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自然地理概况如何编写

自然地理概况如何编写

发布时间:2022-12-26 16:51:18

⑴  自然地理概况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一个大型盆地,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大别山、张八岭、凤阳山区和四十里长山之间,东西长约200km,南北宽约150km,面积2.3×104km2(以龙-梅断裂为界),是一个整体呈似长方形的、大型的中—新生界陆相盆地,沉积岩最大厚度超过10000m,最薄处厚度不足1000m。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18°、北纬31020′~32°40′。盆地周边为山系和丘陵所环绕。盆地地跨合肥、六安、颍上、霍邱、寿县、定远、肥西、肥东、舒城、金寨、霍山等十余县市(图1-1),地表大部分为薄层第四系所覆盖。

图1-1合肥盆地地理位置

1.地形

合肥盆地被大别山、张八岭、凤阳山区和四十里长山所包围。盆地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海拔100m以上;东南部的巢湖一带地势较低,海拔20m左右;盆地东部及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40~100m之间;盆地内主要以低山丘陵及波状平原为主,呈现岗凹相间、顶圆坡缓的地貌形态。仅在盆地的东南部肥西县防虎山一带有低山存在,海拔高程在100m以下,整体呈EW走向。盆地西部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点;东部则以防虎山为分水岭,呈两低夹一高的地理格局。

2.河流

合肥盆地地处江淮分水岭,河流、湖泊较为发育。碧波荡漾的巢湖如明珠般镶嵌在盆地的东南角,还有城东湖、瓦端口湖、董铺水库、谢塘水库、众兴水库、磨墩水库等点缀于盆地各处。淮河流经盆地北缘,此外还有发源于大别山区的众多的淮河支流,由南向北流经盆地西部,补给淮河,使淮河湍流不息地东流注入洪泽湖。盆地中—东部以防虎山为分水岭,防虎山北坡河流由南向北流入淮河;防虎山以南自北向南流的水系,与发源于大别山区自南向北流的水系汇聚于杭端口河,向东流入巢湖。

3.气候

淮河干流是我国地理上亚热带湿润地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重要分界线,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长江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合肥盆地地处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其中最冷月(一月)平均-3~3℃,最热月(七月)平均27~28℃,全年无霜期20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温和湿润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极为有利。

4.交通

合肥盆地地处安徽省中部,城镇遍及盆地各处,是安徽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省最大的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盆地内的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相对比较发达。铁路有安庆—蚌端口线以及京九铁路从盆地经过;公路则以合肥市、六安市和寿县为中心,形成辐射各地的公路网。目前有合肥至南京、合肥至徐州、合肥至铜陵、合肥至芜湖的高速公路从盆地内通过;另有合肥至六安、合肥至黄梅的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这些大型公路网的建成,对大型石油勘探及钻探设备的运输较为便利,但盆地内县乡之间、乡乡之间、乡村之间和村村之间尚未形成公路网络,对野外施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⑵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北靠燕山,南抵黄河,西依太行山,东濒渤海,为我国三大冲积平原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9°30',北纬34°46'~40°25'总面积140683km2

华北平原地势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按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中东部冲积湖积平原,黄河冲积扇及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区位于平原西部的太行山和北部的燕山山前大致呈带状分布,由一系列发育的冲积、洪积扇裙组成的倾斜平原,它是华北平原的最高地形部分,海拔高度100m左右,地面坡降较大,一般为1/200~1/500。组成岩性多为粗砂、卵砾石等较粗颗粒物质。中东部冲积湖积平原区主要由海河、滦河及古黄河等水系的冲积物组成。区内地势较低,海拔高度多低于50m。北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至天津附近地势最低,海拔高度仅3m左右。区域地势低洼,河道迂回曲折,形成半封闭的湖沼洼地、积水洼淀等。组成岩性的颗粒很细,以黏性土为主。黄河冲洪积扇由黄河冲积、洪积而成,以黄河大冲积扇为其主体。地势沿黄河流向自西南向东北微倾斜,坡度0.1‰~0.2‰。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一些洼地、坡地、岗地等微地貌景观。黄河由西向东横穿华北平原南部,由于黄河是世界着名的“地上悬河”,宽阔的河道高出两岸堤外平原3~8m,成为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区大体沿渤海湾分布,呈半环状分布于沧州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南部等地。区内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m以下,为冲积海积平原。第四纪海水曾多次入侵,是全新世晚期形成的陆地。多为地势低洼的盐碱地,高出地面2~3m。有一系列洼地,由于排水不畅,多形成泥沼、洼地和沙堤。可分为滨海低平原区、沿海涂滩洼地区。

在平缓倾斜的大平原上,多种复杂的大地貌和小型地貌交错重叠,有大型冲积扇、扇间洼地、河道带、河间带,也有河口三角洲、岗地、浅碟状洼地和条状背河洼地等。主要大型洼地有白洋淀、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大浪淀、东淀等。上述特有的地形地貌对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地下咸水的形成与赋存、盐碱地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二、水文、气象

华北平原属海河、滦河及黄河流域,此外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河北沿海诸河等直接入海的小河流,共有大小河流近60条。

华北平原属欧亚大陆东岸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500~600mm,滨海地区降水量较多,约600~650mm。冀中平原辛集、南宫、衡水一带受泰山、沂蒙山雨影和北来气流下沉作用的影响,降水量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mm,为平原区降水低值区。全区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降水量80%集中在汛期6~9月份,往往春旱秋涝。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少雨年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400mm,多雨年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于800mm。年平均气温10℃~15℃,全年一月份温度最低为-1.8℃~1.0℃,七月份温度最高,在26℃~32℃之间,最高气温在4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为2400~3100h。无霜期在200d以上。水面蒸发量为900~1400mm。

三、地质、构造

华北平原在大地构造分区隶属中朝准地台的华北断拗。其中又分布着冀中坳陷、沧州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次一级构造单元。

华北平原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和下元古界经过褶皱变质形成的一套复杂变质岩系组成,盖层由中上元古界、下元古界和新生界两套沉积层组成,前者为海相碳酸盐岩,后者为陆相碎屑岩。区内上奥陶至下石炭统普遍缺失。

华北平原震旦纪时是准平原,寒武纪、奥陶纪时是稳定的陆缘海,中奥陶世后整体上升,直到中石炭世再度下陷接受沉积。此期间构造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岩浆活动比较微弱。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后该区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燕山运动使其盖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变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喷发和花岗岩浆侵入,使原有构造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和北东向排列的隆起和坳陷相间的次级构造和深大断裂,成为目前该区隆起坳陷构造格局的皱形。燕山运动晚期以来,华北平原继承性活动且以强烈升降运动为主,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的沉积。第四纪本区新构造运动仍然很活跃,并伴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在东部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海侵活动。第四纪以来,曾多次出现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太行山东麓及燕山南麓有过多次冰川活动,致使第四纪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冰川、冰水活动特征,这对于本区地下水含水层的划分和咸水体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新生界地层在平原中广泛分布,一般厚度为1000~3500m,最厚达5000m。其中以古近-新近系沉积最厚,基本构成了平原基底。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及厚度明显地受基底构造控制,并受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制约。坳陷区第四系最大厚度可达600m以上,在隆起区及平原南部厚度变小,约200m。

⑶ 自然地理概况

黑河流域位于祁连山及河西走廊中段(北纬37°45′~42°40′,东经96°42′~102°04′),东起山丹县的大黄山,西至嘉峪关的黑山,南起祁连县境内的祁连山分水岭,北至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总面积12.8×104km2,东、西分别与石羊河及疏勒河流域相邻,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流域跨青海省海北自治州、甘肃省的张掖、酒泉、嘉峪关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西部,计三省、11市县(旗)。流域内地貌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南部为祁连山区,平均海拔在3600m以上;中部是以断陷盆地为特征的走廊平原,海拔高度1100~1300m;西北部为中低山山地(海拔1400~2800m);东北部为黑河古冲积平原(海拔高度1200~1000m),部分与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邻。

(一)气象

本区位于大陆腹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环流控制和极地冷气团影响,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而集中,多大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区内气候变化明显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具明显的分带性,南部祁连山区地势高亢,气温低、寒冷,年均气温为3.6~-3.1℃,相对湿度大,约为60%,为高山湿寒气候。降水相对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超过 300 mm,最大可达 500 mm,降水量由东向西,从340.8 mm递减到238.8 mm,雪线高度由东向西逐渐升高。中部走廊地区气候干燥,为温带干旱亚区,年平均气温5~10℃,无霜期较长,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达3000~4000h,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张掖年降水量为193.3mm,到西部的酒泉降水量为73.5 mm,而蒸发量则由东向西递增,自1324.6 mm增至1704.8 mm。下游地区,由南向北,气候逐渐变得更加干燥,降水十分稀少,中游地区的张掖、酒泉年降水量分别为193.3 mm和 72.5 mm,金塔县年降水量降低至 54.5 mm,到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仅为40.76 mm。见表9-1。

表9-1 黑河流域气象要素特征

(二)水文

1.河流

流域内共有35条独立河流,绝大部分发源于南部的祁连山区,流经走廊平原,汇入黑河后,向北径流,最终,注入居延海。汇水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7条,其中,汇水面积最大的是东部的黑河及西部的讨赖河。1960年以后,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需水量与日俱增,各河流均被引流灌溉,或在其上修建水库,使得汇入黑河的水量减少,到了80年代,大部分河流均已无水汇入黑河,东部的马营河(山丹)、洪水河(民乐)、梨园河等大部分河水被引去灌溉,只有在洪水期,才有部分洪水注入黑河;走廊平原中部的马营河(酒泉)、丰乐河等河流消失在肃南与高台间的盐池——明花盆地,不再有水汇入黑河;西部酒泉地区的讨赖河、洪水河(酒泉)注入金塔南的鸳鸯池水库,由灌渠将水引到金塔进行灌溉,使之与黑河联系基本断绝,只有在大洪水时,才有水经鼎新流入黑河。

黑河是流域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南部的祁连山区,源头由俄博河与野牛沟两条支流组成,俄博河,源于俄博的锦阳岭,流长80km;野牛沟,发源于铁里干山,流长流190km;两河在藏黄寺汇合,向北径流,于莺落峡出山,进入张掖山前断陷盆地,先后汇集山丹河、民乐洪水河、梨园河及摆浪河等诸河,穿正义峡,进入金塔———鼎新盆地,继续向北径流,过地湾东墚、狼心山,最终,注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径流总长821 km,流域面积 128283.4 km2。黑河水量较为丰富,多来自上游,莺落峡以上河长303km,流域面积10009km2 ,据莺落峡水文站实测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98×108 m3

2.冰川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表明,黑河流域祁连山区发育有冰川1078条,总面积420.55km2,估计冰储量136.7×108m3,年补给河流的冰川融水量2.98×108m3,占河流径流总量的8%(杨针娘,1991)。“七一”冰川1975年比1956年最大退缩距离为40m,平均每年退缩2m。

3.湖泊

黑河流域天然湖泊较少,多为位于内蒙古境内的黑河冲积扇前缘的尾闾湖,古尾闾湖有古日乃湖、土素进海子、居延泽等,由于黑河河道历经变迁,这些湖泊相继干涸。现仅存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现代黑河尾闾湖西居延海(嘎顺淖尔)和东居延海(索果淖尔),但也无法摆脱干涸的命运,西居延海于1961干涸至今,湖底留下白色的盐壳;东居延海1958年时湖面积有35.5km2,此后,逐年萎缩,到20世纪80年代湖面萎缩到23.6km2,至90年代初干涸,2002年湖面积曾一度恢复到12km2 左右,但到年底又复干涸。

黑河流域内因气候具有明显的垂向和水平分带性,上、中、下游的气候、地质、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使得它们的水环境差异较大,有各自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径流、排泄模式。目前,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划分的通行做法是,将祁连山区定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由张掖、酒泉、山丹盆地组成;黑河的正义峡、北大河的佳山峡则是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的分界;下游地区包括金塔、鼎新和额济纳旗盆地。

⑷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丰富的金矿资源而得名。阿勒泰72条沟,沟沟有黄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部有宏伟的阿尔泰山,西南部为萨吾尔山,南部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比较开阔,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北部阿尔泰山脊线到南部丘陵平原层层下降,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地形特点。

全地区山区占总面积的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戈壁荒漠占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谊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蕴县三个泉洼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构成了本区复杂而独特的地貌景观。

阿勒泰地区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地和萨吾尔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北部及东部、木乎尔台山间盆地和萨吾尔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尔泰山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中游冲积平原、乌伦古河以南剥蚀平原。阿勒泰地区发育有古尔班通古特和额尔齐斯河谷两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西部的阿尔泰与萨吾尔山之间的额尔齐斯河谷一带,总面积8371平方千米,约占地区总面积的7.11%。

二、气候特点

阿勒泰地区所处位置纬度较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除萨吾尔山区和阿尔泰山区属温带山地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典型的温带荒漠草原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短酷热,冬长严寒,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年均气温0.7℃~4.9℃,极端最低温度 47.7℃,极端最高温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发量1397.3~2140.4mm,全年实际日照时数2870~3180小时,无霜期123~152天。

从全球风带和大气环流形势看,阿勒泰地区处于西风带。冬季,北冰洋气团控制时间长;夏季,温暖气团活跃期短。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气来源少。

阿勒泰地区的夏季高空处于西伯利亚低压槽。在低压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响,并在南支锋区低压槽南来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陆热低压相应相北发展的影响,促使该地区夏季多雷暴、冰雹、骤雨等阵型大气出现。阿勒泰地区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浅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积雪以下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

阿勒泰地区,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温度不稳定,昼暖夜凉,昼夜正常与异常气温变化悬殊。夏季,山区凉爽,无稳定明显大于20℃的气温。春夏之交,平原温暖干燥、多阵雨,除乌伦古河以南沙漠地区外,其他地区很少有炎热酷暑天气。

秋季,多晴朗天气,降温急剧,山区7月底即有初霜出现,平原地区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现;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现,9月下旬至11月由阿尔泰山区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后土地结冻。冬季,漫长严寒,多大风和寒潮天气。阿尔泰山区南麓,向南至萨吾尔山区和福海县一带,从10~12月上旬,先后形成积雪,河流、湖沼结冰封冻。

日照。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日照数为2743~3158小时,5~8月,农作物生长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均超过300小时。4~9月,农作物生长季节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和达1630~1920小时。

光能。阿勒泰地区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域虽然纬度偏高,太阳高度角低,单位时间获得的辐射量少,但由于阴雨天气少,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能量较高。丘陵、平原地区全面总辐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气温。阿勒泰地区地形复杂,气温随地势呈带状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气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无霜期。阿勒泰地区的无霜期短,顶山年平均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为153.5天,萨吾尔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区的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准噶尔盆地更少,地区性差异性大。阿尔泰山区是境内最大的降水带,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约700毫米,最少年份为620毫米。布尔津县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达1065.4毫米。萨吾尔山区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为60毫米。

降雪量。阿尔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数为92天,吉木乃县为48天,福海县为29天,其他各地约35天。阿尔泰山区,年均降雪量为26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0%。吉木乃县和近山丘陵区年平均降雪量为50~7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4%~31%。

蒸发量。阿勒泰地区除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区外,其他地区均为半干旱、干旱区,自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平原地区、萨吾尔山山前地带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475.5毫米。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和布尔津河相邻地区,其年均蒸发量相对较小。

三、自然资源概况

阿勒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资源等(表5-1)。

土地资源。2010年农用地面积14519.36万亩,建设用地面积497.92万亩,未利用地面积2639.15万亩。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区共有耕地375.16万亩,其中地方304.49万亩,占比81.16%;兵团农十师70.67万亩。

林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有林地面积2341万亩,其中山区林地980万亩,占比近42%。森林覆盖率13.2%。

牧草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牧草地面积12661.6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859万亩,占比86%。

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在第六章中详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区主要自然资源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统计局,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1)。

⑸ 自然地理概述

一、地势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距省会郑州西北70km的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190km2,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青龙峡、峰林峡共11个景点,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云台山是河南惟一一家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

地理位置位于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纵观全区的地形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往南可分3个部分,即山西高原、太行山东南侧斜坡山地、山前平原(图1)。

晋城、陵川等地属山西高原,地形显示出高原特征,地面高程为800~1000m,东部和南部太行山脉为1000~1400m;往南东从地形分水岭到山前平原分界线,为峡谷及中低山丘陵,地面高程为200~700m;山前倾斜平原,高程为80~200m。

二、气候

研究区内,山西高原属暖温带、半干旱-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燥度在1.5以上。而太行山南东侧属暖温带、亚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燥度在1~1.5之间,其共同特征是季节性显着、降水量少而集中。

区内降水量时空变化较大,高原地区多年平均为606.7mm(1952~1987年),最大为1010.1mm(1956年),最小为295.6mm(1965年),多集中在6~8月,计3个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中低山丘陵地区降水量多年平均为700mm(1952~1988年),最大为1190mm(1963年),最小为411.1mm(1965年),多集中在7,8两个月,占年降水量50%左右。山前平原地区,多年平均为595.4mm(1952~1988年),最大为921.6mm(1965年),最小为289.4mm(1981年),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综观全区,暴雨中心集中在庙岭(玄坛庙)—金岭坡—西寨山一线。山西及平原区历年降水量变化见图2。

高原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0.7℃,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9℃。高原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00mm,平原地区为2023.5mm。

图1 研究区地势水系分布图

1—山西高原;2—斜坡山地;3—山前平原;4—地势界线;5—研究区界线;6—重点研究区界线

三、水文

本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黄河水系的丹河、海河水系的峪河为常年性河流,其他均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变化大,涨落极为迅速。河床漏失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1982年、1988年洪水流出山口外,一般情况下,河水主要在山口以上5~10km内全部漏失。本区河流基本情况见表1。

云台山主要景区位于子房沟,发源于双头泉,沿河有多处泉水补给。流域面积255km2,最大流量69.7m3/s(1957年),平均流量0.20m3/s,在岸上村潜入河床以下。云台山景区处于子房沟中上游,流域面积90km2

图2 焦作地区历年降水量直方图

表1 云台地区河流基本情况一览表

⑹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石家庄平原区从西部太行山前至东部平原边界,地势逐渐降低,海拔由山前的100m左右逐渐下降到东界的30m左右。以京广铁路为界,以西地面的坡度在1.6‰~2.5‰之间,以东在1‰~0.5‰之间。地貌形态为山前冲积平原作用而成的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群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山前黄土冲沟发育,平原地势宽阔平坦。

二、气象水文

1.气象

石家庄平原区气候区划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气温约为13℃,多年平均风速约1.8m/s。全年无霜期180~210d。最大积雪深度为190mm。全年日照时数2737.8h。冻土深度一般为0.5m。多年平均(1991~2011年)降水量约为514.9mm,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年际间降水量差异巨大,最大年降水量为1996年的1097.1mm,最小年降水量为1972年的226.1mm(表2-1)。日最大降水量为280.2mm,一小时最大降水量92.9mm。经验频率值为25%时年降水量为595.9mm,经验频率值为50%时年降水量为492mm,经验频率值为75%时年降水量为399.4mm。在1919年至2011年的93a的降水中,年降水量大于1000mm的极端降水出现的年份分别是1932年、1963年和1996年。

在空间分布上,石家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明显小于周边地区,俗称“旱庄”,是华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小的地区。

表2-1 石家庄地区降水量统计表

续表

注:表中数据源自中国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石家庄-西柏坡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cma.gov.cn/home.do。

2.水文

研究区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区内自北向南分布有5条河流,分别是沙河、磁河、滹沱河、小洨河和民心河等。主要水利工程有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石津渠、源泉渠等。

磁河发源于河北省灵寿县五岳寨北麓,河长179km,流域面积2100km2,河道总高差1706m,上游建有横山岭等大中型水库,河道时常断流,为季节性河流。

滹沱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由滹沱河与滏阳河两大支流组成,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西麓马跑泉河、桥儿沟一带,向西流经山西省代县、原平市至忻府区,在忻口受金山所阻,急转东流,经定襄县、五台县至盂县活川口下游进入河北省境内,之后经过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两座大型水库调蓄,向东穿越正定和莫城县等四县进入衡水市境内。滹沱河干流全长605km(河北省境内长286km),流域面积25168km2(河北省境内6312km2),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3.9亿m3,特别是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拦蓄了山区大部分出山径流,使得平原区河段除丰水年外常年干涸。

洨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河北省鹿泉市五峰山,流经石家庄市的鹿泉、栾城、赵县、宁晋,入宁晋县后与沙河会合后入滏阳河,全长85km,为季节性河流,枯水期绝大部分河段干涸,汛期排水不畅。

岗南水库位于滹沱河中游的平山县境内,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59万km2,总库容达15.71亿m3,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同时兼顾供水及发电的大型水库。担负着下游河北平原、石家庄市区、华北油田及众多公路、铁路的防洪保安任务,同时向该地区生活及工、农业供水。岗南水库的修建拦蓄了出山口地表径流,使平原区河段径流急剧减少,河道渗漏量减少。

黄壁庄水库坝址位于鹿泉市黄壁庄村的滹沱河干流上,坝址以上流域面积达2.34万km2,总库容12.1亿m3,工程任务为防洪、供水、灌溉,同时兼顾发电,是石家庄市区及下游工农业的重要供水水源。水库副坝及主要附属建筑物坐落在第四纪厚度约40m的滹沱河古河床上,主要颗粒成分为砂砾卵石和中粗砂,其侧向渗漏量是下游石家庄市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量,多年平均为7500万m3/a,2000年黄壁庄水库的修建特别是副坝截渗工程完成后,滹沱河下游河道径流量急剧减少,除少数丰水年外,常年处于断流干涸状态。

石津渠原为石津运河,1958年对运河进行改扩建后称为石津渠。除市区段外没有进行防渗措施,横穿石家庄市区、正定县和藁城县,全长134km,输水能力达100m3/s,工程任务主要为邢台、石家庄、衡水等地区农田灌溉输水。

源泉渠是鹿泉境内较长的渠系,全长45km。引冶河和岗南水库水。担负鹿泉市东部平原、西部丘陵地带农田灌溉输水任务。

⑺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平原、山区、沙漠、深林、草原、湿地、戈壁、丘陵、高原等等;
河流、山川 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及山川;
气候 常年气候状况,降雨、降雪、温度情况、气候特点等等;

⑻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一、地形地貌

(一)地形

山东省域位于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的东缘,海拔和相对高差均不大。全省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以鲁中南山地最高,向四周经低山丘陵逐渐过渡到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丘陵区切割强烈,有“山东破碎丘陵”之称。平原区平坦广阔,岗、坡、洼相间,微地形比较复杂。

全省地势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逐渐低下,泰山主峰为山东最高点,海拔1545m,鲁山海拔1108m,沂山海拔1032m,三山构成山东中部山地的一条东西向地表分水岭,分水岭北侧,低山丘陵,海拔500~200m,逐渐过渡到广阔的黄泛平原;分水岭南侧,山地丘陵海拔从1000m下降到160m左右,到沂沭平原为60m左右;鲁中山地西侧从鲁西湖带过渡到黄河冲积扇,海拔50m左右;东侧为山东半岛,伸入黄、渤海中,海岸线长3024km,半岛山地海拔一般500~700m,崂山顶峰最高1133m,平原地区海拔一般5~50m;另有诸岛屿分布在沿海地带。

(二)地貌

山东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按地貌形态及成因类型,可将全省划分为鲁中南以构造侵蚀为主的中低山丘陵、鲁东以剥蚀构造为主低山丘陵和鲁西北堆积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图2-1)。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单元:该地貌单元位于本省的中部,东以昌邑-大店断裂为界与鲁东低山丘陵相邻,北西以潍坊—淄博—济南—平阴—东平—邹城—薛城连线与鲁西北堆积平原接壤。该单元呈一向北展布的扇形山地,长期缓慢上升,以构造侵蚀为主,地貌与构造、地层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中山区侵蚀切割强烈,山势险峻,峰顶海拔超过1000m,最高为泰山主峰,海拔1545m,切割深度大于400m;低山丘陵区,谷浅坡缓,切割深度小于400m;该单元还有由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的侵蚀溶蚀或剥蚀溶蚀形成的低山丘陵,谷坡陡峭,地表岩溶发育;此外,该地貌单元还发育有剥蚀山间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

鲁东低山丘陵地貌单元:该单元分布于山东省的东及东南部。低山区位于崂山一带,最高为崂山主峰,海拔1133m,切割深度多大于500m,低山丘陵多分布在单元西北部的大泽山一带,最高海拔737m,低山区山坡陡峻,沟谷发育,且多呈“V”字形,单元内丘陵广布,地面标高多为100~300m,地形起伏平缓,切割微弱,河谷多呈“U”字形。此外,该单元沿海还发育有海蚀台地和滨海堆积滩地。

图2-1 山东省地貌略图

鲁西北堆积平原:分布于本省的西北部,属黄河冲积扇的下游。按地貌成因形态特征分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形广阔坦荡,略有起伏,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标高一般为75~25m,尚具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特征;黄河河口三角洲平原,分布于利津以东,呈扇形,地面标高15~3m,坡降0.1‰~0.12‰;海积冲积平原,分布于渤海湾、莱州湾沿海一带,属海陆交互相沉积而成,地形平坦,地面标高7~3m,分布有沼泽地及新月形沙丘;冲湖积低洼平原,分布于低洼的湖区,周边微向湖区倾斜,地面标高40~34m,局部地区有沼泽地及洼地;冲洪积山前平原,分布于沿胶济铁路以北及津浦铁路以西,地形较平坦,标高80~40m,坡降6‰~0.3‰;此外,在嘉祥县以南,金乡县以北零星分布有残山丘陵,多由碳酸盐岩构成,溶蚀作用强烈,呈孤岛状,残山标高一般为160~200m。

二、气象条件

山东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多风沙,干旱少雨;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素用“秋高气爽”来赞誉。

全省平均气温11.4~14.7℃,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4~27℃,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4℃。无霜期200d左右。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80mm左右;其时空分布规律大致是:大气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历年最大降水量达1169.3mm(1964年),最小仅445.5mm(1981年),丰枯之比高达2.62倍;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也很不均匀,一年中有56%~71%的大气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的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7%(表2-1)。同时大气降水的地域分布规律也比较明显,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图2-2)。以日照—枣庄一带降水量最大,在900mm左右,滨州市以东的黄河口地带和莘县—平原—河口以北地带为最小,仅60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2200mm,分布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表2-1 山东省四季降水量分配比例统计表(1971~2006年)

注:据《山东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图2-2 山东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区图

三、水文与水资源

1.水文

山东河流水系比较发育,除黄河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km/km2,干流长度大于10km的河流共计1552条,各地域河流分布特征是:在鲁中南地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向四周分流的辐射状水系。南流河流主要是沂河和沭河,均经江苏入海;北流河流主要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及小清河的支流淄河、孝妇河和绣江河等;西流河流主要有大汶河,经东平湖汇入黄河;其他还有泗河、城河、白马河、十字河、洸府河、界河、泉河等,均汇入南四湖。东流河流均很小,如付疃河、潮河、吉利河、洋河、王戈庄河等,集水面积均在500km2以下。胶东半岛由昆嵛山、艾山和大泽山等构成一近东西向天然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对称水系;南流入黄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五龙河、母猪河、乳山河等;北流入黄海、渤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夹河、王河、黄水河、沁河、新安河等,但都源短流急,汇水面积不大。在鲁北平原区,除卫运河与漳卫新河穿过冀鲁边界外,主要有徒骇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均为排洪河流,汇集平原大部分地表径流流入渤海。在鲁西平原区主要有洙赵新河、万福河和东鱼河,均自西向东汇入南四湖。

本省河流分属海河、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陡骇河、马颊河水系属海河流域;大汶河、玉符河及南、北沙河等属黄河流域;沂沭河、南四湖水系及中运河水系,属淮河流域。其他胶东半岛沿海诸河均独流入海。

最大的湖泊为南四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4个湖泊连接而成,南北长126km,东西最宽处25km。1958年在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全湖分为上、下两段。允许最高水位时总库容47.3亿m3,调节兴利库容17亿m3。在南四湖以北原为北五湖,现除东平湖外,其他均已淤废。东平湖上承大汶河来水,南与运河相接,北与黄河沟通。湖区最高水位44.5m时,相应库容为30.4亿m3。该湖主要以泄洪为主,对黄河洪水和凌汛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小清河干流上,尚有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因多年淤积,湖的容积已不大。1958年开始全省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已建成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135座,小(一)型水库840座,小(二)型水库4643座,堤坝32000多座,总蓄水能力达107亿m3

2.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根据1956~1999年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mm,折合水量1037亿m3;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45.4mm,相应的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22.9亿m3,保证率为50%,75%,95%的年径流量分别为193.9亿m3,120.4亿m3,51.3亿m3

黄河自河南经山东入渤海,是本省的主要客水资源,据1951~1999年高村水文站监测资料统计,黄河每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858亿m3。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87〕61号文转发的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分配山东黄河可供水量为70亿m3。自1972年以来黄河时有断流的现象发生,直接影响引黄供水的稳定性。

3.地下水资源

根据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2002年1月完成的《山东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全省地下水天然总补给量为216.38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1g/L的为139.95亿m3,1~2g/L的为53.51亿m3,2~3g/L的为12.73亿m3,3~5g/L的为10.19亿m3;计算全省总可开采资源量为178.65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1g/L的为114.31亿m3,1~2g/L的为45.49亿m3,2~3g/L的为10.65亿m3,3~5g/L的为8.20亿m3

山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是全国主要缺水省份之一。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比较严重,引发地面沉降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⑼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山东省东临大海,西接华北平原,地处黄河下游,介于北纬 34°22. 9' ~ 38°24. 01',东经 114°47. 5' ~122°42. 3'之间。泰沂山脉横卧境内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根据地形特征,分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丘陵和鲁西北平原 3 个地貌分区 ( 图 1 -1) 。

图 1 -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貌分区

1. 地形地貌分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中部凸起,四周低洼,中部泰山、鲁山、沂山、蒙山海拔均在800m 以上,其中顶峰海拔 1524m 的泰山为群峰之首,向外过渡为标高 400 ~ 800m 的低山及 400m 以下的丘陵。一系列断块山和断陷盆地呈 NW - SE 方向弧形相间展布。由古老基底片麻岩组成的高山峻岭,地势陡峻,切割强烈; 由早古生代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形成单面山、桌状山或帽顶状山顶。

鲁东丘陵区: 由胶莱盆地、胶北和胶南低山丘陵 3 部分组成。中部胶莱盆地为中新生代沉积,地面开阔,分布有冲积平原、准平原和低缓丘陵,地面标高 10 ~300m。胶北和胶南低山丘陵主要由胶东群、粉子山群变质岩及侵入岩组成,以胶北大泽山—艾山—伟德山形成的东西向分水岭和胶南五莲山—崂山北东向分水岭地势最高,山势挺拔,坡陡谷深,为海拔 600m 的低山区,周围环绕 4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和准平原,近海分布狭窄滨海平原。

鲁西北平原区: 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黄河冲积及山前洪积物堆积而成,略成弧形环抱鲁中南丘陵山区北、西两面。地势平坦,标高大多在 50m 以下,仅西部地区地势稍高,达 60 ~70m。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一些洼地、坡地、岗地等微地貌景观。

2. 遥感地貌解译

山东半岛卫星遥感影像图 ( 图 1 -2) 是陆地卫星从 705km 的外层空间扫描成像的山东半岛鸟瞰数字影像,是山东半岛之真实缩影。它用遥感这一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完美地再现山东半岛锦绣河山,宏观概略性强,现势性好,信息丰富,可灵活处理。

图 1 -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卫星遥感影像

(1)ETM图像地形地貌特征

影像图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地貌类型划分及其成因类型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1)黄河入海口冲淤变化:黄河年平均径流量为419×108m3,水中年均含沙量为25kg/m3,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水系,每年平均有10.5×108t的泥沙被搬运、沉积至河口。如此大量的泥沙沉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沿海造陆最快、土地面积增加最多的地区。

2)鲁中南构造侵蚀中低山丘陵区:从宏观上看,山区均反映为蓝色-绿色调的色异常特征,灰岩区多反映为蓝色的色异常,变质岩及岩浆岩区多反映为绿-淡蓝色的色异常。中强度切割构造侵蚀中低山区,影像上反映为细密集状纹理、绿色调的色异常特征;弱切割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相对中低山区纹理粗疏,影像上反映浅蓝色调的色异常特征;剥蚀堆积平原,沿河谷盆地边缘地带分布,影像为麻斑状蓝绿色调;堆积山间平原,为橙红-红色调。

3)鲁东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宏观影像为黄绿-橙共同色调不规则纹理,植被发育表现为红色。中切割剥蚀构造低山,分布局限,为暗绿—棕红色调不规则团块状;弱切割剥蚀构造丘陵,分布广泛,由于岩性、植被等因素影响,胶南、胶北影像有所不同。

(2)ETM图像水系特征

山东半岛水系较发育,影像图可清晰地显示地表水系分布现状。

1)山溪性河流图像特征: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地区,以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等山系构成大体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不对称水系,河床内多干枯无水,水系在影像上反映为相对较浅的色异常特征。

2)坡水性河流图像特征: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地区,由于河内多水,影像反映为浅色调特征。

(3)ETM图像地质构造特征

本区基岩广泛出露,断裂构造也较发育。影像图宏观地层显示出山东古老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区的地质特征。鲁东地区变质岩为深蓝绿色,植被(林草)较茂密,稀树枝状水系。岩浆岩主要发育在胶东地区,区内水系发育,多呈丰字形、平行羽状、格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等特征,影像上均反映为相对较浅的黄绿色。

从影像图上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纵贯山东中部、规模宏大的沂沭断裂带把山东分为鲁东、鲁西两大部分,而且明显地可看出鲁东、鲁西地区地质构造格架的差异性。鲁东地区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鲁西地区则以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同时在第四系覆盖区又显示了隐伏构造和环形构造信息。这不仅为区域地质构造增加了新的认识,而且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遥感信息。

二、气候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区年平均气温11~14℃,由半岛至内陆递增。半岛地区属海洋性气候,潮湿凉爽;内陆接近大陆性气候,比较干燥。据1956~1999年降水资料分析,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mm。时间分布规律为:年内降水多集中于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际变化较大,丰、枯之比高达2.62倍(1964年为全省的丰水年,年降水量高达1169.3mm,而1981年是枯水年,年降水量仅445.5mm);空间分布不均衡,鲁中南山区最高为600~1100mm,半岛地区为500~800mm,鲁西北平原最少,为500~700mm。

三、河流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水系发育,主要河流除黄河外,还有十余条较大河流和数百条中小河流,构成黄河、淮河、海河和鲁东沿海诸河4大水系(图1-3)。黄河水系主要有黄河、大汶河等;淮河水系有东加河、西加河、沂河、沭河等;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徒骇河等向东北流入渤海;鲁东沿海主要河流有小清河、潍河、白浪河、弥河、淄河、孝妇河、胶莱河、大沽河、五龙河、黄水河、夹河和付疃河等。上述多属雨源型河流,水文特征表现为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平衡,6~9月份最大,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最小,出现较短的夏汛期和较长的枯水期,甚至断流。

图 1 -3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水系流域图

⑽ 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本节由牛平山执笔。牛平山,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泥河湾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盆地及北京的延怀盆地。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曾一度为一个统一的大型湖盆,称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一般所称的“泥河湾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许家窑遗址,东至阳原石匣里,南至蔚县西合营,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这里。本书所指的“泥河湾盆地”或“泥河湾裂谷盆地”只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较全面了解“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状况,本节将涉及范围扩大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大致在北纬39°00'~40°20',东经112°15'~115°10'范围内。西部与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见图1-1)。

盆地内交通方便,大秦铁路贯穿全区,同蒲铁路、怀(来)蔚(县)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国家级、地方性铁路、公路干线与乡间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城市。

(二)气象水文

泥河湾盆地属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阳原、蔚县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0~7.3℃。冬季受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风,多寒潮天气。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压控制,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多变,易形成不稳定对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2.7℃,极端高气温38℃。春季干旱,多见大风天气,常因地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干松土壤而出现沙暴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养分与细粒物质的流失。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于7~8月份。区内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干燥度大、干旱严重;年降水变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长期适中。

永定河的一级支流———桑干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与其主干支流浑河、黄水河、源子河、御河、壶流河等构成桑干河水系。桑干河发源于山西芦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东方向流经大同盆地,至册田水库以东进入阳原盆地,经石匣里东部峡谷流出盆地。据石匣里水文站资料,桑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经蔚县盆地的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县黑驴沟梁附近,经蔚县盆地,自北水泉镇附近进入阳原盆地,流经十余公里,于阳原小渡口汇入桑干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为零(1971.6.16)。

图1-1 泥河湾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图

桑干河水系具有我国北方河流的共有特点,即由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滥;冬春季节干旱,流量大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断流。因此,塑造出宽阔的漫滩与窄浅的河床地貌,发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概况

泥河湾盆地地处汾渭断陷构造盆地之北部,周围山峦起伏。北部为阴山余脉,除个别山峰外,分水岭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为太行山北端的恒山山脉(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为2882m(东台)。中部河谷地区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为780m。河谷与周围山地之间高差多在500~1000m之间,极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达海拔标高1200m左右,其余地区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围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纪的地层与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的页岩、海绿石页岩、石英砂岩、燧石结核(或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细晶灰岩、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的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燧石白云质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砾岩、砂岩、角砾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块岩、流纹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体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现代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环境特征

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盆地内水资源总体比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干河及其主干支流是汇聚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河流,这些河谷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地区则比较贫乏。经测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气降水水资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间。其中阳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资源量为7.54×108m3/a,自产径流量0.655×108m3/a,外来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资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开采量约0.32×108m3/a。

阳原盆地东部至蔚县盆地东窑子头以北地区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代表了泥河湾盆地东部的现代水环境特征。据作者2005~2006年对这一地区的调查,钱家沙洼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监测资料反映,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Na型。据18处取样点资料显示,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依据舒卡列夫分类,盆地东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其次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据库尔洛夫表达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学阴离子组合类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为主;阳离子组合类型以Na-Mg-Ca型为主,其次为Mg-Na-Ca型。2005年测得的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见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7)

表1-2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湾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质,其中主要有分布于基岩出露地带的残坡积物,坡麓及山前地带的坡洪积、洪冲积物,河川谷地的冲积物,黄土台地及盆地边缘的黄土,桑干河与壶流河两岸岸坡地带出露的湖河相堆积物等。

依据土壤发生学理论,综合成土条件、成土特征和土壤属性,参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方法,经实地调查统计,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半水成土、初育土、盐碱土、人为土 7 个土纲。湿暖温淋溶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半干旱温钙层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盐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个亚纲,12 个土类、23 个亚类、41 个土属、61 个土种 (见表1-3)。经测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种、土属中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土壤类型统计表

续表

表1-4 泥河湾盆地东部一些主要土种各层位中养分平均含量统计表

(据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湾盆地东部不同土属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统计表

(三)植被与植物资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湾盆地植被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周边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着以栎、山地桦、杨、杂木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间有温性针叶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华北落叶松、白桦、棘皮桦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2100 ~ 2500 m 为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针叶林分布带。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亚高山草甸。

在低山、黄土丘陵、沟梁台地、山麓地带则广泛分布着半干旱、干旱灌丛草原,其植被组成特点是: ①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大针茅、长芒草、戈壁针茅等。②东亚区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华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种类: 如酸枣、绣线菊、小叶锦鸡儿等。④常见草本植物较多,如羊茅、糙隐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黄芩、乳浆大戟、茭蒿、线叶菊及农田杂草等。山前及河川谷地为广阔的农业耕作区,自然植被较少。

2. 植物资源

泥河湾盆地植物种类较多,根据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蔚县和阳原县植物资源初步调查资料统计,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属,1350 种。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草本 1109 种; 木本 241 种,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总数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蔷薇、豆、毛茛 5 科具有优势地位,所含种数占总种数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湾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统计表

三、社会经济概况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隶属山西省大同、朔州与河北省张家口 3 市所辖,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区,山阴、怀仁、大同、阳原县的全部和应县、浑源、左云、阳高、蔚县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盆地及其周边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仅阳原的不完全统计,已探明的矿种就达 55 种以上)。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其中的大同煤炭闻名于世,蔚县煤炭全国知名。此外,铁、锰、铜、锌、钼、磷、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均比较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以煤炭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围绕煤炭工业的运输业、化工、电力等工业企业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机械制造、建筑、食品加工、医药、酿造、造纸、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业产业和工艺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关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除大同与朔州市区外,各县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为主,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较大。如阳原盆地,农业人口密度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 0. 26 hm2(3. 9 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豆类、马铃薯,少量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类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河川谷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断扩展,良种和各地土特产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干河河谷的化稍营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西芹为主的一些优种蔬菜正在成为该区的名优特产,销往各地。在壶流河河谷地带,培养玉米良种为当地农民的特长,使该区成为定点玉米良种培养基地。盆地东部黄土台地及黄土沟梁地带,采取引进和当地培养的方式培育的杏树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业中苹果、桃、李、梨等鲜果经济林发展较快,防护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业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

泥河湾盆地既蕴藏着历史久远而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文明,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无可估量。其中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坐落于盆地的西北侧,我国 “五岳”中之北岳恒山名胜区位于盆地南侧浑源县境内。此外,区内着名的人文与自然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大同市的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观音堂,浑源的悬空寺、永安寺、千佛岭,大同县的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朔州市朔城区的梵王寺墓群、净土寺、平朔汉墓群,山阴的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怀仁的金沙滩墓群、华严寺砖塔、丹阳王墓,应县的木塔、文殊寺、永镇寺,蔚县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飞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华严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间社火及剪纸艺术,盆地中众多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等。这些景区、景点是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重要的旅游资源。

阅读全文

与自然地理概况如何编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