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中国古代地域划分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岭南,山南,剑南,河东,关中,陇西。
㈡ 中国古代的地域划分有哪些大的区域
我国传说中上古行政区划分是“九州”,相传是夏禹根据山川形式所化分的。
根据《尚书*禹贡》中的记载,名称是: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而后世说法不一,如《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是: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
为冀,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
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把
九州的疆域区划与当时的诸侯国境界对应起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鉴于东周诸侯混混乱局面,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最初设叁拾陆郡,后增至肆拾余县。郡下设县,一个郡管辖的县数不等,或十几个
县或贰、叁十个县。后汉承秦制,实行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国
是与郡平行的诸侯封地。郡国下又设有县、邑、道等。汉武帝建立拾叁州制,由州
统郡国,但州只是监察区的划分。后到东汉中期才演变为行政区划。
三国时期基本上与东汉相同,分为益州、交州、幽州、 并州 、凉州 、青州 、
冀州、 兖州 、徐州、司州 、雍州 、豫州 、扬州 、荆州 、西域长史府 。
魏实行州、郡、县叁级制。后西晋设贰拾壹州。南北朝后期州数猛增,辖区大为缩
小,郡如同虚设。隋初,有贰佰肆拾壹州,隋文帝撤消郡制,只保留州县贰级,后
隋炀帝有以郡代州,实行郡县制。唐初又恢复了州,后玄宗又改州为郡,后又跟改
回来。从此,郡不再作为行政区的建制存在。唐代在州县上还设有监察性的道。太
宗时分为十道,玄宗十更改为拾伍道。
3
安史之乱以后,一个节渡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由此演变为了个州县以
上的行政单位。唐代还实行诸府制,边疆设都护府,重要地设都督府,京都所在设
府尹。唐后期基本上是道、州府、县叁级制。
北宋初期沿用唐制,分为拾叁道,后改名为路太宗时分为拾伍路:京东、京西、河
北、河东、淮西、淮南、江南、湖北、湖南、两浙、福建、西川、陕西、广东、广
西;南宋时分为拾陆路。在路下面设州一级的建制,包括州、府、军、监肆种。
4
元代实行中书省河行中书省的行政区体制。英宗时将全国划分为相当于中央政
府的中书省和派出机构行中书省。中书省称“腹里”,辖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共有十一个即:岭北、辽阳、山西甘肃、河南江北、江浙、
江西、湖广、云南、四川、征东;下面设路、州、府、县。明初沿用元的行省制,
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质上没有差别。地方行政划分为两直隶,十三布证使司
,九变。在内地,布证使司下为府,府下为州,州下为县。(两直隶:北直隶为今
天的河北,北京;南直隶为今江苏、安徽。十三布证使司:浙江、江西、湖广、云
南、四川、贵州、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广。九边:辽东、蓟
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
5
清朝: 清朝初期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其余沿用明制。康熙又时改为行省制度,
全国划为十八省: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云南、贵州、山东、山西、河
南、直隶、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光绪时又增设新疆、奉
天、吉林、黑龙江、台湾。共有二十三省。省下面设府和直隶州,其下设厅、州、
县。并在甘肃等五省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司,相当于县。内、外蒙古、青海、西藏设
四藩部。内、外蒙古下设盟,盟下设旗。
㈢ 中国古代分为的九州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具体位置在哪
相传大禹治水后把中国大地划分为九州,并以九州为素材打造了九鼎,以此来象征着中华大地。很多人就好奇了,古代所谓的九州分别指的是哪几个州呢?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梁州包括重庆、成都、云南和西藏等地。最后一个就是雍州,雍州是主要为位置是西北方,历史上关于这里的记载比较少,不过这里的荒漠、沙场倒是引起了众多文人骚客写诗的素材,这里也是边疆之地,有不少的将领也向往这里的沙场,肆意人生。
㈣ 古代的地理位置是谁先发现就属于谁的吗
先发现的具有先占领权。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
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的定性玫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㈤ 中国的南北方在古代是怎样划分的
区分中国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在历史上存在两种说法:
1、以秦岭、淮河为界分南北。这是因为淮河是中国境内最南的一条在冬天会冻结的河流。
2、明清时期,不少学者主张以长江作为区分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两个说法各有根据,前者以自然地理特征为重,后者以人文地理因素为重。从地理和一般意义上常指第一种分界方法。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
从气候特点看,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说明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以淮河一线为南北方分界线了。
㈥ 古代地域是怎么划分的 比如州 府 县 郡 是怎么排的 越详细越好 写的越多越好
州: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府: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 州=郡>府>县
㈦ 我国古代东西南北是怎么划分的
东西南北不过是一个方向的概念,你可以叫他东,也可以叫east,这只是一个称呼,方便辨别位置的。
当然要确定方向,必须要有参照物,确定了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就对应出现了。比如你生活在一个村子,你可以把村子前边的一座山,确定为东,也可以把村子后边的一条河确定为东,这都可以,这就是参照物的关系,但这样的参照物,只是在小范围内适用。你离开了村庄的范围,看不到山河了,就找不到东西南北了。
所以要想在大范围内找到东西南北,那么必须要有一种在大范围内都可以作为参照的参照物,这就是星相,比如太阳始终在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比如北极星一直在北方,确认这个就知道了,所以世界各地确定的大方向,东西南北虽然叫法不同,但大体都是一样的,是因为大家选用的都是天体作为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