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学地理

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学地理

发布时间:2023-01-10 10:24:08

① 当年爱因斯坦很多门科目都不及格,为何还能读大学

这里纠正下题主的一个小错误,就是爱因斯坦不是在升学考试时成绩不及格,而是在大学里经常挂科。书归正传,爱因斯坦在很多科目不及格的情况下还没有被开除,补救是关键。另外,爱因斯坦的故事中,挂科劝退还不是最精彩的,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爱因斯坦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是他也是个人,是人就会有缺陷,也会有趣事。读者们阅读此问答就权当休息了一把吧,没有干货非常报歉。既然大家在这里赚不到知识,就多积攒点笑声吧。

② 除了物理,牛顿还是能和高斯齐名的数学家,为何爱因斯坦不行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物理学领域的大家,可以说他们都开创了自己的体系,但是他们偏重的方法不一样,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并没有开创自己的体系,物理学方面很优秀,牛顿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大的研究。

总的来说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研究物理的方向自然就是不同的,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最早的时候没有想自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只不过他在研究力学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只是去表达其中的一些现象,所以他发生了微积分。而爱因斯坦所进行的大多数是一些理论性的研究,它虽然有计算,但是并不为主,而且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数学体系,足以满足他研究的需要。

③ 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东部的乌尔姆,犹太血统。他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很有数学天赋,但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弃学经商,爱因斯坦的母亲保里诺?爱因斯坦是富有粮商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年幼时,爱因斯坦就开始学习音乐,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几乎成了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小提琴终身陪伴着他。

在爱因斯坦上学之前,他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指北针),罗盘的指针总要指着南北极,使小爱因斯坦研究和着迷了很久,直到成年,他都还记得这件使他印象深刻的事。

另一次经历给他的印象也很深刻。在上学几年后,他领到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公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无法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而是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并不早慧,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整个学习期间也无"神童"的表现,甚至在教师眼里显得平庸迟钝,他主要是对教师的呆板教学方法感到不满,而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勤奋自学的探索能力。

他在中学时代就自学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进入大学后,他经常缺课,独自修读了经典理论物理,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3)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学地理扩展阅读: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着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在“奥林匹亚科学院”时期大卫·休谟(David Hume)对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产生的怀疑,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影响。

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却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

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着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

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它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

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

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

④ 爱因斯坦是自学成才的吗

从某种意义讲"爱因斯坦"就是自学成材的。

原因是爱因斯坦仅仅完成一般教育系统一般性教育(他学的可不是理论物理。更没得到当时世界最顶级理论物理学者的指导,甚至成名前。
想见那些超级学者都不可能!!)

而爱因斯坦基本上完全靠个人努力,达到了世界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峰。 (对他的成就提供最大帮助的应该是图书馆)。

既然图书馆是他成就来源的最大源泉。
那么说他是自学成材的完全不过分!!!

另外就是要说的就是。
他毕业的学院,毕业的优秀学生数量众多。更别还有众多教授级别的人物。可那些人几乎无一取得类似爱因斯坦的成果。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很快小爱因斯坦的数学程度超过了读大学的麦克斯,比他大十一岁的医科大学生再也跟不上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了。为了以后有共同谈话的话题,麦克斯开始借哲学书给他看,爱因斯坦在十三岁就能看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这是一本对许多成人来说都算是枯燥艰深的书。这时候爱因斯坦阅读的书就是数学、物理和许多哲学家的书。他不看小说,唯一的消遣就是拉小提琴。

⑤ 爱因斯坦到底有没有学过习

有的。
爱因摄于1882年,4岁时的爱因斯坦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国之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 他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是一名商人。他的母亲宝琳·柯克(Pauline Koch)是一位音乐家。爱因斯坦一家是不遵循犹太教规的犹太人。[2]
爱因斯坦出生后不久,便于1880年举家迁往慕尼黑,同年10月爱因斯坦的父亲与叔叔在新居住地创建了一间电机工程公司,专门设计与制造电机机器。
爱因斯坦在其幼年时代并没有展现很大的天赋。有故事说他直到三岁才开始说话。但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档案馆驳斥这一说法。他在他上的第一所学校里成绩很好,是一个思维敏捷、聪明,有时甚至十分叛逆的学生。他的成绩在优(sehr gut,1分)良(gut,2分)间徘徊。在语言方面不是十分出色,但在自然科学方面却表现十分出众。
爱因斯坦常读科普书籍,并总是设法获得有关当下科研水平概况的书。特别是亚龙·贝恩斯坦(Aaron Bernstein)所着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Naturwissenschaftlichen Volksbücher)对他兴趣的形成及其今后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并开始受训于私人学拉小提琴。1888年,进入路易博德文理中学( Luitpold-Gymnasium,校址此后几番变迁,1965年改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理中学)。1894年,全家又迁至意大利米兰。十五岁的爱因斯坦本当留在学校,考完德国大学资格入学考试(Abitur)才离开,但由于常遭老师训斥以及常触犯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学校的纪律与秩序,爱因斯坦因此固执决定肄业,随其父母同往米兰。为了逃避服军役,十七岁的爱因斯坦决定放弃德国国籍,他远离犹太宗教团体。
大学时代 成绩优异折叠
摄于1893年,14岁时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并未依照其父亲的意愿读电机工程学,而是依他家一好友的建议于1895年申请了瑞士苏黎世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由于没有德国大学资格入学考试成绩,爱因斯坦需要当年夏天参加该校入学考试,不过爱因斯坦并未在考前抓紧复习,而是选择去了北意大利游玩,因此,十六岁的他——身为当时最小的参考者,没有通过此次考试。他的自然科学考得很不错,但法语没考好。该校校长赫尔岑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在阿劳州立中学学习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十分愉快,这所学校的的理念是“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观’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十月,爱因斯坦参考瑞士大学入学考试(Matura),10月3日的成绩单上显示他有五次科目皆取得最好的成绩(瑞士,6分)。
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该校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他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为此爱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马里奇时常与韦伯教授冲突,指责这是对爱因斯坦的不公。1899年6月,爱因斯坦在实验室的一场爆炸中手部严重烧伤。

⑥ 爱因斯坦脑袋的秘密

爱因斯坦脑袋的秘密

身为世界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关注,下面我就跟大家说说爱因斯坦脑袋的秘密吧!

爱因斯坦那颗不平凡的大脑究竟隐藏了什么

1955年,4月18日,凌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

一位老人在病床上发出异样的声音,守夜的护士艾伯塔连忙走来探视。老人喃喃地说着她无法听懂的语言。两声沉重的喘息后,他静静地去世了。后来人们推测,老人临死前说的是他的母语德语——七十六年前,他出生在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名字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人类历史上珍贵的宝物之一,爱因斯坦的大脑却跟随一个被解职的医生一起颠沛流离,直到五十年后才又回到普林斯顿医院安顿下来。但在这段传奇背后,科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正如爱因斯坦以他着名的公式捕捉到能量和物质的精髓,我们则在试图捕捉天才的精髓……

谁拿走了爱因斯坦大脑?

爱因斯坦去世的当夜,病理医师托马斯·哈维打开了爱因斯坦的头骨,往脑动脉中注入防腐剂,把大脑泡进固定药水,这颗堪称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被保存起来。虽然哈维医生许诺将爱因斯坦的大脑用于科学研究,并得到了爱因斯坦家人的许可,但这一举动还是引发了无穷争议。甚至有几位着名的神经病理学家强烈建议哈维放弃这些样品,可是哈维拒绝了。很快,他被普林斯顿医院解职。

随后的时间里,天才的大脑一直伴随着哈维,带给他厄运也带给他短暂的盛名。他经历了离婚、长途搬家、失业和吊销行医执照。他后来成为堪萨斯州的一名塑料厂组装工人,与“垮掉的一代”中的着名颓废诗人威廉·伯罗斯为邻,两人经常称兄道弟,小酌痛饮……虽然伯罗斯曾常常吹嘘“我想什么时候搞到一块爱因斯坦的大脑都行”,哈维却对这些样品视若生命。

1997年,哈维带着大脑样品与记者麦克·帕德尼提一起横穿美国去加州拜访爱因斯坦的孙女。哈维曾经计划把这些样品送给科学家的后人,但是他最后改变了主意,迅速地离开了她家。在帕德尼提的描写中,哈维是个怪异的老人,充满了唐吉诃德式的幻想,时时爆发出莫名其妙的大笑。

沉默的三十年

公允地说,哈维对爱因斯坦大脑如此固执而热衷,并不完全为了名气,更不为金钱——他曾经多次拒绝高价购买这些大脑样品的要求。哈维一直恪守对爱因斯坦一家的承诺,在自己后半生里尽了最大努力,希望能用科学的方法解读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智慧密码。大脑一被固定,哈维就对它进行了仔细的测量,还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许多照片。根据哈维的测定,爱因斯坦的大脑重为1230克。与人们对天才的期望不同,这个重量在七十多岁的老年男性里,也不过是一个较低的数值。

在哈维被解职后不久,他就将大脑带到费城医院,在那里,经过严格训练的技术员遵照权威的大脑解剖图谱,把这团珍贵的中枢神经组织小心翼翼地切成了两百四十块。某些脑块又被进而切成薄片,固定在玻璃片上。哈维一共制作出十二套这样的脑片标本,随后,他把这些标本寄给当年神经界最有名的科学家,希望他们能够得出惊人的发现。剩下的组织被包裹在透明的火棉胶里,悬浮在充满甲醛固定液的大玻璃瓶中,静默在哈维家的地下室或办公室的纸板盒里。

在最初的三十年间,除了偶尔被科学家宣布无论是大体形态还是神经细胞的数量都“与普通人的大脑没有什么区别”以外,这些独一无二的神经组织,没引爆任何科学发现。

甚至,其间唯一的新闻轰动,只来自于爱因斯坦本身的名气。1978年8月,《新泽西月刊》的记者史蒂夫·利维辗转找到哈维,当装有爱因斯坦大脑的玻璃瓶出现在利维面前时,他“完全失去了语言”,充满震撼和崇拜地望着那些在清澈的固定液中上下起伏的“花生糖棒”般大小的脑组织块——“那仿佛是宗教般的经历”,史蒂夫后来写道。他的文章立刻将新闻界推向癫狂,许多记者在哈维的办公室外安营扎寨,把他的生活搅动得沸反盈天。当然,随着时间的过去,猎奇的狂热也渐渐平淡。而那些不平凡的组织块,依然寂寞地在玻璃瓶中沉浮。

玩玩具的老鼠和爱因斯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玛丽安·戴蒙德坐在丈夫的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只能独自思考”。近二十年前她发现,如果把小鼠养在有各种玩具的环境中,它们脑中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比例,将比那些饲养在普通环境里的老鼠要高。她认为,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养料,它们的比例增高正暗示着,养在内容丰富的环境中的小鼠神经活动更为活跃,需要更多的营养。

在这个无聊的下午,戴蒙德想到了实验室墙壁上不知哪个研究生贴上去的对哈维的报道,突然意识到,她也许可以向哈维索取一些样品,也许这颗不同寻常的大脑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也比常人高呢?

据戴蒙德说,她每隔六个月就要打电话骚扰哈维一次,坚持了三年之后,哈维终于寄给她四块“方糖大小”的脑组织。她的实验结果在1985年发表在《实验神经病学》上,她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十一位普通人的大脑进行对比以后,发现位于左侧顶叶的那块标本里,爱因斯坦大脑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确实比其他人要高上一倍。

“这一现象显示了爱因斯坦在展示他非同寻常的理性思考能力时,这一脑区的活动得到增强。”她据此推论说。

哈维渴盼已久的科学发现姗姗来迟,媒体掀起新一轮爱因斯坦狂潮。可是,这份研究报告在科学界饱受争议。

日本大阪生物科学所的堪沙博士,对戴蒙德所用的十一位“普通人”大脑提出质疑:这是些什么样的普通人?怎么死的?爱因斯坦终年七十六岁,为什么选取的这十一人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四岁?较高的胶质细胞比例是不是只是因为爱因斯坦的神经细胞在衰老过程中死亡更多?

纽约佩斯大学的海因教授更直言不讳地说:“这项研究充满了谬误,其结果根本不可相信。”

第一个真正的惊人发现

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一纸传真出现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教授桑德拉·维特森的面前,上面是一个简洁的问题:您愿意和我合作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吗?落款是托马斯·哈维。

维特森并不认识哈维,但也许是由于爱因斯坦这四个字的魔力,她抄起一张白纸,写上“Yes”,传真回去。

维特森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脑标本——从1977年到1987年间她设法说服了120位癌症晚期病人捐献他们的大脑。她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最出名的,也最富争议的,大约是她对男女大脑结构的比较。譬如,她发现在大脑颞叶里一块主管语言的区域,女性的神经元密度平均比男性要高出12%,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通常女性更善于交流。

于是,在1995年,当84岁的哈维读到维特森的文章时,他想,自己也许终于等来了那个能解开谜底的人。得到维特森的肯定答复后,年迈的他小心翼翼地把装有爱因斯坦大脑的玻璃瓶放在他破旧的道奇车里,一路向北,驶过美加边境,亲自将它带到了维特森的面前。

维特森最后挑选了十四块样品,哈维还从来没有给过别人这么多的大脑样品。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最重要的发现却不是来自于对这些样品的直接观察,而是源于1955年哈维给这颗大脑拍摄的照片。

维特森发现,爱因斯坦的顶叶下部的区域比一般人宽。而且,一般人的大脑里有一条叫做“外侧裂”的脑沟穿过这里,沟的尾稍劈入一块名为“缘上回”区域,而在爱因斯坦的大脑照片上则显示,他的外侧裂在进入顶叶下部区域之前就与另一条脑沟合并,缘上回也显得更为完整。

维特森认为,一般情况下,大脑中神经连接密集的地方形成凸起的脑回,而神经连接比较稀少的地方则凹下变成脑沟,爱因斯坦戛然而止的外侧沟,正反应了他顶叶下部区域比一般人神经连接密集。

维特森的研究显然比戴蒙德的更受礼遇,1999年,她的结果发表在《柳叶刀》上。

直到今日,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依然不时浮出水面。就在今年5月4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迪安·法尔克在《进化神经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结果。他宣称这颗大脑的结构中含有许多不对称的成分,而很可能正是这些变化多端的沟回,造就了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天才。此外,他在爱因斯坦的右侧运动皮层里发现了一个特殊球状的结构,这在其他音乐家的大脑中也有发现,很可能与爱因斯坦从小接受的小提琴训练有关。

“顶叶天才”的智慧究竟来自何方

由于这些实验都指向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顶叶,“顶叶天才”这样的名号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那到底顶叶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呢?

举起你的双手,分别放在左右上耳廓的后部,贴着头皮将手移向后脑勺,在顶部最突起的地方汇合。你的双手刚才触摸过的头骨之下的这片区域,差不多就是顶叶之所在。

而维特森所发现的爱因斯坦大脑中比常人更宽的下顶叶,在这片区域的后部偏下的地方。这里是视觉、听觉、体觉(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前庭器官的神经通路的交汇处,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人体综合各种感觉,产生更高等的神经、认知活动的地方。这片脑区主管着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象能力。如果顶叶受伤,病人将无法完成一些复杂的会话、阅读和定位活动。

作为史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超凡的抽象能力无可置疑。而他曾经说过,自己几乎不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思考,而是像放电影一样用图画般的想象力来思考问题,这与下顶叶的想象与空间认知功能遥遥呼应。进而,维特森等科学家推论,由于爱因斯坦的下顶叶扩大,影响了领近主管语言的区域发展。而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的事实,大约已经家喻户晓了吧?

可是,这块不过三指宽的区域真能解释爱因斯坦的传奇成就吗?科学家们纷纷质疑。有人指出爱因斯坦中学时在画图和地理课上成绩平平,与有一片发达顶叶的事实相左。而且,顶叶宽大者大有人在,最明显的莫过于早年失明者。因为他们不再能接受视觉信号,所以顶叶的功能区域一直延伸到通常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枕叶。如果顶叶扩大就能成就爱因斯坦,盲人学校早就成了诺奖基地了。

另外,新英格兰医学院的教授弗德里克·莱波雷(Frederick Lepore)指出,人不会一成不变,对一颗七十六岁的老龄大脑的研究,是否能解释二十六岁以相对论震撼世界的那位年轻人的非凡神经活动,实在令人怀疑。实际上,即便我们能窥探到青年爱因斯坦的大脑沟回形状,就一定能从中分析出他的智慧能力吗?

2005年,哈维终于交出了自己珍藏的样品。爱因斯坦的大脑又回到了它被取出的地方——普林斯顿医院。

2007年4月5日,九十五岁的哈维在普林斯顿去世,在同一座城市里,爱因斯坦的大脑依旧储存在病理学实验室的地下室中。五十二年前,当他亲手取出的那块传奇的大脑时,他希望能借此窥探伟大的智慧缘自何方;而在他去世的时候,神经科学的发展已经远远突破了他当年所能想象的一切。然而,他所等待的开启天书的那把钥匙,却始终不曾出现。

;

⑦ 爱因斯坦数学成绩不好世界级的学神不仅成绩爆棚,而且情怀更甚

着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虽然逝世距今已经65年了,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伟大的形象。他在物理学领域开创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四个领域,至今以及未来,都将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未来的 科技 走向。

毫不夸张地说,爱因斯坦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科学,大到宇宙、小到次原子粒子,他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会不会有后来者不知道,但绝对是做到了前无古人。

然而,牛叉如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也一度被谣传其高中时数学成绩不好。如果爱因斯坦在世的话,他一定不屑于为此证明什么,但为了还原这个最牛的学神画像,近日诺贝尔奖官方还是公布了他1896年在瑞士阿劳市高中就读期间的成绩单。

成绩单显示,爱因斯坦在代数、几何、投影几何、物理、 历史 这5科全部得满分6分,德语语言文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自然 历史 、化学等科目得5分,即使是地理、绘画、工业绘图也取得了4分,最差的是法语语言文学,只有3分。



不知大家看了这份成绩单有什么想法,我倒是有几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从成绩单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高中时就文理成绩皆佳,尤其以理科中的数学最为突出,那些质疑他数学成绩不好的谣言至此不攻自破。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爱因斯坦从小就狂热地喜爱数学,他12岁开始自学欧几里德几何,16岁就自学完了微积分,是一个真正的学神,而且还是世界级的。

但学神终归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爱因斯坦的成长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895年,当他学完微积分后,想报考着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但最后却在入学考试中而失败。(看到这里,像你这样的学习大众脸,是不是也找到了一丝安慰呢?呵呵……)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阿劳州立中学继续努力学习,终于在顺利毕业后,如愿考上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很多人好奇: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是一个毫不保留的人,曾大方地与世界分享心得: 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它的效率却是个变数,单独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

他认为,学生不能死读书,应该多参加文体活动,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因斯坦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个公式,即: 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他把这个公式的内容概括成两句话: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珍惜时间是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看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呢?


爱因斯坦虽出生于德国,但他的父母均为犹太人,所以他也是一名血脉纯正的犹太后裔。

在 历史 上,犹太民族一直居无定所,曾在不同时期寄居于不同的国家,如:埃及、波兰等,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才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拥有了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即便如此,今天全球1400万的犹太人中,在以色列也只有700多万,有600多万都居住在美国,还有部分散居在其他国家。

犹太人虽然人口不多,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他们产出的知名人士却很多。仅1901年到2004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多达167人,占据诺奖总数的22%。

除了爱因斯坦以外,犹太民族在其它领域也有很多世界知名的人士,如: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磁学之父——海因里希·赫兹(频率的国际单位以赫兹命名)、直升飞机的发明人——亨利·斐纳、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不要看特朗普之流平时那么嚣张,其实美国背后的真正执掌者,都是犹太人控制的大财阀。

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生在以色列、长在以色列,但根据其遗嘱,在他1955年逝世后,家人将其生前所有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定在了以色列的最高学府——希伯来大学。

他的举动惹怒了法西斯。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查抄了他在柏林的寓所,焚毁其书籍,没收其财产,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幸好,他当时因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而逃过此劫,但也从此被迫加入了美国国籍。为了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爱因斯坦还于1944年以600万美元拍卖了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手稿。

二战期间,全世界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信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说美国不要再“中立”了,应该抓紧研制原子弹,以防止纳粹德国抢先掌握为世界带来灾难。他的建议被采纳了,这也直接促成了着名的美国曼哈顿计划得以启动。

爱因斯坦当初建议美国放弃中立,鼓励其研究原子弹,其出发点是为了遏制德国法西斯,哪知道却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看到今天的美国到处耍横,不知爱因斯坦九泉之下又会作何感想?

上个世纪初的中国,虽然到处千疮百孔,而且 科技 发展严重滞后,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是在1919年就已经传播到中国,尤其是1920年,他的好朋友、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后,更是让这一伟大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2年冬天,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讲学,期间他两次经过上海,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国的现状。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1938年,抗日战争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帮助中国抗日,他和罗斯福的长子一同成立了“援助中国委员会”,并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为中国人民抗日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1940年,爱因斯坦在他那篇着名的文章——《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中说道:“我信仰史宾诺莎(荷兰哲学家),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在2012年爱因斯坦被拍卖的一封价值300万美元的亲笔信中,也能证明这点。在信中,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

面对如此直接的表述,我只想说: 伟大的人,从来都不相信神,因为他们就是人们心中的神。

爱因斯坦虽然先后拥有过德国、美国和瑞士的国籍,但他却是一名没有国界的世界公民。无论是在人类 科技 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还是在反对全球战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他的情怀都是建立在人类共存的理念和强烈的人道主义之上的,不带任何政治与功利色彩。

逝世之前,爱因斯坦立下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更不建纪念馆。他的遗体被火化后,骨灰撒在了永远保密的地方,其目的是不让埋葬他的地方成为圣地。 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在于其不为名利所累的超然。然而,这世界就是如此奇怪:不想让后人记住他的人,却永远留在了人类史册;而想名垂千史的人,却……

阅读全文

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学地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