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文化现象有哪些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现象有哪些地理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15 01:54:16

A. 文化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因为气候是自然科学,文化是社会科学,经济建设、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气候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业,
这也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国家里也会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气候对文化影响的部分则是相对恒定的。只要这种条件继续存在,其影响就不会消失(当然可以发展)。

B.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C. 论述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1、国家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WHO建议2000年各国实现卫生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5%以上。一些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卫生预算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下,如印度、喀麦隆、尼泊尔、斯里兰卡、苏丹、赞比亚等。在美国、法国、瑞士和德国等中高收入的国家其卫生预算占GDP的比重均高于9%,美国更是高达14%。2、疾病防治研究上的卫生资源不平衡按照疾病的发病分布的情况将所有疾病分为三类:Ⅰ型疾病是富裕和贫困国家发病率都高的疾病,如麻疹、乙型肝炎、乙型流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在发达国家,对Ⅰ型疾病采取鼓励研究、开发与专利保护的政策。虽然有许多疫苗早已经被研制出来,但对于贫困国家来说,如何得到那些昂贵价格的专利技术却是一道难题。Ⅱ型疾病是富裕和贫困国家都发病,但病例主要分布在贫困国家。如AIDS和结核病90%以上的病例都在不发达国家。对这类疾病研究和防治技术开发的经费与疾病的负担极不相称。2、疾病防治研究上的卫生资源不平衡Ⅲ型疾病是指绝大部分或完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如非洲锥虫病、盘尾丝虫病等。对这类疾病的研究和开发极少。专家分析到,随着疾病负担从Ⅰ型向Ⅲ型疾病转移,富裕国家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和开发也随之趋于减少。Ⅱ型和Ⅲ型疾病被称之为忽视或严重忽视的疾病。对穷人疾病(Ⅱ型和Ⅲ型疾病)和富人疾病之间科研上的不平衡反映在经费上就是:只有5%的研究和开发经费用于占世界人口的95%的健康问题。3、地区、民族和阶层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公例如在不少中等收入的国家,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巨大的收入不平衡,最贫困的居民往往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其次,许多私人企业等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没有开展医疗保险。因此,当遭遇严重疾病和意外事故时就可能面临失业或破产。即使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卫生服务提供不公平性现象。如在美国1996年估计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就有4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4、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之间的卫生资源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及技术和收入的变化,其社会权利、社会交换行为、社会接触和人际关系都因之缩减,常受到政治经济和卫生机构和相关政策的忽视和限制。5、卫生服务行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不合理①人员和投资主要流向医院而忽视初级保健。如在美国,医院从业人数占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3/4。联邦政府对医院的投资约占政府对卫生系统投入的58%左右。②社区医院占全国总数的80%,其服务人口占总数的90%,但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投资极欠缺,以致于人员不足,设备陈旧,不少倒闭或被收购。③中医院资源比综合性或西医院少很多。5、卫生服务行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④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不均或地区差异极大。如在中国,占全国人口1/4的城镇人口却占有全国3/4的卫生机构;而占全国3/4的农村人口仅占全国1/4的卫生机构。⑤在高新技术设备上投资过多,而忽视适宜技术的普及和初级保健的投入。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卫生服务覆盖率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即指分配到一个地区的卫生资源的比重,如每千人口的医师数量等;二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即指卫生服务的需求者可期待利用卫生服务设施或服务的人口数比例;三是卫生政策或健康保障体系的选择。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卫生费用投入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收入。一般来说,收入每上升1%,就会带动略高于1%的卫生费用的增长。卫生服务的不公平问题与国家的有关财政政策与效率有极大的关系。卫生服务人员、卫生服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等也是影响卫生服务覆盖率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一般认为,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形。失灵的原因在于医疗服务存在着外部性,即当个人或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对其他人可能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次级影响时,就产生了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政府在卫生保健中发挥作用便成为必要。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由于医疗保健中存在着上述所说的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用实物补贴进行再分配,这已经成为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主要政治经济策略了。医疗保健中的政府实物补贴的类型有两种:①需求补贴,如美国实行的老年医疗保险计划和穷人医疗救助计划等,1989年美国的这项开支约为2150亿美元。全民健康保险也是一种直接的需求补贴。②供给补贴,如对卫生人员教育、医院建设补贴、医院免税待遇等。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关于供给补贴的效益,卫生经济学家认为,供给补贴除了大部分补贴不能到达低收入者手中的低效率之外,还有可能将引起低收入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增加,或者服务对象与原补贴受益者完全不符。例如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就诊的病人中退伍军人实际上只占10%左右,其他则是与军队服役无关的低收入病人。供给补贴政策就是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的提供者这些利益集团意愿的反映。三、卫生立法的政治经济分析卫生立法是医疗保健领域政治经济最集中的表现。如美国的卫生保健制度的结构在很多方面就是卫生协会等利益团体立法的结果。事实上,立法可以给推动立法的利益集团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将来自病人和纳税人的收入作大幅度的有利于卫生专业人员的再分配,正是后者成为推动立法成功的标志。1、卫生团体的利益及对立法的需求在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当生产者的经济利益集中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分散时,利益团体的立法给每个消费者带来的额外费用就会分摊到广大的消费者身上,而使每个消费者感到负担似乎很小。这时利益团体就会千方百计地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立法,因为从立法中得到的潜在的利益很大,而广大消费者又不易反对,甚至是这种立法还往往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名目而出现的。1、卫生团体的利益及对立法的需求不同的卫生团体其利益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卫生团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代表卫生人员利益的团体,如美国医学会、美国牙医学会和美国护士协会等;其推动有关立法的共同目标一般是使其成员的收入最大化。第二类是代表非营利性服务提供者利益的协会,如美国医院协会、蓝十字协会、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和美国牙医学院协会等。这种机构不能保留任何可以分红的利润,所以其目标通常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声誉。2、卫生立法的类型及其经济作用增加收入的立法1、增加服务需求的立法。2、通过服务价格使服务提供者收入最大化的立法。①为防止价格竞争,②坚持区别价格制度3、降低互补性服务的价格及增加其数量的立法。4、减少替代性服务的可获得性及提高其价格的立法。2、卫生立法的类型及其经济作用降低服务经营成本的立法1、限制供给增加的立法。限制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可以确保行业的垄断地位。通常的方法有:赞成实行行医执照法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几乎所有的医学会、牙医协会都主张通过执照法来控制过多的竞争者的出现,而且在参加执照考试前必须接受专业团体所认可的教育机构的指定的教育。2、对提供者的服务给予补助的立法。政府对卫生人员教育、医院建设的补贴,以及给予医院免税待遇等直接的或间接的补贴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1、西方医学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殖民化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地区或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然而,这种现状并不是多种医学理论技术临床竞争的结果,而是伴随着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和殖民主义的副产品。近现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与西医的论争,中医现代化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Hegemony)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成了一种殖民主义的世界观。现代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和时间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空间。西方的世界观、科学观不仅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的结构中和人们的思想里。殖民主义世界观的一种重要态度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人采取一种绝对的、简单的我与非我的两分差别观:非优即劣,我是中心,非我即边缘。绝对理性、逻各斯中心论、单一的历史观已经广泛地影响了第三世界的几代人,殖民地的本土人民甚至不得不用殖民者的语言及其文化来说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的科学性。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2、后殖民主义批评与本土传统医学的兴起所谓后殖民批判就是从第三世界的角度,以殖民关系定位来重写后现代状况。后殖民文化批判一方面要突出本土文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也不应当简单化地用二分对立论强调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和与第一世界的对立,从而再度落入殖民主义话语大逻辑控制之中。第三世界民族其实更需要强调的是自己实际生存状况的体验和需要,文化和政治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合理性。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医学人类学家不赞同那种关于医学科学客观化和中立的论点,认为人类医学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秉性,即人类的医学知识总是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社会化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保健知识就是与环境协调生存的技能,哪有脱离具体生存时间、空间环境的生存知识,而只有具体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生存技能。什么是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正统的和非正统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医学,与其说是一个科学划界的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例如关于替代医疗(AlternertiveMedicne)这个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如何评价替代医疗的实际疗效和科学性不仅涉及到科学标准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医学职业群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西方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往往将科学医学(ScientificMedicine)之外的其他民族的,不符合西方世界观和逻辑思维的东西统统宣布为反科学或非科学的,偏重动物实验,而不看重人的体验和临床的有效性。近十几年有所改变,将生存质量的研究引入疗效评价开始受到关注,但生物医学评价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仍然没有动摇。西方文化的范式仍然是决定替代医疗被打入“非常规医疗”、“非正统医疗”、“边缘医疗”、“民间医疗”等另类的主要文化原因。四、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医学历来被认为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但什么才是高的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不同的文化却有不同的看法。WHO在进行跨文化比较后对生存质量做出的定义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的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物的影响。”中医《黄帝内经》中描述的那种,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民风淳朴,小国寡民的理想生存状况与发达国家那种注重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生活质量观是截然不同的。

D. 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不同,也就说组成地理环境的诸多地理要素不同,如地区的气候不同该区所处的温度带,热量和降水都会不同,如在温带 和热带两个地区的人们的穿着特点就不一样;再着如气候干旱地区和降水丰富的地区,人们的着装特点也会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又如降水热量不同,地区所发展的农业类型也会不一样,如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而在内蒙古高原上发展的是畜牧业。

E. 哪些文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影响

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影响的文化有如下:
1、建筑文化: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不同,北方地区降水少,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民居屋顶坡度小,甚至没有坡度,房檐较短,并且北方的房子墙体较厚,便于保暖,而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和热量条件优越,房屋往往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2、饮食文化: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所以北方人习惯于吃面食,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人们更喜爱吃稻米,中国的菜系丰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的所谓八大菜系,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3、信仰文化:中国民间的信仰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4、音乐文化: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方的音乐往往大气磅礴,高昂激越,南方的音乐则显得婉转柔和。

F. 简述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3、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 ,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G.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文化。

H.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8)文化现象有哪些地理环境的关系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I.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⑴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5%。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国即有7座。我国地势的总体走向是自西向东依次递降,呈现落差显着的、三级台阶式的地形、地貌。中国的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⑵气候环境
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到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依次递变。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着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气候强。表现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差较大。
⑶中国地理的多样性特征: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无所不包;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淮河则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中国大陆遂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国大陆地形复杂,山脉众多,但无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实际上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
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⑴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的文化类型的生成及其发展趋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境内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差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⑵历史地理环境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对优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大量汉族(华夏族)人口不断从黄河流域迁往南方、西北、东北各地,文化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是这些移民最终成为迁入地区的主体人口,他们所传带的文化自然也成为迁入地的主体文化。当然,传统文化也吸收牧业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形成了中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
⑶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阅读全文

与文化现象有哪些地理环境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