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年地理历史政治会考说明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考试说明(试用)
前 言
自2007年秋季始,北京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2007年9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京教基〔2007〕35号)。根据文件精神,北京市从2009年1月起将实施新的普通高中会考方案,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实施新的会考方案以后,普通高中会考仍是由政府设立的、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仍是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有关学科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会考成绩是颁发《北京市高中会考合格证书》的唯一依据,是考生取得《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高中会考成绩将记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重要基础性信息。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和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结合本市普通高中必修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学科会考说明》,作为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学科会考说明》对会考性质与功能、会考范围、会考要求、会考内容标准、会考的形式与结构均做出了明确规定,供广大教师、考生和命题人员使用。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学科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会考说明也要在研究实践基础上不断改进。希望广大教师、学生、教育研究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不断地修订、完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08年5月
三.会考基本要求
历史会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基本依据。按照《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结合我市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的要求,对必修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水平要求”,高层次兼容低层次的水平要求。具体表述如下:
水平层次 层次要求
A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B 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C 初步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阐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会考内容标准
历史必修模块(I)
单元 内 容 标 准 水平
层次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B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A
1.1.4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B
1.1.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B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C
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B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B
1.1.9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1 从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 A
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A
1.2.3侵华日军的罪行 A
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 B
3.近代中国
的民主革命 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 A
1.3.2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 B
1.3.3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A
1.3.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C
1.3.5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C
1.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B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A
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C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
1.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1.4.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4.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B
1.4.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A
1.4.6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
1.4.7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B
1.4.8“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
1.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C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5.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A
1.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1.5.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
1.5.4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B
1.5.5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B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6.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 A
1.6.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B
1.6.3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B
1.6.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维系帝国统治的作用 B
1.6.5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B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1.7.1《权利法案》 A
1.7.2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B
1.7.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B
1.7.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A
1.7.5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B
1.7.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A
1.7.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A
1.7.8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B
1.7.9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B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A
1.8.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B
1.8.3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及其经验教训 A
1.8.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A
1.8.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B
9.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1.9.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B
1.9.3欧共体的形成 B
1.9.4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A
1.9.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
1.9.6中国的振兴 A
1.9.7 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 B
1.9.8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B
1.9.9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C
历史必修模块(Ⅱ)
单元 会考内容标准 水平
层次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2.1.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A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
2.1.6“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A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A
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B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A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C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C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B
2.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
2.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
2.3.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
2.3.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
2.3.7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2.3.8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
2.3.9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
2.3.10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
2.3.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4.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A
2.4.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A
2.4.3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B
2.4.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A
2.4.5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 A
2.4.6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
2.4.7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A
2.4.8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A
2.4.9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A
2.4.10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 A
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A
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B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 A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 A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B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A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A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C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6.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A
2.6.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 A
2.6.3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A
2.6.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
2.6.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B
2.6.6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C
2.6.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7.1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A
2.7.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B
2.7.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A
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
2.7.5赫鲁晓夫改革 A
2.7.6勃列日涅夫改革 A
2.7.7戈尔巴乔夫改革 A
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B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8.1“布雷顿森林体系” A
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2.8.3欧洲联盟 A
2.8.4北美自由贸易区 A
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A
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影响和作用 B
2.8.9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B
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B
历史必修模块(III)
单元 会考内容标准 水平
层次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1.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A
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B
3.1.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B
3.1.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B
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 A
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B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2.1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B
3.2.2古代中国天文、数学、医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 A
3.2.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A
3.2.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B
3.2.5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成就 A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3.1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 A
3.3.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
3.3.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B
3.3.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B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4.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C
3.4.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C
3.4.3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B
3.4.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B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5.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B
3.5.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制定;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B
3.5.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作用 B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6.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文主义的内涵 B
3.6.2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B
3.6.3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B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3.7.1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B
3.7.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B
3.7.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3.7.4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A
3.7.5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3.8.1 19世纪以来的文学主要成就 A
3.8.2 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A
3.8.3 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A
3.8.4影视艺术产生、发展的历程及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 A
五、会考等级标准
高中会考将考生在必修科目上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个等级。A、B、C等级标准如下:
等 级 标 准
优 秀
(A) 能准确地识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正确阐释,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能从历史材料中比较准确、完整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解释,善于发现问题,清楚地表达出合理的见解,并进行充分的论证。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良 好
(B) 能较准确地识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阐释,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解释,能发现问题,表达见解,并能进行合理的论证。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合 格
(C) 能识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阐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有基本的了解。
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发现问题并表达出个人观点。
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2. 近年来有多少位地理学家给中央政治委员讲课
近年来先后有四位地理学家给中央政治局委 员讲课 • 史培军 • 牛文元 • 周一星 • 樊 杰
3.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哪些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丁薛祥、习近平、王晨、王沪宁、刘鹤、许其亮、孙春兰(女)、李希、李强、李克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汪洋、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赵乐际、胡春华、栗战书、郭声琨、黄坤明、韩正、蔡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4. 中国着名地缘政治学者有哪些人
叶自成,北京大学外交学院;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多吧,只是没有特别突出的。像基辛格、布热津斯基那样级别有全球战略眼光、能提出稳妥之策的,中国目前还没有吧,或许在民间。个人认为,中国再韬光养晦50年都是需要的,但军力、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提高非常紧迫,刻不容缓。
5. 上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多少委员
25人
6. 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委员有多少名
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委员大概有30名这个样子,因为他这个人数的话每年都是有变化的,所以说他应该在30~50分之间左右。
7. 怀揣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从海外学成归国的还有哪些科学家
钱学森(1911.12.11—),中国着名物理学家,世界着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着作有《工程控制论》、 《物理力学讲义》 、《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编辑本段]个人生平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修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成为 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47年与蒋英结婚。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编辑本段]坎坷的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着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编辑本段]毛泽东与钱学森的交往
8. 说一说我国古代着名地理学家以及在地理方面的主要成就
1、沈括
沈括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今已东距大海已千余里,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干河等冲积形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冲积平原)最早的科学解释。沈括根据峭拔险峻的雁荡诸峰顶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现象,推断雁荡山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
沈括还详细记录了各地发现的化石、并根据化石来推究古代气候的变迁,解释虹的大气折射现象,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生成的原因、形态和破坏威力,用月亮的盈亏来论证日、月的形状及海潮与月球的关系等等。沈括对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沈括完成了奉旨编绘的《天下州县图》,图幅之大,内容之详,前所罕见。全套地图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国总图和各地区分图,比例为九十万分之一。沈括还首创了用“飞鸟图”来绘制地图,以代替传统的循路步法制图。
2、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着。《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着,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3、郭守敬
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和汴梁(今河南开封)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郭守敬在西夏水利工程结束后曾溯黄河之流而上,探寻黄河的发源地。由此他成为以科学考察本身为目的,专程探求黄河河源的先驱者。
4、郦道元
郦道元写成地理着作《水经注》。《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共四十卷,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着。它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5、贾耽
是中国地理地图史上一位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利用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便利,向外国使节打听各国的山川形势、地理沿革和风土人情,然后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贾耽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
9. 一共有些什么学家,按学科分类有科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等等,一共有多少个家怎么分
以历史学举例说说吧!
概括的:历史学家。
专业的:
历史地理学
家、考古学家、
民俗学家
、甲骨文专家、清史大家等。
更专业的:汉代青铜专家(考古学家的一个小分支)、洋务运动史专家(清史大家的一个小分支)等。
。。。。。。
理论上,学科可以不断细分,因此,各种专家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