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
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
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㈡ 2022年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
2022年 八年级 地理常用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记忆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途径。地理学科中有大量需要记忆支持才能牢固掌握的知识内容。一起来看看2022年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欢迎查阅!
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多,有利于海运发展。陆上国界线漫长,接壤的国家多,容易导致不稳定。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跨时区多,山地居多。
1、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主要邻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5、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
(八年级上册P10和P7)
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
9、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能在地图上找出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昆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
(八年
级上册P91)
11、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1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3、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向。
16、南北方人文差异及自然原因:
17、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另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发展河谷农业。
18、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色: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位置、资源)和社会条件(资金、技术、人才等),与港澳地区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发展外向型经济。
19、北京: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 、交通、科研、 教育 中心,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历史文化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同时是全国对外交往的中心。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 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
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
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一、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
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2、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2、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
(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3、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7、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76图3-24.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 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 大陆架面积宽广。
(3) 海水温度适中。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2.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3.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4.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5.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三、保护“蓝色国土”
6.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
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成因:沿海工厂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处于严重、赤潮的频频出现。
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八年级 地理 学习 方法
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 想象力 ,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2022年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2年初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
★ 2022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2年高中地理教师心得体会
★ 2022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 初中地理中考知识点2022年
★ 2021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
★ 初中地理知识点提纲
★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重点总结
★ 2022地理老师教学计划5篇
★ 2022名校地理教师工作总结【5篇】
㈢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初一地理试题及答案之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
【—初一及答案之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
读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
(1)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我国的地形,必须首先掌握我国的山脉走向和分布。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中,中间的一列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山脉往往是其他地形区的分界线,那么①与③以___________山脉为界。该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_。
(3)关于②高原地表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屋脊,雪山连绵 B.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C.地势平坦开阔 D.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4)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描画出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初中政治。
(5)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
对气候: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_______;对河流: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______交通,便于沿海和______的经济联系;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多急流、瀑布,_________丰富。
总结: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中的内营力作用,有明显的褶皱,从而区别于山地,而山地则是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褶皱现象不明显。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称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山岭称为支脉。
初一地理知识点之法国农业
【—初一地理之法国农业】,法国农业则呈现多样性,由于法国领土相对广袤且日照以及土壤肥沃,法国既是世界主要的基础粮食出口国,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国。
农业
法国农业极度发达,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主产小麦、大麦、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机械化是法国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国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
总结:法国主要大宗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葡萄,橄榄。
初 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地图方向
【—初一地理总结之地图方向】,目前,全世界的地方的方向都是统一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是,古代世界各地的地图是不一样的。
欧美地图
在欧洲中世纪的若干世纪里,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欧美地图是上东到上南到上北,耶路撒冷成为地图圆盘的朝向,东方被要求放在上方,仰望着伊甸园。在大航海的时代,意大利的一位僧侣法·莫拉于1459年出版了一张圆形地图,第一次正确显示出印度洋和大西洋在非洲南端是相通的。但是,这张地图将南方设置在顶部,据说是受到了早先伊斯兰地图的影响。实际上,澳大利亚人也使用过南方在上的地图。
中国
中国上古时期地图多以南为上,与古代的方位观有关。中国古代在各个方位中,以南为尊,如古代祭天的地方就位于城市南郊。这一观念反映在地图上,便是把南方置于图的上方。
到了中国封建时期,南宋以前,北方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南方还属于蛮夷之地,皇帝定都几乎都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为尊的说法。那么北上南下的说法就很自然了。皇帝的坐位的方向一向都是坐北朝南的.,南面朝臣的成语你也应该听过吧!北为皇帝,高高在上;南为臣子,俯首在下。他们白天看到的太阳无论东升西落,它始终都是在我们的南方,晚上夜观星象,抬头正对着象征帝王的北斗七星,这样,“上北下南”也符和一般百姓的生活习惯。宋代保存下来的一些石刻地图珍品《华夷图》《平江图》《地理图》《长安城图》《禹迹图》《九域守令图》等,它们多是以北为正方位的。
总结:另外,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北半球,但古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意识里,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中”就是这样来的。
初一地理知识点之区域规划的发展史
【—初一地理之区域规划的发展史】,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
中国自50年代中起,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具有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性质的广义的区域规划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在1929-1932年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才开始对某些经济严重衰退的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世界各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与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早期的区域规划始于对经济发展迅猛超常地区基础设施的统一协调性规划,如美国的纽约城市区域规划(1929年)、苏联的顿巴斯矿区规划(1934—1936年)等。20世纪30年代开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广泛应用,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工业和交通设施高度集中,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空气、水体等环境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等等,导致社会经济区域空间组织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建立和保持区域生产、生活的适宜条件和状况,各国的区域发展纷纷提出了要对经济社会的地域结构进行重整,将工业生产适当分散布局,规划开发新区,控制疏散大城市人口,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改善原有的
初一地理关于岩层试题
【—初一地理关于岩层试题】,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
1、在垂直于岩层倾向的剖面上测得的视倾角
A、比真倾角大; B、比真倾角小,但不等于零;
C、等于真倾角; D、等于零。
2、顺一缓倾山沟而上,在沟底见一矿层,倾向前进方向,倾角中等。此矿层“V”字型
露头线的尖端必然
A、指向沟的下游; B、指向沟的上游,但比等高线弯曲更紧闭;
C、弯曲同等高线; D、指向沟的上游,但比等高线弯曲更宽阔
3、在兰姆赛的褶皱分类中,Ⅱ类褶皱的等倾斜线相互平行,内弧与外弧的曲率相同,该
褶皱为典型的
A、顶薄褶皱; B、等厚褶皱;
C、相似褶皱; D、平行褶皱。
4、按照褶皱的位态分类 初中语文,轴面倾角20°?80°,枢纽倾伏角近水平的褶皱为
A、斜歪水平褶皱; B、斜歪倾伏褶皱;
C、斜卧褶皱; D、倾竖褶皱。
[ ]5、层序正常的地区,当断层倾向相同与地层倾向,且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并出现地
层重复时,该断层为
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 D、枢纽断层。
总结: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的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近。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海岸线变化
【—初一地理总结之海岸线变化】,海岸线从形态上有的弯弯曲曲,有的却像条直线。而且,这些海岸线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海岸线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由于受地壳下降活动的影响,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海水的后退现象,造成了海岸线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有人测算过,比较稳定的山东海岸,纯粹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垂直上升,每年约1.8毫米,如果再过1万年,海岸地壳就可上升18米。到那时,海岸线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次,海岸线的变化受冰川的影响较大。在地球北极和南极地区,陆地和高山上覆盖着数量巨大的冰川,如果气温上升,世界上这些冰川都融化了,冰水流入大海,那么海平面就会升高十几米,海岸线就会大大地向陆地推进;相反,如果气温相对下降,则冰川又扩展加厚,海平面就会渐趋降低,海岸线就会向海洋推进。
再次,海岸线的变化还受到入海河流中泥沙的影响。当河流将大量泥沙带入海洋时,泥沙在海岸附近堆积起来,长年累月,沉积为陆地,这时海岸线就会向海洋推移。如我国的黄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一条大河,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约为37公斤,它每年倾入大海的泥沙多达16亿吨。泥沙在入海处大量沉积,使黄河河口每年平均向大海伸长2~3公里,即每年新增加约50平方公里的新淤陆地。由于河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使海岸线也不断地向海洋推进。
总结: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
㈣ 地理上,空间格局特征是什么意思
地理上,空间格局的十大特征如下:
①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②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
③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点;
④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⑤地理事物的空间效应特征;
⑥地理事物的空间充填原理及规则;
⑦地理事物的空间行为表现;
⑧地理空间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再分配问题;
⑨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要素的耦合;
⑩地理空间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经济价值。
㈤ 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一、趣味记忆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及机械式记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西亚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图时,可让学生把西亚中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状,再通过胳膊肘这一轮廓引西亚四周所环绕的“五海”:胳膊肘下方为阿拉伯海,外侧是红海,肩膀临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个拇指形状的半岛,半岛上方为黑海,就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确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记住、记牢。
二、图示记忆。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也是形象思维赖以进行的表在工具。因此,利用地图教学和记忆,必然能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城市名称难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图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标出,这样在图上把知识记住。再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黄河像个大“几”字,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此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分出上中下游,这个略图栩栩如生,因此借助此图加深了记忆。
三、对比记忆法。对比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的几个相对立或相似的知识点上,记忆起来,费时少,收益大,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西欧大陆西部的岛国英国的海陆位置时,联想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日本,可以对比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岛国,不同之处就是英国是个大西洋中的岛国,日本是一个太平洋中的岛国。这样,通过对比,两个地理事物的特征就鲜明有力地显现出来了。四、因果记忆法。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体,所以记忆地理相关问题时,要注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环境为线索,把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例如:西亚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以这个问题做为“果”找出“因”来——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气候炎热、干燥。再以开始的问题做为“因”找出“果”来——导致地面河流很少,农业适宜发展畜牧业。这样通过“因”推导“果”或者由“果”分析出“因”来,记忆时知识就系统多了。
五、归纳记忆。是对某些知识总结分类,串成一条线。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㈥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
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体分析如下:①总体分布及疏密状况:通过观察闭合线数值,说出最大区和最小区的位置在哪;通过观察等值线疏密,说出疏密分布位置.②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③凸凹变化(等值线弯曲情况——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说出凸点沿线数值高低的情况.
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描述角度:范围(方位)+面积(大小、面积的变化)+伸展方向+极值区的分布.
㈦ 什么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具体的内容包括什么
地理空间框架是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
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等五大结构组成。请看下图图示——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文库-专业资料-IT/计算机一文)
㈧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先大后小,哪些分布数量多,哪些分布面积广,哪些分布所占空间大
分布的结构,他们是按照怎样的秩序进行分部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分布结构是否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