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泊地形及其堆积物
陆地表面相对低洼处的积水,即陆地滞水,通称为湖泊。湖泊也具有剥蚀作用,但主要是堆积作用。由湖泊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分布很广。湖泊地形和堆积物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取决于陆地滞水的水文特点、蓄水盆地的形态和成因、气候环境、构造运动、周围河流的注入、植被的发展以及其他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等。所以研究湖泊地形和堆积物对了解该区气候及新构造运动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湖积物内蕴藏的地下水和湖成泥炭以及其他矿产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近年来,湖泊地形和堆积物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湖泊的分类
1.湖盆的成因分类按湖盆的成因湖泊可以分做构造湖、火山湖和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湖。
(1)构造湖
① 断层湖由断层陷落盆地积水所形成的湖泊;多系地堑湖。这类湖泊的规模及深度常常很大。湖泊的轮廓及展布方向也与断裂有关。我国内蒙呼伦池、云南滇池都属于这类湖泊。
② 向斜湖及构造盆地湖。
(2)火山湖火山口或由于火山堆积物堆积所形成的凹陷,集积大气降水及地下水造成的湖泊,统成火山湖。前者如长白山顶的天池,后者如五大莲池。
(3)外力作用形成的湖泊
① 冰川及冰水湖这种湖是冰水和冰川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凹陷积水成为湖泊,如冰斗湖。
② 冲积湖及堰塞湖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湖泊,称冲积湖,如牛轭湖;崩塌,地滑将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称堰塞湖,人工堤坝阻塞河流所造成的水库,也属于这一类。例如吉林省丰满水坝阻塞松花江的一段所形成的松花湖。
③岩溶湖由岩溶盆地或洞穴集水所造成的湖泊,称岩溶湖。
④风成湖由风蚀或风积盆地和凹陷积水所形成的湖泊,称风成湖。这种湖泊常是暂时的。
⑤泻湖这种湖是由海岸沙堤间凹陷中的滞水构成的,它有时与海相通。
2.根据陆地滞水的来源,可分为海生残留湖和陆生湖二类。前者是海在陆地的残留部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海水大规模撤退,使部分海水残留于陆地与原来整个海域失去联系而形成的湖泊,如黑海、里海和许多滨海地带的泻湖即属这一类。所有靠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的湖泊都是陆生湖。
(二)湖泊地形和堆积物
湖泊的地质作用与海相似,所不同的是湖泊规模较小,波浪、潮汐与底流等的作用亦较小,注入湖泊的河流及其他陆面作用对湖泊作用的影响比重较大。
主要的湖泊地形有湖蚀、湖积阶地及其所构成的湖滨平原。湖蚀阶地通常规模都不大。
与海积物类似,在湖积物中也可以分作碎屑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堆积。碎屑沉积物主要沉积在湖滨的浅滩及三角洲上,它们一般具有明显的层理,向湖泊中央有一定的原始倾斜,分选性好,较粗颗粒的砾石、砂、粉砂和粘土自湖岸向湖心依次呈环带状分布。
化学沉积通常在湖积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由铁质、磷质、硅质和镁质的淤泥混合物组成,有时出现品位较高的豆状沉积铁矿。此外,在一些干旱地带的咸水湖的湖积物中,经常出现大量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和岩盐。
湖积物中经常含有大量植物及动物残骸。这些残骸混杂在一起形成有机淤泥和泥炭。按其结构,有机质淤泥分做碎屑的,粘土质及石灰质的。碎屑的有机淤泥,主要是由一些高等植物、硅藻和其他微生物的残骸,混杂在一起所形成的。硅藻特别集中时可形成能开采的硅藻土。粘土质及石灰质淤泥,主要是由青绿色的水藻残体组成。
构成湖泊泥炭的是一些喜水植物的残骸。泥炭一般集中于死灭了的湖泊中央部分。由于其面积通常很大,时常具有可采价值。
湖泊的发展取决于水的补给和湖盆的变化。水的补给和湖盆的变化,又受到构造运动状况,气候环境和堆积物的充填等因素的控制。
大陆地形发展的一般趋势是落于地面上的大气降水,通过河流注入海中。河流的侵蚀作用以及伴生的其他剥蚀作用,逐渐降低地形的高度。河流并将剥蚀作用所产生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海中沉积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在排水系统不完善的地带内,才出现地面滞水。所以,从这一地形地质发展的整个过程看,湖泊的存在,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在湖泊发展的后期,由于蒸发、河水注入的减少、湖岸堤堰的决口和碎屑物质过量的充填等原因,都能使湖泊干涸成为不积水的凹地或湖积平原。在湖泊干涸之前,通常还经过一个沼泽阶段。
(三)沼泽地形和堆积物
沼泽在自然界分布也很广泛,但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提出一个公认的关于沼泽的定义。一些人认为沼泽是一种地面上极度湿润的地段,在那里喜水植物特别发育,并且成土作用也极特殊,泥炭的形成是这种特殊环境下植被和土被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一些人认为沼泽是一种含有的占物质总量89—94%的水分和11—6%的固体物质的湖泊与陆地的一种过渡形态。
按其成因,沼泽分做如下几类:
1.行将干涸的湖泊消亡所形成的沼泽;
2.地下水面升高接近地面时所形成的沼泽;
3.冲积沼泽,多形成于河漫滩上;
4.暂时地面滞水沼泽;
5.苔原、冰成沼泽。
沼泽的发展主要受气候和新构造运动环境的控制。气候环境一方面决定着沼泽中水的补给和蒸发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控制着植被的发展。植被是形成沼泽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为蒸发量太大,地面不能较长时间的过度湿润,所以,没有真正的沼泽。此外,在苔原和冰冻地带,气候还能够通过决定永冻层和季节冻结层的深度来控制沼泽的发展。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和下降所引起的地形变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排水状况。上升运动能够终止沼泽的发展;相反,下降运动能够使沼泽日益扩大。东北三江地区是一个由于下降运动使沼泽日益发展的实例。
(四)湖沼地形和堆积物的研究
湖沼地形和堆积物对于农业、林业、渔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湖沼地形和堆积物中,蕴藏着各种盐类、泥炭、腐植泥等重要矿产和工业原料。
由于湖泊和沼泽地形和堆积物的形成和发展,是陆地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它明显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湖沼地形和堆积物的发展,记录着湖泊所在地区的一般自然环境的变迁,所以湖泊地形和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恢复第四纪乃至更早时期的地质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是一个湖沼分布较多的国家,但研究尚不够深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都是重要的。
Ⅱ 地理知识
堆积作用(deposition):搬运营力消失或减小时,或含溶解质的水溶液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积聚的过程。它常与沉积作用概念相通用,但含义更广。沉积作用更强调特定的环境、形体与积聚量。搬运营力包括风、重力流、水流、冰川、波浪、潮汐、海流等。水流、风、波浪、潮汐、海流在搬运物质过程中往往具有分选性,按照物质重量、搬运能力强弱和搬运介质流速的大小依次堆积。重力流、冰川的堆积没有分选现象。
根据物质堆积环境可分为3种类型:① 陆地堆积物,包括:风化残积物、重力堆积物、坡地水流堆积物、河流冲积物、岩溶堆积物、冰碛物、冻融堆积物、湖泊堆积物、风积物等。②海岸带堆积物,包括:三角洲堆积物,海滩、砂砾堤、潮滩等海积物,生物堆积物。③海洋堆积物,包括:陆源碎屑海积物、生物介壳海积物、化学絮凝沉积物及海底火山、熔岩堆积物等。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水流搬运:具有上述各种搬运方式,搬运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挟带砂砾等较粗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跃移的方式前进,据测定被搬运的球状颗粒的重量与起动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质在水流中则分别以悬移和溶移方式搬运。水流搬运悬移泥沙的能力称为水流挟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过一定限度,挟沙能力约与流速的3次方相关。(见河流作用)
风力搬运:与流水搬运有相似之处,具有推移、跃移、悬移3种搬运方式。当近地面风速大于4米/秒时,粒径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动形成风沙流,但风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层内,悬移物质的数量远小于推移和跃移的数量。一般说,被风吹扬的颗粒大小与风速成正比,风速越大,搬运的颗粒越粗,移动的距离越远。(见风力作用)
海浪搬运:只在近岸浅水带内发生,具有四种搬运方式。当外海传来的波浪进入水深小于二分之一波长的浅水区时,波浪发生变形,不同部分水质点运动发生差异。在海底附近,水质点由原来所作圆周或曲线运动变为仅作往复的直线运动,并且向岸运动的速度快,向海运动的速度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使得波浪扰动海底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发生移动,其中粗粒物质多以推移和跃移方式向岸搬运,细粒物质多以悬移方式向海搬运,最后在水深小于临界水深的地方,波浪发生破碎,所挟带来的物质堆积下来。由于波浪的瞬时速度快,能量一般较高,搬运物多为较粗的砂砾。潮流和其他各种海流与波浪不一样,在较长时间内作定向运动,流速也较慢,故搬运的物质多为较细的粉砂和淤泥,呈悬浮状态运移。潮流作用使细粒淤泥质向岸运动,而粗粒向海运动 。
冰川搬运: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点是能力大。随冰川的缓慢运动,大至万吨巨石,小至土块砂粒,均可或被冻结在一起进行悬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风化物产生跃移。(见冰川地质作用)
地下水搬运:在溶岩区,含溶解质的地下水主要以溶移方式进行。
生物搬运:生物对土层的扰动也起着搬运的作用。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