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
导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幼儿园数学教育。那该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又区别于具体事物的模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数学知识具有以下的特点:
1.抽象性:
数学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是一个标志,它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归纳概括的结果,但它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高于现实。如:数字,数字是等价集合的标志。
什么是等价集合?元素个数同样多的集合就叫等价集合。如:5个人,5只猫,5把钥匙,5棵树,5块肥皂,5间房,拍5次手等等,都可以用数字5表示,即:5可以表示任何数量是5的集合。再如:形体来源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对现实世界中物体形状的高度概括的结果。
又如:算式1+1=2表示所有的元素是1的两个集合的合并及结果。现实生活是数学抽象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学习数学必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这也就是《纲要》要求的“从生活和游戏中去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2.逻辑性: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或规律。它通常会把把一堆混乱的、无序的、本不相干的事物按一定规律、一定规则组织、排列到一起,建立一定联系即逻辑关系。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逻辑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数学是人类独特的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其特点是以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以抽象逻辑代替具体关系。
幼儿园数学知识中的逻辑性体现在对应关系、包含关系、序列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等。如自然数的序列,1、2、3、4、5……看似一组需要幼儿记住的顺序,实质蕴涵了很多逻辑的关系。如前后数之间存在着递增的序列关系,每个数都比前面的数大又比后面的数小,等差关系,数序中也蕴涵着包含关系,每个数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数,同时也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幼儿在点数时需要建立数列与物体集合的对应关系。
所以,幼儿会数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背后,是幼儿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幼儿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幼儿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重点不在于数学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幼儿对数学逻辑关系的理解。
3.现实性或应用性:
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数学学习既需要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又需要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
所以数学教育具有双重的价值:理智训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理智训练其核心是思维训练。实践运用指的是将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维“的过程。数学地思维意味着首先要将具体问题归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在理智训练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思维的训练。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 幼儿的数学学习始于动作。
皮亚杰提出“思维源于动作”。幼儿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在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明显的外部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在中、大班也如此。
如幼儿在最初学习加减时也需要摆弄操作实物或搬手指头。动作在幼儿理解数学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幼儿学习的经验的丰富和熟练,动作的逐步内化,他们才能借助于表象、语言符号进行学习。所以有人说数学是儿童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操作学习、实际经验是幼儿发现数学的前提条件。
2.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具体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正确的归纳的前提就是丰富的感知。所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表现在幼儿操作的材料多样化,操作的次数多样化。
如:认识数字3要为幼儿提供许多的3个物体,让幼儿点数,在此基础是再进行概括;在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让幼儿多分解几组材料,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思考。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以完成进度或掌握多少知识为理由催促幼儿学习。
3.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的头脑中往往保存着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化的知识,仅仅通过操作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的讲解,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
数学概念是社会性的知识,社会性知识的获得必须有成人的传授。语言、符号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给幼儿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如“标记”就是一种符号,它既具有抽象性,又有具体的形象。时间、空间方位、物体的度量、物体的形状等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有准确的定义的`、具有社会性,是需要传承传授的。所以幼儿学数学是需要教育的,那种认为幼儿学数学完全让幼儿操作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
4. 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运用。
幼儿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幼儿在已有只是经验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已有的智力结构中,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当已有的智力结构不能接纳新的知识时,幼儿就会调整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将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新的结构中,这一过程叫顺应。顺应是幼儿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智力结构,主动适应外界刺激的过程。
新的智力结构的稳固需要不断的强化,需要多样化的类似的刺激或变式不断作用,新的智力结构得到反复的强化而达到稳定,这样的状态叫平衡。只有建立在稳定的智力结构的基础上的知识才是牢固的。
因此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新的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十分重要,只有复习巩固,反复的在生活中运用,新的智力结构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最求教学进度而忽略儿童的心理发展。瑞吉欧人说得好的:幼儿拆封其已有的经验是有其价值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儿童的成长。没有与心理发展或智力发展相一致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样做的结果最终会损害儿童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对策
主题课程模式下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的特点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那么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我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现实性决定了数学学习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把数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数学发展的水平的标准。
幼儿数学教育重在发展思维,重在数学关系的理解,重在学会以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知识面也广得多,因此觉得现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简单了,所以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普遍加深。在数学教育中重视知识知识的掌握,忽视数学知识中数学逻辑关系的理解。如幼儿园大班学习数的组成时幼儿不是通过自己操作材料去发现数组成中的几种规律,而是去死记硬背“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没有理解几个数群之间的关系,知识不能迁移,进而影响加减的学习。
盲目地加深加难的结果就是是幼儿的学习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非思维的层面和智力发展的层面。正如前面所述,知识的获得若不建立在心理结构的成熟上,这样的知识是不牢固的,也是不能灵活用的运用的。
2. 注重生活和游戏中的体验和运用,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的抽象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体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合空间关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可以学习数学。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仅靠有限的几次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去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数量关系,使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形成概念,再将形成的概念具体地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有效利用集体教育活动,提高集体性数学教育活动的效率。
集体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主题教育模式下的数学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次数很少,而且表面上显得缺乏逻辑性,不可能兼顾数学知识的体系性。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内容有两种类型:知识型即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记忆、背诵,无须思维上较多努力就能回答的问题,如基数、序数,读写数字、图形的等份,组成、加减等。这类知识可以放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
另一类是智力型的,即需经过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如:简单的类包含,寻找排序规律,传递性推理,图形守恒等。智力型的知识以一定的数学关系体现出来。
如包含关系、等价关系、对应关系、可逆关系、递进关系、守恒关系、形成关系、等差关系、互补关系等,这类知识比较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认为在有限的集体性数学活动中,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智力型的知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这类活动,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经验,获得相应的数学语言,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知识中的逻辑关系,促进思维幼儿的发展。
4.加强数学活动区的建设,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数学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数学也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思维发展的程度是有个别差异的。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数学学习需要,最好的途径就是开展区域性教育活动。
在区域性活动中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获得自己的发展。大量的操作不仅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而且符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幼儿的思维特点。
总之,在主题教育课程模式下,幼儿园数学教育仅靠有限的集体教育活动是不够的。要树立大数学教育的观点,要将数学教育融于生活和游戏中;要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都要有数学教育的意识,要在各个环节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要精化集体性数学教育活动,提高集体性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儿童的需要。
要转变重数学知识量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要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强调活动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⑵ 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
根据中国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因此,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也一样,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因此,幼儿园多是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或者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孩子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了。
这样的数学活动旨在帮助孩子发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培养孩子主动思考探索,发掘孩子数学潜能,为未来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⑶ 论述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及教育原则
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毫无疑问,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下的教育原则,就是在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结合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提出的。
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比如,他们说到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数;和别的幼儿比身高,实际上就是量的比较;在搭积木时,就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幼儿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来加以解决。比如,幼儿要知道家里有几个人,就需进行计数,在拿取东西时,幼儿总希望拿“多多”、拿“大的”,这就需要判别多和少、大和小等数量关系。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
另方面,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看,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儿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举例来说,有些儿童不能理解加减运算的抽象意义,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校里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儿童,而是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如让儿童在游戏角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甚至请家长带儿童到商店去购物,给儿童自己计算钱物的机会,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抽象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儿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数学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具体地应表现在:
数学教育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我们给幼儿的学习内容,不应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应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数的组成的知识时,可以引入幼儿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的事情,让幼儿分各种东西,这样他们就会感到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接受数的组成的概念。
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数学教育除了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学外,更要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教育。例如,在分点心时,就可引导幼儿注意,有多少点心,有多少小朋友,可以怎样分,等等。
此外,数学教育联系幼儿的生活,还要引导幼儿用数学,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例如,幼儿园中饲养小动物,可以引导幼儿去测量小动物的生长。在游戏活动中,也可创设情境,让幼儿用数学,例如在商店游戏中让幼儿学习买东西,计算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实际上正是一种隐含的数学学习活动。幼儿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幼儿思维的发展就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思维结构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是幼儿学习任何具体知识的前提。例如,当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中还没有形成抽象的序列观念时,他们就不可能用逻辑的方法给不同长短的木棍排序。反过来,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也有助于其一般的思维结构的发展。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总之,幼儿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和其思维结构的建构过程之间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以长短排序为例,有的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每次找出最长的一根,排在最前面,然后再从剩下的木棍中找出最长的……幼儿按照教师教给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地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其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而幼儿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的操作和尝试,并从中得到领悟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获得一种逻辑经验,并逐渐建立起一种序列的逻辑观念。而一旦具备了必要的逻辑观念,幼儿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总之,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在教给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思维结构的发展。而只有当幼儿的思维结构同时得到发展,他们得到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需要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结构之间作出一定的选择。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具体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时,教师对某些具体的知识技能弃而不教,是为了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调节和同化的作用,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式,因而并不违背数学教育的宗旨。
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且这个建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获得,而“教”给幼儿很多,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幼儿的认知结构也并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获得发展,而必须依赖他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在数学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表现为幼儿操作物质材料、探索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让幼儿操作、摆弄具体实物,并促使其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根本途径。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是真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可靠的知识。而通过记忆或训练达到的熟练,则并不具有发展思维的价值。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以操作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幼儿观看教师的演示或直观的图画,或者听教师的讲解。因为操作活动能够给予幼儿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机会,是适合幼儿特点的学习方法。以小班幼儿认识数量为例。教幼儿口头数数能够让他们了解数的顺序,却不能让他们理解数量关系。很多小班幼儿数数能数到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数的顺序、数序中的数量关系就已经真正理解了。而通过操作活动,幼儿不仅在数数,还能协调口头数数和点数的动作,从而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操作活动还为幼儿内化数学概念,理解数的抽象意义提供了基础。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幼儿就能将其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变成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变成为头脑中的思考。例如,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做到目测数群而无需点数的动作了,最终幼儿看到某个数字就能理解其所代表的数量,而实际上这些能力都建立在最初的操作活动基础上。因此,操作活动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这一原则还要求教师把学数学变成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学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幼儿一个知识上的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幼儿交往,但必须是在幼儿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提出“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的依据是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该承认,每个幼儿都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这既表现在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还表现在每个人的脾气性情和态度倾向性各不相同。
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个别差异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不仅因为数学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活动,能够充分反映出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也和数学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数学是一个有严格限定的领域,有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和游戏规则,它不像文学等领域那样需要复杂的生活经历,因而这方面的天赋也易于表现出来。(当代研究天才儿童的心理学专家加德纳也提出,数学和棋艺、音乐演奏是三个最容易产生少年天才的领域。 )
幼儿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即使同样是学习有困难的幼儿,他们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是缺乏概括抽象的能力,有的是缺乏学习经验。
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例如,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活动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这样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也应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困难,给予不同的指导。如对于缺乏概括抽象能力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其总结概括,并适当加以点拨和启发。而对于经验不足、缺乏概括材料的幼儿,则可单独提供一些操作练习的机会,补充其学习经验。
⑷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引起争议,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可以进行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可以建立“数”与“形”的对应学唱儿歌中获取数形概念
我家bb在三岁前,很快就学会了儿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遇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一二三四五。”
这儿歌朗朗上口,bb很快就学会了。接下来就是数字1、2、3、4、5、对应的“形”的概念建立了。可以是1个手指,2个苹果等等,用卡片对应,bb很快就掌握了1、2、3、4、5表示的意思了。然后继续“6、7、8、9、10”的数形对应学习,bb都顺利完成了。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有能力进行数学学习,有必要进行数学学习,进入小学后孩子很快就能接受小学的数学思想,所以,学前儿童应当进行数学教育。
⑸ 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是探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探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把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熟悉,是以对具体事物的熟悉为基础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创设真实的新问题情景,促使幼儿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每日点人数时,可先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本班总人数,然后再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数,五个、五个数数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轻松把握数数的技巧,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喜好。又如,孩子们通过观察会发现,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外形、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数一数台阶,进餐时将勺和碗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按外形、颜色分类,散步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外形、颜色,户外活动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四周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重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新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喜好。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功能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轻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假如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和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假如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外形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外形、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定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把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熟悉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把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外形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数学学习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很难,存在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障碍,予以点拨排除,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喜欢上数学。如教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中,大多数幼儿由于缺乏经验而难以把握应用题结构,经常出现编题错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此时,笔者改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从感性入手,用描述的方式开始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又如,学习描述生活情景,让幼儿不仅要描述情节、数量,还包括描述答案摘要:昨天自然角开了6朵花,今天有开了3朵,一共开了9朵。这样描述,暂时回避了幼儿较难把握的提出新问题这一要求,幼儿比较轻易把握,学习喜好很浓。接着,再让幼儿学习看图编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正确自编口述应用题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但不害怕编题,还经常脱口而编,互相纠正编题中出现的错误。对于幼儿的书面练习,也要细致了解,把幼儿轻易产生的错误一一做好记录,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如幼儿学习减法难于加法;在加减运算中,逢7是孩子轻易错的。教师应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平时练习中多出这方面的习题,帮助幼儿排忧解难,增强自信心。 四、数学学习应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虽然探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为基础,改变原有的一些规则,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还分单数、双数排列,针对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手工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序数。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外形、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着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蕨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五、数学学习应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幼儿亲历解决新问题的探究过程,积极参和动手操作,真实地和物体打交道;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在解决新问题中运用数学,使幼儿获得真实的熟悉和体验,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他们统计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有多少个,8点至9点到园的有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有多少;自己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有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有多少,坐自行车来的小朋友有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9点以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由大人送来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启发幼儿思索蛋糕应怎么切才能每人分得一份,怎样才能等分,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幼儿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的有机融合会自然地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引向正确的方向。幼儿数学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生成,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出现的探究喜好和关注的事物,生成一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或教育活动。这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数学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
⑹ 如何进行幼儿园数学教育
导语:有些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价值和功能、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机制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以下是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的几点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例如:孩子们发现方向盘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上下楼梯时数阶梯,进餐时将碗筷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在游戏中渗透数学
如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给物品标价、按“数”(或圆点)“购”物,积累有关数物对应的经验。也可通过上“餐馆”点菜――一条鱼、二碗面、三只虾、四个包子……学习量数、数数和序数等数学知识。
二、创设开放的、激发主动探索的环境
1.提供的材料应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皮亚杰理论认为,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惟实思考性和直觉判断性,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需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亲身体验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在头脑中产生可逆性思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才能产生符合逻辑的推理。可见,幼儿的数经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而进行自我建构获得发展的。教师应为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
2.数学材料的选择应该生活化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寻找材料。如:大班幼儿学排序,我们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拥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方法的幼儿。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
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幼儿一起玩排队游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2)交换自带材料,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关系数学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
(3)记录操作结果,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由于材料多,所反映的数学关系也多,完全由教师安排谁与谁交换、谁玩谁不玩是不合适的,也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同时,每个幼儿的操作结果都由教师去记录也办不到。为了使整个过程不至于杂乱无章,教师可作一些原则性安排,但主要精力是引导幼儿自己记录。记录的方法可由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幼儿会创造出许多有效的记录方法,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幼儿在自己操作喜欢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这也正是我们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的落脚点。
三、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科学加工过程的方法。”当幼儿操作物体时,教师可通过提问扩展幼儿已有的`探索活动。例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房子,可以跟孩子说:“这个房子用了几块积木?还可以搭什么?”《纲要》第3部分第10条规定了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活动者、引导者。”当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探索和利用物体时,教师应对幼儿所做的事表示支持,并帮他们作出新的尝试。
四、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纲要》提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我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8点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后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等等。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的过程,新《纲要》对数学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从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
⑺ 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导语:幼儿数学教学有着其特殊的规律性,在2~6岁这一阶段,孩子会表现出对某种知识或事物特性特别感兴趣,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数学老师、采用系统化的自适应教学,更能适应孩子的天性。
一、幼儿数学教育需要改革的必要性和趋向
1.当前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存在着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简单、教材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活动目标单一乏味、忽视幼儿的心理思维特点等一系列问题。而一直提倡的新课改、杜绝小学化等问题执行困难,不是我们的幼儿园数学知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而是不成系统,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推荐教材。
2.当下的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现状
我们的园长似乎要求她所有的老师吹拉弹唱无所不精,书画诗文,无所不通。数学教得好,语文水平高,英语发音准,身体柔性好……一些幼儿园一个班配两个老师,更有甚者一些不规范的幼儿园一个班只配一个老师,不仅数学,要求五项什么都教,其教学效果并不好!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用幼儿容易理解的、形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3.家长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家长看到别的孩子提前到四五岁就能计算一千甚者到万的计算等,似乎让我们觉得,所有的孩子的潜力都很大,只要教得会,何必再等?可是,可持续性呢?提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不仅不能发挥各个孩子的优势,反而牺牲了孩子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孩子以后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予是轻而易举的事,刻意加速发展是没有潜力的。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些新思路
1.培养幼儿园数学专业教师
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就可以教有所长,教有所精,相对于零散、随机的活动而言,专业化的数学老师是有优势的,只有老师做到心中有序,明确哪些是幼儿必备的经验,并在每个具体的主题活动中灵活地把它们转化为适当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发展问题,就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幼儿数学教师的发展问题,就是我们当前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根本。
在幼儿园里,我们培养的幼儿园数学老师要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和孩子交流。数学家笛卡儿曾说过:“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当幼儿园的数学老师上数学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自己也进入了数学王国,学会用数学语言和孩子沟通来教学,分类、排序、比较、计量、平面图形、空间方位……
2.自适应教学
由于幼儿园班内人数不是很多,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各个孩子的情况,根据这个事实,我们可以按照各个幼儿的基础和兴趣来确定该幼儿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能力,巧妙地把数学思维训练的元素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中。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们巩固重要的数学概念、加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让孩子真正地把数学当成好朋友;在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的基础上爱上数学。
幼儿园三年所有学习的数学知识如下:①数――认识数、计数和数的分合与运算;②量――量的比较、自然测量;③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等分;④空间――方位、方向、空间知觉或物体在位置和距离上的.相互关系;⑤时间――时间、日期、日常生活、事件的前后关系等;⑥集合与对应――是数学的最基本概念,是幼儿早期数学的感性基础;⑦分类与排序――是数学的智力活动,能帮助幼儿运用数概念。一共7个分类,我们把每一类细分四个阶梯,处于不同阶梯的幼儿应学习下一阶梯的内容。
3.小榜样教学
树立爱学数学的“小榜样”,也是一种以“大”带“小”,就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幼儿带动学习能力需要提高的幼儿。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认为,儿童教育儿童有三个好处,一是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励儿童所能获得的效果更为巨大;三是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老带新”,“大带小”的教育活动就是这种思想在新阶段的发展。
4.感性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思维,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因此,不能将计算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数学的特性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幼儿老师必须具有一定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使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卓有成效。用感官去学,去接触、触摸。用感觉去学,获得孩子天生探索秩序和规则的满足感。在生活中学,体味生活实际中的数字、图像。
5.律动与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很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数学律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律动中学数学,收效很明显。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数学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数学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⑻ 幼儿数学教育有哪些方法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就自然地产生了。同时这种以科学、客观为基础的思维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来。
一、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例如,孩子们发现车轮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发现的各种数信息(几辆车,几个行人,几朵花),幼儿园里的各种数学信息(几扇窗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体及空间方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如几点起床、吃饭、上幼儿园、放学、睡觉等)以及做操时如何按高矮排队等。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生活中的体验过程,也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因此,我们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有趣的数学现象入手,将其融入幼儿探究周围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感知有关量与计量、数与数量的关系,领会有关物体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探索有关事件的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乐趣。
二、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教育环境。
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的对象,而是来自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活动,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1、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幼儿接受新知识形成亲能力的知识准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体验正确才能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因此现实生活中要重视创设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关的物质环境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例如为了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多蕴含一些数学知识,我们将幼儿的日用品、学习用品、进区卡、晨检袋的插牌位置均统一编上幼儿的学号,幼儿对自己和别人的学号就跟名字一样熟悉,在要学习相邻数之前,就让每一个幼儿找一找自己学号的邻居,三个三个的手拉手告诉大家,你学号的邻居是谁?要学习单数和双数之前,就让幼儿去拿与自己学号一样数量的雪花片,二个一对二个一对地摆,摆到最后发现了什么秘密?又例如学习分类之前,我要求幼儿根据“筐子”的标记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标记有时是不同颜色的,有时是不同形状的,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途径。
2、环境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数学活动区是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最好场所,也是培养幼儿会听、会看、会想、会做、会用、会收等数学活动必备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动,因此我非常重视数学区的材料投放。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投放一些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有意义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材料、自己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观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观来感知与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玩扑克是大人小孩子都爱玩的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可以通过玩扑克牌游戏来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例如幼儿通过分牌练习分类,通过扑克牌排队练习有规律排序,通过比大小、找对、凑数、加减等。扑克牌游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良好途径。下游戏棋也是幼儿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其骰子有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比较单一幼儿玩久了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就采取动手自制不断更换骰子的办法。例如,幼儿在学习4以内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就自制骰子的六面,分别用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来画上去,如有的画了三颗红色的星星和一颗绿色的星星,这样幼儿下棋的时候,就能会数数来看自己要走几步,使孩子学会了手口一致的点数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再根据教育的内容更换骰子,通过实践证明这项活动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一项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综合性的活动。
在数学区的的环境创设中,我非常重视图片的投放挂图的展示,将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儿歌用活泼大方的画面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在数学区展示了这样一幅数学故事图,有5只小鸟,其中有2只小鸟在飞,有3只小鸟站在树上;有4只小鸟的头向右,有1只鸟的头向左;有3只小鸟是红色的,有2只小鸟是绿色的,这样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学习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而且还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将数学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1、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棵树、一朵花。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孩子眼中,以往他们看到的树、房子、汽车等具体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的概念,就可能变成2棵树、3栋房子、4辆汽车,习以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义了,他们也得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世界。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他人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2、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店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也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3、欣赏数学故事、数学儿歌。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生活化的蕴藏着各种数学关系的数学故事、数学儿歌、数学游戏,在幼儿生活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欣赏数学故事《骄傲的“0”》、《快乐的明天》,让幼儿了解9与10的关系,正确理解时间概念;通过欣赏《猪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过欣赏数学儿歌《数数歌》、《拍手歌》来学习1-10的数数,此外还有《开汽车》、《一只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均蕴含着不同的数学知识。
4、我还在班级设立了“小小统计员”,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项报告与记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幼儿对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认识、运用、迁移。这项活动的作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记录好当天本班小朋友们的出勤人数,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时在天气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气,我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幼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幼儿在记录班出勤人数的时候,发现某个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就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5、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四、生活中运用数学
幼儿一旦学会和习惯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进行观察,许多新问题也就是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例如,怎样将6块饼干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将一盒饼干平均放到6个小盘中……这时,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利用数概念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数学抽象概念的确立,也使幼儿完全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应用数学概念及其简单运算解决自己面临的小难题时,对孩子而言,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而此时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愉悦。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数学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每个人发现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每个人发现规律的方式却是主观的,是一种体验。建立在这种个性化体验之上的数字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我的数学”。而当一个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总是以这种友善的方式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数学以及包括数学在内的一切科学,必将会展现出它们最具亲和力的一面,引导孩子走上一条理性与情感协调发展的道路。
儿童对幼儿的数学教育是由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共同完成的,这三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组成教育的整体,而家庭教育是整体的起点和基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数学教育的热情与主动性,挖掘蕴藏在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家长工作中,为了改变家长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树立现实数学教育的新观念,我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家园联系栏及时向家长反馈数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并提示家长可以丰富那些生活经验,那些数学知识可在生活中运用。例如,为了让幼儿积累比较多少,一样多的生活经验,我在家园联系栏上提示家长:“用餐时提醒您的孩子比较一下碗与筷子、筷子与汤匙,凳子与吃饭的人的数量关系,说一说有几种比较方法”。我这样做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幼儿数学质量在家庭中也开辟了一条道路。家长成为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支持者、协作者,家庭也成为了幼儿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