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发布时间:2023-01-21 14:05:34

1. 自然地理系统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

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
,任何
事物的变化总是要经历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旧过程衰亡后,
“新过程就代替旧过
程而发生。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矛盾论》),宇宙万物概莫能外。以太阳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历史,目前处于“主序星”阶段。它与其同类恒星一样,将再经过红巨星阶段、白矮星阶段最终衰亡,而进入新的某种演变过程。科学家们认为太阳大约还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为太阳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约有4.56×109年的历史。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也与地球的演化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统的产生应当起于地球发展史的某个阶段,也是地球演化进程的产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结构的理论,开放的具耗散结构的自然地理系统,其发展过程必然是由低级向
高级、由无序向有序逐渐进化的。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实体,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显然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统。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于岩
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应是自然地理系统诞生的标志。基于这一观
点,可依据生物界的发展进程将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环境、亚
自然地理环境、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环境阶段,


(一)原始环境阶段

又可称之为“前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即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形成阶段。构成原
始太阳系的物质包括氢、氦、碳、氮、氧、氖、镁、硅、硫、铁等元素。其中由氢、
氖、氮、氧等元素构成的气体物质约占总量的98.5%;由硅、镁、铝、硫、铁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构成的土物质及由氢、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构成的冰物质,只占总量的1.5%。

地球诞生之初,土物质和冰物质聚集成接近均质的球形体,尚无分层现象。当地
球体积逐渐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渐显现,比重大的土物质向球内部收缩汇聚,收缩
位能转化为热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蜕变中释放的热能,共同促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以致铁镍物质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内核;硅酸盐类密度低、熔点高的物质相对上升,
形成地壳;其余铁镁酸盐物质构成中间地幔层。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圈层分化。

地球圈层分化之初,由氢、氦、氧组成的原始气体仍为地球的主要组成,由于地
球初期质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获气态物质,氢、氦、氧等极易散失于太空,故气
体稀薄。随地球体积逐渐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层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
成分,随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被释放于空中并已不能轻易脱离地球,从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气层,它们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气态水组成。随着紫外线作
用于大气上层的水分子上,由“光致离解”将其分裂为氢和氧,氢原子继续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对存留下来,与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与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这一阶段的大气主要成分变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构成第二代大气(还原性大气)

而相当一部分水汽又转化为液态水,在地表汇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气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约从4.56×109年延续到3.5×109年前,这一阶段持续约1×109年,
即为原始环境阶段。这一阶段是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共同主导着地球表层缓慢演化的阶段,也是为自然地理系统的诞生奠定基础的阶段。

(二)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开始于距今约3.5×109年。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在距今约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开始出现原始的原核生命体。在南非的岩石中发现距今约3.2×109年前的古杆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约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现,意味着地球自然界发生从无机界进化为有机生命界的质的飞跃。同时,有机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圈的始起,也标志着地球开始进入自然地理系统产生的阶段。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反杜林论》)。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拟地球原始大气成分,用甲烷、氨、氢和水汽,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11种氨基酸。其中有4种(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此后不少学者又陆续合成了核糖与脱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种有机物质,从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是地球发展历史的必然产物。

如前所述,随着地壳强烈的火山活动,大量水汽释放于大气中,氧与甲烷和氨不
断作用形成水、大气中的氮与地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硝酸盐类化合物。大气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续不断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又将
各种原始有机物质带入海洋。同时,大气降水又在原始陆地上形成径流,将大量无机
盐类的溶解质最终汇集于海洋,使海水成为多种无机物与有机物混合的“营养丰富”
的液体(broth)
,为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这是由于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气中氧和臭氧均极稀少,太阳
的紫外线辐射还相当强烈,原始生命体在大气中和原始陆地上根本无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对紫外辐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从而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防护条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学家们对此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从理论上推算,
要使
2000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养和自我复制功能的原始细胞,其概率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样,事实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3.0
×
10
9
年这段漫长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终于出现了原始的细菌生命体。
此后球
藻、蓝绿藻类生物陆续生成。例如在美国加州东部发现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为进化的
细菌化石,其中有类似于藻类的生物,内部已含有细胞核。细菌和藻类的出现,开始
了一种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气中出现氧与臭氧,在大气圈上部逐渐形成抵
御紫外辐射的臭氧保护层。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别是浅海地区绿藻类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强,大气中氧与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大气的组成在
逐渐发生变化。随着臭氧层的发展,地表紫外线辐射逐渐减弱,更高级生命的生存渐
有保证,使海洋生物得以进一步发展。从寒武纪到
5
×
10
8
年前的奥陶纪初,海洋无脊
椎动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纪之初,生物进
化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飞跃,植物开始登上陆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统结束了亚自然地
理环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
3.0
×
10
9
年的时间,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变历时
最长的阶段。

(三)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即海洋和陆地自然地理环境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纪之初,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地球上的陆地范围大增。由于地理
环境的急变,生物界发生重大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发展,以裸茎类植物裸蕨为代表大
量出现。海洋生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相对衰落,脊椎动物鱼类随之大量繁衍,海陆交界
滩涂地带开始出现两栖动物。至距今约
3
×
10
8
年的石炭纪,陆地上已是森林广布和爬
行动物出现。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剧加强,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减
少,而游离氧日益大增,最终以氮、氧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气(氧化大气)
,即作为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之一的现代大气层终于形成。

随着陆生动植物的发展,生物圈也逐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生物物种日趋进化、
丰富和多样化,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时,从植物由海登陆的时期起,陆地
风化壳也开始了成土过程。换言之,陆地上如无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陆地上的迅速发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为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部
分,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海洋到陆地,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进化的过程,即真正意
义上的自然地理系统终于形成。到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人类开始出现为止,全自然
地理环境演化阶段大约经历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环境”阶段

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
新第三纪晚期,
生物演化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的始祖如阿法尔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出现。
生物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然地理环境随即开始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新阶段。
随着人类从古猿经猿人演化为真人,在极其短暂的数百万年间(与漫长的数十亿年的
地球发展历史相对而言)
,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迄今为止,人类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成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最新组成部分。并且,人为环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类的活动从完全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阶段,发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阶段。换言之,人在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已经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渐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们把生物发展史上人类出现后的阶段,作为自然地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以人为主的新
阶段,并称其为“人—地环境”阶段。

(五)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特点

通过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析,便可发现有如下特点:

1
.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中,其圈层结构具有一定的演变顺序。首先进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气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产生,最后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该过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统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在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也经历了不断变化的
过程。如岩石圈实现圈层分化,并形成了全新的沉积岩成分;大气圈发生圈层分化的
同时,其组成成分和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水圈的发展不仅形成了海洋和陆地水的地
域分异,同时水的化学组成也因地而变异,海洋最终形成化学组成相对稳定的咸水环
境;生物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土壤经历了
从无到有和地域分布差异的演变。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内部动态与功能实
现了在时间与空间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不断进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曲线(参见图12),不难发现其各个演化阶段的时间历程不均匀:其开始的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历时最长约3.5×109年,其后的发育完全阶段历时约3.6×108年;而人—地环境阶段发展至现今才经历了约3×106年,自然地理系统各阶段的演化历时大约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递变。这可能暗示着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同样符合S形逻辑斯蒂过程线的规律。

除归纳以上特点外,还应指出,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的发
展趋势尚不明了。就是说,现阶段是仍处于整个演化过程的迅速发展阶段?还是即将
进入
“后自然地理环境”
的发展速率逐渐趋缓的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究竟有多长?
我们的有关自然地理系统演化阶段的划分是以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为基础的,那么,以
人类发展为主体的
“灵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将于何时终结?这些
问题决定着自然地理系统未来发展阶段的性质。

2. 地理,该怎样学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着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属矿产 人们
主食 传统
交通
工具 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 小麦 花生 甜菜 苹果
梨 煤、石油 铁 面食 马车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属 大米 船 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着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着,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的,有些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特殊就在于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较高的海拔,给这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低温和强日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解:由于“地高”导致气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和大河的发源地;由于气候寒冷,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为主;农业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的畜牧业为特色;高原上广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藏牦牛;由于气候恶劣,这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交通运输也比较落后;但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丰富;奇异的雪域高原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和科研基地。
四、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比如,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南亚所包括的八个国家:
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
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着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你在学习或复习长江和黄河时,也象我们设计一个表格进行比较的话,肯定有助于你的记忆。
例:长江、黄河水文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的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流域 水系特征 流经省区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开发利用
长江
黄河
五、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
气温观测:首先,设计一个表格,确定观测的时间,然后将自己在这些时间测得的气温记录下来。

观测时间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
日平均
气温
分析测得的气温值:气温的日变化有什么特点?日平均气温是多少?为什么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正午?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最低值是出现在子夜吗?你所测得的气温与气象台播报的一致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观测结果?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服饰:西藏居民习惯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
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上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谚语: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
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
如成语: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
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
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诗句与地理有关。
反映长江三峡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农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与地理关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别是全球昼夜等分的两天。
5月21日是小满,俗话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它反映了河流汛期与节气的关系。这一节气预示着我国的河流特别是南方河流开始进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种,这一节气正好是我国北方夏粮收获、秋粮播种的最佳时节。
世界各地和我国发生的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也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战争时机的选择:3月开战,5月战事基本结束(6月之后热带沙漠地区进入非常炎热的季节,生活在温带的美军和英军很难适应在高温条件下的战斗——强调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的地震:5月中下旬,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
这么频繁的地震?(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特殊的长假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各种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的时间增多了。各种媒体中,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一:将下列节气按时间早晚的顺序排列:寒食、重阳、端午、元霄、春节、中秋和清明节
例二:“柴达木”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盐泽 D.石油
这两道题目就是在我们在近期的《开心辞典》栏目中看到的。在观看这些栏目时候,除了娱乐,还要与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释栏目中介绍的一些现象。
3.活动与探究
这个长假,同学们还可以补做一下平时学习中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小制作、小实验,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
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的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通,活学活用。

3. 什么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是指地理事物在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征。 2、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现象都可称为地理现象。由于受传统地理学的影响许多地理现象被排除在地理学家的研究范围之外。

4. 请大家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 举例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提倡联系生活实际,这个观点非常实际,也具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现象,比如,学生大都在早晨五点半上早自习,学生冬天时起来上早自习天亮没亮,夏天时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会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六点学生吃晚饭,冬天时天已经很黑了,夏天时太阳还很高,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从而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其他的一些现象,如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时候在排水口处往往会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从而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总之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发现,人低头思考的多了,抬头看路的少了,近视眼多了,对周围的环境观察观察的少了,因此多联系一下生活实际,用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5. 简述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表达方法

简单的几句话,是不能解释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这里仅仅是泛泛的介绍.首先,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它具备一般计算机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如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等功能.其次,GIS处理的数据都和地理信息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而地理数据则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简称属性)及时域特征三部分.空间位置数据描述地物或现象所在位置;属性数据有时又称作非空间数据,是属于一定地物或现象、描述其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时域特征是指地理数据采集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刻或时段.由此,可以简单地定义地理信息系统为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有关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信息分析的计算机系统.依照其应用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可分为土地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学信息系统等;根据其使用的数据模型,可分为矢量、栅格和混合型信息系统;根据其服务对象,可分为专题信息系统和区域信息系统等等.

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处理问题中使用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从而提供了认识地理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而管理信息系统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储了图形,页往往以文件形式等机械形式存储,不能进行有关空间数据的操作,如空间查询、检索、相邻分析等,更无法进行复杂的空间分析.(2)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分析,通过利用空间解析式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依赖于空间分析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理解的歧意

目前,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还存在分歧.这种分歧起因于地理信息系统本身诞生历史不长、发展速度很快、应用领域广泛等因素.因此,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可能基于系统具备的功能,也可能基于应用或其它方面.
David J.Cowen(1988)在分析现有地理信息系统定义的基础上,将其归结为以下四类:

(l)面向数据处理过程的定义.认为地理信息系统由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分析与输出等子系统组成.过程定义本身很清楚,强调数据的处理流程,但其外延太广泛,不利于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地理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分开.

(2)面向专题应用的定义.在面向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按其分析的信息类型来定义地理信息系统,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投资环境评估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定义有助于描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范畴.

(3)工具箱定义.这种定义基于软件系统分析的观点,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各种复杂的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程序和各种算法.工具箱定义系统地描述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具备的功能,为软件系统的评价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指标.

(4)数据库定义.在工具箱定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分析工具和数据库间的联接.一个通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可看成是许多特殊的空间分析方法与数据管理系统的结合.

另外,从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来看,目前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可归纳为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地图观点,强调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的地图功能,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地图数据处理与显示系统,在此,每个地理数据集可看成是一张地图,通过地图代数实现数据的操作与运算,其结果仍然表现为一张具有新内容的地图.测绘及各种专题地图部门非常重视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生产高质量地图的能力.第二种观点称为数据库观点,多为具有计算机科学背景的用户所接纳,强调数据库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任何一个
成功的地理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种观点则是分析工具观点,强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功能,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空间信息科学.第三种观点普遍地为地理信息系统界所接受,并认为这是区分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地理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的唯一特征.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可定义为: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及电子地图

地图作为记录地理信息的一种图形语言形式,最为古老,久负盛誉.从历史发展看,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并成为地图信息的又一种新的载体形式,它具有存储、分析、显示和传输的功能,尤其是计算机制图为地图特征的数字表示、操作和显示提供了成套方法,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输出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地图仍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但二者间有着一定的差别:地图强调的是数据分析、符号化与显示,而地理信息系统则注重于信息分析.同时,地图学理论与方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要的影响,并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根源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与制图系统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其一,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其二,地理信息系统是机助制图系统之上的超结构(Superconstructure).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与制图信息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相通之处是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空间信息的表达、显示和处理.

从系统组成和功能上,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拥有机助制图系统的所有组成和功能,并且地理信息系统还有数据处理的功能.但随着电子制图系统(Electronic
manning
system,EMS)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电子图集.与传统地图集相比,电子地图集有许多新的特征:①声、图文和数据多媒体集成,把图形的直观性、数字的准确性、声音的引导性和亲切感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读者的各种感官;②查询检索和分析决策功能,能够支持从地图图形到属性数据和从属性数据到图形的双向检索;③图形动态变化功能,从开窗缩放、创览阅读等基本功能到地图动画功能、多维动画图形模拟等;④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使读者介入地图的生成过程;⑤多级比例尺之间的相互转换,由于计算机屏幕幅面的限制和计算机潜在的计算功能和巨大的存贮能力,要求具有多级比例尺不同程度的制图综合功能.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由于电子制图系统具有电子地图集的功能,因此它所拥有的表达与显示空间信息的功能更强.好的电子制图系统应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的所有功能,并且具有在电子媒体上应用各种不同的格式来创建、存贮和表达资料信息的能力.

6. 高中要求掌握的地理事物总结

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阿拉伯海、北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
海湾:几内亚湾、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波斯湾、阿拉斯加湾
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琼州海峡、德雷克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中南半岛、拉布拉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索马里半岛
岛屿:格陵兰岛、伊利安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苏门答腊岛、大不列颠岛、本州岛、冰岛、北岛、南岛、火地岛、:千岛群岛、马来群岛、日本列岛、夏威夷群岛、马尔代夫群岛、西印度群岛、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横断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特拉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乌拉尔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
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密西西比平原、亚马孙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盆地:刚果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大自流盆地

7.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
(1)内容: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相对位置
(2)实例:
2.农业区位
(1)内容: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2)实例: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特征
3.工业区位
(1)内容:自然因素(土地、地形、水源);社会经济因素(资源、市场、科技、政策、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
(2)实例: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区位因素
4.城市区位
(1)内容: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资源、农业基础、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2)实例:上海市的区位
5.旅游区位:
(1)内容: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稳定的社会环境
(2)北京旅游灶发达的原因
6.交通区位:
(1)内容:交通位置、主要交通干线(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2)海南岛的交通区位: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深水航道;毗邻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的海上要道,海运便利
7.地形特征:
(1)内容:类型、地势、分布、特殊地貌
(2)中国地形特点:
天气及天气变化特点
(1)内容:温度、气压、风向、阴晴等
(2)冷锋过境后的天气
8.气候特征:
(1)内容:气温(高低及出现的季节、日较差异、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气温和降水的组合。
(2)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
9.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
(2)松花江水文特征:流量大(水量丰富)、有两个汛期、含沙量小、有冰期或冰期长
10.河流水系特征
(1)内容:流域面积、长度及支流、水系轮廓、落差、峡谷等
(2)山地成放散状、盆地成向心状。长江水系特征:流程长、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流域广、河道较直。
11.自然地理特征:
(1)内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自然灾害等
(2)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特征: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以红壤为主。
12.人文地理特征:
(1)内容:人口(居民、宗教、语言、密度、增长速度)、交通、经济(农业、工业)、贸易、科技、城市、国家政策等。
(2)上海人文特征:人口秘密,是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城市,交通便捷(海运和陆路交通)、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13.资源特征:
(1)内容: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资源种类、资源组合状况。
(2)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种类多、总量大、许多自然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资源配置好、人均占有量少。
14.农业生产特征:
(1)内容: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产、农业部门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经营方式和专业化水平。
(2)东北农业生产特征: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有……,经种植业为主,一年一熟,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以国营农场为主,农业地域专业化程度高。
15.工业生产特征:
(1)内容:工业发达程度、部门结构、技术水平、工业产品销售、存在问题、工业原料和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及今后发展方向。
(2)过中南工业地域特征:重工业发达、工业基础好、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油等资源、交通便利,主要有……部门,主要面积国内市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基地,能源、水源不足,污染严重,结构老化,管理落后,今后要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质量,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16.点状事物的分布特征
(1)内容:是否均匀,哪里密集,哪里稀疏。
(2)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尤其环渤海、长江三角、珠江三角洲密集,西部地区稀少。
17.线状事物的分布特征:
(1)内容:一条从走向、延伸方向,弯曲状况,往往要分段描述;多条,从走向、弯曲方向、数量变化、疏密、范围、极值。
(2)一月气温分布特点:密集,南北温差大,由南向北减少。
18.面状事物的分布特点:
(1) 内容:分布位置、范围,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方位,形态特征和极值等。
(2) 绿洲的分布: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

8.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
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体分析如下:①总体分布及疏密状况:通过观察闭合线数值,说出最大区和最小区的位置在哪;通过观察等值线疏密,说出疏密分布位置.②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③凸凹变化(等值线弯曲情况——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说出凸点沿线数值高低的情况.
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描述角度:范围(方位)+面积(大小、面积的变化)+伸展方向+极值区的分布.

9. 如何利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

描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主要从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 首先,地理事物总是沿着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发展,例如岩石构造,气候变化,城市布局的演变等等都是地理现象在时间轴上的积累。一种现象产生并在内部或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的变化

10.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表述。
一、明确答题方向
(一)定性概括
在教材里经常看到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概括,如对某地理事物的定义。在考试中常见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点、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温特点等。
1.地形特点:地形种类、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势特点)、分布特点。
例1:简答德国的地形特点。
分析:地形种类: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地、宽谷山地、平原;地表起伏:地势南高北低;分布特点: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参考答案: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2.河流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例2: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的水文特征。
一个大致方向,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如该处要突出松花江有两个汛期。
参考答案:流量较大(水量丰富);有两个(或春夏)汛期;含沙量小;有结冰期(或结冰期较长)。
3.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数量、水量)、土壤等。
例3:读下图,简述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分析:地形:低山(山地)丘陵;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以红壤为主。
参考答案:低山(山地)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以红壤为主。
4.气候特点:气温、降水量等。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