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湾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是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水热条件优越。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着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60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的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
② 详细的台湾与日本的地理关系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的台湾省位于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沿,位于北纬21°24′25〃-25°56′30〃,东经119°18′03〃-124°34′30〃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北邻接琉球群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台湾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交通枢纽和重要战略支点;是环中国海形成整体的枢纽。从政治经济上看,台湾岛关系中国能否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的交往特别是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加深,海洋及海上交通线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区,而台湾岛的东海岸直接连通太平洋,是我国唯一通向太平洋的出口。台湾处于东海南海之间,恰居我国沿海岛屿中枢,关系到环中国海能否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台湾岛以东洋域开阔而无明显边界,总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的专署经济区达几十万平方公里,可以为我们提供在太平上活动的广阔场所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如果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封锁,借助台湾岛我们能够打破封锁。这些条件都能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大大打破敌对势力的遏制。相反,台湾又是日本通向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必经之地,被日本称之为“东方直布罗陀”。南亚和中东是日本重要的原料来源基地和产品市场,从历史上看,日本基于其岛国的特征,特别重视原料来源之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如何满足本国对外资源和市场的需求,始终是日本关注的首要问题。日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曾采取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极端方式。控制了台湾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其“生命线”的安全。
在军事上,我国东海沿岸与台湾岛连接形成一个伸向太平洋的弧线,是遏制西太平洋东北亚势力南下的重要支撑点,对日本有一个重要的遏制作用,一旦失去,将形成相反之势。中国历代王朝无不高度重视台湾的战略价值,自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从海上频繁侵扰中国以来,更加显现出台湾之战略价值。事实上,自明清以来,台湾定则大陆定,台湾危则国事不宁。“欲筹海防宜以力顾台湾,庶台湾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丁日昌对台湾防务的贡献》马鼎盛)。对此,晚清政府也认识到:“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台湾一岛,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噶罗巴、吕宋,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宜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所以垂涎也。”(《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0)上面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台湾岛对大陆的屏障作用,其实从现在的作战来讲,一旦我大陆受到军事威胁和打击,台湾岛可以为我海上舰艇、飞机提供驻屯、掩护和补给的良好条件,我可以台湾岛为基地或支撑点,东出太平洋,跳出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封锁,实现外线作战,从翼侧或后方打击入侵之敌,并且对从洋上对我实施远距离打击的敌人,进行近距离作战,摆脱战略上的被动局面。相反,如果失去台湾岛,日本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连线形成的弧线,将我完全封闭在太平洋“第一岛链”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在太平洋或日本列岛上,对我实施远距离打击的敌人,我则完全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台湾岛的得失,是事关我主动与被动、制约与被制约的重大战略问题。
总之,中国实现统一,对中国来说不但涉及到民族感情问题,而且,从地缘战略上考虑意义重大,这一点对日本这个严重依赖南部资源和市场的国家,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台湾岛是中日间制约与被制约的“砝码”。
③ 台湾与日本的地理位置一样,为什么台湾的矿产资源比日本多
台湾矿产并不多吧
矿业出版品
经济部矿业司九十一年度委办计画进入WTO后东部及宜兰地区矿业发展策略分析
背景说明:
我国矿产资源不丰富,金属矿产与能源矿产生产亦不多,只在非金属矿产有少数矿种可以自给自足,且其分布不均,依据“台湾地区经济统计年报”之统计,我国非金属矿产之蕴藏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如大理石(宜兰、苏澳至台东成带状分布)、云母(宜兰南澳与东澳、台东利稻、向阳)、滑石(丰田、晴冈、玉理、西林、瑞穗)及白云石(大浊水、清水、和仁、木瓜山、清昌山、玉里)等矿产,蕴藏量丰富。除此之外,尚有蛇纹岩、长石、辉长岩、辉绿岩及片麻岩等可供石材加工及作为工业原料使用之资源,因此,东部地区可说是我国非金属矿产蕴藏量丰富之区域。
东部已开采之矿业种类,包括大理石、石灰石、蛇纹石、白云石、云母及宝石等矿产,其用途系作为石材加工、制造水泥、工业用原料及装饰品。由于矿业产量尚不足以供应国内工业之需求,可供外销比例不多,因此,本区矿业可说为内需型产业,且其发展深受国内下游产业之影响。但在政府借由产业东移,以促进本区之发展,进而带动工商业之发展下,本区矿业现今已略具成效。
以往我国矿产品产量由于规模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煤在政府之政策下,采取搭配方式销售给公民营事业,部分则对矿产品采取进口数量之限制或课以关税,以降低对我国矿产品之威胁,如我国对于中国大陆石材成品、半成品,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仍采取限量进口。然而,我国已是(WTO)之一员,在市场自由化政策下,政府势必无法再以限制数量、关税及搭配方式等手段控制国外矿产进口之数量。而我国东部矿产又以非金属矿之石材矿为主,使得我国大理石、蛇纹石等石材加工业发达,业者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其相关就业人口约有一万人,其切割及研磨技术水准与能力规模,仅次于义大利。因此,石材相关产业为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也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就业市场,自民国91年(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正或成为WTO第144个会员国家,此一产业市场势必自由化与开放,区内矿业及相关制品产业均将因此遭受其影响或冲击,主管当局宜随时掌握研判此一变化,适时提供迅速正确资讯,进而予以必要之协助辅导,实为当务之急。而如何促使东部地区之产业及厂商积极面对WTO之挑战,拟定前瞻性发展策略,则为本研究之重点课题。
日本矿产资源
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虽然其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但蕴藏量都很小,因而有人称之为“金属资源标本国”。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地面将近2/3为新生界及新期火成岩之喷出岩,地质构造运动激烈且断层多,导致矿床小、矿层薄、矿石杂质含量高。
在日本的矿藏中,煤、石灰石、硫磺以及铜、铋等的蕴藏量相对较大。煤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九州。日本煤炭蕴藏量约为86亿吨,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仅为10亿吨,这当中有2/3靠近海域,水份和瓦斯含量高,开采费用高。由于能源革命(从煤转向石油等),日本的煤炭生产不断萎缩,1990年日本约采煤800万吨,是1970年的1/5,仅占当年消费量的7.1%。在金属矿中,铜的蕴藏量和开采量都居前列。铜矿区达2000余个,以本州岛的枥木、岩手、秋田、茨城等县为主要产地。硫磺主要产自本州和北海道地区。
目前日本可以基本自给的矿产有硫化铁、硫磺、石灰石和石膏等,铅、锌、铜和煤可以部分自给,其它主要依靠进口。铀矿也靠进口。资源主要依靠进口,决定了日本工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方面必须大量进口资源、能源,另一方面又需要将大批量的工业制成品销往海外市场。在大进大出的过程中,日本通过不断开发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的花色品种、加强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做法,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
日本阳光计划
日本政府为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制订的国家计划。1973年出现世界石油危机,对主要靠进口能源的日本影响较大。为了确保自身能源的稳定供给,日本政府于1974年7月公布了阳光计划,旨在不断扩大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寻找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并缓解化石能源对于环境的污染。该计划目标长远,规模较大,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的利用,以及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重点是针对上述能源的采集、输送、利用和储存。与此同时,也包括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的转换和利用。阳光计划促进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电转换技术均居世界前列,地热发电、波浪发电、燃料电池进入商业性开发,还对褐煤液化和高热值煤气化进行了大规模试验。1993年日本又开始实施新的阳光计划,着重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加速光电池、燃料电池、深层地热、超导发电和氢能等开发利用。
④ 比较台湾和日本在地形、气候、河流方面的异同点
地形:都以山地地形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沿海分布。但日本由于山地较多,地形更为破碎复杂。
气候:两地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但日本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同期气温比台湾低,特别是北海道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我国北方相同。
河流:河流众多且短小,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日本由于更为复杂的山地地形,所以其河流分布较台湾更为密集。
⑤ 日本与台湾的地理差异
日本与台湾的地理差异是一个在北方,一个南方。日本人口主要在面向太平洋的地方与台湾人口主要在面向台湾海峡的地方。日本北海道已经濒临寒带!
⑥ 日本的地理特征
日本群岛位于亚洲东部边缘,在北纬31°~46°之间,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3,900多个小岛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在第四纪时,由于日本海和台湾海峡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岛。日本全部面积为37.7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岛为36万平方公里。日本群岛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日本这个自然综合体的前提。 日本群岛在水平地形上的特点是:岛势狭长,海岸曲折,海湾众多,因而群岛的任何地方离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内。日本地表崎岖多山,平原面积狭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岛的地形中最占优势,据统计,日本国有7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其中纯山地即占全国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与海岸平行,分内外两带,内带位于日本海一侧,主要包括奥羽、越后、飞驒等较大山脉;外带位于太平洋一侧,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关东、木曾、纪伊、四国、九州等山脉。日本群岛的平原和低山仅占日本面积的13%,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本国最大的平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拔仅50米,其前身为东京湾的海底,如今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外,还有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大阪、京都一带的畿内平原等。 日本群岛是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环,素以多火山地震着称于世。全境火山可分为8列,即千岛火山脉、那须火山脉、鸟海火山脉、富士火山脉、乘鞍火山脉、白山火山脉、阿苏火山脉和雾岛火山脉。其中雾岛火山脉从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群岛,并与台北大屯火山遥相连系。圆锥形的火山是日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余年未见活动,山顶积雪、四时不化,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此外还有盾状火山,但不如圆锥状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苏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状活火山,火山口至今还常喷出大量的烟气和火山灰。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带分为两列,日本海沿岸的称内侧地震带,太平洋沿岸的称外侧地震带。大地震多发生在外侧地震带,危害性最大的地震区是在大阪、名古屋和东京附近一带地区。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引起海啸,死伤17万多人。 日本群岛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低于0℃外,其余均在0℃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八月,在海洋气团的影响下比较凉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20℃ 以上。雨量丰富,年降水量在800~2,500毫米之间;以日本海沿岸和南部沿海最多,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最高可达3,000毫米以上;濑户内海沿岸和北海道北部、中部降水较少,但也有700~900毫米。群岛降水不但丰富,而且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但每年有两次高峰,一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为梅雨期;另一次在九月,为热带气旋雨。此外,在日本海沿岸冬雨较多,而太平洋沿岸则夏季多雨。 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水利资源丰富。降水较多,河水丰富,有较多的河水供工农业生产使用;同时,由于地形崎岖多山,富水力资源,水能蕴藏量达5,000多万千瓦,这对于矿物燃料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意义重大。但日本多数河流的航运价值不大。 自然植物种类丰富,森林面积很大,热带性植物较多,且与温带性植物混生,还有许多固有植物,这也是日本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日本地貌、气候、土壤复杂,在第三纪中新世以前日本与亚洲大陆相连,使日本有可能拥有亚洲大陆的一切植物种属;再加上日本没有受到冰河之灾,较好地保存了古代的植物种属,因而日本列岛植物种类丰富,约有1,000个属,5,500多个种。日本植物中还有很多特有种,在北海道和奥羽地方还有热带性植物与温带性植物混生的现象,例如在北海道就杂有热带性的桂树和花椒树。日本森林面积的比重很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8%。温带针叶林有松、杉和落叶松;温带落叶阔叶林中主要有栎属、山毛榉属、槭、栗、公孙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为山茶树、樟科、棕榈科等;南部多樱树。
⑦ 台湾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台湾自然环境特征: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地质结构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地震比较频繁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东部和东北部。西部地震次数虽少,但震源浅,人口密集,往往造成较大的灾害。东部和东北部地震次数频繁,但震源深,又多发生在海里,因此造成灾害较轻。
1999年发生的里氏7.3级的9·21南投地震是二战后台湾伤亡损失最惨重的天灾,大地震令全台掀起一股防震抗震的热潮,2000年台立法机构通过“灾害防救法”,并在此后的十余年中多次修订,不断完善。
⑧ 日本与台湾的气候、地形、地震、经济特点及发展过程的共同点
气候:都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夏季有台风登陆,气象灾害严重
地形:都属于岛屿,中间都有高大山脉,四周为第爱的小平原,岛上河流湍急,由中部流向四周
地震:都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不稳定
经济:经济发达,都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分布占gdp由高到低为第三二一产业
发展过程:上个世纪60年代,跟随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崛起,并在之后加大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新科技加速发展,但过热的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出现泡沫经济,时至今日,虽然经济市场仍然低迷,但其经济的贡献仍影响着世界经济。
⑨ 简要描述台湾岛的地理环境特征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它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岛
由于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光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气候类型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由于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台湾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 以上。
自然资源
台湾虽然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属矿产也较少,金、银、铜、铁等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但是台湾却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 淡水资源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耕地资源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 日月潭
;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森林资源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着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渔业资源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⑩ 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气候生态:
台湾横跨北回归线,终年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岛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可说是长年如夏,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
年平均气温20~25℃(高山除外),1月平均气温13~20℃,7月平均气温24~29℃,南部较高,北部较低。
地形水文: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是中国海岸地貌类型最丰富、齐全、奇特的地方,可分为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北部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邻的东部断层海岸。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