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地理的几个概念,谢谢相对距离,绝对距
绝对距离,绝对高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海拔。这座山又多高,比如3000米,这就是绝对高度,对于海平面的绝对距离。
相对距离,比如两个山峰相差1000米,这个就是相对距离。对于某个参照物的相对距离。
⑵ 地理上两地距离怎么算
同纬度时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111X两点间的经度距离(千米)
同经度时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111*cosA*两点间的纬度距离(千米)
同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同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⑶ 距离的相对性公式
除在解析几何中外,相对距离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考量。
相对距离是指一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绝对距离,它通常表示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对距离的概念属于物理学范畴,但在数学、地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除在解析几何中外,相对距离没有什么特定的公式,一切以应用为考量,因为其物体是不断变化的,参照物也可能会人为发生改变。
解析几何中的距离公式如下:点到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P(x1,y1),Q(x2,y2)间的距离d=
⑷ 关于日地相对距离
日地距离又称太阳距离。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线长度。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所以这个距离是变化的。其最大值为15 210万千米(地球处于远日点);最小值为 14 710万千米(地球处于近日点);平均值为14 960万千米;这就是一个天文单位,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它确定为 149597870千米,并从1984年起用。按此距离计算,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只需8分18秒。
测量日地距离的方法有好几种,一种是利用金星凌日(即太阳、金星一地球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测量日地距离。历史上就是用前一种方法测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现在也是这样算出日地平均距离的,即从地球上发出一束雷达波,打到金星上面,再从金星上反射回来。利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日地平均距离为 149,597,870公里,大约为15,000万公里。
----------------------------------------
前面那些比较题外话,在地理当中,如果要算日地距离的话,一般会给你既定条件:例如太阳光8分钟到达地球,然后要求你算日地距离。
用光速乘以时间就是答案。光速=3×10的8次方每秒,那么距离s=3×10的8次方×8×60=1.44×10的11次方
明白了吗。
⑸ 怎么计算两地之间的地理距离
地球是一个近乎标准的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千米,极半径为 6356.755千米,平均半径6371.004千米。如果我们假设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那么它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平均半径,记为R。
如果以0度经线为基 准,那么根据地球表面任意两点的经纬度就可以计算出这两点间的地表距离(这里忽略地球表面地形对计算带来的误差,仅仅是理论上的估算值)。
设第一点A的经 纬度为(LonA, LatA),第二点B的经纬度为(LonB, LatB),按照0度经线的基准,东经取经度的正值(Longitude),西经取经度负值(-Longitude),北纬取90-纬度值(90- Latitude),南纬取90+纬度值(90+Latitude),则经过上述处理过后的两点被计为(MLonA, MLatA)和(MLonB, MLatB)。那么根据三角推导,可以得到计算两点距离的如下公式:
C = sin(MLatA)*sin(MLatB)*cos(MLonA-MLonB) + cos(MLatA)*cos(MLatB)
Distance = R*Arccos(C)*Pi/180
这里,R和Distance单位是相同,如果是采用6371.004千米作为半径,那么Distance就是千米为单位,如果要使用其他单位,比如mile,还需要做单位换算,1千米=0.621371192mile
如果仅对经度作正负的处理,而不对纬度作90-Latitude(假设都是北半球,南半球只有澳洲具有应用意义)的处理,那么公式将是:
C = sin(LatA)*sin(LatB) + cos(LatA)*cos(LatB)*cos(MLonA-MLonB)
Distance = R*Arccos(C)*Pi/180
以上通过简单的三角变换就可以推出。
如果三角函数的输入和输出都采用弧度值,那么公式还可以写作:
C = sin(LatA*Pi/180)*sin(LatB*Pi/180) + cos(LatA*Pi/180)*cos(LatB*Pi/180)*cos((MLonA-MLonB)*Pi/180)
Distance = R*Arccos(C)*Pi/180
也就是:
C = sin(LatA/57.2958)*sin(LatB/57.2958) + cos(LatA/57.2958)*cos(LatB/57.2958)*cos((MLonA-MLonB)/57.2958)
Distance = R*Arccos(C) = 6371.004*Arccos(C) kilometer = 0.621371192*6371.004*Arccos(C) mile = 3958.758349716768*Arccos(C) mile
在实际应用当中,一般是通过一个个体的邮政编码来查找该邮政编码对应的地区中心的经纬度,然 后再根据这些经纬度来计算彼此的距离,从而估算出某些群体之间的大致距离范围(比如酒店旅客的分布范围-各个旅客的邮政编码对应的经纬度和酒店的经纬度所 计算的距离范围-等等),所以,通过邮政编码查询经纬度这样一个数据库是一个很有用的资源。
附:C#代码:
private const double EARTH_RADIUS = 6378.137;//地球半径
private static double rad(double d)
{
return d * Math.PI / 180.0;
}
public static double GetDistance(double lat1, double lng1, double lat2, double lng2)
{
double radLat1 = rad(lat1);
double radLat2 = rad(lat2);
double a = radLat1 - radLat2;
double b = rad(lng1) - rad(lng2);
double s = 2 * Math.Asin(Math.Sqrt(Math.Pow(Math.Sin(a/2),2) +
Math.Cos(radLat1)*Math.Cos(radLat2)*Math.Pow(Math.Sin(b/2),2)));
s = s * EARTH_RADIUS;
s = Math.Round(s * 10000) / 10000;
return s;
}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经纬度换算成米:
纬度分为60分,每一分再分为60秒以及秒的小数。
纬度线投射在图上看似水平的平行线,但实际上是不同半径的圆。有相同特定纬度的所有位置都在同一个纬线上。
赤道的纬度为0°,将行星平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
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地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纬度1秒的长度:
地球的子午线总长度大约40008km。平均:
纬度1度 = 大约111km
纬度1分 = 大约1.85km
纬度1秒 = 大约30.9m
⑹ 地理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及算法
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即选某一指定参考平面为基准面,物体重心在空中距离指定参考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的起点是不固定的。
相对高度算法
绝对高度就是从最高点到海平面的距离 例如海拔3000M 绝对高度就是3000米
相对高度就是改变了比较的参照物 例如a地海拔2000 b地3000 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1000米
专业解释: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的起点是不固定的。
相对高度最大值如何求
首先确定图中绝对高度(海拔)的两个极值,即最高海拔区域和最低海拔区域。最高海拔为500~600。最低海拔为200~300。交叉相减得出图中最高与最低的相对高度范围为200~400。也就是说:相对高度的最大值无限接近400(但不能等于400)。只要在200~400之间,且接近400的区间,如399~400、390~400...都可以属于“相对高度最大值”。当然,要看选项如何给。
陡崖的相对高度算法
三条等高线重叠(看陡崖,两侧各有三条,到陡崖处成一条),所以n=3;等高距d=100
所以(n-1)×d≤△H<(n+1)×d即(3-1)×100≤△H<(3+1)×100
200≤△H<400
例如山峰高出邻近河谷的高度,相对高度是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例如甲山低于乙山的高度,(如:甲山100米,乙山50米,则乙山低于甲山50米)
相对高度是相邻两个地点的海拔差 。相对高度是指选某一指定参考平面为基准面,物体重心在空中距离指定参考平面的垂直距离;
常用领域:
在建筑规范中,相对高度指计算处的高度z与建筑物总高度H的比值,即z/H。
在地图中,人们观察两山之间的高度,人们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⑺ 地理中计算距离的公式
同纬度时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111X两点间的经度距离(千米)
同经度时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111*cosA*两点间的纬度距离(千米)
同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同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⑻ 如何利用地理坐标求两地距离
同纬度不同经度 (赤道除外)h X 111 X COSD=G (h=两地经度差 D=当地的地理纬度 G=实际距离) 跨纬度的需要构造个三角 比如说AB两点不同经纬度(A经B纬) 那就先算出与A点共线的那条纬度B'的距离,在算A到B'的距离,在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出简单的说可用以下通用公式:地球上任两点间距离公式:地球上任两点,其经度分别为A1、A2(E正,W负),纬度分别为B1、B2(N正,S负).令A0=(A1-A2)÷2,B0=(BI-B2)÷2 f=√sinB0×sinB0+cosB1×cosB2×sinA0×sinA0 则 1、两点间空间直线距离=2fR 2、两点间最小球面距离=arcsinf÷90°×∏R(角度) 3、两点间最小球面距离=arcsinf×2R(弧度) 说明:E、W、N、S=东西南北;R=地球半径;√=根号;∏=圆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