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秋时期着名政治家子产,他最后结局如何呢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孔子的老师,他是郑穆公之孙,子产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坐上王位的,他还辅佐了两位帝王,在这些日子里积攒了很多经验,治理国家之道。子产还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刑法”,在他执政期间,晚上睡觉不关门都不会有小偷进来,人民的幸福感是非常强的,坏人也不敢出来作恶。作为一个国家的王者,不能太懦弱也不能太暴躁,子产在这两种找到了平衡点,所以国家和人民都是欣欣向荣,但子产病死后,儿子坐上了王位,平衡被打破,他太过于懦弱,导致坏人遍地民不聊生。
② 太原的历史
太原历史悠久,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晋阳城前之太原历史,亦有2000年以上。
笔者撰写此文,希望将一段行将为人遗忘的太原远古时期之各段历史大事公之于众,以飨乡人,并慰先人在天之灵。
约公元前2554年或公元前2538年到公元前2453年间
少昊金天氏在位。
金天氏在位期间,封其孙台骀于太原。
按《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
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
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
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沉、姒、蓐、黄,实守其祀。
今晋主汾而灭之矣。
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按:金天氏,即少昊。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少昊,传说古部落首领名,名挚,字青阳,黄帝子,姬姓。
以别于太,故曰少昊,以金德王,故也称金天氏。
邑穷桑,都曲阜,号穷桑帝。
春秋时郯自称为少昊后代。”
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宋代苏辙《古史》、清代马 《绎史》等,少昊是黄帝的继承者。
少昊在位年限,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在位百年而崩”,《外记》则说“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纪年”。
继少昊在位的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
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
上引《左传·昭公元年》中之“太原”,即为太原。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于“以处太原”四字下注曰:“太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
又,上引《左传·昭公元年》中的“帝”,另有人认为,是指帝颛顼,是帝颛顼封少昊之裔孙于太原。
颛在位之年,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记为公元前2450到以元前2373年。
约公元前2376年到公元前2307年
帝喾高辛氏在位。
帝喾高辛氏,据《史记》等书,为黄帝的曾孙。
黄帝之子玄嚣的孙子。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帝喾,古代部落首领,相传为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居亳(今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
商代卜辞中以帝喾为高祖,参阅《史记·五帝记》。”
在位期间,高辛氏分别封其子实沈、阏伯于今之太原与今之河南商丘。
按《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
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
’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
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其季世曰唐叔虞。
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
’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
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
按《竹书纪年》曾云:“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
”按唐侯,今有人认为即指实沉,实沉,有人认为即为今人熟知的帝尧。
帝尧究竟是受封于其父还是受封于其兄帝挚(见下则),历史上说法不一。
约公元前2306年到公元前2298年
帝挚在位期间。
帝挚,帝喾高辛氏之长子,尧之兄。
关于帝挚之经历命运,历史上记载颇有不同。
按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
封异母帝放勋为唐侯。
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
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
司马迁《史记》则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
清人马 《绎史》卷八《高辛纪》引《纲目前编》则说:“挚荒淫无度,诸侯废之,而推尊尧为天子。
”马马肃并在后加按语云:“按帝挚或崩,或禅,或废,诸说各不同也。”
关于唐尧,清人马 《驿史》卷九《陶唐纪》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为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
约公元前2297年
约在公元前2297年,尧在今太原地区建都(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后迁都平阳。
尧名放勋,号陶唐氏,在位期间,命羲和观测天象,制订历法,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置闰月正四时,尧时洪水为患,命鲧治之,九年而功不成,四岳又举舜。
舜流共工于幽陵,放欢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四罪定而天下咸服。
按:东汉郑玄(生当公元127—200年)《毛诗谱·唐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
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
又:《毛诗正义》据此评《诗经》中之《唐风》“有尧之遗风”曰:
则尧都之也。
《汉书·地理志》云: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是汉时为太原晋阳也。
《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言百里则尧为诸侯所居,故云:“尧始居此”。
《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县》应劭云:“尧都也”,则是尧为天子,乃都平阳,故云后迁河东平阳也。
……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于燮改为晋侯。
另:西晋皇甫谧(214—282)《帝王世纪》说:“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是也……尧之都后徙晋阳,今太原县是也,于《周礼》在并州之城;及为天子,都平阳。”
约公元前2140年
本年开始,禹在位(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禹在位年,有说八年,有说四十五年,有说五十年。
禹初即位在安邑,后徙都晋阳。
到公元前1763年桀在位时又徙都安邑(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
”是太原曾为大禹之都。
约公元前1098年 商纣王在位
本年开始,商纣王在位。
夏自大禹之子启开国,历经太康、仲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局、帝廑,再到帝孔甲。
尧之后人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曾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
曾获罪。
惧而迁于鲁县“(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商代末年,刘累后人再次回迁到其故地唐(今太原地区)。
成为汉朝刘氏的后人。
宋代苏辙《古史·世家·晋唐叔第九》:
尧后有刘累者,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为豕韦氏。
商之衰,迁居于唐。
周以唐封叔虞,复自唐徙杜,为唐杜氏……其处者为刘氏,而汉其苗裔也。
约公元前1055年 周成王姬诵九年
本年冬十月,周成王派军灭亡太原地区的唐国(尧后代之一枝),将其民迁于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按《竹书纪年》卷下:“(成王)九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约公元前1054年 周成王姬诵十年
本年,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今太原地区,曰唐侯。
《竹书纪年》卷下:“(周成王)十年,王命唐慎(叔)虞为侯。”
公元前1053年 周成王十一年
本年,唐叔虞向周王献嘉禾。
周成王认为嘉禾出世,功在周公,命唐叔归禾于周公(《竹书纪年》卷下:“(成王)十一年,唐叔献嘉禾,王命归禾于周文公”)。
公元前1018年 周康王九年
约在本年,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
按《竹书纪年》卷下:“(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
”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
按:班固《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所属二十一县中,首列“晋阳县”,并自注曰:“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地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
又: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晋水”条中对“唐”之地名及“晋水”辨之甚详,其曰: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县故唐国也。
《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
”《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
’虞以告周公。
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吾戏耳。
’公曰:‘天子无戏言。
’时唐灭,乃封之于唐。
”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有礼,有尧之遗风也。
《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
《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今在县之西南。
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于晋川中最为胜处……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
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
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
”为晋之旧都。
《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
其水又东南入于汾。
约公元前964年 周穆王满十三年
为避戎狄侵扰,晋国第四代国君晋成侯姬服人把都城由今太原地区南迁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
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降,降即翼”(中华书局1981年版44页)。
公元前960年 周穆王满十七年
本年秋八月,晋国都城南移后,太原形成统治的真空。
鉴于这种情况,周穆王将一部分臣服于周的少数族部落向太原迁移。
按《竹书纪年》卷下:“(穆王)十七年秋八月,迁戎于太原。”
公元前863年 周夷王燮七年
本年,太原之戎叛乱,周夷王派虢公帅师伐之,在俞泉(今地名不详)获马千匹。
按《竹书纪年》:“(夷王)七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靖五年
夏六月,周宣王派尹吉甫帅师北进太原,进攻犭严狁,《竹书纪年》:“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犭严狁于太原。
“《诗经·小雅·六月》所记即此事也。
诗中说“薄伐犭严狁,至于太原。
文武吉甫,万邦是宪。”
公元前795年 周宣王三十三年
本年,周王朝的军队再次北伐太原之戎,但未能取得胜利。
按《竹书纪年》:“三十三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
公元前788年 周宣王四十年
本年,周宣王在太原统计户籍民人。
按《竹书纪年》:“四十年,料民于太原。
”《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乃料民于太原。”
公元前514年 丁亥 周敬王六年 晋顷公十二年
本年夏,晋大夫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二人共妻纵淫,祁盈囚二人欲加处罚。
祁胜为脱己罪,贿赂于晋六卿之一的苟跞。
六卿正欲削弱公室,遂借此杀祁盈(祁盈为晋公室)而灭祁氏。
叔向之子杨食我亦因是祁盈之党羽而被杀。
本年秋,晋正卿韩宣子(韩起)卒,魏献子(魏舒)当政,他分祁氏之田为邬(今山西介休东北)、祁(山西祁县东南)、平陵(今山西文水东北)、梗阳(今山西清徐清源镇)、涂水(今山西榆次西南)、马首(今山西平定东南)、盂(今山西盂县)七县。
分杨氏之田为铜革是(今山西沁县南)、平阳(今山西临汾)、杨氏(今山西洪洞东南)三县,任命司马弥牟、贾辛、司马乌、魏戊、知徐吾、韩固、孟丙、乐霄、赵朝、僚安十人为十县大夫。
公元前503年戊戌 周敬王十九年 晋定公十一年
约在本年到公元前500年,赵简子使董安于治晋阳。
按:《战国策·赵策一》记载:公元前455年,知伯使人到赵,索取赵之蔡与狼之地,赵襄子弗与,告其臣张孟。
张孟告其避地到晋阳,说:“夫董阏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铎循之,其余政教犹存。
君其定居晋阳。
”襄子到晋阳后,苦无御敌之箭矢,又召张孟问计。
张孟又说:“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
”襄子于是发墙为箭矢。
但襄子又苦无铜来制作兵器,张孟又告他:“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
按晋阳之名首次见诸《春秋》在公元前497年,然董安于之后尚有尹铎治晋阳城,如公元前497年为尹铎治晋阳城的最下限,尹铎治晋阳城有三年时间,则董安于之治晋阳当在公元前500年以前。
公元前500年 辛丑 周敬王二十年 晋定公十二年
约在本年,赵简子再使其家臣尹铎继董安于之后增筑晋阳城。
据《国语·晋语九》,尹铎接受使命后,问赵简子:“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您是想把晋阳城作为凭借赋税增多财富的来源之地呢?还是想把它作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个根据地呢?)赵简子说:“保障哉!”(当然是想把它作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个根据地)尹铎于是“损其户口”(减少了城中的居住人口)。
尹铎的这种造城思路很得赵简子的赞赏,他对他的儿子赵襄子无恤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将来如果晋国有难,可不要因为尹铎年轻而不听他的话,也不要因为晋阳距国都远而忽视它。
一定要把它作为保障自己的最终根据地)
公元前497年 甲辰 周敬王二十三年 晋定公十三年
本年夏,晋赵鞅(赵简子)打算把原来卫国向他所贡的五百家从邯郸迁到晋阳。
邯郸大夫赵午本已同意,但回去与他的父兄商量,他的父兄们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卫国所贡五百家,是以居住在邯郸为条件的,如果把他们安置在晋阳,就会失去卫国的友谊。
他们决定,不如用侵略齐国的办法,以使齐国出兵,然后把这五百家安顿到晋阳,这样卫国就会认为迁移五百家完全是为了备齐的需要,不致损害与卫国的关系。
但是赵鞅没有弄明白邯郸午及其父兄的苦心,嫌邯郸午办事太慢而召邯郸午,把他囚押在晋阳。
邯郸午来晋阳后,赵鞅让邯郸午的随从解除佩剑再进,邯郸午的家臣涉宾拒绝。
赵鞅于是传话给邯郸人,让他们另立继承人,并把邯郸午杀掉。
午子赵稷及涉宾于是率邯郸人背叛赵鞅。
赵鞅派上军司马籍秦率军包围邯郸,晋臣荀寅、范吉射因为与邯郸午为姻亲,不仅没有参加包围邯郸的行动,而且准备叛乱,除掉赵鞅。
赵鞅谋臣董安于劝赵鞅先下手除掉范氏、中行氏,赵鞅加以拒绝。
本年秋,范氏、中行氏攻打赵鞅,赵氏兵败,退保晋阳。
晋人再围晋阳。
本年冬,因晋国内部六卿互有矛盾,韩、魏二氏向晋定公请求,请允许赵鞅由晋阳返回晋之国都。
于是赵鞅返回晋都。
《春秋》于本年上记曰:“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赵鞅归于晋”。
作者:王增斌、王万生
③ 郑氏三公的地理位置
荥阳城东南角檀山脚下、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郑桓公与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雕像目视东方,脚步沉稳,自关中走来中原,落脚在荥阳的大地上。河南荥阳是郑氏发源地,全球目前有1300万郑氏后裔,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氏三公紫铜雕像高28.1米,于2004年10月29日在荥阳在荥阳举行的“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暨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10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告落成。
附:郑氏三公碑(碑文)
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而光大也。我郑氏一脉,肇自三公。始祖桓公,初封于郑。见微如着,睹周室之将乱,未雨绸缪,寄孥于荥,远避灾
琢,以保嗣胤。任职于朝,忠心不二,抵侵御侮,以身殉职,上报君国,下保宗祧,可谓忠孝兼俱,圣哲睿智。雄哉!武公,保平王东迁,兴灭国,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开疆,奠郑国四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谦俭恤民,国人感颂,献以《缁衣》之章。智哉!庄公,深谋远虑,见机而发,内平叛贰,外拓疆土,国富兵强,四邻威服。泉壤会母,终以孝闻。
惟我三公,忠孝智勇,四德兼备;文治武功,彪炳汗青,可谓光照于前。而刑鼎之铸,法制先河;乡校之护,首重民生;郑城亘空,长城鼻祖;郑棉荧绸,蕴温溢彩;《郑语》《郑风》,思深情切;“郑声”,“郑舞”,摇魂荡魄,此皆我郑人之荣。我郑氏两千八百年来,经国安邦之士不绝书,英杰俊奇之才前后接踵,或教化群伦,千秋为则;或万里远航,声扬海外;或驱逐外寇,还我宝岛;可谓根深叶茂,荣耀于后。我郑氏同胞历经战乱灾荒,怀土离乡,或散于国内,或徙于域外,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皆能追怀祖德,光大门楣,然无论穷达隐显,“荥阳堂”匾高悬,人皆以郑氏为荣;“荥阳衍派”为志,梦魂长系祖庭。而京襄城古,残垣久历风雨;广武岭壮,至今犹忆武公。大河长流,祖地根连四海;广野无垠,父老长怀游子。
念我荥阳,河岳会聚,挟山怀原,襟连汴洛,向为东西之要冲,南北之重邑,曾有繁盛之往昔,今日幸沐改革开放之春风,正奋膂力以求发展,引双臂以广结善缘。我郑氏同胞,一向崇祖报德,当重振郑氏之雄风;光耀我祖,舍我郑氏其谁人?同心协力,兴旺祖地,以慰我祖三公在天之灵。
附:三公像浮雕《荥阳颂》:
河济之南,洛之东土,青史标名,桓公寄孥。危难称雄,首推武公;佐王东迁,气贯长虹;尊王爱民,泽被山河,懿德懿行,并郐灭虢;缁衣勤政,始大方国,奠基致远,武公之略。鞠躬尽瘁,凤顶陵寝,广武莽莽,荥水粼粼。庄公俊睿,春秋小霸;威撼四邻,孝感天下。初都京城,延绵至今,冢墓迢递,气象森森。先祖先贤,历尽沧桑,浩气长存,日月同光。子产铸鼎,法治和畅;郑国筑渠,秦合六王;郑吉开边,西域封侯;郑浑屯田,禾稼满畴;郑庠平难,郑昭龙骧,南渡入闽,樟榕兢芳;道昭文墨,书圣称魁;郑虔三绝,越台蕴辉;南湖三公,鼎立开泰;郑樵着书,史志增彩;思肖画兰,故土情长;郑和乘帆,敦睦万邦;更有成功,磊落峥嵘,驱夷复台,民族英雄。荥阳郑氏,高风亮节。恭为德首,慎为基业;言则忠信,行则义烈;足以安国家,足以利人民,足以济当世,足以惠子孙。
“荥水润九垓,阳光照万代。”坛山荡紫气,继往复开来。
吁噫口戏!雄哉雄哉!
三秦咽喉,两京襟带,
巍峨铸圣,浮雕风流,
馨泽万年,铭志千秋。
(此文为荥阳成功广场郑氏三公像底座浮雕铭文)
附:三公像浮雕历史故事:
一、桓公受封(郑桓公受封立国)
二、武公东迁(郑武公平王东迁)
三、黄泉迎母(郑庄公掘地见母)
四、子产辨奸(郑子产铸刑书)
五、郑国修渠(郑国手持图纸,指挥民工掘土修渠)
六、当时荐贤(西汉大司农郑当时)
七、西域镇帅(郑吉乘马矗立,右贤王等拜伏)
八、郑众持节(郑众出使匈奴持节不屈,遂使单于躬身致敬)
九、郑弘敬师(朝堂云屏)
十、郑浑屯田(沛郡郑陂)
十一、郑玄经学(康成文笺)
十二、书圣道昭(道昭文墨)
十三、郑絪草诏(郑絪草诏“立嫡以长”化解内乱)
十四、馀庆清俭(郑馀庆清廉,宴请宾朋寒酸)
十五、郑畋抚危(郑畋身穿铠甲,两侧甲兵环列,严阵以待)
十六、珣瑜拒礼(郑珣瑜严肃清正拒收受礼)
十七、郑虔三绝(唐玄宗御笔亲题:郑虔三绝)
十八、郑回教化(郑回教学云南,开一方风气)
十九、建中慈善(郑建中乐善好施誉为楷模)
二十、郑侠献图(废止青苗法)
二十一、郑覃殉国(郑覃夫妇被俘,跳海明志)
二十二、浦江家声(塾师郑濂手持《家范》向子孙宣讲“家和万事兴”)
二十三、郑和西洋(郑和七下西洋开航海篇章)
二十四、延平复台(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十五、郑信大帝(暹罗郑王,中国澄海人郑昭)
二十六、立本至孝(戈壁沙漠,郑立本衣衫褴褛,身背木箱辞别)
二十七、国鸿抗英(鸦片战争中向英国战船开炮)
二十八、桂林抗日(郑桂林,长城与山海关,旗帜“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
浮雕故事,从二十五史等书所载各朝代名人中选出,共二十八组,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寓意天下郑氏古今中外、时时处处与国家人民同在。
雕像目视东方,脚步沉稳寓意荥阳稳步向前,指引着我们前进方向,跟随先人脚步,建设更加美好家园 。
④ 郑国子产如何做到改革成功并获得了民心
春秋时期,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因为外敌入侵和内乱国势日衰,更要命的是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两个超级强国之间经常被掠夺和欺负,首都还被楚国一度攻破,要不是郑襄公苦苦哀求楚王,恐怕就被灭国了。
孔子与子产未曾见过一面,在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后,也伤心流泪,评价子产:“古之遗爱也。”意思是子产有古代贤明博爱的遗风!
子产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暂时解决了郑国的发展和延续,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不得不与郑国强大的贵族势力做出一定妥协来求得支持。而且郑国国小人少,地理位置处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间,外部战争与内部斗争不断消耗郑国有限的国力,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但子产和他领导的那场改革的历史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回味无穷,令人赞叹!
⑤ 子产铸刑鼎在中国的政治史上有什么深远意义
公元前536年三月,郑国执政的大夫子产,将郑国的刑法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所有人公布。在此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公布过法律,也没有公布过其他制度文书。子产的这次“铸刑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秘密到公开
“铸刑鼎”后,晋国的大夫叔向写信痛斥子产。郑国因公布法律招致了晋国的批评,而且写信的叔向还是子产的好朋友,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影响有多大。叔向在信中的反对意见,基本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反对公布法律的意见总结。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叔向认为君王治国依靠的是礼法,而不是刑罚。应该道德来约束,而不是依靠力量。意思就是担心老百姓了解法律后滋生争强好胜的心思,忘记了谦和礼让的性情。
⑥ 牛奶子的地理分布
牛奶子产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辽宁、湖北。日本、朝鲜、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不丹、阿富汗、意大利等均有分布。世界许多大的植物园都有栽培。
⑦ 本地地理——我爱我的家乡
这学期,我们对家乡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学校所在地广武镇开始,扩展到荥阳市,又进一步扩展到了郑州市。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是讲解、故事和骑行结合,孩子们不止是听自己家乡的故事,还亲自踏上我们故事中讲述的,我们的祖先曾经待过的那些地方,孩子们真正地和这片土地产生连接,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祖先产生连接。
中原厚土,历史厚重,越了解,越热爱,越深情!
广武镇,历史上的古镇,取义“光大武功”。
广武镇有着名的汉霸二王城,2000多年前,那场闻名于世的楚汉相争就发生在广武山,至今汉霸二王城还屹立在广武山头,帮人们记录、回味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我们的一路骑行到汉霸二王城,我们唱《大风歌》、《垓下歌》,努力体味刘邦和项羽的心境。
从文化类型看,青台遗址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
孩子们骑行一到青台遗址,就变身考古专家,连捡带挖了好多陶瓷碎片,热切讨论着是不是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用过的,孩子们总是会找到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祖先连接。
枯河是广武境内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把广武分为平原和山区两个地形。曾经的枯河,名为“dan然河”,水流澄澈、水草丰美,有“南临dan然观鱼跃”的美称。前些年污染严重,两岸垃圾成堆,近几年治理,河水清澈了很多,但已不复当年盛状。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王安石的一首《黄河》,写尽了黄河的颜色、气势,还有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我们骑行黄河游览区,被导游称为“寻根问祖”之旅,寻根问祖这个说法真好,我们听了很多关于黄河及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的故事。
我们还骑行到了黄河分界碑,郑州花园口,在骑游中,认知地理。正确面对历史,才能安住当下,憧憬未来。
夏禹治水时,济水自温县引入黄河,南溢为荥,聚集成泽,称为荥泽。战国时期,荥阳属韩,韩在荥阳之北筑城,名曰荥阳。
荥阳历史悠久,文人古迹众多,因唐代诗人:李商隐、刘禹锡都是荥阳人,被誉为“中华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同时荥阳也是象棋发源地,被誉为“象棋之乡”。自古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三公”像赫然屹立于广场上。李商隐公园、刘禹锡公园,到现在依然有人到其墓前祭拜。
荥阳有有名的河阴石榴,柿饼也是美名扬。
俗话说:定鼎中原,象征着权利和地位的杜岭方鼎在郑州挖掘出土,郑州是商代都城的地位被确定,郑州也因此进入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郑州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600余载,城池不移,人脉不息,可谓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都市。
俗话说: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要了解郑州,杜岭街我们一定不会错过。要知道确定郑州商都地位的杜岭方鼎就是在杜岭街发现的呢。
古往今来,杜岭街上发生了许多可以让人们铭记的故事:
苏轼苏辙兄弟曾在此话别,苏轼还写下了《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首寄之》。我们介绍了两兄弟情深的故事。
杜岭街也是李自成起义军大战明军的地方。
民国时期,冯玉祥在此见平民村、平民医院、平民养老院、平民公园,郑州碧沙岗公园就是冯玉祥建的,而且“碧沙岗”三个字也是冯玉祥将军亲笔题词哦!
杜岭街也是豫剧圣地,“须生泰斗”周海水在此创办太乙班,培养了着名的豫剧名角十八兰,豫剧得以发扬光大。着名的豫剧艺术大师常香玉就是太乙班的第一届学员哦。
全国1/4的小麦都是我们大河南生产的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河南人的主食当然是以面食为主了。各类面条、烩面、包子、花卷、馒头、油条……,都是我们河南人餐桌上最常出现的主食。
郑州有着名的“老三记”——合记烩面、京都老蔡记、葛记焖饼,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他们店面仍然门庭若市,他们出名的都是面食哦!有机会一定要来尝尝。
水利工程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容轻视,尤其是去年7.20水灾的发生,更警示人们重视水利,所以特意讲了郑州的水系及河流。其实复杂的水系我是讲不清楚的,但我可以让孩子们明白水利工程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保护水资源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
目前的二七纪念塔周围已然是高楼林立、商铺琳琅、车水马龙的繁华盛地。但我们依然不能忘了历史,忘了曾经为我们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
郑州地处中原,交通可谓四通八达,非常便利,是世界性交通枢纽城市,郑州是第一个完成高铁“米字形”网的城市哦。
郑州下辖5市(巩义、登封、新密、新郑、荥阳),一县(中牟),一区(上街),每个县市都有自己悠久辉煌的历史,时间实在有限,我们只好先了解每个县市最具特色的地方,深入的了解就交给他们日后吧!
巩义:
最有名的莫过于康百万庄园了,希望下学期游学时能够去参观。巩义可是我们的诗圣—— 杜甫 的出生地哦!
登封
登封少林寺世界闻名,嵩山上很多都寺庙和书院都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登封的焦盖烧饼美味无敌呢。
新密
新密的煤矿和玉石储量丰富,有玉石之乡的美称,新密还是火神祝融的埋葬之地。
中牟
一到夏天,郑州人民总能吃上中牟的大西瓜,某种意义上,还真是郑州的瓜果园呢!中牟素有蒜乡之称,大蒜远销国内外。西晋美男子文学家潘安就是中牟人哦!
新郑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华夏炎黄子孙于农历“三月三”在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
新郑还是受人民爱戴与敬仰的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子产的家乡。
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故乡也在新郑。
上街
上街区很小,却有风景秀丽的环翠峪风景区。
配合这次地理版块,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骑行活动,一周两次,刚开始10几公里,后来几十公里,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很强大的意志力,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互相合作……
在骑行中,看到不少孩子更打开了,更绽放了,以后条件允许,我们试着去挑战更高强度,更长距离的骑行。身体力行的体验总是比书本上学习到的带给人更深的感受和记忆。
至此,我们这一学年的本地地理版块结束了,下学期,我们将把我们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大河南,进一步学习我们厚重的河南历史和地理。
⑧ 中国地理中心点在什么地方
中国的地理中心在陕西,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
中国的地理中心,是利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坐标系,使用的“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简称“80系”,也称为“1980西安坐标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中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
中国的地理中心,官方叫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大地原点是人为界定的一个点,是利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坐标系。
⑨ 地理中耀斑和黑子是在什么地方
耀斑和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都位于太阳外部大气层。其中耀斑位于色球层,黑子位于光球层。
⑩ 春秋小国郑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它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西周末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后迁都新郑。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之间为了争霸不断的吞并小国,斗争激烈,使得小国生存艰难。南方的诸侯国经过长期的生死搏斗,最终由楚国统一。但是北方仍然分裂,有秦、晋、齐三个大国和几十个小国存在。大国之间表面上恭敬如宾,实际上尔虞我诈,暗藏杀机。小国则夹在大国之间处境艰难,尤其是郑国,北有超级大国晋国,南有南蛮楚国,那么郑国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呢?
综上,春秋时期战火延绵,大国为了争霸,吞并小国,小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年战争不断,大国有它的争霸之术,小国有它生存之道。春秋中期晋、楚开始争霸,小国都面临站队的棘手问题,鲁国当时选择投靠同宗诸侯国晋国,因为楚国与鲁国之间相隔宋、陈、蔡三国,距离遥远,楚伐鲁还是比较困难,鲁国站队的策略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郑国地理位置就比较尴尬了,它北靠晋国,南依楚国,站在哪边都不合适,只能择强而从,做墙头草在夹缝中求生存。到了春秋后期,郑国由于有贤人子产主政,郑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为子产的为人和威望,晋、楚两国对郑国越发的尊敬,子产主政二十年间,政绩显赫。他深知怎么样才能赢得大国的尊敬,子产为内忧外患的郑国制定一系列的生存之道,使得郑国生存能力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