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发布时间:2023-01-22 00:29:09

A. 请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究竟能使得学生获得哪一些能力呢

总的来说通过地理学科学,可以明显提升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细致的思维方式、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素养。
首先,地理学科学是思维方式的培养。高中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衍生出人文地理,接着自然和人文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考题主要侧重考察学生如何综合的运用知识的各个框架,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现象原因、分析行为影响、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备受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青睐。更多的技巧也可关注优能中学教育的高中提高文综班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其次,地理学科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明显,文化璀璨让人应接不暇;而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也着实都以地理差异为根本。因此,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研究古往今来的相关人文文化、社会关系,才能做到更好地参透其中内涵。

B. 初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的什么

初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C. 请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究竟能使得学生获得哪一些能力呢

通过地理学科的学,能使得学生获得以下能力:
第一个层级是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掌握阅读、分析、 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第二个层级为地理信息加工能 力,包括搜集、 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第三个层级为“研 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及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 地理问题的能 力、实践能力;
第四个层级为表达交流能力。

D.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任务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激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其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他们准确掌握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努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营造氛围,使其乐于倾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拥有真正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倾听、学会倾听,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大家都能自由表达的“群言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教师应组织、帮助、激励、指导学生去学习,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方法,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这对地理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E.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而中学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活动往往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经纬线方向时提出:“一个人沿某纬线一直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一个人沿某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又如讲青藏高原时提问:“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候天寒地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有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状态最佳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定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 密切联系各种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中学生年龄和见闻的局限,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是从未感知过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如在学习季风形成时,提问“盛夏的中午、傍晚游泳时在水中和岸上各有什么感觉”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经验,理解海陆热力差异,推导出季风的形成。
3、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材的内容有不同的属性,在学习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采用不同的思维形
式。由于中学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材料为主,因此,地理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多种,地理教学中最根本、最常用、最重要地方法是比较法及分析综合法。
比较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极其广泛,无论地里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数据、景象等教学,都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它可在学生已知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于学生认清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规律: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对大陆冰川和山丘冰川的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农业的对应比较等。
分析综合法是地理教学运用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之一。分析就是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认识和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个要素或各个方面的特征综合起来考虑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综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只有通过综合才能透彻地理解地理事物各个要素的总体特征,从而获得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
4、 充分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要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立体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图。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地图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他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看东西岸气候类型的差异,然后结合地形、气压带、风带、洋流等分布图,分析其差异的成因。这些内容的获得,是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是要通过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完成。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
5、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学生能依据地理规律,对新的地理问题进行独特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摆脱教学中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维,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和材料,抓住教材中“扩点”、“补充”、“延伸”,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借助插图、附图,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进行“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要勇于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探索求异。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形成开放的课堂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收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F.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趣,锻炼了思维能力。3.巧设悬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期待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将本节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困惑去学习。像在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观察“鸡蛋汤”的“热气”,可以看到“受热上升”有迹可寻。随着热气不断升腾,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受热上升”的实例。将小吃碟放在“热气”的上方,一会儿便在小吃碟上凝结出了小水珠,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在上升运动中,如何形成降水?这一系列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避免因疲劳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背景 提出一个问题 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一些活动 得到一点启示”。例如,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亚洲和欧洲”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学科教学,它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特别是地理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逻辑思维,以及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知识要的推理,这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之所在。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将会大放异彩。

G.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能“反映地理学科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鲜明特性。区域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中要树立空间概念,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中要以综合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系统地综合分析地理事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落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纵观这几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仍是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地理学科因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及与自然、人文众多学科的内在关联,使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依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在学科内部,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在广阔的空间区域背景下,综合分析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掌握地理环境变化规律,无疑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空间综合分析法”,成为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学习“美国”这一节可设计如下联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自然条件与工农业及城市特点之间的关系。
上述空间区域的综合分析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及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内外部联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给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1)以空间区域图为依托,运用地图进行信息归类与处理;(2)联想相互要素进行逐一分析;(3)综合各要素、并明确相互关系、主导要素和从属要素的地位最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二)、依据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交叉性特征,在学科之间,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教学横向渗透的内容选择应基于课本,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丰富、深化、升华课本。使地理课堂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在教学中可以把握切入线索,培养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从时空线索切入,着眼史地综合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与生存空间环境关系的科学,是以广阔的空间背景为依托的;历史学科是以漫长的时间背景为线索的,要研究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需要以一定的空间区域为背景依托。由此看来,两门科学都与时空线索相关,。例如:16世纪60年代,欧洲的荷兰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依靠海陆优越位置,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同学们在学习这段史实时,就不应忽视地理位置的影响作用。又如:98年长江洪灾的成因分析,同学们既要考虑到气候异常的现实因素,考虑到百余年来长江沿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的历史因素。
(2)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入手,着眼政地综合
中学阶段的政治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三部分内容。从人地关系切入,不难发现哲学为地理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森林资源的利用与更新保护、我国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及多种经营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政治经济学常识提供了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分配和消费;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等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经济地理的基础,而且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与布局、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知识关联密切。从政治地理线索切入,我们能探寻到培养综合能力的另一番 “天地”,地理学和政治学常识综合研究问题时,通常是以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综合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在综合分析21世纪香港发展前景时,同学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国两制”这一国家政治前提,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外贸、知识经济、旅游等多种经济产业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中涉及许多经济地理的具体内容。
(3)从原理、成因入手,着眼与自然学科结合
地理学科的许多概念、分布与规律是依靠与数学、物理、生物及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解析其原理或成因的,这是地理学科的交叉性与广泛性所决定的。例如喀斯特地形的成因与化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代数或几何;地球自转或公转与物理;生态系统与生物皆为佐证。遇到上述问题,同学们应有意识地从多学科角度去综合思考,以求得全面与深入地分析结论。
(三)、把握人地关系主线特征,从树立正确的观念角度,培养综合能力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人地关系的主线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材之中。那么“人地关系的主线与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必然关联呢!”两者关联主要体现在:(1)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念形成单靠地理一个科目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以史为鉴、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来长期共同完成。(2)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是一道摆在人类面前的超级综合课题,其下属的人口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等二级子课题的内容皆为综合性极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大热点。(3)前述课题内容的解析需要自然、人文多种学科的共性能力和独特的学科能力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由此看来,在教学中把握人地关系主线时应注意:(1)认同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观点。(2)面对具体内容,善于从多学科综合的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问题。(3)将具体内容经思维加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等抽象结论,逐步形成崭新的价值观念。(4)运用已有的观念、能力及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升华的目的。
例如,在初中教材“黄河”这节课中,以黄河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分为“源河概况”、“母亲河”、“害河”、“根治黄河”四个板块。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黄河的“利”与“害”,“功”与“过”,在提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强化学生关于协调人地关系认识,并且将旧中国黄河肆虐的和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进行对比,挖掘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涵,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地理教育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不仅是高效能的教学,而且是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把握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地图特征,培养综合能力
广泛地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应用地理及其他文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现实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征。而现实问题往往又不是单一的地理学科知识所能解决的,它们经常需要多学科综合分析方可解决。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突出特征之一。地图所包涵的信息主要是地理信息,但不容忽视它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信息,以及分析时涉及到的多学科知识。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地图是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学其它特征都是建立在地图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同学们应在阅读、分析、填充、绘制地图四方面下功夫,应在地图以外的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剖面图、知识关联图、统计图表等图象类型的阅读分析方面下功夫,以便打好基础,逐步地培养综合能力。

H.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I.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地理观察的能力。因为观察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并且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而地理观察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感知、考察和研究。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野外观察,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中的野外观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增大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如:在初一学习地形图的判断和气温的分布时,教师就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去登山,当学生们登上山顶后,教师就要指出地形图上表示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形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觉山上与山下的气温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看、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宽阔的空间,地貌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年代和漫长的时间。所以针对地理对象的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的间接性,使学生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进行观察,这就给学生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虽然现在的学生借助电视、电影等现代技术,看到亲身不易接触到的许多地理事物,但地图表依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显现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而现行地理新教材众多的地理图表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读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地理图表,去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读表获得地理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想象能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能力。而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内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利用同学们在夏季海里游泳或河里游泳的亲身体验,讲解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明白沿海和内地的气候为什么不同的原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从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 地理学科的实践场所包括校内校外,活动方式有地理考察、调查、参观、劳动、竞赛、演出、集会等。教师尤其要重视在人文环境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对人与地理关系的深刻理解。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自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活动的总结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人类生存环境。 总之,知识是金子,能力是点金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能力训练贯穿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概念的同时,具备解释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给了学生地理金子,又给了学生点金术,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敦煌市第二中学)

J.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近年中学地理教学经验及对创新、创新思维概念的理解,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创设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黄赤交角”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手脚讨论,大胆发言。很快就有学生发现黄赤交角的度数同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联系初中的知识,也很快能发现极圈的度数与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教师设置问题:如果黄赤交角为20°,将会有什么其他要素的改变。学生通过演示地球仪、思考讨论后,很快也能得出结论:回归线、极圈度数相应变为20°、70°,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中是否还有进一步的发现,这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得学生能总结出黄赤交角决定了极圈、回归线存在的规律。最后教师再进行拓展性的引导:这是否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讨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二、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新性
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40°纬线通过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师继续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气候,为何非洲东部却是萨瓦纳气候?若马达加斯加岛移至南纬30°—50°之间,岛上气候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
三、合理选材,丰富学生想象
地理教育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选取充分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比如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组讨论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接着就让学生分别来指出对方区域的发展的局限并要求对方回答解决的措施。顿时,教室里是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开了。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又安排学生为对方所代表的地区地理特征进行总结,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印象深刻,加强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同时,很多同学打开了创新思维的闸门,新思想、新观念不时涌现,让教师和学生都大有收获。 四、巧“问”互动,引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例如在地球运动一节关于地转偏向力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了一般规律后,话锋一转,设问“北半球的河流河岸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吗?”,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给出肯定的回答并说明河流右更易受水侵蚀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长江大堤防洪总指挥,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保证南岸还是北岸的防洪兵力?要求学生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有很高的热情,经过研讨,南岸为防洪重点的观点很快就达成共识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南半球的情况,除了河流以外,看看大气运动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有,在北半球向北运动的风将如何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后,教师又请学生将教材翻到后面大气运动部分,让学生自己感受思维创新的成果,享受学习的乐趣。一节课下来,知识学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考,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要搞好地理创新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和造就有用人才。 ;

阅读全文

与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