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骑楼在广州广泛分布的原因
骑楼最早在新加坡出现。是当地人学习意大利威尼斯人的建筑加以改良。后来华人觉得方便,商住皆宜,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广为流传。30年代时更在广州风靡一时,导致当时的民国政府下令加以限制。现在已式微。仅在旧城区恩宁路,人民南,南华西等地保留有整片的骑楼建筑。
2. 骑楼在广州广为分布的原因
在广州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到处可见。游走在那些骑楼街道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骑楼建筑是20世纪初,骑楼建筑在广州产生的原因 ,殖民统治和殖民文化的移入是诱因 ,骑楼这种建筑形态在广州和传 统的檐廊建筑形态的结合生根有它的必然性 ,这和广州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开放通商口岸的等因 素是密不可分的,广州和岭南地区的临街商业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的。
3. 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它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资料拓展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端口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后来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由当地侨商所建。
骑楼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砖木、局部桁架等多种。承重墙多为大尺寸厚砖墙,墙基为石砌,内隔墙为较薄的砖墙或板墙;地面多为水泥面层,间有地砖或木地板;屋顶采用传统瓦坡顶与近代平顶组合的方式。
骑楼的造型一般不用正宗的欧洲柱式建筑或拱廊,而是青睐南洋风的乡土化变体,从整体到细部,基本没有什么西式的正宗“章法”可依循。立面二层及以上多以连续券装饰窗户、凹阳台,亦可见少量的凸阳台。窗楣券型有三角、半圆、四心圆,也有欧洲和伊斯兰的双心圆尖券。墙面砖雕和历次灰塑装饰中,多见中西混合的卷草、文锦、回形、如意等纹样及其几何化图案,有些还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4. 骑楼形成的地理原因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欧洲殖民者后来在印度建起了能够阻挡强烈日照的骑楼,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这种建筑形式随后也传入东南亚。骑楼: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漳州城区和各县县城这种建筑不少,尤其是城区的厦门路、青年路、北京路,沿街均是骑楼,至今保存完整。
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5. 骑楼的成因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成因主要是源于十九世纪初,当时的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当时被称之为“店屋”或“五脚基”。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建筑,俗称“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
6. 广东骑楼的历史是什么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地方,这里气候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仿效,叫它“Veranda”,英国人称之廊房。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约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厦门及西进广西,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骑楼是广州一带特有的建筑形式,广州骑楼的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11年《广州市内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和民国19年《取缔建筑章程》的引导下形成了持续到现今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时期广州市沉迷于大型建设,先后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宝华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骑楼,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历史景观破坏。
进入21世纪后,广州对骑楼街区的拆迁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正在编撰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对骑楼街区的保护便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江门 江门也有骑楼,现已成为江门长堤风貌街。县级市台山因华侨投资下,骑楼有比较多的西洋风格,但又缺乏修缮保养,而逐渐古旧。汕头 汕头市原升平区(现属金平区)几乎全是五脚砌,可谓是中国大陆最大一片骑楼群,却鲜为人知。
澄海区中山路(既当地人所谓的鞋街)两旁原也是五脚砌,但已拆毁改建。潮阳区棉城原也有五脚砌,但已难找寻。潮南区的两英镇(原县级单位南山管理局的驻地)镇区如紫云路,中山路,南京路等两旁都是五脚砌,陈店镇的中华路附近一带也有为数不少的五脚砌。潮州 潮州市湘桥区的传统商业街太平路、义安路、昌黎路、西马路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揭阳 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路一带临街建筑大多是五脚砌。
7. 骑楼老街在哪个城市
骑楼老街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骑楼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在全国各地的骑楼里,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8. “骑楼”是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里
分布在南方地区。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
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
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
从东南亚返乡所建。
9. 骑楼海口的成因是什么
海口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起因是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准备回乡安老终生。
之后,骑楼延伸到了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解放东路、博爱路、长堤路、新民路、振东街、大兴街等。
从海口东站到骑楼非常方便,有 98路、38路、89路、21路、49路等多趟公交车直达。
建筑文化
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海口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
1930年之后,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
10. 汕头骑楼建筑的骑楼分布地介绍
广东是我国的近代骑楼主要的发展地区,骑楼主要分布在濒临南海,比邻港澳的东南沿海和粤中地区为主。
这些地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旅居海外,出国移民经商的人数众多,是着名的侨乡。大量的华侨为侨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侨乡城镇独特的建筑风格,骑楼商业街和住宅成为华侨文化的代表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