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根据土质判断地理位置

如何根据土质判断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2023-01-16 15:38:22

Ⅰ 如何根据土层判断历史年代

根据土质与土色的不同变化就可以来区分土层,再根据地层的叠压和打破关系与平剖面相结合来区分地层的早晚关系。
土地的表层。在母质之上的土壤层,在其中发生土壤形成自然过程,在良好发育的土壤中,这一土壤层变得与其母质大不相同并包括A和B层位(solum)。
土壤剖面是由一些形态特征各不相同的层次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层次大致呈水平状态,叫做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层的形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结果。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剖面构造,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为:①覆盖层(以A0表示);②淋溶层(A),又分为腐殖质层(A1)、灰化层(A2)、过渡层(A3);③沉积层(B);④母质层(C);⑤母岩层(D或R)。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①耕作层。②犁底层。③生土层。④死土层。
这里推荐几本书,内中都有关于考古地层学的问题。《考古学基础》、《工农考古基础知识》、《考古工作手册》、《田野考古入门》、《考古学是什么》、《田野考古学》、《二十一世纪的考古学》。

Ⅱ 土壤的分类、地理分布、成土过程等

楼主不是只要分类、地理分布、成土过程吗?

上面的答案好多都没用啊!下面是我同学总结的,请参考。

一 冻 土
分类: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理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冻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成土条件:苔原气候或高原气候(低温、低蒸发、水分饱和、永冻层)
以苔藓、地衣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质差异较大

成土过程:冻融交替显着,以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化学风化微弱
元素迁移不明显,存在粗骨性
永冻层深度影响土壤剖面层次分化
极地冰沼区水分饱和,表层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并有潜育层形成
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盐和碳酸钙的累积,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

主要性状: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
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50厘米),剖面构型简单
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粘粒含量少,营养元素贫乏

二 灰 化 土
分类: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潜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纬向绵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极少)

成土条件:
• 气候: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冬长而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温冬冻,水分蒸发弱;永冻层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于淋溶和潜育作用的进行
• 植被 :针叶林为主
• 地形、母质: 山地和丘陵平原
• 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风化物

成土过程:灰化层形成过程
• 淀积层形成过程
• 主要性状:具有灰化淀积层
• 土体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O-Ah-E-Bsh-C
•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中以富里酸为主,土壤呈酸性
• 阳离子交换量低,盐基饱和度低
• 整个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除了钙、镁、硅等大量淋失外,铁、铝有明显的淋溶淀积
•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可为灰化层的两倍左右,质地有明显的突变性

三 淋 溶 土
分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
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 植被
暗棕壤:针阔混交林;
棕壤: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白浆土:喜湿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泽)和木本
•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
粘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质地粘重。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
剖面中淀积层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

四 富 铝 土
分类: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地理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东南部和南美洲北部,都有大面积的分布。
我国长江以南至南海诸岛、台湾-横断山脉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 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
• 植被
砖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
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季雨林
红壤:常绿阔叶林
黄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
• 地形、母质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主要性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特征(铁铝层)
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作用表现在于:
矿物分解、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粘土矿物以高岭石类粘土矿
物和铁铝氧化物为主;
矿物风化析出的氧化铁在土壤中产生明显富集;
铝离子除进入交换性复合体,招致高度铝饱和外,还以三水铝石形式存在。
铁铝层中氧化铁富积,铁的游离度增大
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低与硅铁铝率低
对用以诊断富铝土纲的铁铝层不仅以其粘粒部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铝分子率作为指标,而且还需就其与脱钾作用联系的K2O含量作出限定。具体指标是:部分亚层细土三酸消化分解物组成中K2O<35克每千克。
形态特征
如果没有受到侵蚀,土层深厚,土体分异不明显,但可划分出Ah-Bs-C各层
各层性状
腐殖质层 一般厚10—20厘米,浊橙色至浊黄棕色。粒状或小块状结构,疏松而多根系,常夹有残落物和碎屑片。
铁铝层 这是富铝土的重要诊断层,呈暗红色至黄棕色,紧实粘重,孔隙较少,粘土矿物中以1:1型(高岭石类)或铁铝氧化物占优势。多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壁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淀积的粘粒胶膜或铁结核。
母质层 常见有玄武岩、玢岩发育的铁质富铝风化壳,石灰岩、白云岩发育的铝质富铝风化壳,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石英质富铝风化壳,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硅铁质铁铝风化壳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颗粒较细,排列较紧,粘粒活度低,膨胀较小,因为有较多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胶结作用,因此形成的团聚体,尤其是微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
土体的孔隙度比较高,透水性较好,能容忍较大的降水强度。
粘结力小

化学性质
富铝土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值一般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于铝离子所引起的
含较多游离氧化铁(正电荷载体),对富铝土的表面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磷含量较低,氮和钾含量变动大

五 钙 积 土
分类: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

地理分布: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
欧亚大陆的温带和暖温带内陆地区,从黑海以西向东延伸越过巴尔喀什湖,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
北美落基山以东的美国东部大平原,
南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
• 成土条件:气候 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年变幅大,季节性干旱明显,干燥度由半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增大。
• 植被
黑钙土:草甸草原、草原、
栗钙土:干草原、
棕钙土、灰钙土:草原——荒漠
黑垆土:草原、农作物
• 地形和母质
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和阶地为主
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
主要性状:具有暗色表层
剖面具有钙积层或强石灰特征,有时有盐化层、碱化层、石膏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Ah-Bk-C
具有石灰反应,易溶性盐类少,盐基饱和度高
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和水云母为主

六 弱淋溶土
分类: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红土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较广,五大陆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 成土条件:气候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气候类型差异大
• 植被
灰色森林土:温带森林草原或森林向草原过渡带
褐土:常绿硬叶林、灌丛和森林草原(我国为中生夏绿阔叶林与灌丛)
燥红土:热带稀树草原或热带稀树灌丛草原
• 地形、母质
在我国多分布在山地、山丘或丘陵地带中。燥红土所在地形为山坡地、河谷地或海岸阶地。
母质差异较大
主要性状:具有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土体剖面构型不明显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高
不同土壤类型酸碱性不一

七 荒 漠 土
分类: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地理分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
世界荒漠土分布在撒哈拉、大洋州、中亚、阿拉伯、南美以及美国西部等荒漠地区
我国荒漠土分布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以及内蒙古等省区
成土条件:气候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降水变率大;
日照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风大而强烈,多大风和尘暴天气
灰漠土:温带荒漠边缘地区
灰棕漠土:温带荒漠地区
棕漠土:暖温带荒漠地区

Ⅲ 熟练的盗墓者往往根据土质,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有墓葬还是没有墓葬,他们是如何判断的呢

这是盗墓者长时间从事这个行业,以技术和经验判断出来的。

Ⅳ 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四川的差异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地质、

上海:地理位置:山东丘陵,华东。气候:暖温带,半干旱,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影响区。土质:黄土。地质:平原。资源:无。
北京:地理位置:华东,华北。太行山脉以东,第三阶梯,渤海沿海。气候:暖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黄图。地质:山地过度平原。资源:无。
广州:地理位置:南海沿海,东南岭以南,第三阶梯。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土质:黄土。地质:平原。资源:无
哈尔滨:地理位置:华北,东北平原,小兴安岭以南。气候:中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黑土。地质:平原。资源:煤炭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 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 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2.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着;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状: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纬线:特点: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划分: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高、中、低纬分界:30°、60° 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 极圈66°34′
3.经线:特点: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划分: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 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为东半球 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 (3)经纬网
3.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3.地形刻面图的判读

Ⅵ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

活着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自觉学习,以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一、锋与天气

(一)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注意:

1.空间尺度: 水平范围——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 垂直范围——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2.“冷”、“暖”是相对于流经地区而言的,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冷气团,高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暖气团。 思考: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天气状况(气温和气压)如何? 答: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寒冷晴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温暖晴朗。

(二)锋面的概念和分类

冷锋与天气

暖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与天气:春末——华南的降雨(华南准静止锋)

夏初——江淮的“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

思考:锋面附近一定会形成降水吗?

答:不一定降水(空气湿度不够), 但一定有风(冷暖气团有气压差)。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注意: 低压与气旋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高压与反气旋属于同一 个天气系统。 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 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

天气: 低压(气旋)控制的天气——台风(教材 P44)【主要记住台风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利的、有利的】 高压(反气旋)控制的天气——“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三、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表现:

事实: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等

2.气温升高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 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技术、植树造林等等。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一.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 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考点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 总结 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考点三.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 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Ⅶ 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领土四端

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从世界上看——位于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为止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从纬度位置看——中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
中国位于:

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为西部高,东部低。中国地势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中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土壤肥沃,开发悠久历史。

中国领土四端:
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Ⅷ 学习地理,基础的知识应该知道些什么如题 谢谢了

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相对高度即两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两地的海拔之差,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也可算出两地的温差。对于两海拔都是不定值的点,计算相对高度时尤其要细心推测。如跨n条等高距为h的等高线的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为:(n-1)h≤H<(n+1)h。 3.等高线的疏密还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从而判断其开发利用方式。一般来说,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而等高线越密集,则坡度越陡,开发利用时就越要注意。 4.根据等高线判断通视问题:如果两地之间没有较高的山峰或山脊,或一个山坡为凹坡,则不影响这两地之间的视线,即可通视。 5.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点"的区位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的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方。 水坝应建在山谷的开口处,如果山谷为里大外小的口袋形,其出口处是理想的水坝坝址选择地。 6.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的线 一般而言,河流发源于河谷地区,因此等高线由小向大弯曲的地方可能发育河流;且河谷处的等高线越密集,河流的流速越快,该河段的水力资源就越丰富。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就越陡,因此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应尽量经过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建铁路、公路时,应选择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择应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 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7.根据等高线确定面 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时,可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等,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布局方案,如等高线较为密集的山区可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要便利且远离污染源。 8.根据等高线可绘制出地形剖面图,然后结合剖面图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推理。 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不再详述,由于该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因此它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等温线图 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判读时要注意: 1.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由于全球温度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如果自北向南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则表示纬度逐渐增大,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反之则是北半球。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和陆地的升温、降温速度并不相同,冬季时陆地上的温度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而海洋的温度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时情况刚好相反。因此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 3.海洋中,等温线的分布较为平直,但如果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常会产生弯曲。暖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因此根据大洋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出寒、暖流,再结合其他的一些信息,甚至可判断出具体洋流的名称。 4.根据等温线还可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这类图中等温线常与等高线平行。 等压线图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分析等压线图,一般包括: 1.判断高、低压中心及天气状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大于四周,即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在高压中心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易形成阴雨天气,较为晴朗;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2.判断各处的气压高低及所处气压场中的部位:根据等压线所提供的数值,可判断图中任何一点气压值的高低,并进一步判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位置。由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脊线;由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槽线,在槽线处常会伴生着锋面,从而形成锋面气旋。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称为鞍部,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3.判断一个地点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但在高空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而风力的大小则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4.判断锋面的位置、性质及雨区位置 在等压线图中常伴有锋面,它一般出现在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根据两侧空气的冷暖性质还可判断出锋的性质,冷锋一般会形成锋后雨,而暖锋则为锋前雨。 其他等值线图 除了上述几种等值线之外,还可根据课本上的信息画出其他多种等值线,但不论是何种等值线,其遵循的规则一样,因此判断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三)光照图 光照图是地球在太阳光照射下的缩影图,它可以包含有关地球和地球运动的众多知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学习中要学会阅读和分析最基本的光照图及其所产生的变形图。 判断光照图时,首先要明确图中各点、线、圈的含义。如在侧视图中,最外面的大圆一般为两条相距180°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其余经线表现为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横直径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平行于赤道的直线或弧线;晨昏线为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线,一般侧视图中只能看到晨线或昏线,二分日该线经过南北极点,二至日该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其他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在俯视图中,中心点一般为南北极点,外圈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放射状的直线为经线,都过中心点;晨昏线在二分日为过圆心极点的直线,二至日为与极圈相切的弧线,该线被切点分为晨线和昏线,因此在俯视图中,可看到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图中重要的点,如南、北极点、太阳直射点等;重要的线,如0°和180°经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晨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和经线、6时、12时、18时、24时所在经线等。 分析清楚上述的光照图基本构成后,可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次分析和判断出其他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如: 1.确定极点及其他各点的位置、相互之间的方向:侧视图中,一般上面的极点为北极点;俯视图中,如果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可根据北逆南顺来确定极点;也可根据经度的递变规律或极圈内的昼夜情况进行判断。各点的位置则由经纬度确定,要能依据图中的经纬度差及递变规律,准确判断各地的经纬度。在根据各点的位置判断方向时,要注意靠近北极点的为北,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当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180°时,判断东西方向时一定要注意。 2.确定晨线和昏线: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判断出该线为晨线还是昏线对解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分析,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读光照图的关键,找到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其他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可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进行判断,因为该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如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时,太阳必定直射在纬度10°的纬线上,如果北纬80°以北是极夜,则直射在10°S。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它也是昼半球的中线;找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候,可在赤道上,由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向东度量90°,或由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度量90°,该点即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在正侧视图和正俯视图中,直射点很容易看出,在判断一些变形后的图时,就要留心了。 4.进行时间的计算:根据光照图可进行时间的计算,在计算前,我们往往要找出某条经线的时间。一般依据直射点所在的经度(即昼半球的中线)为12:00(正午),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即夜半球的中线)为0:00;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为6:00,与昏线的交点为18:00;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5.确定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由于晨昏线的移动,一个纬线圈被分为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判读日照图时,可先画出所求纬度的纬线,该线被晨昏圈分为昼弧和夜弧,将它们的弧度数分别除以15°即可得出昼长和夜长。用12小时加减昼长的1/2即可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时,该半球上的各点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越长,即日出得越早、日落得越晚。 6.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南北递减,减小的幅度为其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因此只要找出各点与直射纬线之差,即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此外,由于光照图能较好地反映季节信息,因此它常与其他有关季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如它可与地球的公转速度、某地的气候特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方向、某地的农业生产等含季节性的知识相结合。 (四)景观图 一种景观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某地典型的景观能够反映出该地的一些突出的地理特征。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借助地理景观图可有效地延伸学生的视野,获得遥远的、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体概念和印象。 景观图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自然带的景观图、典型地质地貌景观图、部分城市的着名建筑物图等。对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判读方法: 对于自然类的景观图,我们应首先准确判读该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哪种地理现象。通过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先将其准确定位,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拿到"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一图,首先就要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出这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地表形态的形成是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等原因导致的,这种形态对当地生产、生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地人又该如何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发展。 人文景观中,古建筑和古迹在教材中屡见不鲜,如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泰姬陵等。对于这类景观,我们要能记住它的名称、所在的国家、城市,以及这些国家和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识这些世界和我国非常着名的建筑,即使是课本上没有出现的人文景观,如我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作为常识也应牢牢记住。

Ⅸ 陕北人修建窑洞时,如何挑选地理位置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陕北地区承担了较为沉重的角色。陕北地处西北,气候寒烈,雨少荒寒,土地贫瘠,不易植种,是非典型的农耕社会。人们少经商而多务农,处于以农为主、以牧为辅的经济状态下。绥德、米脂区等农较多、神木、府谷地近内蒙古,牧羊、牧马较多。产粮以谷物和杂豆为主,北面为稻,果属以枣为多。中国人一旦发迹,必光耀门楣,不惜血本修宅建院,如晋商、徽商,所以在中国看一个地区的富庶程度,只要看当地的建筑即可。陕北建筑之凋零,院落之破败也切实反映出陕北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状况。专家学者谈论窑洞院落的复杂和奢华时,少有以陕北为例的。陕北窑洞庄园有常氏庄园、姜氏庄园、马氏庄园等。然与晋地大院相比,这些庄园无论是规模、结构、组合、用料、工期、造价,还是装饰、雕刻、工艺等方面都相差千里,更无法与徽商大宅相比。

Ⅹ 高中地理如何判断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 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阅读全文

与如何根据土质判断地理位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