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1. 重视地图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的学生对地图很不熟悉,有些学生甚至不会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就给其学习地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要向学生特别强调地图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并养成经常检视地图的习惯。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的态度、用图的技巧和艺术都会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视教材插图、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的使用,多用图、常用图、用好图,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实现图文转化和文图转化,使学生对地图和其他地理影象逐渐熟悉起来。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带好地图,养成左图右书、经常检视地图的习惯,坚持一看图名、二看图边、三看图中的顺序;看地图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图中的某种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延伸方向或轮廓形状特征,必须仔细检视并进行记忆。第三,教学中要强化填绘地图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 “心理地图”,最终在脑中分别形成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2. 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获取资讯能力及析图能力。读图能力的关键是完整而准确地获取地理影象中的有用地理资讯,并调动相关知识对所获取的有效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终得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或位置特征)、变化规律、组成结构、形成原因或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资讯的能力,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读懂各种地理影象,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型别的地理影象,有意识地设计出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图,引领学生正确的读图方向,以免学生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出现在读图过程中“胡思乱想”、偏离主题的现象。
闲的无聊时候,天天看地图,看多了就行了。地理好不好,和你是不是农村城市没有什么关系。
“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地图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特征。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影象系统”,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根柺杖,学生学好、用好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伴随着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对学生掌握地图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对地图的利用主要还局限在解释教材内容,因而学生普遍缺乏的是如何读地图,并从中发现问题以及怎样获取应用地图的能力。我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式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资讯是十分丰富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资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定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
1 形状观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义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 、重点突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 、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络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是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判读方法。
4 、点、线、面结合法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 让学生在暗示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暗示地图填注法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简图绘制法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等压线图、统计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三、地理教学读图与析图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资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资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溼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4、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中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其次,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等。再者学生在复杂的地图上无法正确判读注记,使地理事物无法迅速正确找到,或错误的读取地理事物的注记。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图使用才能顺利,地理课可才能学好。
5、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展。初一学生着重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读图与填图能力,初二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初步的绘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起信心。
6、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挂图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目标。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资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增加了读图析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用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7、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声像俱全,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地图的兴趣和理解。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点通过近些年的各级考试命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有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这种学术性论文一般都是发表在学术专刊上的,我们在网上浏览这类论文,是要付费的,或者开通会员才可。再说,这类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楚的。所以,这里是没有好的答案的。
有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养成自主做事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他们担待太多,遇事比孩子还急,从而孩子总是不把自己的事情当回事,家长应该和孩子商量制定做作业时间,比如孩子在规定时间做完,父母就可以陪他做一会儿游戏或让她看一会儿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什么的,如果孩子继续拖拉,那到规定睡觉的时间就让他睡觉,让他自己承担一下自己做不完的后果,只有让孩子自己能够合理的安排了他自己的时间,父母才可以过的轻松些。
一、初期,作为过渡期,是需要督促检查的。习惯需要逐步培养.
二、同小孩讲清楚,父母只负责读题、解答疑问和最后签名。且只有这三个环节,父母才支援。
三、同小孩明确:作业要独立完成(当然就其能力,适当兼顾指点)。
四、小孩子做作业时,父母必须“找点事做”。这点非常重要!这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忙你的,我忙我的!‘若需要我帮忙,请叫我!’就是!”父母千万不能在此时无所事事或看电视、打游戏等。这会导致孩子分心和认为“父母不理他、不爱他。”
五、过渡期,要逐渐放手,循序渐进,要有耐心。
六、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自己先主动检查一遍,再拿给父母检查。
七、就算父母发现错漏,最好不要直接指出,而是指引孩子细心检查一遍。若孩子能通过自检发现问题,那就更好了
长期以来,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事无钜细都要管。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利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班干部的培养与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与最终目的。如果说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培养和管理班干部就是这门艺术中的重中之重了。着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现代教育理论又告诉我们,班主任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班集体,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良好、认真负责、积极肯干、能独立高效开展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养班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和管理好班干部队伍呢?在实践中,本人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一)加强教育,强化责任班干部是同学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和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榜样,在班级管理中起着组织者、管理者和火车头作用。一个班级能否健康发展,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否形成,班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班干部会议,教育他们时时刻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在同学中起榜样和带头作用。(二)明确分工,紧密合作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树干、树枝和树叶,一棵粗壮的树干如果没有树枝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绿荫的。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班干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本人认为: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分工,使他们各司其职。当新一轮的班干部任职后,班主任首先就要召开班干部会议,明确他们各自的具体职责,帮助班干部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分工不分家,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共同管理班级事务。本人将班级各项工作分解成学习组、生活组、卫生组、体育组、纪律组、考勤组及艺术组等管理小组。班长全面负责,主要召集各小组委员,对每周情况以书面的形式向班主任汇报。各班委如学习委员负责召集各科课代表,把本周中同学们作业的完成,课堂的反应等方面以书面的形式向班长汇报。这样班主任对一周班级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地把握,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还有一个措施就是“班级发展每日督控”,班主任要赋予每个班委一定的奖罚权,及时表扬和奖励表现较好的同学,在值周期间如发现同学的缺点和错误,要通过扣分等措施进行制止。小组中每一个值日班委,对分管的工作每天都要有细致的记录,并在每周的班会上进行总结,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三)热情扶持,细心指导在工作实践中,尤其是新任的班干部,往往由于工作方法不多或不当而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所以,班主任要及时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找同学谈心?在批评同学时针对不同物件应把握哪些分寸?如何虚心听取同学意见?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使他们掌握灵活有效的方法,增强他们的事能力。要告诉班干部应多采用与同学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班主任)比如有同学违犯班规,班干部不能像班主任那样直接批评同学,而应该从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朋友式、同学式的方式与同学平心静气地商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此外,班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公正客观地处理事情。如果在工作中不讲究原则,徇私舞弊,就必定会失去大多数同学的信任与支援,从而使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班干部有了一些工作实践经验后,班主任可在各种具体工作之前,请班干部提前设想,提前安排,自己充当参谋。如班里组织圣诞晚会活动,班主任先请班干部谈谈具体想法,然后进行补充:怎样做到文明召开?班里的家庭特困同学怎么?假如同学不想表演节目怎么?……这样经过班主任的耐心引导,班干部就会逐渐成熟起来。班主任对于班级事务,既不能包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当班干部在管理工作中取得进步时,要及时采取一些激励手段,如信任式激励、信心式激励、物质和精神激励等,给予适当的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一旦他们工作出现偏差,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分析原因后并帮助解决。(四)放手锻炼,发挥自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所以,班主任就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班干部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只有放手让班干部大胆地工作,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出一支精干的班干部队伍。当班干部具有一定威信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能力时,就放手让班干部自主商讨和处理班级事务,培养他们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但要注意把握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布置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们独立完成。例如,在召开班委会时,首先是班主任手把手的教给组织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让班长去通知和组织,班主任只是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会议而已。经过几次锻炼,他们就能自行主持会议。以后,班级的大小事情处理都由班长牵头,其他班委具体负责实施。通过锻炼,很多班干部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和事能力,在同学中威信越来越高。(五)严格要求,促进成长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同学做到的,班干部首先要做到、做好。同时,实行民主监督,使班干部的工作既有管理又有监督。个别班干部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后,可能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居功自傲,不求进步。因此,班主任要及时掌握班干部的思想动态,适时组织班干部进行教育学习,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对工作中的不足或失误,也明确指出,决不偏私,让他们规范、诚实、有效地制定工作计划、工作小结、活动记录等,以使他们的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对班干部的工作实行量化处理,并与每月实行的综合素质评定直接挂钩,奖优罚劣,让班干部受到同学们的监督,从而更严于律己。当然,班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对他们也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班级建设,班主任是关键,班干部是主角。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复杂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这些做法还很不够,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班主任只有抓住重点,讲究艺术,才能培养和管理好班干部队伍,从而带领班集体朝着健康向上的目标蓬勃发展。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考试试题中,地图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地图的型别和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很多。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地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用图的意识是地理读图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1. 掌握读图程式,培养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确定地图的型别、范围等内容。对地图影象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多角度地对影象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络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读图贯穿始终,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使图植根于学生的脑海,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资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
2. 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性思维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联络,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地图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这副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但把它作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一副图上也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区。
3. 绘制地理图或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图表”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动内容中,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资料,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出某地降水柱状图,明白气温图与降水图的区别,气温图是不断变化的曲线,降水是高度的表示。通过学生的绘制,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主要是资料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5. 既注意规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成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图的概貌,还须对图中区域性地区、个别地理事物有所认识、分析、了解。
二、 地图教学措施
1、针对不同型别的地图采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脉、河流、岛屿、主要国家和首都、我国省级行政单位。
2、 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比如,“全球海陆分布简图”、“我国主要地形分布简图”、“大洲分界线简图”等等。能够熟练并快速地绘制这些简图去分析遇到的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张冠李戴。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例如,讲解中国地形分布、黄河和长江等大江大河等内容时,用边讲边绘板图的方式,将诸多的知识汇总到一张简略的板图上,不但便于记忆,还在记忆过程中强化了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示意图,学生难以理解的可通过演示。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意义时可转动地球仪或围绕讲台转动,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具体。此外,读示意图、剖面图要注重概念、原理与规律。此类影象旨在用直观、形象、简洁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是用来解释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这样?” 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采用观察法、分解法、动态法等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有关地理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并加以识别、理解,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准确理解影象所表达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第43页读图题,读“图3.14六大板块分布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图中板块块运动的方向是挤压还是,推测可能的发生的位置变化。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张裂凹陷形成裂谷和海洋的过程,挤压褶皱形成断裂,山脉,高原等;并明确地壳运动带来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4、学习地理,地理教师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展开师生双边活动。把讲新课读地图读课 *** 练习融为一体,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湖泊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可以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例如,在东南亚政区教学中,我用一张白纸套画一副亚洲政区空白图,海洋部分着蓝色。东南亚国家形状另外用硬纸按照比例裁剪,课堂上让学生把国家拼贴到相应位置去。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裁剪制作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凡此种种,均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5、一帮一,一对红,小组合作共进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好学生代替老师督促学生,检查学生的作业,讲解不会的知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对每个小组进行定期考核打分,对表现最优秀,进步最快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惩罚,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学习的有动力、有 *** 、有干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愿我们都能够以此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左图右书,学习地理,不离地图的习惯; 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询地理资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资讯的习惯。通过阅读地理影象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② 如何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科表达各种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历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图表占整张卷的篇幅越来越大,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如果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图表数据进行正确分析与绘制,并能从图表数据中归纳总结地理规律,对解答高考地理试题就迎刃而解。地理读图能力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但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养成良好读图习惯,训练读图与绘图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教师在上课就应有意识地多用地图,布置作业也如此。我们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重点引导他们如何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做起:一是示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在学生面前展示地理挂图,或在黑板上多画地理简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某些所学的地理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绘图。在学生学会了看图后,还要要求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以便读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填图练习过程,我注意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课堂训练。首先我要求学生要准备纸和笔,然后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学习区域地理,先画出区域轮廓,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比如在讲“中国主要山脉”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绘中国主要山脉示意图,这样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在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主要山脉的大概地理位置。2.活动课训练。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习平面图、家乡交通图、工农业生产增长(曲线或柱状)图等。
二、重视基础,构建知识框架
1.重视基础积累,熟记基本地理事物。学生对于初中的基本地理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地图、世界地图都不会看,因此,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熟记一些基本的地理事物,例如一些重要的大江大河大山的名称、地理位置等,还有一些重要国家、城市及其工业部门或农产品名称等。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2.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知识体系。在各章节内部,章节与章节之间,人文与自然之间,区域与洲际之间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使学生建立起地理基础知识库,必要时可以随时到脑海中提取已有的储备知识,尽快地解决问题。
三、加强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
学生习惯文字的表达方式,不习惯利用图来表达地理现象,更不用说在这两者之间转换。有时候文字的表述过于累赘,用图形来表示会清晰很多,有时候图的表达不够详细,要文字的补充说明。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要进行图图转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训练学生的图文和图图转换能力。把握图与图、图与文的转换,迅速准确地解题,试题常常会考查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取相关信息,迅速解题。另外,很多题目都尽可能地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考查学生,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例如一幅等高线图,就要求学生能从图中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又如:太阳光照图中侧视图和极地图的转换,抽象图和平面图的转换。
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成绩。
③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其实并不难,学好地理首先要会看图,邦德华纳老师总结了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参考看看。
1.地理图册抱着睡,没事默画地图。相信大家都人手一本地理图册吧,毕竟是学习地理科目必备的武器。
2.把地理图册逐字阅读一遍,边看边做笔记。图册上的所有图都要看,包括图片旁边的文字也要认真通读,比如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等都要看,这些将来都是你答题时的要点。
如果有看不懂的一定要标注出来,找时间集中问老师,千万不能搁置不管。掌握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通过整体读图实现相关的地图信息的提取。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读图方法如空间顺序法(如气温、人口分布图等等)、逻辑顺序法(如气候形成示意图)、时间顺序法(如产量增产图)等等。这些读图的方法应渗透于地图本身蕴含内容的挖掘之中。
你也可以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贴到床头,睡前醒后都看一遍,这样中国的疆域和区划以及地形、温度带分布等知识心里就有谱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也印在脑子里了。
背会了,就拿张白纸,自己默画地图,脑海里回想着这些地方的山川河流、人口、城市等。之后不管题目考你什么,你脑子里都能想起相关内容,分自然全得了。
④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地图则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如何来读懂这个“第二语言”,成为了目前初中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图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其次是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意识,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图文互相转换,以图释文。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
⑤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认识地图,明确主题,科学运用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做到合理筛选,科学运用。
中学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地图 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主要主题如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
2.地理原理图 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及运动过程,如地球公转图、褶曲成因图、地形雨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森林减小风速示意图等主题地图。
3.剖面图 用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构造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如地形、地质、土壤、大气剖面图等。
4.地理模式图 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地理分布图、原理图的特殊形式。如世界洋流模式图、太阳系的模式图、风带和气压带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等。
5.地理统计图 用以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主要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几种。如降水各月分配及气温变化曲线图、人口增长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等。
6.自然景观图 有表示地表形态的景观图,如新月沙丘、风蚀蘑菇、火山等;有表示典型植物的景观图,如热带雨林的榕树、热带草原的波巴布树、合欢树、纺锤树等;有自然带典型动物的景观图,如热带雨林的河马,热带草原的斑马和长颈鹿、澳大利亚的袋鼠,南美洲的大食蚁兽等;也有由自然环境、植物、动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图;还有地质时代图,典型生物或化石图。
7.人文景观图 用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图画,如客家民居图、巴西狂欢节盛况图、埃及、开罗风光图,因纽特人生活图,温带草原的蒙古包图,坦桑尼亚的剑麻图等。
8.地理漫画 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主题,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二、正确读图,理性析图,优化策略
(一)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是培养识图能力的基础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是提高识图能力的保障
1.形状观察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重点突破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归纳法
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识图技巧。
4.点、线、面结合法
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暗示地图填注法
让学生在暗示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法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等压线图、统计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三、抓住关键,精心培养,提升能力
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除了上述策略以外,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教师的态度、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4.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中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其次,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等。再者学生在复杂的地图上无法正确判读注记,使地理事物无法迅速正确找到,或错误的读取地理事物的注记。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图使用才能顺利,地理课可才能学好。
5.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展。初一学生着重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读图与填图能力,初二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初步的绘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起信心。
⑥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考试试题中,地图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地图的类型和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很多。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地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用图的意识是地理读图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1. 掌握读图程序,培养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确定地图的类型、范围等内容。对地图图像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读图贯穿始终,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使图植根于学生的脑海,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
2. 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性思维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地图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这副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但把它作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一副图上也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区。
3. 绘制地理图或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图表”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动内容中,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出某地降水柱状图,明白气温图与降水图的区别,气温图是不断变化的曲线,降水是高度的表示。通过学生的绘制,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主要是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5. 既注意规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成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图的概貌,还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地理事物有所认识、分析、了解。
二、 地图教学措施
1、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脉、河流、岛屿、主要国家和首都、我国省级行政单位。
2、 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比如,“全球海陆分布简图”、“我国主要地形分布简图”、“大洲分界线简图”等等。能够熟练并快速地绘制这些简图去分析遇到的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张冠李戴。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例如,讲解中国地形分布、黄河和长江等大江大河等内容时,用边讲边绘板图的方式,将诸多的知识汇总到一张简略的板图上,不但便于记忆,还在记忆过程中强化了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示意图,学生难以理解的可通过演示。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意义时可转动地球仪或围绕讲台转动,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具体。此外,读示意图、剖面图要注重概念、原理与规律。此类图像旨在用直观、形象、简洁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是用来解释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这样?” 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采用观察法、分解法、动态法等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有关地理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并加以识别、理解,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准确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第43页读图题,读“图3.14六大板块分布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图中板块块运动的方向是挤压还是,推测可能的发生的位置变化。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张裂凹陷形成裂谷和海洋的过程,挤压褶皱形成断裂,山脉,高原等;并明确地壳运动带来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4、学习地理,地理教师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展开师生双边活动。把讲新课读地图读课文做练习融为一体,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湖泊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可以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例如,在东南亚政区教学中,我用一张白纸套画一副亚洲政区空白图,海洋部分着蓝色。东南亚国家形状另外用硬纸按照比例裁剪,课堂上让学生把国家拼贴到相应位置去。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裁剪制作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凡此种种,均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5、一帮一,一对红,小组合作共进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好学生代替老师督促学生,检查学生的作业,讲解不会的知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对每个小组进行定期考核打分,对表现最优秀,进步最快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惩罚,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学习的有动力、有激情、有干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愿我们都能够以此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左图右书,学习地理,不离地图的习惯; 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通过阅读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⑦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读图能力
一、从环境入手——创设良好的读图环境
环境是培养一个人习惯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高中阶段的各种地图较为复杂,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室里粘贴一些较为常见的地图,如比较常见的典型图表;粮食方面的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中国商品棉基地分布图;林业方面的中国草原资源、我国四大牧区分布图;工业方面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图,等等。当然,这些地图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展示。
二、从教材入手——教材文字与图片结合
高中生虽然经历了初中三年的知识学习,有了一定的读图基础。不过,高中地理知识和初中地理知识相比要深得多,所呈现的图也复杂得多。在初始阶段必须结合教材进行读图:第一,结合教材文字学会读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一幅图,就让他说出个所以然,这显然很不现实。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节为例,对于其中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图,如果单纯依靠这个图,学生肯定无法读出内容,但如果结合旁边的文字说明进行讲解,学生就知道这个图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了,当再次看到这幅图时就能读出里面蕴含的信息了。第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读图。教材中的一些文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时比较难看懂的图,学生借助教材文字还是难以理解图中所蕴含的信息,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教材文字变成形象化的视频,有了教材文字和多媒体信息描述的帮助,学生读起来图来就会简单容易得多。
三、学会识图
1、示意图
示意图是用地理符号和线条表达地理事物的结构、成因、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图形。其特点是主题突出、清晰易懂, 判读时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时空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等。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光照示意图等。
2. 分布图
分布图是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图, 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等。这些图看起来比较复杂难记, 但掌握了相关地理事物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后, 自然也就不那么难记了。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图表之一, 可有的学生总是记不住, 原因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都是前后联系, 一环套一环的, 所以任何一个知识链都不能出现脱节现象。
3. 统计图
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其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 表达方式形象直观, 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线状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对于统计图的判读, 要分清它的结构类型、数据指标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等。
4. 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也是常见的地理图表类型之一, 用于反映同一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 主要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考试常通过等值线图考查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走向描述能力等。如运用等高线图, 要求学生判断地形种类、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地势高低起伏及相关运用等。对于等值线图, 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凸起方向、疏密程度等。
总之,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从不习惯到习惯,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陌生到熟悉, 从不会到会。只有通过地理教学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 大部分学生都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学习习惯, 才能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