地学过程运行的尺度。一些研究者将其称为“作用尺度(action scale)”,运行尺度是由所研究的地学现象或过程本身决定的,而观测尺度的决定则常常具有很大主观性;④测量尺度或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研究对象的最小可分辨部分的大小,它相当于生态学中的粒径(grain)。不同尺度定义的意义如图3-1所示(Cao and Lam,1997)。在本书中,我们所讨论的尺度主要是测量尺度。
尺度转换(Scaling)是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尺度转换到另一个尺度的过程。尺度转换可以是向上尺度转换(Up-scaling),也可以是向下尺度转换(Down-scaling)。向上尺度转换也称尺度扩展,是从较小尺度观测中获得较大尺度上信息的过程,而向下尺度转换又称尺度收缩,则是将大尺度上的信息分解到更小的尺度上的过程(Jarvis,1995)。
在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尺度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在物理学中,经典的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质世界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便是一个典型的尺度问题。地理学家、生态学家、水文学家等也很早就认识到了尺度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各自的领域对尺度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研究。特别在生态学中,尺度问题得到广泛重视和非常深入的研究。
图3-1 不同尺度定义的意义
在生态学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Robinson(1950)就提出了“生态谬论(ecological fallacy)”的概念以解释聚集关系到个体关系的统计推理中的误差问题。此后,尺度问题成为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M.J.Crawley and J.E.Harral(2001)在11个尺度上探讨了植物多样性的尺度依赖性,发现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统计随尺度不同而变化;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植物多样性有不同的生态过程决定。Carsten Rahbek and Gary R.Graves(2001)对鸟类的种群丰度进行了多尺度评价。周红章等(2000)研究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时空尺度的关系。Qi and Wu(1996)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研究了尺度变化对景观结构分析结果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随着分析尺度的变化,空间自相关指数也随着变化。Wu and Gao et al.(1997)分析了景观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随空间尺度的变化。生态学中尺度问题研究的核心之一是选择合适的尺度分析生态学现象,如检测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等。他们认为,生态学的研究尺度决定可以检测到的结构和过程,应该确定对于所研究的现象或过程的最合适的尺度。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生态学家提出了尺度域(Scale domain)和尺度门限(Scale threshold)的概念。尺度域是指随着尺度变化,特定的现象或结构不变或单调变化的区域;尺度域由尺度门限分割开。尺度门限是连续的空间尺度上一些剧烈变化的过渡区或一些重要的点。在尺度门限附近一些变量的变化会影响这个生态过程的发生。
除了尺度效应研究以及合适尺度的选择研究以外,尺度转换问题也在生态学研究中得到重视。如O'Neill 等(1986)将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作为生态学中联系空间尺度和信息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个理论,景观被理解为一个具有连续层次组织结构的集聚实体。层次理论被广泛用于尺度转换研究中。如Pasotr and Post(1988)用层次理论评价北美北方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响应;Haton and Wu(1995)利用层次理论将单个树的水分利用外推到立地的水分利用;Asner and Wessman(1997)利用层次理论检验叶子,植冠和景观水平上主动光合作用辐射吸收的控制因子。在景观生态学中,结合斑块动力学理论和层次理论,发展了层次斑块动力学理论(Hierarchical patch dynamics paradigm,HPDP)(Wu and Loucks,1995;Wu and Levin,1998)。斑块是在本质或表象上与其周围不同的空间单元,是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斑块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概念。层次理论注重于研究由一定数量层次水平组成的景观的垂直结构,斑块动力学则注重研究水平方向上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层次斑块动力学理论通过结合层次理论和斑块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时空异质性、尺度和层次组织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动态的理论框架(Wu and Loucks,1995)。
在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中,尺度效应问题也早已经得到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McCarthy et al.(1956)在研究产业关联时就认识到:“在地理研究中,不能期望在某一尺度上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能适用于其他尺度上,尺度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引出新的问题,没有理由假设在某一尺度上的关联在其他尺度上仍然存在”。Openshaw(1977,1978,1979,1981,1984a,1994b)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地理学中的尺度效应问题,提出了着名的“可变面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MAUP)”,成为空间尺度效应分析的经典理论。可变面元问题源于一个事实,即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将地理研究区划分为互不重叠的面元以进行空间分析。一般情况下,定义这些面元的标准是划分面元的可操作性。其结果是,这些划分的空间面状单元常常缺少本质的地理学意义。所以,如果这些面元的划分是人为的和可变的,那么以这些面元为单元的分析结果是依赖于面元划分方式和面元大小的。人文地理学中许多统计分析,如空间分配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及传统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也揭示了可变面元问题。例如,Fortheringham 等(1991)指出:“可变面元问题给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参数估计带来严重问题…对面元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然非常不可靠”。Arbia(1989)系统的研究了空间数据中尺度和聚集问题以及对数据统计特性、参数估计和显着性检验的影响。到目前为止,Openshaw关于可变面元问题的研究是对尺度问题的最系统的研究,对地理学研究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水文、气象等学科中,尺度问题也被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受到重视。例如,刘苏峡和刘昌明(1993)在流域水文研究子单元划分问题上,提出了“代表单元尺度”的概念。他们认为,在划分子单元规模时,大于代表单元尺度的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而小于代表单元尺度的子区域之间则彼此空间结构相关。因此,在小于代表单元的尺度上研究问题时,必须考虑区域内各量的空间结构,不能用简单的平均方法以点代面。无独有偶,Wood等(1990)提出了代表单元面积(Representative Element Area,REA)的概念。他们发现,当子流域面积小于REA时,降雨径流关系明显受地形、土壤及雨强的空间变异的影响;而当子流域面积大于REA时,可以只对空间变异予以古典统计研究,而不用考虑其结构,对流域响应可以用简化模型模拟。同时,水文学参数的尺度转换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结合遥感信息进行水文学参数尺度转换的方法取得很大进展(Beven and Fisher,1996)。
总的来说,在生态学、地理学以及水文学等许多领域,尺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对尺度的研究主要注重:生态、地理和水文模型的尺度效应问题;进行生态或地理等现象或过程观测、模拟的合适尺度选择问题;不同尺度间信息的转换问题。由于上述领域是遥感信息的主要应用领域,因此这些领域中对尺度问题的研究,为遥感信息尺度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G. 关于地理尺度问题:谁能告诉我地理的尺度是如何划分的
地理区域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
东西部 这是中国最大的区域划分。主要着眼点是经济发展。沿海和内陆划分和它基本相似。近几年东西部划分用的多一些。
跨省区域 如东北老工业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南、中原经济区等,划分原则主要考虑区位因素和经济发展。
省级区域 就是省级政区
省内区域 也是根据方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比如山东省分为半岛、鲁中南、鲁西南、鲁西北等区域。
总结:地理区域一般按照方位划分,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自然、人文因素。
H. 地理/地质/空间数据尺度
空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地理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尺度限定,通常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同时也包括空间的间隔、频率、分辨率。空间尺度与观测的地理现象或地理目标无关,由于多种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尺度行为并非按比例线性或均匀变化,因此,研究地理实体的空间形态和过程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理信息尺度变换研究的重点。
时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地理现象时所采用的时间尺度限定,通常指地理现象在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同时也包括与时间的间隔、频率、分辨率。时间尺度主要刻画地理现象的时间长度和变化的粗略与详细程度。
语义尺度是指地理信息所表达的地理实体、地理现象组织层次大小及区分组织层次的分类体系在地理信息语义上的界定,体现了对于地理实体类的概括程度。
语义尺度用于描绘事务过程或属性。
现象尺度是指地理目标、空间结构和地理现象自身存在的尺度,它是对地理现象理解的本质尺度,是空间目标和现象的“真”的尺度,是不以人们的分析和表达为转移的。
数据尺度是指根据用户需要对空间现象的抽象描述,数据尺度的大小与区域大小和数据使用要求有关,与介质无关。对于空间数据本身而言,尺度则表现为分辨率或精度,大尺度数据意味着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和属性精度较低。
分析尺度是指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目标进行度量和数据采集时的尺寸大小,主要包括空间广度、空间粒度、空间精确度以及研究尺度。其中空间粒度可以看作空间数据采样的像素多少、地理目标的分辨率、空间数据的认知层次等。
幅度是指地理信息所表征的地理现象的广度和范围,所以也称广度或区域大小。空间幅度就是指空间的范围和面积,时间幅度指时间所持续的长度。
粒度也称颗粒度在物理学中指微粒或颗粒大小的平均度量,即构成物质或图案的微粒的相对尺寸。对空间尺度来就,粒度是指地理信息中最小的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对语义尺度来说,粒度是指地理信息中最小单元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层次,粒度越小,所能表达的语义层次越多,分辨率越高。对时间尺度而言,粒度是指在获得地理信息时采样计量的时间精度或者单位,即单位时间采样点的数量。
分辨率是和图像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用于度量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一个参数。例如影像数据通常用分辨率来度量图像内数据量;数字高程模型通常用栅格数据格网的大小来衡量数据细节表现力。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地球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变化的快慢,可选择适当的时间分辨率范围。按研究对象的自然历史演变和社会生产过程的周期划分为5种类型:①超短期的。如台风、寒潮、海况、鱼情、城市热岛等,需以小时计;②短期的。如洪水、冰凌、旱涝、森林火灾或虫害、作物长势、绿被指数等,要求有以日数计;③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生物量统计等,一般需要以月或季度计;④长期的。如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冰川进退、湖泊消长、海岸变迁、沙化与绿化等,则以年计;⑤超长期的。如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可长达数十年以上。
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
I. 地理学中的 尺度是什么意思
尺度——学习进度、海拔高度、比例尺、掌握课本知识的力度...都是学科中的“尺度”。
J. 地理学中的尺度的来源出处
就是这样
《宋书·律历志上》:“ 勗 又以 魏 杜夔 所制律吕,检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乖错,始知 后汉 至 魏 ,尺度渐长于古四分有馀。”《宋史·律历志一》:“ 乾德 中,又禁民间造者。由是尺度之制尽复古焉。”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臣依 周 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