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系统的更新年限为多少

地理系统的更新年限为多少

发布时间:2023-01-12 10:26:18

① 关于地理信息专业

我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要上大三了。
它跟地理大不一样,地理方面的课要学一些,但很少。
不少老师这样介绍:地理信息系统=英语+数学+计算机。 不过它跟测量的关系也非常大。
我们有四个专业课的老师,有的是计算机出身,有的是测量出身,讲自然地理的老师不是专业课老师。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专业,老师们一般都是从测量或计算机专业过来的。
再说一下大学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大的分类,每个一级学科下设几个二级学科。地理信息系统是二级学科,它对应的一级学科是测量或地理。若设在地理下面 ,那就是理学,读完后授予理学学士。若设在测量下面,就是工学。
跟物理一点没关系。
测绘属于艰苦行业,就业好。地理信息系统就业不大好,但真正学好的话是不愁高薪岗位的。
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可以分为应用和开发。应用简单,不过工资低。开发收入高,但学开发难。
好好学吧。这个专业需要高层次的人才。

② 自然地理系统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

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
,任何
事物的变化总是要经历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旧过程衰亡后,
“新过程就代替旧过
程而发生。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矛盾论》),宇宙万物概莫能外。以太阳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历史,目前处于“主序星”阶段。它与其同类恒星一样,将再经过红巨星阶段、白矮星阶段最终衰亡,而进入新的某种演变过程。科学家们认为太阳大约还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为太阳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约有4.56×109年的历史。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也与地球的演化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统的产生应当起于地球发展史的某个阶段,也是地球演化进程的产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结构的理论,开放的具耗散结构的自然地理系统,其发展过程必然是由低级向
高级、由无序向有序逐渐进化的。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实体,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显然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统。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于岩
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应是自然地理系统诞生的标志。基于这一观
点,可依据生物界的发展进程将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环境、亚
自然地理环境、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环境阶段,


(一)原始环境阶段

又可称之为“前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即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形成阶段。构成原
始太阳系的物质包括氢、氦、碳、氮、氧、氖、镁、硅、硫、铁等元素。其中由氢、
氖、氮、氧等元素构成的气体物质约占总量的98.5%;由硅、镁、铝、硫、铁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构成的土物质及由氢、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构成的冰物质,只占总量的1.5%。

地球诞生之初,土物质和冰物质聚集成接近均质的球形体,尚无分层现象。当地
球体积逐渐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渐显现,比重大的土物质向球内部收缩汇聚,收缩
位能转化为热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蜕变中释放的热能,共同促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以致铁镍物质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内核;硅酸盐类密度低、熔点高的物质相对上升,
形成地壳;其余铁镁酸盐物质构成中间地幔层。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圈层分化。

地球圈层分化之初,由氢、氦、氧组成的原始气体仍为地球的主要组成,由于地
球初期质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获气态物质,氢、氦、氧等极易散失于太空,故气
体稀薄。随地球体积逐渐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层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
成分,随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被释放于空中并已不能轻易脱离地球,从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气层,它们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气态水组成。随着紫外线作
用于大气上层的水分子上,由“光致离解”将其分裂为氢和氧,氢原子继续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对存留下来,与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与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这一阶段的大气主要成分变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构成第二代大气(还原性大气)

而相当一部分水汽又转化为液态水,在地表汇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气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约从4.56×109年延续到3.5×109年前,这一阶段持续约1×109年,
即为原始环境阶段。这一阶段是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共同主导着地球表层缓慢演化的阶段,也是为自然地理系统的诞生奠定基础的阶段。

(二)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开始于距今约3.5×109年。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在距今约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开始出现原始的原核生命体。在南非的岩石中发现距今约3.2×109年前的古杆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约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现,意味着地球自然界发生从无机界进化为有机生命界的质的飞跃。同时,有机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圈的始起,也标志着地球开始进入自然地理系统产生的阶段。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反杜林论》)。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拟地球原始大气成分,用甲烷、氨、氢和水汽,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11种氨基酸。其中有4种(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此后不少学者又陆续合成了核糖与脱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种有机物质,从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是地球发展历史的必然产物。

如前所述,随着地壳强烈的火山活动,大量水汽释放于大气中,氧与甲烷和氨不
断作用形成水、大气中的氮与地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硝酸盐类化合物。大气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续不断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又将
各种原始有机物质带入海洋。同时,大气降水又在原始陆地上形成径流,将大量无机
盐类的溶解质最终汇集于海洋,使海水成为多种无机物与有机物混合的“营养丰富”
的液体(broth)
,为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这是由于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气中氧和臭氧均极稀少,太阳
的紫外线辐射还相当强烈,原始生命体在大气中和原始陆地上根本无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对紫外辐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从而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防护条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学家们对此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从理论上推算,
要使
2000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养和自我复制功能的原始细胞,其概率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样,事实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3.0
×
10
9
年这段漫长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终于出现了原始的细菌生命体。
此后球
藻、蓝绿藻类生物陆续生成。例如在美国加州东部发现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为进化的
细菌化石,其中有类似于藻类的生物,内部已含有细胞核。细菌和藻类的出现,开始
了一种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气中出现氧与臭氧,在大气圈上部逐渐形成抵
御紫外辐射的臭氧保护层。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别是浅海地区绿藻类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强,大气中氧与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大气的组成在
逐渐发生变化。随着臭氧层的发展,地表紫外线辐射逐渐减弱,更高级生命的生存渐
有保证,使海洋生物得以进一步发展。从寒武纪到
5
×
10
8
年前的奥陶纪初,海洋无脊
椎动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纪之初,生物进
化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飞跃,植物开始登上陆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统结束了亚自然地
理环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
3.0
×
10
9
年的时间,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变历时
最长的阶段。

(三)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即海洋和陆地自然地理环境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纪之初,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地球上的陆地范围大增。由于地理
环境的急变,生物界发生重大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发展,以裸茎类植物裸蕨为代表大
量出现。海洋生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相对衰落,脊椎动物鱼类随之大量繁衍,海陆交界
滩涂地带开始出现两栖动物。至距今约
3
×
10
8
年的石炭纪,陆地上已是森林广布和爬
行动物出现。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剧加强,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减
少,而游离氧日益大增,最终以氮、氧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气(氧化大气)
,即作为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之一的现代大气层终于形成。

随着陆生动植物的发展,生物圈也逐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生物物种日趋进化、
丰富和多样化,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时,从植物由海登陆的时期起,陆地
风化壳也开始了成土过程。换言之,陆地上如无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陆地上的迅速发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为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部
分,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海洋到陆地,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进化的过程,即真正意
义上的自然地理系统终于形成。到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人类开始出现为止,全自然
地理环境演化阶段大约经历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环境”阶段

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
新第三纪晚期,
生物演化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的始祖如阿法尔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出现。
生物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然地理环境随即开始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新阶段。
随着人类从古猿经猿人演化为真人,在极其短暂的数百万年间(与漫长的数十亿年的
地球发展历史相对而言)
,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迄今为止,人类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成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最新组成部分。并且,人为环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类的活动从完全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阶段,发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阶段。换言之,人在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已经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渐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们把生物发展史上人类出现后的阶段,作为自然地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以人为主的新
阶段,并称其为“人—地环境”阶段。

(五)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特点

通过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析,便可发现有如下特点:

1
.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中,其圈层结构具有一定的演变顺序。首先进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气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产生,最后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该过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统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在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也经历了不断变化的
过程。如岩石圈实现圈层分化,并形成了全新的沉积岩成分;大气圈发生圈层分化的
同时,其组成成分和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水圈的发展不仅形成了海洋和陆地水的地
域分异,同时水的化学组成也因地而变异,海洋最终形成化学组成相对稳定的咸水环
境;生物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土壤经历了
从无到有和地域分布差异的演变。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内部动态与功能实
现了在时间与空间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不断进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曲线(参见图12),不难发现其各个演化阶段的时间历程不均匀:其开始的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历时最长约3.5×109年,其后的发育完全阶段历时约3.6×108年;而人—地环境阶段发展至现今才经历了约3×106年,自然地理系统各阶段的演化历时大约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递变。这可能暗示着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同样符合S形逻辑斯蒂过程线的规律。

除归纳以上特点外,还应指出,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的发
展趋势尚不明了。就是说,现阶段是仍处于整个演化过程的迅速发展阶段?还是即将
进入
“后自然地理环境”
的发展速率逐渐趋缓的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究竟有多长?
我们的有关自然地理系统演化阶段的划分是以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为基础的,那么,以
人类发展为主体的
“灵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将于何时终结?这些
问题决定着自然地理系统未来发展阶段的性质。

③ 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工程有什么区别

地理信息系统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主干学科有:
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GPS。

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分发及应用的科学与技术,它能够提供一种科学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程质量,以完善、丰富、强大的数据信息为科技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和决策环境,为社会广大民众提供各种咨询和信息服务,促进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
研究方向:
1.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
地球空间信息的自动获取,WEBGIS,空间数据挖掘,工程建设的数据结构与数据模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空间分析与应用模型,地球空间信息分类与编码,GIS数据标准研究,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库系统,GIS数据完备性研究。
2.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GIS。
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GIS,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环境仿真中的应用,三维GIS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地理信息可视化理论、方法与应用,数字城市、数字国土及数字交通的理论与方法。
3.实用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智能交通,交通线路安全保障体系,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水利电力、医疗管理和军事等方面的应用系统研制,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与网络GIS。
4.地图制图学与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
地球空间信息可视化,地图制图自动化与一体化,数字化成图技术及其应用,电子地图制作与应用研究。
5.遥感信息技术及地学应用。
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从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教学、科研或技术开发工作;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大型公司及企业从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研究、技术开发、管理或领导工作;相关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技术、科研或管理工作;资源与环境、交通土建、国土、矿业、水利电力、通讯、农林、城市建设与规划、地质勘测等部门从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
相关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理学、交通土建、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工程、水利电力、资源与环境等。

④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GIS的兴起得益于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的研究和应用。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如今,地理信息系统已进入全面应用与产业化阶段,随着产业的形成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深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够提供市场的商业化GIS相关软件产品已达200多种,在我国用户众多、知名度较高的主要软件有:ESRI公司的ArcInfo、ArcView,Intergraph公司的MGE、GeoMedia,Maplnfo公司的Maplnfo,Genasys公司的GENAMAP,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武汉大学的Geostar、中国科学院资源与地理研究所的Supermap等,而其中又以ArcInfo软件功能最为强大。ARCGIS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大型GIS软件,我国早期开发的GIS几乎都是以ArcInfo作为平台。其主要特点为:采用地理关系数据模型,提供极强制图功能、空间操作功能和分析功能;采用模块式结构,提高灵活度并易于扩充;提供宏命令语言AML实现快速编程;提供38种地图投影方式,可在不同投影之间实现坐标转换;开放式的结构,提供直接与多种数据库的接口;兼容性很好,能与25种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之间相互转换;独立于硬件,运行于不同的平台;广泛支持当今各种工业标准。但它没有DEM和插值计算,TABLES属性数据处理功能有限,且不具备统计图表分析功能(邹月,200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遥感技术、数字测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虚拟实景、多媒体技术、三维图形芯片及宽频光纤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总体上呈现网络化、组件化、集成化、开放性等发展趋势(龚健雅,2004)。

1.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海量空间数据管理

GIS技术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管理问题。对于一个区域的GIS系统,其数据量极其巨大,一般达到GB或TB的数据量级。和传统的基于文档的管理方式相比,利用面向对象的大型数据库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中,海量地图数据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只需建立单一图层,不必再进行分幅处理。如果用户原来的数据源是分幅的,可将其全部存储到一个图层中,数据库将自动对其进行拼接和索引处理,可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层。应用时,在客户端只需极少量的编程(实际上只是指定数据源),就可实现对数据库里数据的动态显示。数据库会根据当前地图客户端的显示视野,自动将此范围内的图形检索出来,送到客户端显示。因此,即使在服务器端的数据是GB级的,在客户端的数据量却仅是几十到上百K的数量级,大大减轻了客户端系统的配置需求,并减轻了网络流量,可通过一般的网络(甚至远程)客户端进行访问。

2.网络GIS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信息查询。由于GIS系统具有丰富的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及属性管理功能,而人们对Internet和GIS系统的需求不断深入,因此把GIS系统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形成一种网络化的地理空间集成平台,就成为当前GIS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GIS相比,WebGIS具有以下特点:

适应性强:WebGIS是基于互联网的,因而也是全球的,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

应用面广:网络功能将使WebGIS应用到整个社会,真正实现GIS的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现实性强: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在网上进行,人们能得到最新信息和最新动态。

维护社会化:数据的采集、输入,空间信息的分析与发布将是在社会协调下运作。

使用简单:用户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直接进行各种地理信息的分析,而不用关心空间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目前,网络GIS正在逐步普及,但还处于空间数据查询、浏览、发布与下载阶段,缺少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而且受网络带宽的限制,影响了网络GIS的应用(龚健雅,2004)。

3.组件GIS

GIS基础软件可以定性为应用基础软件,它一般不作直接应用,而是根据某一行业或某一部门的特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都已经过渡到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一般都采用COM/DCOM技术。组件化GIS基于标准的组件式GIS平台,各组件之间不仅可以自由、灵活地重组,而且具有可视化的界面和标准的接口(于向鸿,2005)。组件软件的可编程和可重用特点为系统开发商提供了方便的二次开发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GIS软件的工程化开发和大众化应用。组件GIS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允许将专业模型、GIS控件、其他控件紧密地结合在统一的界面下。

(2)无须专门的GIS开发语言:只要掌握基于Windows平面的通用环境以及组件式GIS各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能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

(3)大众化GIS:用户可以像使用其他ActiveX控件一样使用GIS的控件,使非专业的GIS用户也能胜任GIS应用开发工作。

(4)开发成本低:非GIS功能可以利用非专业控件,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4.集成化GIS

一方面,以GIS为核心的“3S”(RS,GIS,GPS)集成,使得人们能够实时地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更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遥感是实时获取、动态处理和分析空间信息的先进技术系统,是为GIS提供准确可靠信息源和实时更新数据的重要保证。全球定位系统(GPS)为遥感实时数据定位,提供空间坐标,建立实时数据库。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其他主流商务应用的集成,并能集成多种空间数据基础,使各种计算机软件彼此沟通、集成应用。GIS已发展成为具有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强大空间数据综合处理技术系统。

5.开放式GIS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根据行业标准和接口所建立起来的GIS,是为了使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实现在异构分布式数据库中的信息共享,克服传统GIS软件之间的相互封闭性(黄杏元,2004)。

为了研究和开发OpenGIS技术,1996年在美国成立的开放地理信息联合会研究和建立了开放式地理数据交互操作规程(OGIS,Open Geodata Interoperable Specification)。OGIS是为了寻找一种方式,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布处理技术、面向对象方法、数据库设计及实时信息获取方法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基于OGIS规范制订的开放系统模型,是一种软件工程和系统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GIS领域,侧重于改变当前GIS模型中特定的应用系统及其功能与它内部数据模型及数据格式紧密捆绑的现状。OpenGIS技术将使GIS始终处于一种组织开放式的状态,真正成为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产业以及实现地理信息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互操作,是未来网络环境下GI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⑤ 地理科学的详细情况

地理科学的分支
地球概论 3090201 3 54/3 秋
地图学 3090202 4 72/4 秋
地质学 3090203 4 72/4 秋
地貌学 3090204 3 54/3 春
水文学 3090205 3 54/3 春
气象与气候学 3090206 4 72/4 春
土壤地理 3090207 3 54/3 春
植物地理 3090208 3 54/3 春
环境学概论 3090209 3 54/3 秋
遥感概论 3090210 3 54/3 秋
人文地理概论 3090211 3 54/3 秋
经济地理导论 3090212 3 54/3 秋
中国地理(1) 3090213 2.5 108/2.5 秋
中国地理(2) 3090214 2.5 108/2.5 春
世界地理(1) 3090215 2.5 108/2.5 秋
世界地理(2) 3090216 2.5 108/2.5 春
地理信息系统 3090217 3 54/3 秋
综合自然地理 3090218 2 36/2 秋

2.专业选修课程(16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总/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生态地学 3090219 2 36/2 秋
气象观测与分析 3090234 2 36/2 秋
自然地理实验方法 3090220 2 36/2 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090221 2 36/2 春
城市规划基础 3090222 2 36/2 春
中国旅游地理 3090223 2 36/2 秋
专题地图编制 3090224 2 36/2 秋
国土开发整治 3090225 2 36/2 秋
地缘政治地理学 3090226 2 36/2 春
土地学导论 3090227 2 36/2 秋
广告地理学 3090228 2 36/2 春
遥感图像处理 3090229 2 36/2 秋
区域经济学 3090235 2 36/2 春
第四纪环境学 3090237 2 36/2 秋
北京地理 3090238 2 36/2 秋
体育地理学 3090242 2 36/2 秋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3090239 2 36/2 秋
环境质量评价 3090240 2 36/2 秋
全球变化研究 3090241 2 36/2 秋
环境监测 3090230 2 36/2 秋
物候学 3090231 2 36/2 秋
计量地理学 3090232 2 36/2 秋
动物地理学 3090233 2 36/2 秋
专业英语 3090243 2 36/2 秋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总/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必修 高等数学A1 3050301 6 108/6 秋
高等数学A2 3050302 6 108/6 春
概率 3050306 3 54/3 秋
线性代数 3050305 3 54/3 秋
选修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 3085074 2 54/3 春
北京史 3020014 3 54/3 春
大学语文 2050013 3 54/3 秋
普通化学原理 3070150 3 54/3 春
大学物理A1 3065001 4 72/4 秋
大学物理A2 3065002 4 72/4 春
地学基础 3090800 2 72/4 春
(二)地理科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10周~12周。

主要专业实验:地质学实验、地貌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水文学实验、植物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实验、沉积学实验、地理模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科学(师范类)

培养中等以上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毕业生有同上列相近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均同上。

开设院校

重庆师范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西藏大学 西安联合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烟台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湖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佳木斯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哈尔滨学院 南通大学皖西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济南大学 临沂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 嘉应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泰山学院

许昌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⑥ 地理系统演化

4.8.1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动力机制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动力来源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来自固体地球内部的内营力、来自大气圈和水圈的外营力、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在地理系统形成与演化过程的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动力作用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原始地理系统形成的初级阶段(主要指太古宙),由于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尚在形成阶段,促使系统形成和演化的源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内营力。当大气圈和水圈形成以后,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开始受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从作用方式来看,内营力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地震活动、火山爆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其作用结果表现为地壳的抬升和下降、大陆的分离和重新组合,以及固体岩石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的变化等;而外营力作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分化作用、地面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水作用、湖水和湖沼的作用等,其作用结果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及地表物质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的变化。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为各类不同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地理环境,在外界能量(太阳能)输入的条件下,生命过程也开始了,通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在地球表面又形成了生物圈。当地球上出现生物以后,地理系统的演化除了受到内营力和外营力的控制和影响外,还受到来自于生物圈的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对地理系统的演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譬如,微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中其他还原者使土壤圈中的成土过程大大加速,从而为森林及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而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出现,又使大气中的氧气大量增加,气候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为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在地球史上,人类的出现是较晚的事情,但是人类活动却是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它对于地理系统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则地理系统演化的结果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格局,就不会有今天的人文地理环境(系统)。就人类活动的性质来看,它既不同于内、外营力作用过程,也不同于生物作用过程。在人类产生的初期,人类活动只是机械地适应自然,更多地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这个时期,人类活动对地理系统演化的影响并不十分显着。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从而使人类活动更多地具有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参与,使自然的地理系统演化过程发生了改变,原来由纯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地理景观都是经过人类活动改造的景观,就是在高山、极地、海洋底部也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目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强度的增加,人文地理系统的内涵(构成要素)愈来愈丰富,其结构也愈来愈复杂。然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理系统演化过程是具有继承性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系统的改造是在内、外营力作用过程、生物作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活动虽然能够部分或局部地改变来自于大气圈、水圈的外营力作用过程和来自于生物圈的生物作用过程,但却不能改变来自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内营力作用过程和来自于地球外界的太阳能输入过程。

4.8.2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自组织途径

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就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子系统的相互干扰作用,经历着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换为有序结构,然后再周而复始的一种过程。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机理就是这种自组织机制。譬如,地质史上泛大陆的形成与分离过程,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出现过程,以及地表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等等,都是地理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在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自组织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条。

(1)控制参量的变化引起自组织

控制参量的变化可以分为缓慢变化和突变两种情形。当外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缓慢发生时,即系统的控制参量逐步改变,系统逐渐接近于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时,系统就会从旧态变为新态。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控制变量的缓慢变化引起自组织的过程中,在临界点上,外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并未改变,但系统却发生了质变。而且,环境向系统输入的能流、物流并不是有序的固定量,而是无规则的,但系统却“创造”出了某种有序结构。譬如,在远古代时期,随着大气中含氧量的逐渐增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随之逐渐变化,当大气中氧气的浓度达到0.1%(自阻止的临界点)的时候,厌氧生物就转化为喜氧生物,使生物圈经历了一次自组织,从而对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种情形是控制参量的突变,即突发性变化引起自组织。这种自组织过程在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也是经常发生的,譬如,地震、火山的爆发等都是由于来自于固体地球内营力的突发性变化所引起的。

(2)系统要素的质与量的变化引起自组织

地理系统是由众多的地理要素构成的,当某一地理要素发生质变时,系统本身也要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发生自组织现象。一方面,一部分要素会离开系统,而某些新要素会进入系统,这就从本质上改变了地理系统要素的质的构成;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诸要因素内部的原因,即是说任何要素由于内部矛盾终究要转变为另一种东西。

1)要素数目的变化引起自组织。地理系统要素数目的变化会使系统在宏观上产生一种全新的行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地理要素数目的增加为所出现的自组织模式数目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当地理要素增加时,地理系统可能出现的状态个数也会增加。

2)要素运动量的变化引起自组织。例如,山间物质经过侵蚀搬运,形成冲积扇;人口的定向扩散形成城镇聚落等。地理系统的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讲,是与地理要素运动量的变化有关。任何地理要素运动量的变化会引起各要素的重新排列,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自组织。

在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上述几种自组织方式通常相互交织,联合作用,从而规定和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4.8.3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熵标志

为了建立地理系统的熵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途径作了一些具有十分有益的尝试性工作。其中,一条途径就是从熵概念产生的源出发,建立地理系统的“热力学熵”。首先,地理学家们从物质扩散和能量运动的角度,将地理系统与热力学系统作了比较,其结果表明,地理系统与热力学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就地球表面的物质扩散过程而言,其发生的机理与热传导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地貌学家的研究表明,地貌发育过程完全可以用热传导方程描述: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式中:H(x,y,t)为地表的高度,它是地平面坐标(x、y)及时间坐标t的函数;f(x,y,t)为地球内动力的作用,它相当于热传导过程中的热源项。据此,地貌学家将地貌参数与热力学参数相类比,如热力学场是由温度T和热量Q来表现,而地貌场则可以类似地用高度H和质量M来表现,即:T←→H,dQ←→dM,进而地貌系统的熵被定为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总之,通过与热力学系统相似性的类比,揭示了地理系统的“热力学本质”,并建立了地理系统的热力学熵的概念,从而证明了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熵标志具有“时间之矢”的特性,为地理学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等研究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⑦ 地理系统

(1)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地理科学研究地理系统的模型有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三类。相比之下开放的地理系统具有“活”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开放性是地理系统的首要特性,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地理熵”(geography entropy)剖析地理系统的这一特性。假定地理系统各要素间有n种组合,第i种组合的概率为Pi,则地理熵S定义为:

。式中K为波尔兹曼常数。如果地理系统内各要素有组合的最大任意性,则每种组合的概率相等,Pi=1/n,地理熵取最大值,这时地理系统最无序,最对称;若组合有最小任意性,则地理熵取最小值,地理系统最有序。然而,真实的地理系统熵值并非定取最大或最小值,而是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总熵变dS=diS+deS。式中diS表示地理系统的熵产生,diS>0,deS表示地理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引起的熵流,其值可正可负。当deS<0,且∣deS∣>diS时,dS<0,只要系统的负熵流逐渐增加,总熵变就逐渐减少,地理系统就会逐渐地由无序转向有序。可见,地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及进化过程正是靠因开放而不断地向其内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而得以维持。这里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传输和流转借助“麦克斯韦尔”(Maxwell demon)来调控和获得。只要留神便可注意到,地理系统中无论是非生物过程,还是生物过程,都叠加着人文过程,立即就可发现地理系统诸因素中的人是调控功能最强的“麦克斯韦尔”。人具有识别和获取食物、燃料、矿物等低熵物质和各种低熵信息、并将其集中形成更有序、熵更低的地理系统的能力,人通过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地理系统内获得大量“积蓄”(资源和能源等),又不断向其中输入更多的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促使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促使低级阶段的耗散结构进化成为高级阶段的耗散结构。具体到地理系统的城市进化过程,处于适应的区位、内部结构合理且自组织能力强的城市,在“麦克斯韦尔”的作用下,不断地从周围地区吸收负熵流(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能源、物资等)增加自身的有序性(良好的城市生态、合理的功能分区、优异的生产能力、健全的行政机构与管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和谐的社会生活等)促使城市不断向更高级方向进化及城市经济的繁荣。不难看出,从开放系统到形成“麦克斯韦尔”,再由“麦克斯韦尔”来调控,这或许正是开放的地理系统的总体“发展战略”。地理系统的熵变,创造了一个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与环境诸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复杂有序的巨系统,人只有顺应地理系统进化发展的规律,顺应地理系统的熵变规律,稳妥把握地理系统开放的适度,才能成功地调控地理系统,并成为地理系统的真正主人。

(2)地理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

在地理系统中,耗散结构的所谓地理时空有序,就是地理时空对称的破缺,所谓地理组织和结构性的产生,实质上是地理对称性减少。完全的地理系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地理秩序,没有任何地理结构和信息,这正是孤立的地理系统处在平衡态的特点。开放的地理系统则越出地理平衡区到达非平衡态的区域,向有序、复杂、高级的进化正是地理对称性的破缺(包括地理时空、结构和功能对称性的破缺),系统不断地通过引入外界的负熵流,抵消系统本身的熵产生,维持对称性破缺后形成的动态有序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加强营养”,而不至于因返回地理平衡态而瞬息窒死。

按耗散结构理论,地理系统远离平衡态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的各种“地理梯度”产生“地理梯度力”(简称地理力),导致了“地理流”的出现。地理流

与地理力

有如下正相关关系,

。式中Lki是由于

决定的比例系数,由公式可看出,地理力越大,产生的地理流越多,输入到系统内的负熵越多,系统越远离平衡态,因而越有序。但是热力学中的最小熵产生原理不能保证地理系统在平衡区、非平衡线性区发生自组织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还必须引出里昂倒易关系和局域平衡假设的概念作理论基础。这个假说指出,地理系统从整体上看是非平衡的,但可采用一定的方式把系统分为无数个宏观上足够小、微观上足够大的均匀平衡单元,这正如一条曲线化为无数段短直线、一个圆化为无限个边的正多边形一样。据此引入“局域地理熵”研究地理系统的非平衡态。局域地理的熵产生为局域地理与地理力积之和,即:

由于熵是一个广延量,对单个的局部熵求和即可得到整个地理系统的总熵产生。运用这种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方法,注意到平衡与非平衡态、非平衡线性区与非线性区矛盾的转化,即可保证地理系统在非平衡态达到有序结构。

总之,地理系统内地理力的存在,就意味着“非平衡”,地理系统维持着这种促使其有序的非平衡,并在不断打破内部各自“平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非平衡。从系统进化的定义看,平衡就是地理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在系统内部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上都没有多少差异,耗散结构使地理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高度分工协作”,要素间的对称性不复存在,要素对系统的责任更明显,各要素间的关系更密切,各要素功能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大大强化。

(3)地理系统是要素间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

地理系统是由各个组成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地理系统是一个等级系列,其要素就是指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单项的“条条”要素。这些“条条”要素本身就可以成为地理系统的子系统。

地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倏忽性等重要特性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地理系统中,作为输出能量物质的“营养源”的自然地理系统和作为输入营养的“营养汇”的人文地理系统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彼此间存在着极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反馈、自催化、自组织、自我复制等),同时自然、人文地理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非线性联系更为密切。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无数个地理要素的微观行为得到“协同”和“合作”,产生出宏观的“序”,其结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层次结构系统,如农业与气象气候、矿产资源与采掘工业、人口与生产和生活资料等,各个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非线性子关系、子层次的有机集合组成了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结构和功能的性质取决于人文地理系统开发利用方向与自然地理系统所提供的物质、能量的潜在利用方向之间的非线性协同关系,若二者不存在重大偏离,则协同效应显着,协同系数大时,地理系统视为耗散结构,否则为非耗散结构。良性的耗散结构具有极强的协同力(自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系统功能的发挥利用耗散结构的进一步良化,其结果降低了系统的熵值,巩固和革新了地理系统的耗散结构。恶性的非耗散结构则使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熵值升高,结构遏制功能的良好发挥,功能的反作用进一步恶化结构,其结果只能加速地理系统耗散结构的消亡。

地理系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协同和合作具有异常巨大的良化能力。如果系统内某一地理要素发生扰动(这一扰动可由人类有目的地诱发,也可由人类盲目开发或其他原因引起),引起关联因子的扰动,而要素群体的共同扰动产生比线性叠加远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地理系统产生各子系统前所未有的有序结构和“特异”功能。地理要素的扰动改变了地理系统差异的内容,变更了地理系统演变的轨迹,良化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但扰动在产生协同效应的同时,同样会产生消极效应破坏有序结构,恶化系统功能。由此可见,人类在对地理要素有目的的诱发产生扰动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扰动幅度和方向,方可更有效地发挥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对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巨大的良化能力。

(4)地理系统是一个动态涨落系统

地理系统的时间组织性决定了地理系统是一个演变的动态系统,其演变的重要机制是偶然性的随机涨落,它的产生与放大取决于系统熵的二阶超量的贡献,即系统的超熵产生:

。式中δ2S可看作是描写地理系统微分方程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由局域平衡,假设恒有δ2S≤0,当系统处于近平衡态时,

,这时地理系统处于渐近稳定态。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δxp可正可负。如果

,则地理系统处于渐近稳定态,系统内部产生的微不足道的涨落不可能放大,因而对系统的演化无甚作用;如果

,地理系统处于临界稳定态;如果

,则地理系统处于不稳定态,系统内部产生的微涨落通过相干效应迅速放大成宏观整体上的“巨涨落”,并得以稳定,系统由一种不稳定的定态跃变为另一种新的有序态,出现耗散结构分支。可见,在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时,δ2S可看作是一个李雅普诺夫函数,它对时间的全导数

成了远离平衡的地理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判据,称一般热力学稳定性判据。

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系统具有等级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一个有限大小的基本地理系统的环境要素总处在不停地随机变动之中,从而形成对基本地理系统宏观状态的各种随机扰动,即地理系统的“外部涨落”或“外部噪声”。地理系统的内涨落与外涨落互相叠加、同步和共振,造成系统涨落特性的复杂性,构成了其本身形成耗散结构的触发机制和破旧立新达到有序结构的先行官,进而加剧了地理系统演化规律的复杂性。

1)众多涨落的并存,决定了地理系统进化是个由环境选择的过程。对于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地理系统进化来说,地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并非由旧状态中的任何一个涨落放大而来。实际上能成为一次具体进化内部根据的,只是众多涨落中某一个或很少的几个,其余的只能被淘汰。具体哪个涨落被放大或淘汰,归根到底由环境选择决定。环境在众多同时并存的涨落中选择某一个或少数几个与自身产生的“外涨落”步调一致的涨落,将其放大并稳定下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从而决定了地理系统进化的实际方向。

2)涨落形成过程的随机性,决定了地理系统进化方向的偶然性。由于地理系统内每一个子系统或每一个要素的运动本质上都是随机的,不可能从原则上完全预言。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系统在所有形成的数目惊人的涨落类型中,实际上恰好形成这种或那种特定类型的涨落只具有概率的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地理系统演化的方向不可能纯属必然,而是带有偶然性。正如普利高津指出的“系统进化的最终状态决定于微小涨落产生的几率,在这种意义上,演变变成为一个随机的过程了”。

3)几个涨落的合作与竞争,导致了地理系统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对于地理系统的进化来说,能够被放大的涨落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系统进化最终出现哪一种特定的有序结构,由这几个涨落间的合作和竞争结果决定。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随着某一参量达到新的临界值,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竞争机制不断加强,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涨落在竞争中获胜,单独主宰整个系统的有序结构。这无疑加大了地理系统进化的复杂性。

⑧ 论述一下综合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环境指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

(1)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结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属性。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任何系统都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还具有有序性。系统的上述基本特征,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得以表现的,因而动态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解释,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但在发生巨涨落时,这一结构将崩溃或解体,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新的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复杂化,沉积过程加强,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盐量增加和离子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气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地貌复杂化和气候多样化,生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新物种产生和一些旧物种灭绝,地域分异越来越显着,等等。 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组成成分发展的同时,成分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得到了加强。其次,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化。第三,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第四,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通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最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起着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节律性亦可称周期性。

⑨ 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周期

更新周期不超过5年。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促进测绘事业发展,保障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服务,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和管理的海域内从事测绘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本自治区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测绘工作的领导,鼓励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管理,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应用,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军民融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测绘工作经费,将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管理维护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对在测绘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保护永久性测量标志和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基础绘测是什么事业:“基础测绘是在我国国土进行的具有基础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测绘活动。测绘法第十五条对基础测绘的概念作了明确规定,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测绘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或者间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测绘活动。”????????????????????????????建议注意更新周。根据情况对项目进行有关的绘测,建议做到认真仔细。不出纰漏。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十五条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国家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本法所称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⑩ 自然地理系统进化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依据生物界的发展进程将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为 四个阶段:即原始环境、亚自然地理环境、全自然地理 环境和人地环境阶段

阅读全文

与地理系统的更新年限为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