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廖什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含服务) ——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
数量。
(三) 补充区域
◆概念: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形成: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 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
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五) 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
◆低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
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
(六)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七) 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
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
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B,K,A,M)。
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 km,高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离的31/2倍。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
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一) 假设条件
廖什在建立供给多种职能的中心地系统时进行了如下前提条件假设:
第一,最小聚落A1,A2,A3…呈类似蜂窝状分散分布,其间隔为a km。
第二,生产工业产品的最小中心地B1,B2,B3…之间的间隔为b km。
第三,B1供给的聚落包括自身共有n个。
第四,必要运输距离,即使商品销售能够获利的最短距离(相当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商品服务的下限)为nV。
第五,正六边形市场区域的面积为F。
(二) 中心地系统的构建
1.基本原则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1.基本原则
基础聚落不仅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一) 门槛人口及其测定
1.概念
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
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2.测定方法
贝利和加里森是通过下式来决定回归曲线中的参数A和B,式中N=1时的P值就为门
槛人口。
P=A·BN
式中:N——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
P——中心地的人口。
(二) 中心地规模扩大对中心职能布局的作用随着中心地规模扩大,中心职能数会增加,每个中心职能得到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同时,随着中心地的人口增加,市场区域规模扩大,各中心职能因规模经济而扩大,最终趋于适当的规模。
(三) 发展与缺陷
发展:前提条件不需要人口和需求均等分布的假定,更接近于现实。另外,门槛人口通过人口和事务所的回归分析比较容易求得,便于实际操作。
缺陷:门槛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确,不能完全说它就代表了商品供给范围的下限。同时区域形状、人口密度、购买力等都影响到该模型的解释力。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中心地等级性概念
中心地等级性质疑
中心地等级性的实证研究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时间因素与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系统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的产物
1. 中心地等级的变化
2. 中心地职能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人口密度与中心商品消费、中心地的关系:在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中心地职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即可达到门槛值;反之则相反。
结论: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密布,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稀疏。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一)集市的特征
(二)斯泰恩的集市区位理论
(一) 集市的特征
集市一般具有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和社会职能性特征。
(二) 斯泰恩的集市区位理论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一) 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
(二) 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一) 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
联邦空间整治法(BROG),规定各级中心地的目标;实施手段是“点轴开发”。各州按照中心地理论都规定了各级中心地和服务圈的人口和范围。巴登-符腾堡州的空间整治是典型。
(二) 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日本建设省曾经按照聚落和公共设施等级进行过区域规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也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思想。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和城市体系的最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思 考 题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
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
㈡ 中心地按级别可以分几类,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如何
1.基本概念:
(1)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3)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即中心职能的大小。克里斯塔勒
2.理论的核心思想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3.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
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2)交通最优原则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在这个模型中,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
㈢ 城市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但区域内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和职能,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职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是可以作为城镇体系布局原则的,即城镇规模愈大,吸引的距离愈远,其服务范围也愈广,规模大的城镇在数量上少于规模小的城镇。 谢谢采纳
㈣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中心地理论要点啊
一、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服务网格
每一个中心地都有一个服务范围,但相邻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怎样?我们可用六边形服务网格来解释:
我们假设在一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各种因素都相同,以距离最近为原则,将相同等级的中心地进行“分割”,以几何的方法,分到最后为止,可看出: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服务范围的正中间。以距离最近为原则,每个六边形内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位于这个六边形内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蜂窝状网格,由多个正六边形组成。
在一个市场区域中,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形态均呈现为六边形,但因各级中心地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不同,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就整个地区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巨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正六边形服务范围只是一种假想的模式,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只是或多或少类似于六边形形态。
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中心地理论成功地运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北京城商业网点的长期发展变化就体现了中心地的思想。其中同级商业网点的布局,其服务范围大致呈现为正六边形。指导学生认真读图2.9,分析北京城的旧城内与建国后新建的商业中心布局,说明其满足了中心地理论要求的商业中心布局是合理的。
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也成功地应用了中心地理论,但它并没有完全按六边形嵌套的模式来布置,只是接近于六边形。指导学生认真读图2.10,和北京城的商业网点布局相比较,让学生了解荷兰圩田上设置居民点的情况:政府在圩田上规划的是一个居民点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级别越高的居民点个数越少,不同级别居民点人口规模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居民点可提供的服务功能也就不同;在安排各级居民点的空间位置时同级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高级别的居民点则布置在较低级别居民点的中间。
总之,中心地理论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条件的,在实际中运用时应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圩田上的居民点的规划就只是应用了中心地理论的思想和规律并没完全按六边形嵌套的模式来布置,每一个高级居民点所服务的低一级的居民点不是六个,且每个居民点服务范围也不是正六边形。
㈤ 什么是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是什么什么是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什么是生长级核心-边缘之间有什么关系
是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
1.中心地理论
(1)理论模型
(2)缪什景观
2.核心与边缘理论
(1)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2)增长极理论
(3)核心-边缘模式
内容比较多请参见规划注册师考试用书--《城市规划相关知识2011》P368-372
㈥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内容及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人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人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的等级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2,特点
⑴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
⑵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
⑶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
⑸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体系.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
(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 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①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②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③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二、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人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级和M级中心地。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三、理论模型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
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1,2,6,18,…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中心地理论2.交通原则
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 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3.行政原则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
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
l,7,49,343,…
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氏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适用范围.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和市场区域构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给情况,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交通原则适合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作用大.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过境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行政原则的作用也比较强.
此外,克氏还认为,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先锋性”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42至54个,E级城市118个。
中心地理论 - 存在问题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尽管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这种缺陷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的。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中心地理论 - 理论意义
中心地理论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㈦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发展
基本前提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提出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
2、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3、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5、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的配置形式。
均衡
均衡模式
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服务范围是相同半径的圆形区。每三个相邻B级中心地之间有一个空白区,得不到这3个中心地任何一个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在这个空白区的中心会产生1个次一级K级的中心地,以满足居民消费.而每3个K级中心地之间又出现空白,会出现次一级中心地A级。依此类推。中心地可以分为许多等级。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现重叠,根据到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公式为K=3n-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2,6,18,54……
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交通影响明显的地区,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应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但从均衡模式看,两个B级中心地间的连线不能包括K级中心地,这不符合交通原则,需要调整模式.从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出发,克氏把六边形6个顶点的各级中心地都布局在六边形六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任何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可以把低一级中心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个,形成K=4的序列,公式为K=4n-1,其等级序列为1,4,16,64…….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3,12,48……
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等级系统
在行政职能作用明显的地区,行政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一个六边形中有7个行政单位,其中1个高级行政区单位行使对6个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从而形成K=7序列,公式为K=7n-1,行政区的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6,42,294……
㈧ 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的等级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㈨ 中心地的k是什么意思
中心地理论中的K=4体系依据是交通原则
中心地体系与k值的概念不一样。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货物与服务、中心性(中心度)、服务范围。而K值克氏认为,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一种形态按不同的原则建立,即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因此概念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