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能力包括什么方面
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拓展资料:
工作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上,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能力通常是指一个人能够发挥的力量。人的能力包括本能、潜能、才能、技能,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做事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心理学有两种解释:一是个人现在所能为者,二是个人将来可能为者。个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心理学称之为“成就”,而通过学习和训练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学则称之为“潜能”。
组织能力是指开展组织工作的能力。是指公司在与竞争对手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或更高质量,将其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组织能力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一组反映效率和效果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体现在公司从产品开发到营销再到生产的任何活动中。精心培养的组织能力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
决策能力是决策者所具有的参与决策活动、进行方案选择的技能和本领。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增强的,是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综合体现。决策能力是一个多层面的能力体系,它主要包括三类:
(1)基本能力。它是进行决策活动应具备的起码的技能和本领,像人的正常体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属这一类。(2)专业能力。它是使决策工作能达到预定目的、取得一定成效而需要的技能和本领,像决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自检能力就属这一类。(3)特殊能力。它是使决策具有创造性、产生极大成效所需要的不同寻常的技能和本领,像逻辑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优化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属这一类。决策能力除了有类的区分外,还有量的差别。
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有良好应变能力,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②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③ 什么是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是管理者的素质、知识结构、对困难的承受力、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在决策方面的综合表现。 编辑本段培养决策能力的几个方面 决策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拓宽知识面,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的最新知识,足智多谋来源于广博的知识,知识面狭窄,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才智 2、提高政治素养,既要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一般情况,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在决策上不犯方向性和脱离实际的错误 3、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开阔思路,勇于变革,在变革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趋势,并能随机应变,进行非程序化决策、特殊决策尤其需要创新精神 4、养成严格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和事实,敢于坚持真理,惟实不惟上,敢于提出与上级意图不一致的科学方案 5、养成虚心求教的精神,戒骄戒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善如流
④ 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
地理信息的分类: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2、答题中常见的问题: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3、获取信息的途径:
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⑥从试卷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
A.我看到了什么?
B.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
C.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
D.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
E.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①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2015年全国卷1就考查了青藏铁路热棒的问题,2014年选择题中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识,整体并没有超纲,考查的就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⑤ 决策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1) 开放的提炼能力。开放的提炼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以开放的态度,准确和迅速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能力。
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及态度获取尽可能广泛的决策方案,特别是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解决办法之中。要善于"借外脑" 来帮助判定决策方案。
第二、对各种决策方案要进行提炼,以把握各种方案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评估每个方案的条件及效果,分析各个方案实施的可能性。
(2) 准确的预测能力。决策与预测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具备卓越的决策能力,首先应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预测的延续,正确的决策必须要有准确的预测,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将会导致决策失误。
预测的目的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满意方案。
(3)准确的决断能力。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能从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取满意方案的能力,以及危机时刻或紧要关头当机立断的决断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能力,误选、漏选会使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使企业与成功失之交臂。对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标准:
一是所取方案实施的条件要具备。若条件不具备,则要弄清获得该条件的代价是什么。二是所取方案要与企业的宗旨和决策目标相符。若不符则不可取。三是所取方案是要能被决策方案的受益人及相关利益人所接受。四是所取方案要能被决策方案的执行者所接受。
好的决策方案只有执行和实施后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因此要注意决策方案的可接受性。五是正确评估决策方案的风险。有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选取决策方案时只看到"乐观"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环境的可能变化,这种"乐观"情绪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克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常常受到群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的左右。从众行为者的意识深处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否为大众所接受,追寻的是一种安全感。从众行为者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遵从;当他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并不合适,而自己又没有勇气反抗时,就会被动地表现为依从。
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依赖性强,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权威和名人,常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决策能力强的人,能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作到思想解放、冲破世俗,不拘常规、大胆探索,因此他们能独具慧眼,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捕捉到更多的成才机遇。
⑥ 学习高中地理,应掌握哪方面的能力
高考地理四大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这应属前提能力)——学习的时候,可在看书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多从教材的文字、图表中获取和提炼有用信息,抓住重点。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应属核心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当你对每一个地理问题都能理解透彻,落实到位的时候,你积累的地理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心应手地灵活运用知识,迁移知识了,解决问题了。
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这我把它理解为得分能力)——为什么说它属于得分能力呢?因为前面的能力要求你都做到了,但是一落到纸面上的时候,你不能准确地用地理语言来描述和阐释出来,说的都是大白话,那还是得不到高分的。突破的办法就是:平日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熟悉地理语言,多用地理术语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科思维能力,也属基础能力)——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多主动地去思考、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运用地理规律、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将生活拉近书本,渐渐地你就形成了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地理思维方法了。
⑦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两种划分方法,分别包括哪些能力
(1)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1]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笔者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把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
1.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内容。总体来说,地理科学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的内容:“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2.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虽然这五项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基本吻合,但应该说突出反映了一般科学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尽管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已蕴涵在五项核心技能当中,但仍不利于突出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我们试图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1]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3.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科学方法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4.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5.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合理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属于智力因素,而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科学能力发展、地理科学方法运用、地理科学品质养成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解放思想”、导引方向。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3]
图2 地理人文素养的构成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术素养的专业性很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要求的广度与深度应有所不同。
1.地理技术知识
地理技术知识是地理技术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拓宽地理学应用领域的同时,也给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地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技术;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等。
2.地理技术能力
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地理技术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2)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能力;(3)对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的能力;(4)对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的能力;(5)利用地理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的能力;(6)正确选择并运用地理技术的能力。
图3 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
3.地理技术观点
地理技术观点是地理技术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1)知晓地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2)明晰地理技术与地理科学、社会的关系。
如果认为我回答的好记得给赞哦。
bewmmjotsy60484771662016-12-16 14:54:36
⑧ 理解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要求分别是什么
1.地理形象思维。地理形象思维就是借助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说表象),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具体的思维形式是表象、联想和想象.地理事物的表象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的形式获得,也可以通过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的形式获得.但有时单凭表象还不能获得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认识,这就需要在表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生动的文字描述和图象显示,也包括了地理空间想象.因此,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2.地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它的具体思维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但有时仅凭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往往是不够的,甚至还会出现错误.因此,在地理逻辑思维过程中,还要运用概念进行因果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综合得出地理特征,这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此外,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纳,也是地理逻辑思维中常见的形式.
3.地理辩证思维。地理辩证思维就是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地理思维活动.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地理辩证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地理教学中,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观念到概念的思维规律,在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对立统一规律,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以及在人地关系中体现出的人类生存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等等关系,都是地理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规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能力.
三.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由于地理知识的不同逻辑属性,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许多地理事实材料的描述和地理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则要运用辩证思维;此外,凡涉及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内容,都要运用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的方式.然而在这些思维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地理逻辑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以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它们都离不开比较.
1.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抽象就是把地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加以舍弃,而将其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概括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再推广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获得地理事物的普遍概念.地理概念是对地理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然后用定义的形式表示出来.此外,在逻辑上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处延,也是一种概括.
2.判断推理。判断和推理是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高级认识阶段.所谓判断就是运用已有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去肯定或否定某种地理
⑨ 什么是决策能力
一种领导能力,在重大问题面前,能够保持冷静,思维缜密地考虑问题,做出果断而准确的判断;决策能力是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是管理者的素质、知识结构、对困难的承受力、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在决策方面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