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一地理重难点是什么

高一地理重难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9 19:33:29

⑴ 高一地理学习时要注意哪些要点

高一地理复习的四大要点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代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代地理的综合情况?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高一怎样学好地理

1.信心是成功的保证

地理学科是集自然学科和人代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虽然难度较大但只要勇敢面对,你一定会学好地理的.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显微镜""望远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变式地图)在地理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平时,如果你在百忙中抽出那么"一点"时间多看地图,多记地图,多画地图,尤其注意对各种变式地图的掌握,那么要想学不好地理也已经很难啦!

3.理想的起点在于课堂

课堂永远是地理学习的主战场.要注意老师归纳总结的原理,规律.并记清每章,每节课的重点,搞清难点.并及时记录书本上没有的内容.那么你的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练习是检验课堂效率的试金石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检验.地理学科也同样如此.平时要加强基础知识题(即课本上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阐述题)的练习.练习不仅要及时同时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加强联系生活实际.倘如此,你的地理成绩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⑵ 高一地理重点难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着。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着,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着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麻烦采纳,谢谢!

⑶ 高一的地理好学吗重要吗

高一的地理知识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等一些概括性的东西,学起来比较容易,高一的时候,所有的学科都是要记入总成绩的,所以地理还是比较重要的

⑷ 我是理科生,高中地理应该重点学哪些

你是理科生,只针对会考的话,那么高一的知识就是重点,高一地理主要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第一册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一二章,但是要求掌握的第三单元的海洋的运动那节,特别是世界洋流图很重要,要记清楚名称及位置,还有就是地壳的运动那节,那个板块的交界是消亡还是生长要背下来;下册背的东西就比较多了,主要还是讲了农业与工业两大板块,你要记住各自的区位条件,会分析。
如果你是要选地理这门课上的话,那么最重要的有三大板块,人文、自然、区域,区域地理知识多,而且很活,考法多,记忆的也多,很多人就是区域地理不好,但是如果你找到了窍门,会觉得很好学的。
如果要叫我们说什么具体的重点确实很难,我们现在定义的重点就是考到知识,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某些参考。

⑸ 高中地理考试重难点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哪些重要内容呢?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高中地理考试重难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地理考试重难点: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高中地理考试重难点:天气与气候

1.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冷暖气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团空气)的交界面。按照锋面移动方向不同,锋面分为冷锋(冷气团势力强)、暖锋(暖气团势力强)、准静止锋。无论是何种锋,其降水云系总是处于锋线的冷空气一侧。

锋面过境天气变化是考查的重点:

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湿度较大,天气晴朗;过境时,多阴雨大风天气,降水速度快,降水范围小;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减小,天气转晴。(我国冬春季节的寒潮和夏秋季节的暴雨多是由冷锋造成的)

暖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湿度较小,天气晴朗;过境时,多阴雨连绵的天气,降水时间较长,降水范围较广。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减小,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由于锋面处于基本静止状态,在锋面控制区,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性降水,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如: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天气,容易引发长江流域的涝灾)

低压(气旋),是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天气系统,由于中心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强烈,形成低压中心,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表现为四周的气流向中心聚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呈现逆时针旋转向中心辐合,南半球呈现顺时针旋转向中心辐合;由于气流上升运动强烈,再加上气流水平旋转的半径越来越小,所以在强气旋控制下,多出现狂风暴雨天气。

台风(飓风)就是一种强气旋:

高压(反气旋),一般是由于中心气温较低导致的气流强烈的下沉运动,形成高压中心,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呈现顺时针向外围辐散,南半球呈现逆时针向外围辐散;由于气流下沉运动强烈,再加上气流水平旋转的半径越来越大,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多是风和日丽的天气。

锋面气旋:是在气旋的低压槽中存在锋面系统,其形成原因是从一条准静止锋发展起来的,一般一个锋面气旋中都存在一条冷锋和一条暖锋。此处考查的内容主要有气温高低的比较、气压高地的比较、风速大小的比较,以及降水位置的判断等,其判断方法和冷暖锋一致。

高中地理考试重难点:大洋洲、南极洲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烈风、暴雪和酷寒的极地气候。

2、大洋洲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3、澳大利亚东、中、西部的地形特点是: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北艾尔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4、动物独特性和古老性的原因是:

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5、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6、 澳大利亚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着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7、 南极洲气候极其寒冷的原因是:

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

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

④洋流――南纬400――60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9、南极洲主要资源: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10、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哪个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个最长?

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黄河站要长,因为,黄河站的纬度位置比中山站纬度位置要高,在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又因为夏半年,地球绕日公转速度慢,所需的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圈以内极昼的时间也长。

⑹ 高中地理最难的部分 如何学习高中地理

地理其实是偏理科的,但是文科生学好也不难。我是文科生,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门课。我学习得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看地图,我可以闭着眼睛不世界地图画出来,还有要了解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气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记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难学的,给你一点资料把。地球运动和日照图专题一、知识结构:二、考点梳理(一)自转运动: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2)产生地方时差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E、算时区:经度数/150(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和零时经线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730E——1350E)(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二)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计算公式推导略: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分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秋分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冬至日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二分日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4)引起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传统四季:四立划分(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4.*补充(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2)物体的影子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4)太阳升落方向: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三、重难点剖析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二、考点解析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4.日期、节气(季节)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8.日出、日落(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11.计算区时、地方时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12.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北京时间为月日时。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例3.读图3回答1—4题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A.19日19时B.20日5时C.19日21时D.20日21时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A.2070千米B.2270千米C.2570千米D.2670千米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A.白昼时间长B.自转速度慢C.自转周期长D.正午太阳高度大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A.湄公河B.莱茵河C.亚马孙河D.赞比西河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答案】1.C2.B3.D4.A四、命题意向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年份及试题考察内容题型分值2006北京文综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选择题4天津文综日出日落方位8全国卷(2)昼夜长短12重庆文综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42005北京文综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选择题4天津文综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122004全国文综昼夜长短及变化选择题4北京春季文综地球公转速度4天津文综昼夜长短及变化122、规律总结:(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你们现在应该用的上的

⑺ 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单元重难点归纳!急求满意即采肯定好评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l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l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l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l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l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l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l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l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l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l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l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l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l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l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l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l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l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l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l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l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l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l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l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l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l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l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l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l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l 春分/秋分:
? 侧视图:

?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 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l 夏至:
? 侧视图:

? 日期:6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 冬至:

? 日期:12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l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l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l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l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l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l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l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l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⑻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难点,考点有哪些

必修一特别是洋流也很重要:什么洋流都要记清楚,根据图很好记,可以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结合起来记忆,风向就是洋流流向,一举两得,还有背斜与向斜,考点:大型渔场形成的成因,两点:1。寒暖流交汇。2。上上补偿流 共形成四大渔场,形成成因特殊的还有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特别是分冬夏季,冬逆夏顺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半球:经度是由零度经线向东西两半球递加,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加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水温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地方时的计算: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所求地方时 (东加西减)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方的的经度时: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某地经度

⑼ 高一地理必修三总结尽可能详细 !详细!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区域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许多要素,区域是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组成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一致性,使得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部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
黑土广布,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发展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贸易发达;依托发达的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部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
黑土广布,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发展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贸易发达;依托发达的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

在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水系和土壤特征限制了耕作农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来的限制性因素逐渐演变成了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片沼泽分布区,是现今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地区;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利用,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反而为扩大交通提供了天然水道。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历史上人口从北往南几次大规模迁移,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越来越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可以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成为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可是现在,尽管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地区,但是相对来说不利于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推广,因而它的粮食生产地位逐渐让位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于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四)导致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自然原因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五)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新加坡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则对工业发展不利。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此外,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加坡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电讯、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城市岛国,新加坡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所以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由于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遥感

1、遥感的主要环节

2、遥感的特点

与传统获取资料的手段相比,遥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探测范围大。每幅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3万平方千米。在宇宙飞船上,甚至可以把半个地球拍在一张图片上。

(2)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实地测绘地图,需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而陆地卫星遥感每18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如果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并且是连续观测。一些地区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也能很快反映出来,并及时作出预报。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遥感则能很容易获得资料。

(4)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除地表外,遥感能探测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层。微波遥感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所获得的信息量十分庞大。

(5)用途广。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3、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

通过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较之传统的人工野外调查就有着诸多优点,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调查,如热带密林、沼泽、冰川雪原等,遥感是目前取得所需资料的唯一途径。

(二)全球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其中21颗是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计算观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这4颗卫星称为定位星座。

GPS地面控制系统由5个监控站、1个主控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监控站的主要作用是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等进行监测与调控;主控站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各监控站对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时钟数据;注入站的主要作用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将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GPS接收机包括接收机硬件、GPS数据处理软件等用户设备。

2、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GPS导航定位时,为什么必须观测四颗GPS卫星才可以计算出地面点所在的位置?

这个问题涉及GPS的工作原理,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内容。GPS是利用一种被称为三边测量术的方法来完成导航与定位功能的。三边测量术是通过计算某个点与另外三个已知点之间的距离来推算这个点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方法。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下面以一个简单例子来加以介绍:

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为了确定你所在的位置,你向一个路过的人询问,但他只告诉你这里距离王家村10里路。虽然这个信息没有立刻解决你的问题,但也给了你不少的帮助,于是你打开地图,找到王家村,以王家村为圆心按比例尺在地图上画一个相当于半径为10里的圆(如图1)。然后,你又遇到了另外一个过路人,从他那里知道这里距离李家村15里路,你按照刚才的方法绘制了第二个圆(如图2)。现在你得到了两个交点,你必定处于其中的一个。这时,你再向第三个人打听到了这里距离张家村10里,当你把这个圆在地图上绘制完后,你的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如图3)。

GPS的工作原理与上面所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三颗卫星代替了三个村子,而且由于是在三维空间里,地图上平面的圆形也变成了立体的球体。如下图所示,GPS接收机接收到空中GPS卫星A、B、C传来的信号,分别计算出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然后分别以三颗卫星为球心,以各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绘制”三个巨大的球体,三个球体会相交于两点,其中那个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就是这台GPS接收机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GPS接收机中仪器的计算,得到可以使用的信息,如经纬度。卫星D的作用则是测量GPS接收机所在的高程。

3、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GPS是一个军民两用的系统。军事应用是GPS建设的最初目的。海湾战争期间,GPS系统尚未完全建成,但初步使用已显神威。仅从国防战略角度来看,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空间定位系统。

随着GPS太空卫星网络的完全建成,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导航定位的重大技术飞跃外,它还带来了一场大地勘测技术的革命。目前,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中。

GPS在交通和救援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两部分:车载部分(车上安装的GPS系统)与监控中心。系统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由车载GPS自主定位,结合无线通信系统将定位信息发往监控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监控中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管理和跟踪。

在现代农业生产走向大农业和机械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除了适时种植高产作物,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外,弄清土壤性质,检测农作物产量、分布、合理施肥以及播种和喷洒农药等也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技术。

利用GPS技术,配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监测农作物的产量和分布、土壤成分和性质,做到合理施肥和喷洒农药,从而达到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利用飞机喷药,可根据GPS系统定位和遥感数据掌握农田情况,经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可以引导飞机因地而异合理用药,准确喷洒。

在旅游及野外考察中,比如到风景秀丽的地区去旅游,到原始森林、雪山峡谷或者大沙漠地区去探险考察,利用GPS接收机可以随时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你不会迷失路途。目前GPS接收机越来越精巧,非常便于携带和使用。可以说,GPS的应用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应用功能

(1)资源清查

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这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进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可以输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面积,按不同高程带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城乡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中要处理许多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问题,它涉及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个地理变量和大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将这些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加以保证的。我国大城市数量居于世界前列,根据加快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分析的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灾害监测

借助遥感数据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和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例如,据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研究,通过普查分析森林火灾实况,统计分析十几万个气象数据,从中筛选出气温、风速、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春秋两季植被生长情况和积雪覆盖程度等14个因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了微机信息系统的多因子的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方法,对预报火险等级的准确率可达73%以上。

(4)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涉及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一个大中型城市每年搜集和监测的环境数据可能多达100万个。一个地方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等。

(5)宏观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拥有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系统支持下的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我国在三峡地区研究中,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为三峡宏观决策提供了建库前后环境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演变趋势等可靠的数据。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所构成的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离不开GIS、GPS和RS。“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诸多关键技术。

“数字地球”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城市建设、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海洋以及军事等几十个领域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农作物监测、农作物估产、土地覆盖物的识别和评价、土地和地籍管理、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资源合理利用、数字天气预报、灾害评估和监测、灾害模拟和预报、渔场预报、智能交通管理、商业选址、市场调查、通讯、民用工程、城市管道管理、在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等等。

众所周知,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恰恰因为自然资源的有限以及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深入,世界经济模式必然会从现行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模式逐步转换为未来的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模式。在即将到来的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由此可见,以数字形式处理一切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为特征的“数字地球”,则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数字地球”必将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中具有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高一地理重难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