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学中如何启发式提问

地理教学中如何启发式提问

发布时间:2023-02-09 06:59:45

⑴ 浅谈怎样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地理教育质量,必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即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二、教学氛围愉悦化
地理学科属于小学科,学校及学生往往重视不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愉快、喜悦、合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一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三、教学起点问题化
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办法有(1)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何: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2)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瘾怎样形成的”中的原理,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绘制大气环流图,某结果肯定大相径庭。(3)知因求果与知果索因。例如:若地轴倾角为8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四、教学内容图像化
读图能力、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一起构成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基于此,历届高考地理命题均高度重视地理图像的考查,大量使用图像业已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显着特色。然而,考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往往又是最差的,关键在于考生没有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特征及相应的判读方法,不会按试题要求从图表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怎样充分有效地发挥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们认为:
第一,要认真研究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问题。要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在深人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洁化。具体作法有:①让图“开口说话”,应特别注意教材的重要图像的分析。如“气候类型分布图”、“洋流分布图”、“板块分布图”等。②化繁图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③变文字为图像。例如,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展示。还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小鱼的哀求”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科学化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般地,地理新授课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以激发、强化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完成新授课教学任务。第二阶段,采用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建立、扩展与优化认知结构为目的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理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在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后,利用最后约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遗忘程度。
地理复习课成败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地理规律、原理知识的整理、归纳是否到位。例如,锋面气旋图的判读,可从气压类型、锋面位置、气流方向、气流性质、锋面类型、天气状况等方面进行概括。二是能力训练是否落到了实处,包括审题能力、思维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不管是平时训练,或者是月考试题,教师均应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科学选题和命题。’试卷讲评课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错误原因的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增强针对性,同时应注意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迁移,通过一道题会做一类题,这是避免“题海战术”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认真去准备一节课时,我们发现它是精彩的,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使每一节课都优秀,那就离不开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

教学形式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地理课教学中,怎样怎样才能打破各种局限,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增强呢?新教材、新课程,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备课要认真充分。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做到因人施教。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却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教材重组、对知识有所迁移,切忌一个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复制”,一个班又一个班“放映”。例如在“黄河”一课的备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的步骤,而是将教学内容有浅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三、黄河灾难几多许;四、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县长等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上好每一节课是确保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只有学生对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理解、吸收,从而实现认知意义的建构。例如,七年级下册“中东”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提前两周请学生收集有关中东的石油、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古巴比伦的衰败等一系列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中东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居民与宗教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通过讨论,学生们对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重要的地理位置、匮乏的水资源以及民族宗教冲突自然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采用启发、发现、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有关印度的工业分布的教学时,笔者就采用了比较法、探究法,让学生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分析有关信息,主动探究,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见解并加以验证,主动完成意义建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让学生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们分小组展开讨论: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有哪些?印度的工业布局与日本有什么差异?为什么?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让他们在图中标出工业中心、工业部门,然后互相质疑,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完成正确答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协商、讨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被整个班级学生共享,从而使构建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在教学过程,要使课堂成为“群言堂”,只有在师生的交流中,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

⑵ 如何在地理课堂有效提问

提问是地理dili.chazidian.com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和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受到启发,领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既是“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又是“由学生作出回答,进而得到教师的相应评价,以促进学生思考进步”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课堂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性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以便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规律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与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自主建构、能力得以提升、智力获得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问的好不好,问的巧不巧,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有效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有效课堂提问要明确与具体
课堂有效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与求知的广度与深度,如果问题提得含糊笼统,就会使学生难于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影响教学的进行。故提问时要紧扣教材,要把握好“明确、具体”的原则,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要点,把握探寻人地关系的度。
如在 “法国”一节教学时,针对法国领土的组成可先提问:法国领土是由几部分组成,其位置关系如何;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地图引导学生自主读图,再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法国的领土由欧洲西部大陆部分和科西嘉岛组成,科西嘉岛在大陆部分南边的地中海上”;其次,可再提出:对比法国与英国、德国的面积大小,可得出法国是欧洲西部面积第几大国;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得出“法国是欧洲西部面积第一大国”的结论,加深对于法国领土的认知。甚至,教师可以利用直接的提示,来通过“法国轮廓有什么特点”、“法国领土的四至”等问题来深化学生对于法国领土的认识。
在地理课堂上,问题提得越明确,越具体,教学流程进行得也越流畅。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学习信心,也为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课堂提问要适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问题提得太简单,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对、不对”之类的答案,就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反而会产生随声附和,不动脑筋的不好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如问题提得太难,过于超越学生学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基础,当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即:提出的问题既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提问——思考——回答——鼓励”的模式下,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当然,根据不同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对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垫性设问。设计语言要既具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答案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
如讲“南极”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景观图片“南极冰原与企鹅 ”提问学生:请说出图中的动物是什么,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图中的动物是南极的象征——企鹅,图片反映的是南极大陆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自然景观。接着进行简单的“跳跃式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矿产——煤是由什么形成的。学生可以很快回答:古代的大片森林。教师再进一步联系“南极”进行提问:大家想一想,南极大陆目前的自然条件能否形成大片的森林。学生自然回答:南极大陆现在被冰雪覆盖,气候寒冷,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南极大陆煤碳资源分布图”提出新的疑问: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又证明什么情况呢?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几种可能性?教师经过层层诱导,一直以容易思考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大问题”。对这个新的疑问,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感兴趣,有同学说: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南极大陆过去曾经有过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有同学站起来说:从南极大陆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来分析,它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可以灵活采用“启发式提问”,促使学生思考。“那么,这大量的煤炭资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学们还记得在七年级第一册《海陆变迁》一节中,我们已经学过,世界上的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陆地不断漂移的结果。”于是,学生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南极大陆也有可能曾经位于温暖的地区,现在的煤正是由那个时期的森林资源形成的。
纵观这样的查字典地理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张弛得体,疏密有致,起伏节奏有个合理的安排。师生交流互动,配合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有效课堂提问要学会“用心倾听”
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答案。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用心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引导。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用心倾听,要求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这其中最关键的策略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乐于倾听学生的见解。
四、有效课堂提问应关注三时段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提问的时间,可分为课前提问,课间提问,课后提问三类。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组成,“课前提问和课间提问”这两种提问形式,也有一些应当注意的事项。
1、课前提问应起到承前启后,导入新课的作用。
课前提问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起到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的作用。课前提问应注意如下几点:1)突出重点。设计的问题,应是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知识。 2)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有些知识不可能避免的需要记忆,但需要教师引导记忆方法。3)承前启后,导入新课。设计的提问,在复习完旧知识后,应让其自然地转移到新知识上来,这样就要求最后一个提问设计的巧妙,让它起到承前启后,导入新课的作用。
2、课间提问应起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作用。
课间提问目的在于放慢一下学习过程,让学生进行消化吸收,并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起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作用。课间提问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设计这类提问要注意学生于有的知识水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所提问题与已有知识有内在联系,又不能从自己的记忆信息中直接取出答案,需要一番苦心思索才能发现隐蔽着的结论。当他经过思索得出正确答案时,会兴奋、激动,感到老师教的知识有用,进而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萌生好好听下去的激情。2)问题应是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不能简单的重复。如讲完法国后问“法国的首都是什么?首都的职能又是什么?学习念念课本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意思,反而浪费时间。如果设计从下面的形式,效果会好些:法国首都巴黎为什么被称为艺术之都?学生需要真正理解艺术之都,细心阅读地图,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对刚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把知识进行了深化、延伸,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感受到了学习后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掌握好“明确、具体”的提问原则,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以“用心倾听”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够在一堂地理课中,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⑶ 简要论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哪几个方面来完善教学过程,答案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运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①。因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等。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讲授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
1.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和分布时运用讲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中各种现象、景观的描述,区域地理教学中有关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资源分布、生产分布的描述,各地风土人情、城乡景色、地理探险的叙述等,常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描述水循环的复杂过程时,这样讲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踪水质点作一次循环旅行,那将是极其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质点,曾经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随小河水进入滔滔长江,汇入东海,来到太平洋,在广袤的大洋上游荡……在灼热的阳光下,它又从洋面蒸发到空中,开始周游世界——也许它出现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亚的沼泽里,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鲁番的坎儿井里,南极洲的冰原上;也许它又从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叶里、纺缍树的躯干中、仙人掌的茎球中;或许它又摇身一变,成了骏马身上的汗珠、巨鲸喷射的水柱、鳄鱼流出的眼泪、草履虫体中的细胞液。你也可以想象它正在为人类作出贡献——流淌在水乡泽国的稻田上,沸腾在发电厂的锅炉里,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缓缓滴入病人的体内……通过这次漫游世界的追踪旅行,你完全可以体会到,地球表层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有水的踪迹,并且它们是处在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之中的①。”
教师在运用讲述法时,除了要注意讲述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语言的口语化,讲求语调的抑扬顿挫,讲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亲切。并且可以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结合直观的方法,边指地图边讲述,或边绘黑板略图和示意图边讲述;结合谈话法,用讲述作为引言,然后提出问题,或者边讲述、边提问题,等等。
2.讲解法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方法。讲解法和讲述法的不同在于:讲述法以叙述、描述为主,而讲解法以论述、阐述为主。教师一般在说明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相互联系,或阐述地理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解释和推导天文、气氛、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时,常运用讲解法。例如,地球的运动、风带气压带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循环的原理、板块运动机制、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工农业生产配置、人口迁移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内容,都可以运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人口自然增长率”时,这样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国或地区,年净增人数与总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假如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一年内平均1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8人,净增12人,那末这个国家或地区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
教师在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①语言要条理分明、措词准确。讲解时运用的语言要有严格的科学性,措词要准确、精练,说理要有逻辑性、结构严谨。例如,讲解“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时,首先应指出它的“连续性”——即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包括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都有水的存在,即使没有液态水,还会有气态水或固态水;然后再指出它的“不规则性”——即地球表面水圈的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后归结它是一个“圈层”,并且这个圈层里的水是一个整体,永远和不断地处于循环运动之中。②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讲解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即使对高中年级学生,也应避免深奥、繁复的讲解。例如,对于东亚季风的成因,就可以围绕“海陆热力差异”这一主要成因,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如从水和砂受热、增温、散热、降温速度快慢的差异(或以游泳池池水和池边中午与夜晚的温差),引入陆地和海洋的冬、夏季节的温差,再进一步从热容量、气压梯度等概念分析,从而得出关于季风形成的正确结论。③要正确地运用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比较法、分析综合法,以及其他逻辑思维方法。例如,讲解关于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就不仅要从岩层的形态(背斜是褶皱向上拱曲部分,向斜是褶皱向下拗曲部分),而且要从岩层的新老排列顺序、地表形态等方面入手,运用比较法讲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④要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运用讲解法时要充分地运用地图及各种地理图表,尤其是采用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各种示意图帮助讲解。例如,讲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副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之间的联系时,运用如下页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连环图”,就可起到很好的讲解效果。

3.讲读法讲读法是将讲述、讲解和朗读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朗读的运用虽不及语文和外语学科普遍,但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段落时常有运用。尤其在中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采用朗读的机会更多一些。从教学内容来看,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运用讲读法。一种是在教学课本中课文的重点段落时,采用讲读法,目的在于重视课本中原文的涵义。教学时教师经常是边朗读、边解释,或边朗读、边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来,或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讲清有关新、老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要求学生能把重点句子熟读、背记。例如,对于很多自然地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人文地理教学中有关工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布局的类型等内容,都可以采用讲读法。另一种是讲授课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读性很强的内容时,采用讲读法。例如,有关喀斯特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长江三峡雄伟景象的描写,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写等,都可以采用讲读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运用讲读法的形式,除了由教师本人讲读以外,也可以请某位普通话标准、朗读技巧好的学生站起来朗读,在小学或中学低年级还可以分组或组织全班齐声朗读。运用讲读法时,朗读的材料不一定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自己平时收集的一些含有地理内容的诗词、民歌、民谣、解说词、散文、游记、传记、小说、故事、名言、名句等等,都可以用来朗读。
以上三种讲授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地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其次,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无论在课堂或在室外、野外都可运用,并能够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条件、教学对象任意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生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第三,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第四,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校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授法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教师讲授的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它既不能采取手对手的交接那样简单的方式来传递,也不能采取脑对脑的直接灌注的方式进行”①。学生接收了教师语言信号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时并不完全统一,教师的讲授化为学生的认识,两者并不完全是等量的②。其次,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从认识、理解到应用,还需一次“飞跃”。第三,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
所以,由于讲授法的上述局限性,无论是讲述法、讲解法还是讲读法,都必须和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在中学界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谈话法已愈来愈多,不仅在复习巩固旧知识、检查知识掌握程度时普遍采用谈话法,而且在传授新知识时也较多地采用谈话法。谈话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问答式谈话法,另一种是启发式谈话法。问答式谈话法一般在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是否遗忘时运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比较简单。例如,在学过“世界的海洋”以后提问学生,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种;学过“大气垂直分层”以后提问学生,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哪五个圈层等。启发式谈话法则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创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或者把较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或一些小问题,然后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陆地水的内容时,这样运用启发式谈话法:首先告诉学生,非洲中部有一个乍得湖,它是个内陆湖泊;接着将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导学生观察乍得湖的位置示意图;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内陆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却是一个淡水湖,并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积相差将近一倍,请根据该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补给特点分析原因。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该湖泊的纬度位置、所处风带气压带、注入水系流域的状况等等,一步一步寻找正确答案,从而起到了联系多种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启发式谈话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递进式、分解式、迂回式、反问式、悬念式、比较式、串联式、扩展式等等①。
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要针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问题。提问时要面向全班,让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指定对象应顾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②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根据学生答问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③拟定问题的深浅度要适当。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模糊、空泛;问题的范围大小和难易度都要适中;问题要避免带暗示性,以免学生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猜测;重点的、主要的问题地理性要强,切忌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有关的问题应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谈话法与讲授法相比,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特点。首先,谈话法与讲授法一样,具有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和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其次,由于谈话法相对讲授法来说需要学生更多、更直接地参与,因而只要教师平时注意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地理术语的应用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作用。第三,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启发式谈话对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第四,谈话法能迅速地、直接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第五,讲授法有“过长时间单纯地讲述、讲解不易维持学生注意”的缺点,而谈话法由于师生共同参与,有问有答,因而相对地弥补了讲授法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谈话法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场合都适合运用谈话法,虽然讲授新课、复习旧课都可运用谈话法,但有些难度很高需要完全由教师讲解,或者情节生动、文字精彩需要由教师讲述、讲读的教学内容,就不需要或不适合采用谈话法。其次,谈话法相对于讲授法来说教学时间一般要长一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多地采用谈话法,有时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第三,对于初次走上讲台的实习教师或新教师来说,运用谈话法有一定的难度,他们虽然在备课时也能设计好提问的方案,但上课时往往只会按“既定方针”办,不能灵活掌握谈话的进程,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缺乏应变能力。当然,要想自如地运用谈话法,掌握好提问的“时机”、“火候”和“分寸”,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尤其达到谈话技巧的“炉火纯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谈话法的运用确实是一种“艺术”。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课本和有关参考书(包括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古代的教育实践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验。如“俯而读,仰而思”、“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都是关于如何读书的至理名言。尤其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左图右书”的读书方法,至今已演化成为地理教学中的课本和地图册相结合的读书法,为广大地理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所普遍采用。
指导学生阅读地理课本时,应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本内容,并能带着问题听讲。②能根据课本回答有关问题,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举一反三。③能掌握课本中地理知识内容的框架、结构,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④能比较课本内容与教师讲授内容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⑤能将不同章节中同类的地理知识作比较和联想。⑥能把课本内容和地图册上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附着”在地图的“骨架”上。
供学生用的地理参考书籍种类较多,其中既有适合学习和复习用的地理词典、地理基础知识手册、地理学习指导书、地理复习参考书等,也有增进地理科学知识、激发兴趣爱好的地理科普读物、地理专着等。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书籍、报刊、杂志时,应要求学生:做好批注和辑录;写好读书提纲、概要和心得;将有关地理知识同课本上相应的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
读书指导法的运用,可以穿插、渗透在平时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在课堂上相对集中一段时间作专门辅导,或者利用课外时间,作读书指导讲座、组织读书小组等等。
(四)板书、笔记法
板书、笔记法是教师出示教学提纲、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记录讲授进程、教学要点的一种书面语言运用方法。如果说讲授法和谈话法主要是运用言语(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话,那末读书指导法和板书、笔记法则主要是运用文字(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虽然板书和笔记在地理教学中有时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板书可以展示教师讲授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可以提示教学要点、显示教学进程、突出教学重点,并为学生笔记提纲作出示范。笔记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极有帮助,它能起到理清思路、维持注意力、把握重点、利于比较、方便复习等作用。
板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边讲边写的零星板书,另一种是显示教学提纲的主板书。零星板书主要用来书写地名、数据、重要的地理概念等,一般随着教学进程的继续,需及时地擦去。写零星板书时,对于地名、地理术语,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后自己写时不要写错别字;对于要求学生记住的地理数据,要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来,或在课本上注出来。主板书的种类很多,经常采用的主要有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等几种。编写主板书要注意:①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与课本中课文的标题、段落密切配合。②板书的文字要简练、准确、规范;要注意同级标题之间的并列关系和大小标题之间的包容关系;字迹要清楚、端正,避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字。③板书的版面要部位恰当、布局合理美观;板书的篇幅应适当,留出一定的空位供悬挂挂图或写零星板书之用。④纲目式板书的层次要适度,标题一般以2~3级为宜,切忌第3级标题下再列“1)、2)、3)”“A、B、C”“甲、乙、丙”,以免让学生感到层次繁复,抓不住要领。
出示板书的形式有多种,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灵活的形式是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随着教学进程边讲边写。篇幅较长、来不及边讲边写的主板书,也可于上课前写在小黑板或白纸上,上课时用遮幅的办法,逐段显示。近年来有些教师将板书写在空白投影片上,用投影仪映出,效果很好。出示板书更先进的手段是采用电脑在屏幕上显示。
笔记主要指学生上课时的随堂记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重点是掌握笔记内容的详与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笔记主要是随着上课的进程,抄录教师的板书提纲。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抄录板书提纲外,还可笔录教师口述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要点、主要事实材料和结论。笔记过于简略,往往作用不大;而笔记过于详细,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讲和思考。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直观是“领会的开端环节”①,地理学科的直观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具特殊意义,这是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①所决定的。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由于条件限制,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如地下、高空或发生在久远地质年代、历史年代的地理事象,教师较难或不可能都让学生进行直接观察和感知。所以,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必须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合理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很多存在或发生于较远、甚至遥远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大都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例如对于遥远的南极大陆、高寒的珠穆朗玛峰、炎热干燥的撒哈拉大沙漠、深邃的马里亚纳海沟……一般人都不可能亲临观察,所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进而掌握和理解有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还须依赖直观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演示,主要有地理挂图、图片、照片、卫片的演示;地理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影的演示;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理实验的演示,等等(地图的演示已归类在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中)。这些直观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能体现地理事物的景观和分布特点;有的具有立体感和动感,画面多、容量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的能再现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无论哪一种演示,都必须和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注意各种方法的穿插和渗透。②演示的时间要及时,根据教学进程在适当的时候展示,并及时撤下,以免学生提前或迟迟地沉湎于演示中非关联内容的细枝末节。③演示的内容一般要选择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以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迎刃而解;演示内容的地理性要强,避免演示的重点内容过多的是其他学科的内容。④演示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或无关的问题上去;演示的方式要有多种,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演示对象,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洞察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⑤演示各种教具或实验,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要注意适量,除了专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或实验演示课以外,一般每堂课的演示不宜过多;此外,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练习也要密切配合。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组织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场所,通过对自然、人文地理事象的直接观察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地理教学参观的内容很多,如对山川湖海、名胜古迹、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工厂、矿山、商场、港口、道路、农场、乡村等等各种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的观察、参观。参观法以大自然、人类社会为活教材,能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扩大学生的视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感知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
参观法同依靠测量工具或手段培养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野外实习训练(归属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还不尽相同,其主要的方式是观察和记录。采用参观法时,首先要订出参观的计划和步骤,明确参观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收集必要的参考资料。在参观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尽量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观察对象,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作好参观的记录;参观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好参观报告或总结,也可通过讨论、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以及验证、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作用。
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地球仪、剖面图、示意图等以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演示法展示地理事物外部形象的直观教具不同,地图是以一系列惯用的象征符号来表征地理事物的,它能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特点,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同语文学科运用词典,生物学科运用显微镜,物理、化学学科运用实验一样,地理学科运用地图是其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方法。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地图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地图或者其他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必须结合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并且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配合,做到符号认知和直接感知相结合,图象信息和语言文字相结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⑷ 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

1.设置趣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故事、笑话、音乐、小品等形式,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真实经历的启发。通过给学生讲故事,教育学生做人。

5.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实现。教师应当在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进行诱导启发,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

⑸ 地理教师应该怎样“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以及说课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
广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说课的内容包括:1、说教材;2、说教学方法;3、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分析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不同的模块,
⒈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地理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单元、章节、课时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教学中要联系以前的旧知,以便以旧引新,促进迁移。还要考虑以后要学的内容,以便早作孕伏减小坡度。教师不仅要掌握本节课的教材,还要掌握本单元、本册乃至全部教材的内容。例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⑴移民国家;⑵农业地区专业化;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⑷资源消耗大国。根据实际情况共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要讲的第三课时,也就是⑶和⑷部分的内容。2、教材地位和作用。美国是西半球经济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和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是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本节课是在同学们了解美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它的工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工业区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对同学了解全球人地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⒉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要定得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二)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三)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澳大利亚存在古老动物的原因
②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及其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多渠道收集有关资料,归纳总结有关地理特征,促进学生从文字资料的感悟中培养地理想象能力与形象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逐步认识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这一点也很重要,是说课教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地理教师说课评价标准中占有较高的分值。
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知识系统中,有些内容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对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水平来准确地确定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巧妙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
由于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课标要求,要根据所说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说课者要将这些内容,即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述说清楚、具体。

⑹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授课时间缩短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地理素质的公民?我认为应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一、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学生“想学”许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不学问题不大,临近考试“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过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序言课,告诉学生: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地理与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地理有利于学生各学科基本能力的提升。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汶川的大地震、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环境保护以及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同学们揭开地理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商业活动、旅游业、农业甚至从政,扎实的地理功底对这些职业都有莫大的帮助。比如农业种植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生产;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客货流)等;商业活动要讲求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们将来就业提供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⑺ 怎样在地理课中设问和提问

思维开始于疑问,问题启迪思维。设问和提问能够把学习目标转化为生动具体的问题,提示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地理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解决地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在地理课中恰当地设问和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怎样设计问题

1.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构建教学的结构框架

设置悬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对形成知识的结构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问题,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应用问题,实现学生的认知迁移”为主线展开的。可见,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骨架。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设置悬念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设计的问题还要体现地理知识结构,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衔接,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完高中地理“大气的热状况”内容后,通过设计以下问题来总结全文和设置悬念:大气的热量最根本来源是什么?它怎样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具体过程如何?以上主要学习了太阳辐射经转化最终保存在大气层中,由于各地区间近地面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大气还会运动,那么大气究竟怎样运动?某一地区,整个对流层大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这就是后面第三节要学的内容。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理清了第二节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重点突出,环环相扣,还留有一定思考余地,让学生觉得有学头,有想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要有启发性

设问和提问是为了创设学习情境。所谓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当学生感到学习任务和他已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的距离或者空缺时,就会形成一定的矛盾,挑起学生认知冲突,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填补空缺,平息冲突的学习愿望,形成学习期待。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两问题:

(1)为什么1998年法兰西世界杯时,当地下午或傍晚的足球赛在我们这里却是深夜或凌晨?

(2)小说《八十天环球旅行》中的爵士他明明花了八十天零五分钟的时间,打赌却赢了?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设问和提问10等内容。

⑻ 如何使课堂教学提问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首先要优化思维程序,循序渐进,使提问具有启发性。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展开的,所以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缺少启发性的问题是蹩脚的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思考问题是往往不全面或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把握住要点和重点。如果老师能不断追问,质疑,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并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在这里有序的启发,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第二是提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注意力涣散是,提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循善诱,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三是提问要有预见性。每一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根据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出紧紧围绕主题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一主题上展开。在教学中,如果提出较空泛,发散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引入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第四是提问要有大众性。提问能引起思维共鸣,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样,有利于师生对话交流,有利于使课堂教学交际化。 第五是提问要有价值。老师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提问的问题缺乏实用价值。我们在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与所学内容毫不相干,不能引起思维共鸣,只是想填补课堂时间。 第七是提问要具有创造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综合性强。课堂提问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提问,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八是提问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老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学生思考问题不透彻,达不到教学效果,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所学的知识深深植入脑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第九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能停留在“对”,“错”,“太棒了”,“好极了”等几句简单的评价。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回答对的要及时予充分的以肯定。回答的不对,老师可以和学生及时探讨,并在探讨中,发现学生好的点点滴滴,肯定他们好的一面。学生哪怕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该尊重鼓励和耐心诱导。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提问不只是老师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让提问、回答、评价充满教学的整个过程,产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阅读全文

与地理教学中如何启发式提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