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方法
一 关于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 关于地理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三 关于生物
对生物课的学习不能按照数理化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习方法上应该和地理有点类似。数理化一节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多,对一个重点知识会反复的在课堂上做题训练。而生物一节课上的知识点很多,可以不夸张的说,老师说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考点。而且课时紧张,不能在课堂上巩固练习。所以课后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做,有不懂的要马上问。
生物的题目从一开始就比较具有综合性,一个题目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这种知识点的联系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或者是补充的,很多学生不听课,自己看书,结果书看了,题不会做。也有学生上课只听课本上有的内容,课本上没的以为是不重要的,就没听。这些都应该避免。
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 。
3.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
四 关于历史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⑵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一、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2.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4.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二、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1、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
趣和动力的源泉。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古人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 、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⑵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 “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⑶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⒊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⑴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 ,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⑵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 交通 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⑷科学记忆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⑶ 怎么学好初一地理和政治
如何学好政治- -
学习政治不能死记硬背 高中政治的学习 说白了就是为了高考 那就可以从题型入手
选择题最要用排除法 先读题将题干关键字找出 再从选项中排除与题干不相关的 .
首先要排除这样的思想,认为政治是副课,平时不怎么认真学,到考试的时候突击背诵就可以的思想;高中的政治到了大学,不管你是理科学生和是文科学生,作为基础科目仍然要学习,所以要认真对待。其次政治的学习重在理解,也就是说,把基本原理、理论要理解,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对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多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哪怕只有那么一点都行,这样的集累与坚持,你的政治一定会提高。
把握三句话:以本为本,重视基础,训练能力。以本为本,就是要处理好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必须以教科书为学习的根本,尽可能地掌握教材,决不能离开教材看资料。重视基础,就是要特别注意学习好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根据考试大纲的考查内容,每一个知识点过关,老老实实在打好基础;训练能力,就要要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次测试,在周测、月考、模拟考试中检查知识不足,提高应试能力。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虽然我对政治涉足不深,但对于如何学好政治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从入中学后所接触到的政治看,我们目前所学的政治很简单,几乎都是强调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我们出生时本只是一张白纸,而从小就接受了家庭道德教育。我们从6—7岁时又开始接触老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这样,我们就成了一张五彩斑斓的图画,绚丽多姿……其实我们身边随时都会接触到政治,然而我们在考试时得分不高是因为我们把问题复杂化了,因而造成考试失误,也就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其实你不用担心,考试时你只要以接受到的最真诚的道德知识加上书上的标准答题就行。当然,在此之上,我们也要多看新闻,了解一些国家政务,就一定会考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当你得到了这个成绩,你就会重拾你的信心,对政治又是另一种看法了。
切记,我们现在的政治,只要你用心来探索,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关于地理
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着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老师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政治、历史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考综合科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学“X”科中的哪一门,都不要孤立地学,要特别留意这几科中能互相联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时事政治题,就可以想想,它发生在什么地方,与该地方的地理特征有联系吗?该事件是否有什么历史渊源?从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么哲理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不久你就可以在这几科中来去自由了。不过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你已经掌握好单科知识的基础上,单科都没有掌握好,哪里还能谈什么联系呢?所以这也就更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平时就要注意把知识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着到了考前再突击,那样的话有可能会摔得很惨。�
高考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仅有方法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辛苦努力与积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洒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丰收的一天。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吧,把你的脚步迈得坚实再坚实些,祝你“笑傲考场
⑷ 怎样学好初中的历史地理生物和政治啊
平时认真听课,把重点归纳好(最好能归纳成各种大小题目),考前适当复习,答题能抓住学科特点,就能取得较好成绩。
(一)平时学习要认真听课,当时消化。
学习这些科目,最重要的是平时听课要认真,掌握好老师讲课中强调的重点、难点。所有的重点、难点,也就是以后考试时可能要考的内容,最好能课后及时复习,留下较深印象;考试前再复习时,记忆的压力会大大减小。另外,这些学科各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学习中要首先学会掌握它们的特点;在听课、复习和考试时,都要让思维很快进入到相应的领域和体系之中去,才能掌握和运用好所学知识。
(二)考前复习和考试中应当注意些什么?
1、这几科都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1)了解“考纲”,找准方向。
期末考试要注意按老师指定的范围复习,要注意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因为《考试大纲》是命题专家和考生要共同遵守的法则。备考要“锁定”考点,不要在删除部分花费精力。
(2)回归课本,打下基础。
要根据考查范围,有略有详地阅读教材,掌握好基础知识。第一遍阅读速度慢—点,重点部位要精读,并在书边做好标记。第二遍阅读应当快读。如果能看了指示语就能联想到知识点的内容,就通过;反之,则应重新详读此处至掌握为止。
(3)抓紧时间,查缺补漏。
针对平时练习中易混易错的地方,查缺补漏,弥补薄弱环节,是复习中必须做的。一定要把所有做过的练习、试卷都找出来,认真分析、找出错题的原因,把疏漏的知识补上,按正确的答案重新记忆。
(4)掌握方法,强化训练。
复习中要注意训练审题、答题方法。答题要学会列提纲,学会段落化、要点化,特别是要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复习时要抓住真正能拉开考生档次的中低档题目。
(5)养成综合思维习惯。
书本上的东西很少直接涉及到,而实际考的基本原理又都是书上的东西。应当养成一种综合思维的习惯,善于从新的素材里面提取有效信息,在头脑中迅速反应出所考的内容实际上是课本中的什么原理。
此外,还要注意了解各科的考题形式。大综合考试卷仍然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即使是与其他学科综合也均能分辨出应属学科。千万不要“为综合而综合”,轻信市场上所谓的“综合资料”。
各学科要注意的问题:
历史:
(1)“认真整合教材,建立科学严密的知识体系”是历史最有效的复习办法。要以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为内容,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网络,在考试范围内重新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一个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才能从宏观角度全面审视历史,削枝强干,突出社会发展这条主干线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答好历史试题的关键。
(2)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关注社会热点,形成小专题。
地理:
(1)对一些地理名称、主要数据、地图知识,要强化记忆。学习地理必须学会以图定位,即以图为工具,以图为重点,在看到考题后立即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张图。要善于运用经纬网串联起所学的知识,做到只要知道经纬度,就能确定地点,并马上想到地图和相关区域的知识(气候、自然带,大气环流、洋流,典型产品、资源、能源、粮食等)。
(2)从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要尽量把握命题的趋势,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注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还是着眼于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平时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有意识地去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评价地理学对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政治:
政治是一门方向性、政策性、原则性、时事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学好课内知识,掌握分析认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关心时事。
(1)学习中要抓住以下要点:
方向性,即学习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
政策性,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原则性,即在认识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时,要以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原则为重点,包括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依法执政、审计风暴等问题的认识。
时事性,即要关注国内外新发生的大事件,以与我国有关的热点为主;以经济类热点为主;具有长效性的热点为主。考试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都是已有明确结论的问题。观点比较前沿、学术界尚在广泛争论的问题一般不会作为考试题目。
(2)因为政治的内容比任何科目都更广泛、更灵活、更具时间性,考前复习格外重要,考前复习能抓准重点更为重要。而学生很难自己把握住复习的重点,复习时更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生物:
生物学靠近理科,多是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大综合各科中,生物的考题,不论是简答题还是选择题都不会很难。这样的学科死记硬背不行,应该采取科学的复习方法。
(1)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抓大放小,抓住主干知识;二是查缺补漏,夯实基础知识,不能随意猜测和押题。
(2)把握好以下重点:“代谢”、“遗传”、“生态”等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如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农业生产、用生态知识来解决环境地理问题等;实验也是考查重点,应该给予关注(少数学生不重视实验,中、高考时丢了不该丢的分);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某些热点问题,如有关艾滋病的问题就需要用人类免疫系统知识给予解答。
考试中,要特别注意用生物学术语答题;遇到叫不准的问题时应该尽量多写;注意卷面整洁。
⑸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是一件枯燥无味的重复性工作,为了缓解 七年级地理 教师的工作压力,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范文 一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 部分考题取自或改变于目标与检测 ,以使师生平日注重训练。
试题难易度适中。低、中、高三个难度层次的题,比例为3:6:1。无偏题、怪题、超标准题,这样的试题既保证了一定的区分度,又增加了效度和信度。另外,本次考试,题目数量适当,目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学以致用,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二、学生做题分析
1.选择题分析
本张试卷共有三个大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或对知识不扎实,理解力差,导致失分。
失分较突出的有综合题,平时要求学生识记、训练不够,使简单问题变难。
2.综合题分析
第1题:较为简单。此题主要考察地理基本概念和的相关知识。及格率较好,但优秀率较低。
第3题:丢分率也较高。在下学期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应单纯的死记硬背,整体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在授课中应多边绘边讲,易错字多练,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多联系当地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三、改进建议
1.试题的覆盖面应进一步扩大,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试题的呈现方式应进一步加强,新颖、灵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创设新情景,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特点。命题尽量减少单纯机械记忆的题目。
3.加强试题印刷的清晰度,尤其是地图,进一步方便学生获取信息。
4、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范文二
随着学生进入考场,拿到考试卷的那一刻起,似乎已经宣布这一学期的教学尘埃落定,但是我们却不能停止分析。
首先从试卷内容上看,基本上每个章节都有涉及,按照以往的命题规律,一幅图对应两到三道选择题或者一道综合题,对应一个学习案例地区,具体如下:
1——3题,各大洲特色对比,注重记忆和轮廓图判别;4——6题,南美洲,地形剖面图判读;7——9题,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分布,侧重日本主要领土岛屿名称及分布识别,气温分布规律;10——13题,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中东,东南亚,俄罗斯),涉及世界地图判读和主要地理事物识记;14——15题,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市场分布图,侧重统计图的归纳和分析;16——19题,埃及位置和主要农作物图,中东地区的位置,气候,河流等分析;20——23题,湄公河流经国家示意图,侧重东南亚河流分布,考察河流对城市分布的作用;24——25题,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极地图的判读,地理事物识别及方向。26题,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和东南沿海气候统计图,侧重类型分析,气候对农业类型分布的影响;27题,萨赫勒地区位置图和萨赫勒地区气候统计图,侧重考察气候特点分析及影响,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28题,法国地形图,侧重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河流流向特征分析;29题,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侧重农业带分布的识别和有利自然条件分析,渗透因地制宜观念;30题,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侧重归纳俄罗斯工业特点,及举例乌拉尔工业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与工业区发展的关系。
但是仔细看,不难发现,考查内容侧重的是理解记忆,也即一个地区的常识记忆,以及按照案例学习形成的课程标准要求终极目的,会通过阅读图文资料,梳理归纳出有效的信息,即侧重考察读图和信息处理能力。
因此,从试卷中不难看出,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少,试题的用图和测试点也不再是课本原图的简单复制,不再是机械型地读图,什么地理事物在哪里,是一种直观记忆。而是对地图进行分析,能够 总结 出规律。如考察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通过统计图得出业务服务主要对象,然后分析印度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主要是什么。可能学生靠记忆可以作答,但是不一定扣题,这就需要合理审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侧重的是思维能力。
其次,有些内容与课本脱离,但是又没有脱离课程标准实际,如法国地形图的使用,重在考察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地形、河流特点进行分析,既要能够合理读出地图信息,还要能够按照地理方式进行梳理,如地形特点既要回答以哪种地形类型(分布面积比例较大的一种或几种)为主,还要回答地势分布特点,总体分布上哪个方位高,哪个方位低。
第三,试题循序渐进凸出核心地理规律应用分析。如通过阅读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图,找到日本樱花开放最晚的地方,推测日本樱花开放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归纳影响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侧重的是气候气温分布规律的唤醒记忆,以及应用揭示生活现象能力,重在常识性地理素养的普及。
由此,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教学实际,我们推测学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差异,特别是对于课本上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学生一定会显现出缺乏理性分析的差距,还会出现综合题出现词不达意,缺乏地理视角的差异,即审题不力,造成得分点遗漏的问题。
于是,改卷后,我们查找部分试卷作为案例,并结合网络数据分析,的确没有出乎我们的估计,不论是学生最高分和最低分有很大差距,还是每道题平均得分之间的差距,都是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失落之意。如高分达到98分,低分仅24分,综合题第29题平均得分8.63,第28题平均得分仅4.35(满分均10分),第26题平均得分6.42,第27题平均得分5.78,第30题平均得分6.78,原因是低9题考察的是美国农业带分布,为客观题,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活动原题依据;而第28题是读法国地形图,是考察地形特点与河流流向特点,是一种归纳能力,还必须知道如何用地理方式答题。而不是直接考察的课本案例,也就凸显出不同学生的差距。如第27题,有些学生纠结于萨赫勒地区,而不知从试题材料和附图结合分析,造成方位和气候特点不对号的差距,还有学生不能分析出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的差异。
还如部分选择题,如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主要运输方式,学生缺乏直观认识等不能确定,造成怀疑,出现失分问题。
总之,从学生答题失分情况看,一是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二是有些学生没有转换成应有的能力,对于开卷考试认识不清,表现在答案是从课本中摘抄一些 句子 ,而缺乏自我的归纳和梳理;三是对于所学内容不熟悉,应用分析能力欠缺,表现在综合题出现缺答,甚至有学生选择题也出现漏答,时间分配不合理,考试技巧有问题。
所以,从考试分析提醒我们,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基于课标,注重能力,要注意教学中依照课标合理选用教材,注意教学案例的选取,突出教学终极目的,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凸出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会从地理的角度整合信息,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答案展示梳理过程中,更要注意让学生归纳 方法 的梳理,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摸清某一主题分析规律,各事物间因果联系,真正成为一种素养,一种能力。
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分析范文三
一、试题主要特点
本次试卷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察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单分析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说,本次试卷对今后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起到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
1.难易适中,注重基础
各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如景观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等),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体现在填空、选择题、部分连线题),考查基本能力(体现在读图题和问答题中)。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必备的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考查实践能力
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试卷中的读图、填图综合分析题中的几道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试题创新之处
1.设置新情境,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如34题四川汶川地震的问题;35题美国城市问题是以奥运圣火传递为切入点;36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都以时事政治为背景素材的,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非常重要。
2.试卷表述简洁,图表清晰,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生产实践入手,致力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空间,既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三、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统计数据反映,在前三类大题总体得分率较高,平均得分率85%,其中的填空题3题(亚洲与欧洲的分界);选择题中的8(三类产业划分)、9(东南亚物产)、21(气候类型的判断)、连线题中的29(邯郸旅游景点与县市区的连线题)得分率较低,仅有60%~65%。整个读图分析题和简答题得分率仅有68%,较其他大题低,其中一些小题得分率不到50%,其中31题印度季风方向;33题南极地区④中山站在南极点的什么方向,究其原因:
1.基础知识不是太扎实,地理的基本原理不清。从试卷情况分析可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尤其是 七上的地球地图知识,得分率最低的33题南极地区④中山站在南极点的什么方向,环绕南极的三大洋名称。这些都是地图基本知识。
从此处可以反映出地球地图知识的难度在初中阶段确实是较大的,因此对这些难点,我认为一是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加大训练力度,达到熟练运用,二是在对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应不断应用并强化这些知识。
2.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如结合巴西实际,如何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要抓住问题中重要的信息点和关键词,二要提高学生运用现成的资料和地图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加强运用地图的能力。
3.解题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审题不慎,轻易落笔。
第二、思路不明,答题不知从何下手。如29邯郸市旅游景点与县市区的连线题、画出小河的流向、33题④中山站位于南极点的什么方向等;
第三、条理不清,虽然回答了很多,但得分点较少,如37题④巴西酷爱 足球 、跳桑巴舞、过狂欢节,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实正确答案只是一句或几句话,但学生抓不住主次,将有用的没用的全写到了卷子上,也给批卷带来了麻烦。
第四、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含显形和隐性),然后运用这些信息,结合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如31题、33题、34题、35题、 36题等;
四、对教学的启示
1.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句话叫听不如说,说不如做。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始可能学得慢,后来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主。
2.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在地理新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读图、指图、填图、运用地图等方式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标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和 热点 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科学发展观,并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改进情况
1.反映学科特色,凸显各种地理图表的重要性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次试卷中有十三道题是直接利用各种图象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还有许多是无图考图题。图形多样,涉及到分布地图(如29、邯郸市旅游景点连线;32、日本;33、南极地区等)、景观图(如选择14、东南亚景观;30、三大宗教)、统计图(如35、孟买气温降水图)等。
2.重视能力立意
本次试卷在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能力试题的比例加大。有许多试题以能力立意,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加强了试题的综合性
较以往相比,试题的综合性既表现在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综合方面。尤其是37题(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这种饮食结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巴西人酷爱足球,此外还热衷跳桑巴舞、过狂欢节,这些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等,试题的呈现方式新颖、灵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这些 均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思考,在新情境中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目的立意新颖、灵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 出了要培养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理论结合实际,从地理的角度综合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导向。
4.试卷卷面的表现形式美观新颖
本试卷图文安排布局合理有序,图表绘画规范、清晰、富于表现性,类型多样,平面与立体结合,图片与照片结合,表现形式美观新颖,特别是经过电脑处理的各种图表,使人看之悦目,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引发思考。
六、改进建议
对试卷的几点建议
1、读图分析和简答题各题中的各项小题最好给出分值,如35题没给出分值,留的答题空间又大,所以不少 学生浪费了很多时间答了很多内容,结果只得一分,还影响了后面的答题时间。类似的题还有37题巴西酷爱足球、跳桑巴舞、过狂欢节,说明了什么一题。
2、35题第一问“在图7中,将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补充完整”正好夹在“孟买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图7“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之间,一些粗心的同学没看到该题的要求,因此丢了4分。
猜你喜欢:
1.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2.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3. 初一地理期末试题分析
4. 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范文
5. 初中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范文
⑹ 历史,地理,政治该怎么学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一
☆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闭关政策”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的概括。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建立公行制度,限制对外贸易。清朝前期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一是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取长补短。
传统的观点认为,闭关政策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同时又表现出封建统治的落后性。另一种观点则对其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只是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引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闭关政策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须予以批判的一面。总的看来,闭关政策的消极性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可,所争者乃是这种消极性的轻重程度。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要从中英双方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①英国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其实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强国,为适应殖民扩张的需要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的海军,其对中国的侵略蓄媒已久,作了充分的准备。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再加上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无法与英国抗衡。在19世纪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落后就要挨打,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关于近代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影响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 反封建。无论是反侵略,还是反封建都是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一般地是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因此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又称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中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产生的滞后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因此在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介入了民主革命,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了新、旧之分。其分界于1919年五四运动。
☆俄与英、法、美侵略目的的区别
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单独行动又勾结英法美,但其侵略目的与英法美有所区别。英法美 为的是打开中国大门、拓展市场,俄国则谋的是侵吞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掠 得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不 同,英、法、美的侵略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俄国工业发展水平低下,对市场的需求并不强烈,其侵略兴趣仍停留在领土的扩张上。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产生根源: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第二,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代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评价认识(特点):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定都天京后,起义军上层便从理论上的禁欲主义走向了现实中的纵欲主义;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第四,从革命纲领上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建立了政权控制了半壁江山。然而所谓“最高峰”决非单纯从时空意义上理解的,仅仅从农民战争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作比较是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即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矛盾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必然赋予太平大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
(1)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原本十分尖锐的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
(2)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任务和性质来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最终撕下了“中立”的伪装,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正式公开地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太平天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从太平天国的斗争艺术和发展水平来看它有着历代农民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拜上帝会这样一个比较健全的反封建斗争的组织形式,有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有着《天朝田亩制度》这样一个反对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纲领,从而使这场斗争达到历代农民战争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4)再从太平天国领袖的创新精神来看,《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先进的施政纲领,虽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施,但它具有浓厚的新时代气息,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总之,由于时代特征所决定,经过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一代先进中国人的创造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二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的问题,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多数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的移植过来。”因此,它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缓慢地朝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传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它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这些条件使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得以发生,同时又被原已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利用而滋长,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表现为双重的发生过程。”因此,不能说它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处理这一问题,要把下面两个问题区分开来: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否是欧风美丽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欧风美丽”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破坏作用,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是促进作用,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和资金,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形成的,这隐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落后地区后果的理论认识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必将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欧风美丽”关系甚密,对其有资金、技术、机器等方面的依赖。
☆关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其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即着眼于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方式逐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目的转为争夺并独占投资场所。表现在谋求侵略权益上,早期主要是强开通商口岸,设租界。而后期转变为谋取资本输出特权。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约》较早显现出这种变化,即法国要求获得在中国广西和云南的筑路权。到《马关条约》表现:更为明显直接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办工厂和大片割地,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发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又不能截然分开,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输出阶段,已有早期的资本输出,只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服务,如沿海的外资工厂,把收来的棉花、茶叶、蚕茧等加工之后运回本国,既减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纪末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商品输出也仍然存在。
☆关于租界、租借地
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作为外侨居住和贸易的一定区域,作为其进一步侵略该国的据点,上海英租界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租界。“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经济手段控制某国的一定区域,不许别国插足的特殊区域,是向殖民地发展的过渡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侵华方式的比较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方式和帝国主义阶段的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方式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为掠夺中国的财富;二者的不同点主要有:商品输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在通商口岸办工厂,剥削中国人民;《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除继续商品输出外,还通过奴役性贷款,开办工矿和修铁路进行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掠夺性更强。我们知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和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必然引起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高涨。
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是由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决定的。
资本输出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是一战前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张、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加剧了这些国家经济的贫困和落后,严重阻碍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加速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区别: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改革的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口号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日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步形成的朴素认识,反映了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广大小生产者在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停留在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清廷”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表示反对封建制度。“扶清灭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对清朝统治阶级放松了警惕,不能识破清政府的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
☆怎样认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策略的变化
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高潮(抵抗八国联军侵略)和失败的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也有一个剿灭、招抚再剿杀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深入,反映在中国政治上就是清朝统治日益半殖民地化,日益不敢得罪洋人,对反对外国侵略的人民斗争采取日益严厉的镇压手段,这就迫使人民群众在反侵略的同时不得不武装反抗清朝统治者的镇压,从而动摇和打击了清朝统治,如义和团运动初期,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对义和团采取剿灭的政策。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义和团大批迫近和进入京津地区,直接危及清朝统治,如果继续和义和团对抗,清朝统治包括慈禧太后也要立即被义和团运动的浪潮吞没,用清政府给各省督抚的电文说:“剿之,则即刻祸起时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因此,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承认义和团合法,企图加以控制利用。清政府公开改变“招抚”策略,转而“剿杀”义和团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逼近北京之际。这时由于八国联军的血腥镇压,义和团力量遭到严重摧残,已不再构成对清政府的威胁,而八国联军的强大侵略势力直接危及清朝统治,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取得侵略者的“宽容”和“谅解”,清政府可耻地出卖了义和团,完全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综上所述,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始终围绕一个目标: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统治秩序。
################
怎样、如何"一类政治题的解答怎样、如何"一类政治题的解答
从1996年高考首次推出“怎样、如何”一类试题以来,这之后每年高考都有这类试题,而且这类试题在主观性试题中数量多,分值高。(特别是近三年来,平均在25分左右)。该类试题所选材料突出了热点问题,所设问题突出了能力考查。从每年高考抽样统计各题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这类试题把握较差,得分率普遍偏低。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重视掌握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政治学科高考所设“怎样、如何”一类试题以来,总结起来,该类试题在解题技巧上可分为两种具体情况予以把握。一种情况要求回答的“怎样、如何”就在给定的材料中作概括提炼,以2002年高考38题为例: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这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这一试题的(1)问,要求在熟读材料的基础上使用恰当术语,在材料中找出发生变化的内容(要点: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2)问,要求回答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仍然在材料中作概括(要点: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还有2003年高考的41题也属这类题。这类题材文字较多,但都是有效的,必须根据要求用好材料,回答这种题:第一,必须根据提问要求明确要回答的“怎样、如何”的对象是什么?这是答题要解决的首要环节;第二,必须带着给定的要求认真研读材料,明确材料意思,理清答题思路;第三,必须在材料之中作提炼概括,既不是照抄照搬材料回答问题,也不是离开材料要求的内容。再以2003年高考38题为例:
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牢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回答:(1)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应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这种题要求回答的“怎样、如何”就没有在材料之中,而应采取发散思维,围绕给定的知识范围,按题的要求在材料之外去寻找。比如(1)问,要求学生围绕党的作风建设在政治常识中去归纳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措施(要点: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艰苦奋斗,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等)。(2)问,是辨析性质的题,遵循是什么,为什么的答题思路,围绕“有些人的认为”答出你认为正确的观点(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还有2001年高考的34、35、38题,也属这类题,回答这种试题,第一,必须要明确提问的要求,审准要说明回答的对象;第二,研读所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或图表反映的问题背景是什么;第三,根据材料和提问要求在头脑中搜索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尽可能全面;第四,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 二、要对应模仿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怎样、如何”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搞好对应模仿训练是关键。怎样进行模仿训练呢?
第一,给学生提供模仿例题,再好不过的模仿例题是历年的高考试题,因此,可将近几年高考所设置的“怎样、如何”这方面的试题按两种情况把原题和答案要点印发给学生,叫学生认真分析这些试题所选材料和答案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明确答题技巧,掌握答题要领。第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怎样、如何”一类试题作为课堂提问。教材中众多的小文字材料,稍加思考,可以设置成“怎样、如何”的第一题型,即在材料中作要回答的问题的概括提炼。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归类总结,适宜于设置“怎样、如何”的另一种题型,即回答的知识点围绕问题在材料之外作概括。
第三,专题训练,集中突破。在复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热点材料,有针对性地设置帖近高考的“怎样、如何”这类要求的试题进行定时训练,目的在于强化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第四,高考前的每一次模拟训练,所设置的模拟试题,不能漏了“怎样、如何”一类要求的试题。
通过以上环节,应该说学生在解答“怎样、如何”一类试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
政治备考小窍门一、时政万金油-------经济学理论:
常用意义类:
1.一个宏观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个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
坚持一个方针:不断扩大内需,经济增长。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两个统一:质量、速度、效益要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统一。
2.(微观)市场主体应当追求的两方面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常用措施类:
3贯穿一条主线:经济结构调整----三农、企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在结构调整中进行。
4.重视一个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五个统筹的目标:城乡统筹、经济和社会统筹、区域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发展、国内和对外开放统筹。
5.强调两个手段: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手段;
6.把握一个关键:强调科学技术优先发展,科技人才发展是关键。
7.坚持改革方向。股份制---产权制度的建立完善。
8、遵循两个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价值规律,要理解价值规律即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9、完善三个制度: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保障制度。
10、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四个手段。
政治学部分
1. 强调一个根本出发点: 坚持人民利益是根本出发点。
2.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三个原则、四个对内职能、
3.党的性质 (两个先锋队、 三个代表);地位;三个作用;三种领导方式; 三个方面建设:①执政能力建设;②思想、作风、组织建设;③民主集中制。
4、 国际关系常用:一个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的实质; 主权国家的四项权利、我国对外政策五个基本点;
5、记请民族问题一个政策---民族区域自治、三个原则;宗教政策四句话。
二、教材主干知识思维点拨:
经济学:
1、 对“经济”含义的把握----①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④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影响)与 生活 的提高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常用的分析经济问题的思路。
(如;2002-38题 上述材料说明洞庭湖经济发生什么变化?
①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②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③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2、商品两因素—质量问题---市场秩序---产权、道德、法治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常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调整产品结构;依*科技,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竞争----价格机制---资源优化配置
(可以渗透应用到几乎所有经济问题)
4、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币值稳定---汇率稳定---出口退税率----经济发展
5、公有制主体地位---实现形式---股份制---产权制度
6、非公有制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效率优先---市场调节—宏观调控
7、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缺陷---政府职能(两手不能缺)
8、市场主体---企业—竞争力---科技、管理---股份制与法人治理结构---经营者素质---企业信誉形象---正当竞争
9、GDP---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0、三农---地位、意义—-“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发展道路---政策、科技、投入、结构调整---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11、工业的地位、作用---主导?---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12、三产---就业---城镇化、现代化
13、农民工---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平等性
14、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支柱---竞争与失业---政府职能---财政作用
15、财政与金融---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目标、作用
16、财政与税收---分配关系---宏观调控---作用
(注意理解该部分一系列概念及其关系: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税收;积累的用途方向---财政支出的方向等)
17、中央银行—国家职能----宏观调控---作用、目标
18、商业银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增强竞争力
19、过多储蓄 --- 内需不足---如何解决---经济发展、收入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拓宽消费领域、社会保障、 消费与投资观念……
20、市场交易原则作用---市场主体、宏观秩序---诚信缺失---怎么办?--政府、企业、消费者
21、对外开放---必然性①②③----形式“走出去”---意义、外贸作用---内外统筹---开放与独立自主----应对入世后反倾销---国家利益、经济安全
哲学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火星探测与基因重组、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都说明这点)
2、意识的反作用(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党和国家的决策、三农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等)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解决一切问题的要求
4、联系、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
5、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
6、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