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我国在宋代也有航海图绘制的能力,当然,元代之后的科学更是发展迅速(比如说,混天地动仪,可测量天文)。而在同时期的外国科学发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说,荷兰人驾船绕行台湾绘制的台湾全图)。
………………………………………………………………………………………
第一部测算专着——《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西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所着。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于该书之后。
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小(临邑)。
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重差测量术。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着。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
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璠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裏”,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裏,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计裏画方
“计裏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裏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裏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
唐代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元代朱思本,用计裏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舆地图》,精确性超过前人。此法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上的建树
郭守敬在测绘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的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当时,郭守敬曾经从河套东头的孟门山(今陕西宜川至山西吉县一带)起,顺中条山往东,沿黄河故道测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纵横数百里地区内地势起伏的变化。
这是在黄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积地形测量。大面积测量必须解决各局部测量资料的统一归化问题。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郭守敬“又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学,其不可得也”。
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这一工作,对于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大面积测量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杰出科学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国的区域性测量,其水准测量成果均归化到以海岸某点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中去。我国现就采用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并在青岛设有水准原点,全国的高程均以此为基准。这一科学方法。仍将继续沿用。
郑和是我国明代着名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371年,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12岁时被抓入宫中给燕王朱棣当侍童。朱棣当皇帝后,被升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姓郑,又称“三保太监”。
朱棣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扩大其政治影响,恢复了元代中断的海上交通。郑和懂阿拉伯语,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队七出西洋。那时所谓西洋,是泛指我国南海以西的广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在内。郑和多次统率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郑和是我国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达迦马沿非洲南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上万人的船队远航,与大海波涛、明岛暗礁及变化万千的恶劣气候搏斗,必须准确地测定船舶的地理位置、航向和海深等。那么,这样大的船队航行,靠什么来导航呢?这就是古代的天文定位技术。我国古代很早就将天文定位技术应用在航海中。东晋僧人法显在访问印度乘船回国时曾记述:“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到了元、明时期天文定位技术有很大发展。当时采用观测恒星高度来确定地理纬度的方法,叫做“牵星术”,所用的测量工具,叫做牵星板。根据牵星板测定的垂向高度和牵绳的长度,即可换算出北极星高度角,它近似等于该地的地理纬度。郑和率领的船队在航行中就是采用“往返牵星为记”来导航的。在航行中,他们还绘制了着名的《郑和航海图》。我国的航海图虽然宋代就已应用,但多只是以近海为主,不能满足大船队的远航需要。郑和与他的助手王景弘依据多次航行所得的海域和陆地知识,制成了远航图册,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国”,后人称之为“郑和航海图”。该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达非洲东岸的图作蒙巴萨。全图包括亚非两洲,地名50O 多个,其中我国地名占200多个,其余皆为亚洲诸国地名。所有图幅都采用“写景”画法表示海岛,形象生动,直观易读。在许多关键的地方还标注“牵星”数据,有的还注有一地到另一地的“更”数,以“更”来计量航海距离等。可以说,郑和航海图是我国古代地图史上真正的航海图。
世界航海图形成于何时,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据研究,早在古文化时期,生活在岛屿上和海岸边的人们为了采集海藻、鱼类和贝类作为食物,就利用简陋的舟船航行于海上,出现了原始的海图。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又出现了许多表示海陆分布的地图。但真正从地图中分离出来,专用于航海的航海图,出现较晚,形成于中世纪。13世纪,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传入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业已比较发达。航海经验和资料的积累,以及航海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出现了着名的“波托兰海图”。这种海图上以表示海洋为主,海岸也表示得很详细,海域表示岛、礁、滩等地貌,还突出表示航海用的罗盘方位线。
航海图发展较快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航海探险使海洋的轮廓、岛屿分布逐渐明晰,16世纪初,航海图上开始用水深注记显示海底地貌,海域内容越来越丰富,形成了现代航海图的雏型。
1569年,墨卡托编成世界地图,首次使用了墨卡托投影,奠定了现代航海图的数学基础 。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是现代航海图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列强为寻找原料产地和市场,大肆推行殖民政策,航海业空前发展,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海道测量机构,纷纷测绘世界范围的航海图。航海图内容越来越详细,直至1921年国际海道测量局成立,标志着航海图测绘进入到现代化阶段。
我国航海图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自古海上运输就很发达。宋代已有简略的海图,如《海外诸域图》、《海外诸蕃地理图》,是我国历史上记载较早的海图。
明代是我国航海图测制的兴盛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航海图就是明代的《海道指南图》另外还有“山屿岛礁图”和《海运图》。据考证,《海运图》是用于当时经济发达的南方运粮到政治中心的北方。最着名的是《郑和航海图》,它是根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积累的经验和资料编制而成的。但这些图大多内容简略,无数学基础。
鸦片战争后,我国门户洞开,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海区测量,英国编制的航海图公开出售。
20世纪20年代我国成立了海道测量局,逐步取消了外国人的海图销售权,开展了航海图的测绘工作,但进展很慢,从1922~1949年的27年间,仅出版航海图100余幅。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了海道测量局。从此,航海图测绘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1957年,测图125幅。1958年开始进行全国海区航海图的测绘工作,到1966年,测深78万公里,编制出航海图900余幅。“文化大革命”中,航海图测绘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但1978年后,在测绘科研、人才培养、测量船和测绘仪器建设等方面发展很快,测绘技术、航海图品种和质量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航海图的测绘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贰’ 如何制作地理模型
将废旧物品去粗取精,使形成的教具力求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使用方便,性能可靠,教学实用,易于推广。此课我准备的材料是: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 水粉颜料。
五、采取一定的技术方法,制作改进 技术方法是通过手段将材料整合以达目的,是自制教具的保证。
1、实验方法简介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a.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d.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e.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f.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g.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a.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b.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2、活动素材
(1)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2)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
(3)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叁’ 地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1.找好材料:白乳胶,胶布(可有可无),报纸或不要的书本, 一个泡沫箱,纸皮,颜料,颜色笔,皱纸,在文具店买到的(可用纸巾代替) 2.把报纸捏成团,最好就捏结实点,不然到时会散开。然后如下图这样用白乳胶在泡沫箱底粘好,不过白乳胶比较慢干可以找东西放纸团上面压一压。直到粘满了泡沫箱的四分之三。
3.如图,用透明胶布粘绑住几个纸团,变成小山,现在比较丑,弄出来就不会了,用胶布粘绑的做出来的小山会更结实,我一些没用确实没有这么好,就是上完颜料后纸团会变松,崩开来,一些没有涂到颜料的地方就露出来了。蓝色的地方是用蓝色的皱纸贴上去的海,可以用海绵纸。
4.拿白色的皱纸铺到山上面,用颜料涂,让纸粘到上面,突出山的形状。
像这样
6.用纸皮画出沉积岩的示意图,最好用颜色笔涂上颜色,颜料不容易看,而且容易跟别的颜色混。
7.画好了沉积岩示意图就把他粘到火山的一边,如图,在山脚下洒一些沙子跟石头,用白乳胶粘住,泡沫箱周围可以用纸皮粘围住,比较好看一点。
这样就大功告成啦!我们学校举行地理模型大赛,我也是第一次弄,自己一个人弄的,祝我拿大奖吧,ojbk。默默地附上了模仿的原图
‘肆’ 海平面是什么
海平面上升
sea
level
rise
海平面上升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并且未来还要加速上升。但世界某一地区的实际海平面变化,还受到当地陆地垂直运动—缓慢的地壳升降和局部地面沉降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当地陆地升降值之和,即为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因而,研究某一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只有研究其相对海平面上升才有意义。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加强了的海洋动力因素向海滩推进,侵蚀海岸,从而变“桑田”为“沧海”;其次,海平面的上升会使风暴潮强度加剧,频次增多,不仅危及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而且还会使土地盐碱化。海平面随时都在上升化,海水内侵,造成农业减产,破坏生态环境。在中国,受海平面上升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伍’ 地理中风向怎么画
1、高空的风: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90度,平行于等压线;南半球向左偏转90度,平行于等压线。如图:
(5)如何绘制地理海平面扩展阅读:
风向的表示方法:
1、表示法: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向的测量单位,用方位来表示。
在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大屏幕上有符号表示:像个F的样子,其中“符尾”(向下的竖)表示风向;“符干”(右边的横)表示风力的大小,符干和风力是成正比的。
2、判断法:
(1)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判断。例如在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中甲地为高压中心、乙地为低压中心,根据风向定义,那么①地盛行西北风,②地盛行西南风。
(2)利用气旋和反气旋图判断。例如:
例如在右面的北半球气旋示意图中,在判断风向时,要注意在气旋的什么方位。一般在气旋南方则刮偏西风,在北方刮偏东风;在气旋西侧刮偏北风,在气旋东侧刮偏南风。
(3)利用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来判断。
(4)利用季风气候的特征来判断。
中国的冬季,主要刮偏北风;夏季,主要刮偏南风。南亚地区的冬季,刮东北风;夏季,刮西南风。
(5)利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来判断。
根据气候的特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刮西风,北半球刮西南风,南半球刮西北风。地中海气候冬季刮西风。
(6)高空中的风平行于等压线。
‘陆’ 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
在地质历史中,海平面发生了不同级别不同周期的变化,其岩石记录为重复性和旋回性。反映海平面变化的集中方法通常表现为海平面升降曲线。在这种曲线上,具有很多可供参考的信息,例如盆地演化、最大海进期与生油密集段或生油期、岩相、地层的叠加型式及几何形态、储油层预测等等。可见,编制海平面升降曲线和分析海平面变化是很重要的。
一、海平面变化曲线的编制方法
海平面变化曲线有多种编制方法,例如,地震剖面上超点转移法、Fischer图解-Milan-covitch变化周期法、可容纳空间分析法。
1.地震剖面上超点转移法
这种方法是在地震剖面上根据滨岸上或上超点向陆或向海方向转移幅度,来计算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相对下降的大小。沿着层序边界,滨岸上超点向陆的不断迁移反映了海平面持续相对上升的过程,滨岸上超点向海不断迁移反映了海平面持续相对下降的历程。另外,前积作用代表海平面相对下降,与滨岸上超点向海迁移相联系。顶超表示海平面静止不动,有两种表现型式,一是在最大海泛期的“停滞”。削截反射标志代表了快速的海平面相对下降。在这种方法中需要进行压实校正、差异沉降校正等,同时对于地层的缺失与削截还应进行一定恢复。
2.Fischer图解法
Fischer图解是Fischerz1964年在研究奥地利三叠纪环潮坪相Dashstein灰岩时首次提出的(据徐怀大,1995)。Fischer图解假定米级旋回具有平均周期,而上述研究区的碳酸盐岩米级旋回的累积厚度经过线性校正后作纵坐标,时间作为横坐标。Fischer用构造沉降脉动(而不是用海平面的变化)来解释米级旋回反映的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1987年Goldhammer等在研究意大利北部中三叠世碳酸盐台地的Milanco-vitchy旋回和高频海平面变化时,重新启用Fischer图解来解释海平面变化的级次。后来,Fischer图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Fischer图解适用于地层连续、高频旋回明显且假定各旋回周期恒定的条件下,在本区早奥陶世可以应用。
3.可容纳空间分析法
可容纳空间是指可供潜在沉积物堆积的空间,它包括剩余空间和新增空间。可容纳空间分析实际上在上超点法及Fischer图解法中均有涉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对应于地层特征,往往可容纳空间大时形成的沉积厚度小,但小旋回和韵律层多,相反可容纳空间小时形成的沉积厚度大但小旋回和韵律层少,这种规律具有一般性但也有特殊性。
可容纳空间通常与古水深有联系。在估算古水深时,重要位置是陆架坡折附近,其中有几个重要的界面需要注意,浪基面—约30m,风暴浪基面—200m左右,碳酸盐补偿面(CCD)一大于1000m。除了沉积学方法,还可以用生物地层学的方法估算海平面的古水深。在一个海平面变化周期中,计算最大海泛时间是最重要的,可容纳空间实质上等于上述时间的古水深减去构造沉降值(构造下沉取负值、上升取正值)。根据这种变化规律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这种方法精确的计算也需要构造沉降和压实校正。如果简单地利用古水深恢复可容纳空间,则应该加上沉积物厚度。在高频周期中沉积厚度很小时可以忽略不计。
在确定可容纳空间变化趋势之后,以时间为纵坐标,以海平面升降变化幅度为横坐标,可以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值得一提的是相对水深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相比,有时具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在相对水深持续下降或保持一定深度而沉积速率较高时,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呈现上升趋势。
二、鄂尔多斯盆地海平面变化曲线综合研究
1.时代确定及海平面曲线制作步骤
(1)引用Sarg等(1994)及Vail等(1992)的资料,按其提供的时代标于图中。
(2)在地层整合的部位,I型层序选用比高水位体系域新的点作为拐点,通常相当于盆底扇中部的时代。Ⅱ型层序边界处就是拐点。最大海泛下超面定于上升拐点处。在低水位体系域顶部确定首次海泛面。
(3)将上述各点连接起来,初步绘出海平面变化曲线。在缺少低水位体系域的地方,尚需人工弥补。
(4)利用估算的最大海泛面、最大下降和各体系域的确定升降幅度,一般选用靠近陆架坡折附近作为参考。同时也应该进行压实和构造沉降校正。
(5)将各点及升降幅度结合起来,绘制完整的海平面升降曲线。
2.鄂尔多斯盆地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对比
依据上述方法绘制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和奥陶纪海平面变化曲线(图4-3和图4-4)。
(1)寒武纪海平面升降在全区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绘制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分别参考了阿不切亥沟、苏必沟和王和剖面。其共同的特征是最大海侵期位于张夏期,另外在毛庄组层序1和2、徐庄组层序4、长山组层序9密集段沉积时均有明显的海平面上升,表现为密集段由颜色偏深的泥页岩组成,其也在层序对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后者据Sarg等,1994)比较,发现两者长周期变化非常相近,短周期中毛庄期、徐庄期、张夏期及长山期中的最大海泛时间与全球变化吻合程度相当高,不同点在于徐庄期和凤山期三级周期频率高,而张夏期和崮山期三级周期频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局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沉积速率、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局部构造运动的影响;二是缺乏可靠的绝对年龄值,三是有某种人为因素。
图4-3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对比
图4-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凤山期的3个短周期中海平面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长周期中海平面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区内当时水体浅而可容纳空间小,形成的可容纳空间很快被充填,但新可容纳空间又不断增长,故才有水体浅又连续不断沉积的局面,这样海底不断增高、海水不断上升,从而导致绝对海平面持续上升。
(2)奥陶纪海平面升降曲线及其对比:早奥陶世时,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降、沉积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加之碳酸盐岩生长率高,故高频层序发育,在东西部具可对比性。中奥陶世时,东缘为蒸发岩-碳酸盐台地,与华北海连通;西缘没入贺兰山坳拉槽,因而两地层序对比性比较差。鉴于西缘工作深入,且较长时期地处“陆架坡折”附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旋回性强,故选用桌子山拉什仲剖面作为编制海平面升降曲线的依据。
图4-4是区内奥陶纪海平面升降曲线,与Exxon公司(1992)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及Sarg等1994年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显示“可容纳空间包络”在早奥陶世不尽合拍,并且区内的三级周期频率高;中奥陶世二级旋回变化趋势相近,特别是与Arco公司曲线吻合良好,层序或层序组周期也基本吻合。
‘柒’ 中国海岸线怎么绘制,在海平面上升1米,2米,3米等等情况,有什么变化急急急啊
海岸线——多年平均大潮高潮时的水陆交界线。
人们通常认为,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更确切地说,它是海平面与陆地的交界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火山爆发、地震、潮汐和风浪的影响,使海水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中,海水面并不处在一个固定的平面位置上,而是不断升降着的。这种变化,又随着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而有明显的差别。以潮汐引起的海面升降为例,高潮面和低潮面与陆地交界线的平面位置,在山区陡岸处比较固定,在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变化可达几十米、几百米,而在某些平原地区,如我国苏北沿岸,则可相差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以平均海面时的水陆分界线作为海岸线。但是这条海岸线有一半时间被淹在水中,与人们把海岸线作为水陆分界线的概念不相符合。因此,专家们确定:以多年平均大潮高潮面时的水陆交界线作为海岸线。这样,海岸线以上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只有在偶然风暴或特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捌’ (一)海平面升降曲线编制方法的一般讨论
1.测量海平面方法
Posamentier等(1992)[3]、Van Wagoner等(1990)[4]和Sarg(1988)[5]就海平面相对变化对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层序格架影响进行了定性探讨。由于勘探工作的要求,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已从地层数据库转入到确定三级海平面变化发生时间和影响等方面来。可是对估计这些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因此,编制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由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不能直接度量,地质学家被迫利用各种方法,来间接度量海平面变化幅度。
当地质学家利用测高曲线和古地理图件表示海相沉积物跨过大陆上超的地区时,他们假定测高曲线的构造样式与过去是一样的,或者是编制一个他们自己的假定曲线,这条曲线有助于解开地层史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但是不能提供海平面变动规模的量值。
Hardenbol等人(1981)[6]认为沉积加积曲线也不是确定全球海平面事件规模的一种精确方法。沉积加积的量值也受压实作用、地壳沉降速率和幅度,以及重要的冲积平原上超程度的影响,所有这些变量都难以精确确定。例如,常用的压实算法,是根据埋藏过程中流体均匀逃逸和流体压力总是与被压实的沉积剖面维护平衡等假定(Guidish等,1984)[7],根据沉积加积的叠置沉降曲线度量海平面高频变化的企图失败了,因为地壳不可能明显地反映这么小的海平面事件。在海平面升降史分析中,氧碳同位素的使用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海水中的氧碳同位素比值,只是部分地受大洋体积的控制,即使碳氧同位素比值与海水体积的关系能够成立,也无法确定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大小,因为除了方向和最一般的幅度之外,人们也无法精确地模拟地壳因大洋体积的变化所产生的挠曲。对于通过数字和图形模拟确定变量的企图,也同样令人失望,因为对于特定的输入变量显然缺少唯一解释(Christopher G.St等人,1991)。所有这些方法都要求对许多无法度量的变量的大小作出基本假定,这些方法中的那些精彩和富于想象力的概念,依然没有得到确切证据的支持。
2.海平面升降曲线的编制方法探讨
在地质记录中,海平面变化是由地层层序来记录并体现的,只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地质记录进行解译,获得海平面变化的地层记录信息,达到对海平面曲线的编制目的。目前,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建立方法,可归纳为7种:
(1)具有指相意义的特殊沉积物,以及沉积体系域中的沉积相组合,沉积环境标志;
(2)生物带组合关系与生物谱系法;
(3)碳氧同位素信息模型法;
(4)海岸上超曲线表示海平面变化趋势(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解译);
(5)Fischer图解法;
(6)多因素海平面升降曲线绘制;
(7)有效可容空间定量标定计算的数学模型法。
这7种方法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对沉积体系域法、生物谱系法及海岸上超法研究较多,也是较常用的方法。但所有这些方法仅能解释某个地区或某个点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幅度和方向,是视上升或者视下降,还不能建立地区性的海平面变化的绝对值和海岸上超的幅度,更不能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对比。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以层序代表海水基准面的浮动史,建立与全球可对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
建立海平面变化绝对值曲线有3个步骤:一是各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视上升或视下降,在前述7种方法中均可单独编绘;二是进行构造沉降校正,沉积物去压实校正等;三是建立区域性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在绘制时选择Haq曲线作为对比的基点。最后建立海平面变化绝对值曲线。除此还有重要的前题条件就是沉积物的堆积速率稳定。
二叠纪至中三叠世上扬子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演化为成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物供给速率稳定,沉积速率变化不大,因而具备编绘上扬子西缘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条件。
综合前人绘制方法,笔者等提出了有效容纳空间定量标定计算的数学模型,通过校正构造沉降和古水深等,从而求得上扬子西缘海平面升降的绝对值。这种海平面变化曲线才具有绝对海平面变化的含义,才可以达到与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对比的目的。在海平面曲线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地学界专家参考和商榷。
‘玖’ 那个,地理小制作怎么做简单的,还有不要是日晷,谢谢!高分啊~~
器材:深水槽、1升水、记号笔、硬纸板、干净的厚塑料薄膜、做模型用的粘土、一张无线条的白纸、米尺。
步骤:(1)剪一张与水槽底部大小相适应的纸板;(2)在纸板上,把粘土塑成一座山的模型;(3)把模型置于水槽内,往水槽中倒一厘米深的染色水代表海平面;(4)在容器上蒙上一张干净的硬塑料薄膜;(5)在薄膜上勾画出水槽的轮廓,垂直俯视水槽,勾画出模型周围水的轮廓,然后移走水槽上的薄膜;(6)往水槽中再加一厘米的水,使水深达2厘米,再次蒙上薄膜,画下水位。多次重复第6步,直到下次加水将完全淹没模型为止;(7)取下薄膜,在白纸上临摹出塑料勃膜上的轮廓。
分析与结论:(1)根据你画的地形图,怎样知道模型的什么地方是陡坡,什么地方是缓坡?(2)怎样知道地图上哪一点是最高点?(3)在地图上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小溪?解释说明。(4)仔细思考:比较地图和粘土模型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如何改进你的地图使之成为地形模型?
进一步探索:找一张含有山川、峡谷、河谷和海岸线等地面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研究地图上的等高线,画一张你想象的地面形态的草图;然后,用粘土、硬纸板按比例建一个模型。与草图相比,你的模型怎样?
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在讲述地理知识的时候,密切联系实际动手做实验,深入浅出,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知识难点,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如“怎样画地形图”,学生一般很难明白同一平面不同等高线对不同高度的表达。通过实验,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地形图。同时,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