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中暴露出的很多实质性问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实施,为此改进和加强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进素质教育应突出抓好核心问题之一。
一、情: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媒介。德国卡塞尔大学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难题仅靠分析有时并不能得到解决,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理解对方等方式来处理。谁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谁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亲其师而信其道”,“善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和谐性,才能为德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要求教师: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尽管这对矛盾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进入少年特别是青年时期以后,学生情感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这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社会化程序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恰以当方式予以肯定。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娓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二、点: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石成金”之功效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少年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教师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一定程序上了解其中一部分的表现,这不利于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更有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育他们,反复抓,抓反复。但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感到不耐烦。教师认为这样的“两有生”(即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障碍的学生)是不识好歹,不可教也;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师烦人。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恰到好处的一个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往往起到震慑、威慑学生作用。
有时一言不发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
三、悟: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矣”。人们对外在事物的反映,知识的接纳吸收过程不是机械进行的,是有一个认识、领悟、理解、创新的过程。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悟”可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道德情感和言行点化,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和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和影响。受教育者本人都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主动的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接受、内化、外化即感悟的过程,从而在外在言行上作出对我自我“趋利避害”的应答反应。这种“悟”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的心灵感悟,达到自我校正、自觉自省和自我教育。其过程是:在教师在教育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渐悟、顿悟到觉悟,从而指导自己不同行为对外界信息作出不同反应和应答。由于“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没有“悟”,就没有创新;有了“悟”,才可能有创新。”这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悟”的时空。凡事不能也不必要说的太白。德育工作者对某人某事的心理、想法或行为也不必要让学生摸得一清二楚。让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言行点化,“先做后学,且缓说破。”留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和余地。
四、度:要求适度、掌握分寸与火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做事要注意分寸,掌握火侯,坚持适度原则。
这为我们做好德育工作同样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论指导。教师作为管理者,学生作为被管理者,两个独立的平等的人格之间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无论是做人的要求、学习的要求、生活的要求都应适度。这样的要求、规则或制度才可能是有效的、可行的,否则过犹不及。“适度教育”管理水平非一日之功,需要管理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厚积而薄发。“适度教育”给学生一个带有一定约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不越轨、不出格的状态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自律精神“情感教育、点化教育、悟性教育、适度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灵活运用的。其中,情感沟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点化教育”和“适度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建构“模糊德育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发挥学生心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德育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㈡ 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班级“设计师”的使命,又担负着“施工员”的重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1、信任学生,真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2、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班主任教师应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本班一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同学们都责备他。笔者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笔者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
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笔者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笔者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要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5、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6、需要班主任的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应是对立关系,也不能不分彼此。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关爱是基础。
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会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同时,理解与沟通必不可少,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自身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㈢ 如何理解德育诸功能之间的关系
⑪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教育。 ⑫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相关。
⑬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就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的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或道德人格,而文化功能又是学校德 育功能中的中介,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文化等创生能力。
全面的德育功能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全面性”指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政治功能必须与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一起构成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完整构架。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性功能的任一因素。 2)“全面性”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
㈣ 如何摆正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
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
学校开设的
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
”
的确,
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
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
首先涉及到最核
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
尽心上》
: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
”
。
后来在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说:
“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
”
。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
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
如看电影、
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
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
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
掌握一些技能。
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
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
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
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
处理好二
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有目的、
有
计划、
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
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
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因此,
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
养,
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古
话说:
“
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
”
,想来说的就是
“
书
”
与
“
理
”
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
理。
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
“
科技以人为本
”
。
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
终将失去它
“
第一生产力
”
的光荣称号,
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
那么
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
事实是,
德育和智育
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很多时候,
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
式来完成,
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
想和意识形态,
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
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
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
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
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
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
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
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制度,
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
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
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今天探
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
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
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
但
从整体上来看,
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
就开
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
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
二者同等
重要,
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
是失败的,
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
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而人才既要
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
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
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
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
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
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
在教
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
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
但家庭
和社会不同于学校,
特别是家庭。
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
也更不会制定
什么教育计划。
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
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
的强烈干扰。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
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思想品德却
不闻不问,
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
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
考上重点高中
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
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
庭,
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
导致高分低能,
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
现象。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
“
爆炸
”
,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
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
受
“
应试教育
”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
教育教学
“
诸育
”
中,
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
对学校教育以
“
教学为中心
”
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
错误的把
“
以教学为中心
”
等同于
“
以智育为中心
”
,并以
“
中心
”
代替了
“
核心
”
。实际上其所谓
“
中心
”
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
——
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
“
中
心环节
”
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
如政治、
体育、
音乐、
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
“
教学为中
心
”
与
“
德育为核心
”
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
的教学。
在这个
“
中心环节
”
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
“
以德育为核心
”
的正确规律和教育
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
“
三项基本任
务
”
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
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
以德育为
核心,
为目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没有
“
德育
”
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
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
“
育
”
不是
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
“
育
”
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
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
“
德育服务于智育
”
,而是
“
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
”
。
固然,德育离不开
“
诸育
”
。智育同样不能与
“
诸育
”
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
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
诸育
”
皆不可偏废。
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切实做到
“
德育为先
”
,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
孤立、
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
智育,
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但在现实教学中,
极
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
轻视了品德培养,
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
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
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
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
“
德育
”
对教育
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
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
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
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
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
㈤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5)如何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德育功能扩展阅读:
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2、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3、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和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
㈥ 什么是德育中小学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什么是德育?中小学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3.开展“两创两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即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争做文明教师、文明学生”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评选活动,认真总结和深入挖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宣传报道师生在文明创建中的感人事迹,着力展示师生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将在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期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大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践行雷锋精神,评选先进典型。
㈦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在新时期怎样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德育的个体功能,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而德育的个体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实际影响。3德育的教育功能,指德育具有“教育性”,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德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㈧ 如何看待德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㈨ 你如何理解全面德育和全员德育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xx,3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语文科组长,从化市初三语文中心组成员,《从化教研》特约通迅员。曾获的荣誉有: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从化市教学新秀、从化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青年语文教坛新秀、学校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科组长。广东省第三期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我xx年调入七中,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工作,个人业务素质综合全面,胜任平衡班、试验班教育教学工作,每年会考语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xx年认为语文科组长,带头做好学科的教育教研工作,个人多篇论文在《从化教研》上发表,并在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做过专题的发言,多次承担从化市级的大型公开课。语文科组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科组。
现我竞聘的部门是德育处。我认为我有以下的竞选优势:
1、我是语文教师。
中华民族的古典思想文化精粹流淌在我的血液中,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塑造了我的师魂。语文素养培养了我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确立了我的做人的态度和为人师表的原则:诚实,善良,勤恳,踏实,热情又有同情,能积极进取也能开拓创新,既有对事业的忠心,更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
2、我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我从教XX年,有7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8年的初三毕业班工作经验,能临危受任、能临重受托,把握关键,做好重点,出色完成学校下达的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一流的重点班(如刚毕业的初三七班,有28人被从化中学正取、近40人进重点线),也能彻底扭转局面较差的平衡班(如去年的初三一班)。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有较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以制度治班,在班级制度和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过专门的探究,能协调班级学生先进与后进的关系、做好科任与班主任的沟通工作,处理好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关系,能妥善解决学生中棘手的矛盾冲突。熟悉学生心理,善于做思想疏导工作。对问题生的转化、问题班级的治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我有对德育工作的热诚。
德育是对人思想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中国人以德为首,以才为辅,育人先育德,德立而百善。七中已有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科研为先导,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七中属于城乡交界的初级中学,社会环境、生源情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决定着七中德育的复杂性和管理的艰巨性。从事七中德育管理具有挑战性,我愿意为七中的德育出心出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好组织、协调、计划、管理、落实等部门工作。
现在的七中,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方面的制度已比较健全,层级管理、环环相扣、步步到位的德育管理模式已成为特色,学生的思想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七中的德育已步入正轨。目前的任务是继承和完善创新,协助学校火车头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德育列车更上一个档次,在正常的轨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如果我能在这次竞选中成功,我会好好的珍惜这个机会,全心全力协助学校打造七中的德育魅力,创建一个文明七中的形象。我会重点做好几方面的事:
1、抓校风,树形象。
抓校风从文明着手:重塑学生的语言思想行为规范。从学生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发展其道德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让德育美化心灵,让德育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走进社会,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提高七中人的自豪感,培养自觉维护学校利益的意识,提高社会对七中的信誉度,让七中成为一所家长仰慕、学生向往的学校,为七中创建广东省一级学校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2、不断完善班级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有人文关怀、有针对性、重实效。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意识,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角色参加班级管理,做到自治自律。分层次对平衡班、实验班进行目标管理。特别协助班主任把平衡班的思想管理当重头戏来抓,改善中后生的精神面貌。
3、开展形式多样的的主题教育活动。把中学德育的具体内容以鲜活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4、从严从细从实地反复抓好德育的常规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特别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后进生的跟踪转化教育。
5、继续做好德育工作的研究。强化教师德育科研的意识,将教师卓有成效的研究加以集中提炼,成为解决全校教育问题的良好对策,做好交流宣传工作,把科研成果迅速变为生产力--全校教师管理水平的提高。
过去的已成历史,未来的空间无限广阔。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七中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三年来我倍感它的温馨。脚下的路在延伸,我感恩前路上的鲜花和荆棘,也渴望阳光和雨露相伴。谢谢大家!
㈩ 如何理解学校德育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是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其根本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培养人才和提供人才保障。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教育的目的性。其次是要明确为谁办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许多同志会问,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为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提供机会;二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三是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要能够使每个人都能批准自己位置的成才;四是能够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直接贡献。这是教育的服务性,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第三是要明确如何办教育的问题,即要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突出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主体性。第四要明确靠谁办教育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教育、办学校都要充分依靠教师。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保障,即教育的主动性。以上所说的教育基本问题,说的是教育的目的性、服务性、主体性、主动性,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宗旨、根本要求、根本依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人才为本、人民为本、学生为本、教师为本,所以说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新颁的《义务教育法》三十六条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款,使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所反思,德育观念有了新的提升。学校的工作简言之就是教书育人,德是人的灵魂,是独立人格的方向。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出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才能做到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统一,才能取得全面育人的效果。根据本人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性 任何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性都在于育人,在于培养接班人。学校德育的目的性,如同教育的目的性是客观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办教育,办学校,都通过系统的德育工作宣传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实现本阶级的教育目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都不存在没有目的的德育。社会主义的学校从不隐瞒自己的办学目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目的是服从于这个目的的,是和这一目的一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做了全面 的阐述,为我们办教育指明了方向。回顾建国以来我们办教育的历史,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的有忽“左”忽“右”的偏差;有政治运动、政治斗争、全盘西化的干扰和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一贯的,是一致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的德育工作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大方向,一如既往的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目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帮助我们的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具有多重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具有客观性,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具有多重性,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丰富多彩。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有层次的,是多方面的。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理解德育工作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才能自觉的按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减少盲目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政治立场的,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即解决人的人生观问题,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立场坚定、政治合格的接班人。如果我们的青年学生政治立场出了问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站在祖国的对立面,站在党的对立面,站在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的德育工作岂不可悲?所以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攻势,政治教育尤其必要、特别重要。中小学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培养接班人的意识。但,政治教育不是德育工作的唯一内容。既不能忽略政治教育,也不能无限扩大政治教育。对此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思想教育也很重要。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思想教育主要是解决政治立场的理论基础的,是解决世界观、方法论的。我们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教育他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学习掌握先进的思想、学习掌握先进的文化。这是德育工作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仰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教育有淡化之势,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道德教育是又一个层面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最经常、最大量、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工作。道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教育要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提倡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推行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摒弃一切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统一的培养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开展道德教育,我们是走过弯路的。文革时期出现过政治压倒一切、干扰一切的现象,把道德教育当成封资修来批判,严重破坏了学校的教育秩序,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用政治斗争代替道德教育,取消道德教育。十年动乱荒废了学生的学业,道德教育也退到了不能再退的地步。结果毁了一代人的学业,毁了一代人的道德,也毁了他们的一生。所以今天,我们必须给道德教育一席之地,给道德教育一个恰当的位置,把道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让道德教育堂堂正正的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身有体会,空洞的政治口号太大,太远、太高,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是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假大空的东西,不仅不起积极的教育作用,而且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做道德教育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教育必须从天堂走向人间,从伟大走向平凡,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发展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道德认识,教育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去体会、去陶冶道德情感,从小培养学生爱父母家人、爱同学老师、爱他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卫生等等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讲话、国务院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们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法制教育不容置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制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一度不受重视,这是社会大背景的影响造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担负起向新一代公民进行法制教育的任务。从培养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入手,让他们牢牢树立法制的观念,为将来步入法制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作用。我说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家庭中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来自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四面八方的关照和呵护,却缺少同龄同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自小养成了手心向上的习惯,饭来张嘴,衣来伸手,唯我独尊。这些孩子一旦走进学校,走进集体就无所适从,在集体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平等相处,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小霸王,谁也不敢惹;一种是小孤独,谁也不爱理。第二种情况,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带来了快捷的信息、丰富的知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些未成年人上网成瘾、耽误学业、心理畸变,抑郁孤癖。第三种情况,离婚率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问题家庭必然影响子女是不争的事实。针对以上种种情况,仅仅依靠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不够的,心理教育应运而生,对此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说就目前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来说刚刚起步,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各个学校都在建心理室,培训心理教师,心理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渠道必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担负着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国情教育、人口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理想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等的职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涵盖着整个社会思想意识,而且任何一项教育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都不允许一刀切,一个模式来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具有多重性,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丰富多彩。认识德育工作内容的多重性,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把握全局,防止以偏概全,全方位的开展德育工作,从而达到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目的。 三、 德育工作的过程呈现阶段性和渐进性 德育工作的内容是多重的、丰富的,把德育工作的内容内化、外化在学生身上是个复杂的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德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呈现出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一个人的一生有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不同成长发展阶段,我们中小学的学生处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这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段时期学生的发展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生物形态的发展,如身高、体重、第二性特征等等的发育发展。第二个层面是指心理的发展,如情感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意志的锻炼、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价值的认同、观念的理解等等;属于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指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内化外化的统一过程,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引导、暗示、示范等途径,引发学生的比较、模仿、认同、评价、矫正,将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由一个生物的人、自然的人,逐步转化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了对学生发展阶段及发展三个层面的理解,再来理解学校德育工作呈现阶段性渐进性的特点,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出发循序渐进,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对此我们有过失误。有过不论年龄大小,一味高喊政治大口号的做法;有过把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的做法;有过不论学生年龄大小硬性灌输、超前说教、假大空的做法。无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顺序性、差异性,一刀切,一个“调”的左的做法危害无穷。不仅没有做好德育工作,而且败坏了德育工作的声誉。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做到了两个符合,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德育工作规律,从而使德育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四、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是独立性、养成性和渗透性的统一 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是多重的,各有各自的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德育工作必须依靠专门的渠道、专门的课程、专业的队伍来完成。这是德育工作的独立性。我们的学校都有从书记校长到德育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心理教师、法制教师、团支部、少先队一套专业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心理课、法制课;有专门的班会、校会、团日、队日、升国旗仪式以及主题参观、主题春游、主题文体活动等等一套专门的渠道。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战场、主渠道、主阵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创办出了许多特色:有的重在革命传统教育、有的重在社会实践、有的重在养成性教育、有的重在理想教育、有的重在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的重在创新教育、有的重在心理教育、有的重在法制教育等等。专业的德育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但是,是否依靠专业的德育工作就够了呢?回答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专业的队伍、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渠道远远不能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全部完成。这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多重性决定的。任何一门课、都不能把德育工作的全部任务担负起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是全员性的。全体教职工都是教育者,分别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渗透性。全体教师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语文、历史课程要渗透、外语、数学、理化生、体音美、地理、劳技、信息课程也要渗透;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是一致的,是贯通的、是相互支持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犹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课程中有思想教育,有道德熏陶,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同时全体教职工通过辅助性工作和服务性劳动渗透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德育工作。所以说,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所到之处都有德育的影响。我们教职工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衣着打扮、言谈话语都是无声的教育,都是活生生的道德课堂。学生正是在和人的日常交往中才能辨别是非,区分美丑,选择好恶,分明爱憎,学会做人。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具有多重性、德育工作的过程呈现阶段性和渐进性、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是独立性、养成性和渗透性的统一是我对德育工作特点的几点粗浅认识,目的在于探讨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富有成效的开展德育工作。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