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服饰是如何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

服饰是如何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

发布时间:2023-02-12 20:29:13

‘壹’ 阿拉伯人的服饰建筑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首先,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阿拉伯的气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极其的炎热。所以,阿拉伯的服装,也就是白色长袍,是选用质地非常好的丝布制成,具有通风的效果,十分凉爽;同时,之所以选用白色,是从光学的角度来说,白色能反射光线(即太阳光)达到祛热降署的作用,以此来帮助适应酷热的气候。 其次,阿拉伯的建筑跟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传统住宅一般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区居民多住用棕榈叶和芦苇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筑的小房。当地建筑不高,因为要利用地表的水分。风沙大,所以建筑的窗门都特殊设计。因为天气炎热,当地人大多喜欢将床搬到屋顶睡觉,以便于乘凉。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帐篷。

‘贰’ 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与地理有哪些联系

地理影响的因素就是经纬度。

1、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3、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服饰是如何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扩展阅读: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概括为牶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裘南丝,北厚南薄。

比如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叁’ 一个民族的衣着色彩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当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说,我国四川地区的人为什么吃辣椒,因为天气 闷热无法出汗,辣椒正好排湿气,使人出汗,这样这些地区的人们就会感觉很舒服。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同理,对于民族服饰也是有深远影响的。因为我国早期的文明集中在黄河流域,土地是黄色的。所以我国先民都崇拜黄色,火是红色的,所以崇拜红色。
而欧洲和俄罗斯民族靠近寒带,他们穿着都是皮衣,一般动物的毛皮都是白色的灰色的。而且他们靠近海洋,所以也崇拜蓝色。这就是他们的国旗中蓝色成分多的缘故。
非洲民族同理。

‘肆’ 阿布扎比地区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阿布扎比地区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阿拉伯的气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极其的炎热,阿拉伯的服装,也就是白色长袍,是选用质地的丝布制成,具有通风的效果,十分凉爽。同时,选用白色,是从光学的角度来说,白色能反射光线(即太阳光)达到祛热降署的作用,以此来帮助适应酷热的气候。
2、阿拉伯的建筑跟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传统住宅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区居民多住用棕榈叶和芦苇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筑的小房。当地建筑不高,要利用地表的水分。风沙大,建筑的窗门都特殊设计,天气炎热,当地人大多喜欢将床搬到屋顶睡觉,以便于乘凉,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帐篷。

‘伍’ 求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形复杂多样,各地形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服饰,其中我国较为典型地区为东北地区,高原地区,西南这三个地区。东北地区地处在中高伟地区,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有良好的防御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兽类的皮毛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例如,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鞋袜,乃至各种寝具、生活用品,都多用毛皮为原料,因为“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熊皮等兽类皮毛。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人以捕鱼皮,兽皮。因此,他们的衣服多由鱼皮制成,由以上例子,我们可知,服饰的特征与当地的气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也难怪,东北地区的居民总是给我们一种十分厚重的感觉。东北这样的平原地区尚且这么寒冷,更何况高原地区,而高原地区特有的服饰,也为中国的民族服饰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高原上的民族,都有穿皮长袍的习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所以常常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来形容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高原上的牧民,多穿着皮制长袍,既耐严寒和飞沙走石的 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的夜间当防寒的铺盖,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的服饰主要是长袖,宽腰大襟,即使在夏天也多穿长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干脆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位于西北地区的蒙古高原上住着善于骑马的蒙古族,他们的服饰以长袍为主,袍的腰身肥大,男女长袍都不开叉,以利于骑时,护膝防寒,衣袖俏长,骑马持缰绳时,冬季可御寒,夏至季可防蚊咬。蒙古人穿的皮鞭,有翘头的适宜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因此,我们可知蒙古人们的服装设计主要与骑马和防寒有关。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因此,民族服饰多种多样,因他们的生产、生产方式、文化因素而各不相同。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各异,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凉山地区彝族男子保有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们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凡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西南地区还有一个很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就是哈尼族,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装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哈尼族服饰的款式设计也以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为主要原则,其男子的服饰以紧身短衣宽松衣裤,短衣斜襟无领月夜下一扣紧衣,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脚,直筒裤,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的生产,体现出哈尼族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哈尼族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与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可见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服饰,生产生活影响,也共同见证了人类服饰的繁荣,以及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应将其发扬光大,促进其进一步繁荣与辉煌。

‘陆’ 请详细介绍一下我国民族服饰和地域环境的关系,谢谢

我国民族众多,现仅就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一分析.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表现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复杂而特殊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之处的风格。这些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一、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特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们接受,它就会被普遍认同。进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传承,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林区、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善于打猎采集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鹿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缝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袍服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属于草原畜牧类型的蒙古、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属于农耕经济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其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作为主要原料,加以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并以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
二、形态结构类型
由于特殊的环境气候和游牧狩猎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多以动物的皮毛或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多为无结构自然形式,服装款式表现为“宽袖大袍”,如蒙古民族的宽松肥大的袍子服装,鄂伦春、鄂温克族猎人的袍服下摆部分要开四衩,皆是此类结构形式的代表作。此类服饰的结构设计不要求突出人的形体,而要求服装款式以装饰人体为主要特征。形成这种无结构自然形式的原因,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及风情习俗等诸因素造成的穿着理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融合有关。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服装行为规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长期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着装。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饰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即使形体很美,服装也不直接去展示其美,而是以各种工艺手段显现一种人的形体以外的精神指向。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饰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这种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重手工的精湛技艺,重服饰组合方式的整体效应。在服装造型形式的法则上,服饰体现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服装倾向于端庄、平衡,服装纹饰两两相对。由于服装衣料追求飘逸、宁静,服装色彩清新淡雅,对比柔和,服饰图案精致、细腻,宛如秀美的工笔画。其服装线条简练、流畅、飘逸,表现的是一种不留痕迹的自然韵味,从而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博大神秘的宇宙万物的总体感悟和更深远的理解与把握,此种风格千百年来已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这种普遍采用的无结构自然形式的造型,虽与人体形态不尽吻合,但它却通过掩饰人体的原型,以其占有的宽阔空间,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一种重伦理、重道德、讲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博大的精神内涵诉诸于具体的服饰结构之中,从而构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主要形态特征。
三、色彩装饰理念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始于原始宗教信仰,随着民族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在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用色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装饰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作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蒙古族妇女不仅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头饰等物件,也都绣有精美的纹样,强化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扩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并加强服 装整体包装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像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色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也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而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盖头、上衣、领褂、围腰、长裙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追求庄重深沉色彩的类型。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的互融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服饰色彩的丰富形式。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那些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自觉与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崇尚。可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特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区域关系。
四、审美情趣表达
如果说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着称于世间,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反映到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他们具有追求形式美、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特征。这就使得他们的服饰带有某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遵循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表现在服装式样的对称,服饰上的镶嵌、绣制的纹样、图形的对称以及饰物的对称等诸多方面。如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喜欢穿着镶嵌宽边的对襟长袍。不仅整个袍子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就连装饰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边也是严格对称的。撒拉族妇女为儿童缝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缝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但缝制者在拼接时仍特别注意到了图案、花色的严格对称。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遵循了对称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则。这一法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但从对称形态的安排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上下两方。假如把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那么它有别于绘画、雕塑或其他造型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在审美价值上更给人一种不同风格与韵味的立体感和生动感。如果说我们在谈到色彩和形式时,可以相对脱离服饰主体的话,那么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饰的风格与韵味时,却不能忽略不同服饰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本民族服饰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吉祥图案寓意
北方少数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图案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之中。这里除了沿用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要纹样,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服饰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服饰中的红缨帽,其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喻意不同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还常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腾崇拜。崇拜观念往往是与某种自然动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甚至于某种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及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民族服饰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图案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属于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图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这种文化品格趋向艺术化,从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饰行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会化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样式、首饰造型、色彩表现、装饰纹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特定含义。它们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传递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激励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员。
综上所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阅读全文

与服饰是如何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