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地理是文科还是理科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范畴下的一个亚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渗透、转变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属于文科类。
理科学习的地理学是研究地质、环境、大气运动等等的学科。
地理,在高考时是属于文科的。历史,地理,政治是一张综合卷。进入大学后,就会分化成文科专业、理科专业不同的学习内容。
B.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绍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全书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语言、文学、艺术、戏曲、饮食、建筑、园林、人才等领域的地理特点。下篇与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专家协作阐述全国分区的文化状况。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
C.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文化地理学五大核心理论举例分析
00926038亓明文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也即其五大核心理论:文化景观,文化起源与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空间相互作用,文化区。
一、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由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也是以某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我就已北大为研究对象说说自己的理解。北大以图书馆以及化学楼和文史楼等和二教三教四教以及新建楼群等为代表的兼具古典风格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群,还有以未名湖和博雅塔以及校园北部的镜春园、朗润园、鸣鹤园为主的自然风光,以及错综复杂的道路,各个宿舍楼以及数以万计的学生以及大量的自行车等,这些都是物质实在。除物质实在以外还有精神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以及道德风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其他事物有机结合的复合体。这就是我的理解。
二、文化起源与扩散
文化源地: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最先形成的地方称为文化源地。一个文化源地形成若干个文化复合体,往往超出该文化区而传布到的其他文化区。
文化扩散:又称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
以中华文明为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由于其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导致古人类在这两地大量聚集、繁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两河流域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伴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的行动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范围。在文化的碰撞中,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一体。这中间不仅有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也有来自南亚、来自中亚、来自西亚、来自东南亚的文化的融入,同时又有对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尤以朝鲜、韩国和日本最为突出。在上述三国,有很多建筑、民俗、艺术形式、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就验证了文化的扩散。另外,现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也体现文化扩散,而已经为全世界人所接受的西方的体制和思想也体现了文化的扩散乃至侵略。
三、文化生态学
所谓文化生态学,按照《中国大网络全书》里的定义,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
D. 中国文化地理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地理的专着。它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一一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
E. 中国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F.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特征
1.地理环境首先决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国最早出现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围,世界最早的物种也是起源于水中,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征是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丰富,瓜果蔬菜产量多。
2.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3.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4.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 ,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G. 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文化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代表性的着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着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着,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H. 中国文化地理的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环境及其与文化形成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国文明的故乡
第一节 创世纪的苦难历程
第二节 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
第三节 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
第四节 中国文明发祥的区域
第五节 文明摇篮的地理背景
一、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双源并出
一、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壮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合而为一
一、兼并战争与文化大融合
二、统一中国与文化大一统
第三章 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对抗
一、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与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节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击
一、第一次冲击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冲击
四、第三次冲击
第四章 中国国内文化中心的转移
第一节 关于文化中心转移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原文化轴心时代
一、政治中心:缓缓向东迁移
二、经济重心:从稳定、倾斜到基本转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摇篮中徘徊
第三节 江浙人文渊薮时代
一、政治中心:从吴越到燕赵
二、经济重心:稳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汇成人文渊薮
四、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貌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三、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
四、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
第二节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
一、中国文化的气质——内向型
二、中国文化的风格——和谐型
三、中国文化的内核——伦理型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出现断层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
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区域分异
第一节 中国文化地理区的划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
一、关东文化副区
二、燕赵文化副区
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四、中原文化副区
五、齐鲁文化副区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区
七、巴蜀文化副区
八、荆湘文化副区
九、鄱阳文化副区
十、吴越文化副区
十一、岭南文化副区
十二、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
第四节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亚区
一、内蒙古文化副区
二、北疆文化副区
三、南疆文化副区
第五节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
第七章 汉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 关于汉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节 汉文化向东亚的播扬
一、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第三节 汉文化向东南亚的辐射
一、中国文化的踪迹
二、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三、新加坡华人与中国文化
第四节 关于汉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汉文化圈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东亚比东南亚更彻底地接受了汉文化
附录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地理学分析
I. 中国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
说这个话题,也许我会被骂!认了!
1、生存环境决定生存方式
2、不同的生存方式产生不同的文明:中原的农耕文明和草原的游牧文明
3、我们今天的文化、文明、疆域,等等这些和我们过去几千年的有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是56个民族以及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那些民族或部族共同创造的。
4、我从不认为一个民族在其足够强大的情况下,会不对外发动战争。
5、纵观,几千年来,多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侵,少有农耕文明的向北进攻——极少数的几次也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
6、从总体上讲,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
基于以上6点:
1、由于中国的地理情况:东、南为海;北部为高寒地区、西部多高山和高原。
都为不适合耕种的地方。所以农耕文明失去了对外扩张的动因。
2、根据历史气候的变迁(有兴趣可以看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战国时期开始骚扰中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再到宋朝所面对的塞北三国和蒙古帝国,都是处于寒冷时期。
这一点很重要——大雪封山十几天,家里没米没柴,实在揭不开锅了!
游牧民族南侵——战死也是死,饿死、冻死也是死,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农耕文明的北部地区,日子也不好过——灾年啊,何况还要面对受忍饥挨冻的——已经拼命地游牧民族——向南退退天气还能好点——最主要的是不用拼命啊。
所以在寒冷期,多是游牧民族南侵。
3、但是到了温暖期,被人赶跑了毕竟太没面子了——天气好了,粮草充足——打回去。同样,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减小,没必要死磕,退回草原活的也挺滋润,那就撤呗!
4、就是这种不断地拉锯式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为我们的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动力。
这里有些词语,不是很正规,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但我绝没有对我们的先人们的任何不敬。
对于历史,我是敬仰的。对于民族,我是感恩的。对于文明,我是自豪的。
过去的种种,时时令我神往!
至于 “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不做评说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这片土地所承载的!
J. 中国文化地理的介绍
《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中国文化地理》是王会昌编着的一本图书,该书体系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