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解读新高中地理课标

如何解读新高中地理课标

发布时间:2023-01-02 08:38:05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参考如下:

★必修一

【课程标准】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② 你对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中学地理新课标,我觉得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去上好中学地理这门课程。中学地理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地理,对其教学知识与教学理念等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中学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中学地理新课标指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教学,包括过程中学生的领会、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学科能力、地理技能的掌握等。
从中学地理新课标中知道中学地理课程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课程就要围绕着这些教学内容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是按照知识线索、活动轨迹、高潮铺设来建构教学结构,而且在教学中要有提问与讨论等细节。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样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还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包括开放式的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教师在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要把地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学得彻底,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作为教师的路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也要求我们把中学地理新课标这门课程学好。
总之,中学地理新课标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是一项重要指标,对作为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当我们学习中学地理新课标时要认真对待,这对以后教学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对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③ 地理课教学怎样把握新课标理念

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确立,师生关系角色的扮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讲者,教师在讲台把知识点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在课堂听得津津有味,一动也不动,学生不能有提问或发表见解的机会。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的个性越来越突出,旧的师生关系就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冲破师生之间“管理--服从”的单向关系,变为双向关系。如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是严父;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是医生,为学生开良方;学生碰到挫折而垂头丧气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突出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指导者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课“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一节课上,我就设计了:①什么是临空型工业布局?②临空型工业布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世界上典型的地区有哪些?我国的高科技园区中关村与临空型工业布局有什么关系?③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就上述某个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④学习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分析小组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虚心倾听,并可与之进行辩论。⑤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由于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贴近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使师生关系在交流中更加融洽,教师的角色也由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了。
三、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要把握其在社会地理生活中的规律,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亲身实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经历去领略社会生活的内涵。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得到发现的乐趣。

④ 高中地理新课程应如何改革

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闽东的地理教师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们就结合2007年3月在柘荣召开的宁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地理指导组会议上高中地理课改交流,谈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思考。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1.图片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

据粗略统计,“地理1”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50多幅;“地理2”的六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90多幅;“地理3”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60多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文新颖,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以图为本,学生易学,教师易教。

这些阅读材料和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说明性,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教材较好地作了补充和说明。虽然新教材与旧版教材比较,章节、内容减少了许多,但由于补充材料的增加,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亦比较广。

4.每章节后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问题研究"应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月球资料的收集分析,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探究及建议,让学生表述论证自己的想法,评价别的同学的观点等,鼓励学生将知识外化。这些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学生从中体验到以下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①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②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③表达、交流、反思学习与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过程与方法。

5.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地理l”中的活动中,安排有学生讲解、制作学具、绘图、观察、实验、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设计、调查访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地理l”的“问题研究”更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些学习情境中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很强的团体合作意识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闽东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实施一学年来,我们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精神,围绕实验的组织推进、排课、选课、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宣传和校本研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推进课改实验的进行。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新课改实施前我们积极参加了学校召开的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实验工作会议,参加校教研室举办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新课程知识培训班,参加市教师进修校组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新课改的学习。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福州一中、连江一中和宁德一中的考察学习与交流研讨。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我们对新课改精神的认识逐步提高。

2.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5、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例如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本年对福鼎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一桑美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6、开展考试评价和学分认定方案的研究

根据实验的进程,学生的每个学习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结合学分认定,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我们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我们学习了省教育厅下发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学分管理暂行规定》,按《福鼎一中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学分管理方案》(试行)的学分认定方案包括下面的内容:模块成绩由三部分组成:(1)学习课时。学生参加课程学习时间必须达到规定的90%方为合格。(2)学习过程反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等。(3)模块考试成绩。阶段测试按30%、终结测试按70%计入模块考试成绩,模块考试成绩达到60分(包括)为合格。以上三方面均为合格,才能给予相应模块学分。

认定学分的模块考核,主要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但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倡导运用非纸笔测验的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例如实验考查、提交活动的作业、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学生的这一类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反映在学分中,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三、我们的团惑

困惑之一:对课标,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

困惑之二: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会拔高了教学要求,反而“欲速不达”?

困惑之三:教辅材料的选用十分困难:现在,学校为我们订的教辅材料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清单选购的。结果发现,还是旧教材的内容,许多题目是超出课标要求的;而若要自己选用好一点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则因各种的限制不能订购;同时即使现在较好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许多题目的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不太适合我们这一类学校学生,需要精选。因为编写的人在都没有教过或者没有很好的研读教材与课标。

困惑之四: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或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困惑之五: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许多学校采用按学期安排课程的模式,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模块1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较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

困惑之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差距较大,同时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出现较大“真空”,教师课堂得补充一定的基础知识。

困惑之五:学生学习条件简单,加上各科的学习压力,对问题探究的作业难以完成,如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困惑之七: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现象。

困惑之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我校的班额较大,大多在56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积极探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困惑之十: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时常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地理1”,在学时上要求用36课时完成。其依据是: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既不参加统考(即使参加也较易蒙混过关),更不属中考科目,家长和学生基本不重视。这种情况对于课改和非课改区均存在,而尤其对于非课改区,由于师资缺乏和办学条件较差,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加之初三地理学习又中断了一整年,因此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多数学生只有在地理考前才多少花点时间背一背地理,初中地理学习方法就是背背就能考好。试题的考核目标是以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为主。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会考科目,还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往往经常“卡壳”,特别是咱们学生在地球基础知识(像基本的经纬线、经纬度划分等)、地图知识、区域地理方面的常识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所以必须帮学生补充这些知识,但会占用大量的课时,以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理l”的教学,同时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这情况,当然虽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解决,但新课程的设置,能否充分考虑:通过增加课时解决;或调整初中的课程设置,在初三开设地理课程,授课内容以与高中教学密切联系的知识为主,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得更好。

2.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3.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4.教学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新课改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教学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式、探究式的过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中重要的是坚持这样的理念,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宇宙中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2的探索“热力环流实验”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行星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5.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延伸

新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式地学,加之我们班生数多,要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照顾每个学生是几乎不可能的,另外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两节课间时间相隔长,知识学过容易淡忘。为此我们针对必修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特点确定以新教法为教学主基调并在学生中推行“课前小组自学讨论式"学习作为辅助将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前,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座位位置每四个或三个做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长轮流当,老师每节课布置好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讨论教材相关问题形成小组结论、初步完成相应练习,这样课堂上教师即可组织让学生整理知识、发表见解。经过两周的尝试,我们认为这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学和课堂师生互动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数多的问题。

6.严格常规管理,保证教学成效:

新课程周课时少,采用新教学方式课堂热闹生动,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可能会淡化弱化,从应试角度教学成效可能会降低,从必修一教学来看学生普通感觉到课堂是有意思了,但练习不好做,考试不好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除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上述的调整外,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布置、讲评、交缴及订正,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不落空,学生知识掌握牢固扎实,训练有素。

7.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资源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要求师生的收集参考丰富的资料,第一轮课改教师手头资料缺乏,靠自己从零开始积累,每备一节课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不仅时间有限、知识技能和思维都是有限的,所以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为教师间紧密合作、资源共享、群策群力的团队作战的工作方式,从而高效地丰富教学资源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市的教研氛围比较薄弱,今后应由市进修学院或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牵头多开展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研讨,各校间互相沟通,组织对高中新课程的观摩或课件交流。

8.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⑤ 如何应对高中地理的新课标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如何把教学还给学生,如何有效地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些问题是新课标最主要的特点,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理念更新的基本标尺。
1 新课标理念下对如何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1.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的有效性。地理教学涉及广阔的人文景观、自然天地和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因此,地理教学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和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例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和课本的插图上看,学生根本不能深刻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
1.2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应该切实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地理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教师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威”,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面。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1.3 改变过去灌输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这是新课标给我们带来的新鲜理念。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例如月相知识的学习,先制作表,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没的时间、方位,并绘出大致的形状等,由他们分析总结规律。上课的时候再由老师分析这些规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上半月,出现在上半夜,切东西边亮。下弦月出现在农历下半月,出现在下半夜,切西东边亮”等通俗的语言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再例如在让学生在爬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气温的高低、观察植被的变化来学习垂直地带性以及植被分布的特征。把教师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拷贝”给学生,使教师有预见性地把握教学全局,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4 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科学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宏观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等等。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课堂上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等。同时,严格贯彻落实新的教学大纲。新编地理教学大纲,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法律”性文件。认真贯彻执行新大纲是推动高中地理改革的关键。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其次,每位教师除了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外,还应该根据大纲的规定发挥学科优势,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1.5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天气系统》教学中,将近期卫星云图动画编入课件,展示近两天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实性、现实性。
2 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⑥ 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 “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
认知水平

知识
说出、了解、识别、辨认、回忆、举例、列举、描述、再认等
了解水平

解释、说明、比较、归纳、分类、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应用水平

技能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模仿水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作

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平

(了解: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四,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对该条标准可细化为:能够说出岩石的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2)阅读并分析教材中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把复杂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简化为简单的框图,让学生标注岩浆和各类岩石,并绘画其相互间的箭头,解释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

举例: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标准,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认知内容”。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理解水平)

(3)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细化课标如下:1、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通过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描述区域的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填写出区域对比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区域对比的框架来比较分析其他典型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必修2第八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能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③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②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果

③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知道人口迁移的含义。②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两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较,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

②通过剖析“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等案例,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

③经历小组学习过程,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2第六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①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②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认识到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②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并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愿与大家一起探索

⑦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什么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

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课程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版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也做了较大的调整。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三、课程内容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课程内容选择上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而言,在设计思路上,必修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地理学科特定的系统性,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国家战略、海洋权益等内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学业质量

地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科核心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⑧ 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一、为什么要解读课标?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有人对教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无论圆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圆心找不准,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读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然后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
二.我们如何解读课标
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 “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
认知水平

知识
说出、了解、识别、辨认、回忆、举例、列举、描述、再认等
了解水平

解释、说明、比较、归纳、分类、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应用水平

技能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模仿水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作
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平

(了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四,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对该条标准可细化为:能够说出岩石的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2)阅读并分析教材中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把复杂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简化为简单的框图,让学生标注岩浆和各类岩石,并绘画其相互间的箭头,解释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
举例: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标准,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认知内容”.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理解水平)
(3)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细化课标如下:1、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通过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描述区域的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填写出区域对比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区域对比的框架来比较分析其他典型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必修2第八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能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③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②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果
③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知道人口迁移的含义.②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两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较,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
②通过剖析“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等案例,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
③经历小组学习过程,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2第六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①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②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认识到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②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并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愿与大家一起探索……

⑨ 如何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文本课程(教材)与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说明……”中的“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阐明、……”,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认知水平知识说出、举例、描述、辨认、列举、复述、背诵、回忆、选出、识别、再认、了解、确定等了解水平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应用水平技能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模仿水平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独立操作水平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迁移水平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第四,通过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了解本条标准对认知内容的基本要求。我们手头的二种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实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壳物质循环”部分安排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之后,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另一是山东版,把该部分内容安排在内、外力作用之前讲述,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出发介绍“地壳的物质循环”。因此,两种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同,以至“地壳物质循环”学习内容的基本知识铺垫、呈现方式不大相同。一种认为,内、外力作用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另一种认为,矿物、岩石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因而,前者并不过多讲述岩石的基本组成——矿物,而后者则增加了大量矿物的基础知识。二个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都讲述岩石的基本分类、三类岩石的形成、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及循环过程。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岩石”这一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重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因此对于矿物、三大类岩石的具体特征等内容可以不在教学中进行讲述。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⑩ 如何找到高中地理新课标知识点的详解

1、教学理念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课程理念上:⑴构建共同的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⑵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⑶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⑷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⑸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⑹与时俱进认识“双基”;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变化;⑻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⑽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十条理念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教研提供了近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高中数学课程基础性和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给出了基本的定位,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从数学内部为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多种类的选择。有对数学教学如何处理数学本质与形式的细致分析;也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问题,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处理数学的本质与形式,有对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问题的分析,如强调的是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发扬我国数学具有的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有我国数学教育的时代问题,如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同时指出了数学教育面对的困难和更富有挑战性问题,如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如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2、评价体系与结构、内容与目标新

数学课程标准将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4个模块组成,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

课程内容与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主要有四类特点:

一是教学内容未变化的占有相当部分;

二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如二分法求近似解、幂函数、空间直角坐标系、几何概型、茎叶图、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算法初步、框图(流程图、结构图)、推理与证明、数学史选讲、住处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初等数论初步、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另外新增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三类是删掉的教学内容,如极限等。

四类是教学、学习要求上有调整的,如立体几何初步中仅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对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由掌握降为不做要求;反函数的处理,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的定义,也不要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对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要求从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对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不做要求。还有提高要求的,如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知道最小二乘法等。

3、课堂教学观念新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整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绝大部分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课堂教学的观念的转变将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和实现的根本性标志。课堂教学最终应转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内涵的新课程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收、记忆、模仿和练习,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当然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特点,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去选择。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新课程 一是内容新、单位课时知识点多,密度大,以前一年要完成的内容现在半年就得完成。在内容增加而课时相对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不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是没有出路的。我们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它是我们高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将来高三复习的指导性文件,它的意义与《考试大纲》同样重要。因此,我们要象重视学习《考试大纲》那样学习研究新课标,避免出现课标不要求的、不考的内容费时费力,而要求的重点内容又强化力度不够等情况出现。我在教研活动中发现,那种不看不学《考试大纲》,但凭自己的直觉或被杂七杂八的资料牵着鼻子走的人大有人在。比如, 从《考试说明》颁布的第一年(91)起,就明确规定: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问题只考查已给出公垂线的情况,而有的教师上课中却给学生讲了许多求公垂线的方法,什么线面垂直转化法了,什么最小值法了......等等,讲了四五个方法,加大了学习的难度,白做了好多无用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犯了导向上的错误。这种情况今后再也不能允许出现,否则,会误人子弟的。因此,认真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一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大家都经历过或即将经历过由学生到教师的这一转变的过程。我的体会是,做教师与做学生的要求绝对不一样,可以说有天地之别。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学生时代有些问题是不必弄的很清楚,有的题型教师都给我们总结归纳好了,甚至有些较难的题暂时不会放放也可以,再说,有些题高考能否考还很难说......。以上做法或想法,作为学生或许可以,但做为教师却绝对不行。因为教师的职责要求我们必须独立地、彻底地弄清、弄懂所有的问题,不但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每个问题必须彻底地搞透彻,决不允许对知识的是是而非、不懂装懂的情况出现。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讲有些习题,教师讲着讲着有时可能就忘了,这种情况我在听课时有时遇到。究其原因,不是经过自己刻苦钻研的问题,靠看习题答案或问别人得来的知识,印象不深,容易忘。因此,对于新教师来说, 必须下大功夫、大力气、独立地钻研、彻底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目的及有关试题的变形之后,才能归纳出解题规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总之,教师要做几倍于学生的工作,这样才能上好课,教好学。另一方面,对于老教师来说,虽然教材大部分内容仍然没变,但毕竟增加了部分新知识,涉及知识的更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法,尽快地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衔接。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启发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密切配合,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a3c20100gtpc.html

阅读全文

与如何解读新高中地理课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