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要高效的课前备课。地理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把握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要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其次,充分了解“学情”是高效课堂的立足点。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地理课堂的高效必须是学生“学” 的高效。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要进行彻底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转变到学生“如何学”“怎么学”,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备课、上课。
二、精彩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前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开始,它虽不是教学主体,但精彩的导入是高效课堂成功的一部分,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因此,精彩的导入成为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环。
例如,我上课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用了悬念导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讲到“水循环”这节课时,可以以右江河为例。上课前改用李白名句说道:“君不见,右江之水何处来”,学生自然接到说:“右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乡土地理资源,并通过诗句吟对的手法,很快就拉近了和当地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自然地完成了课堂导入环节,过渡到新课学习中去。
精彩的导入是高效课堂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课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
三、富有成效的探究式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体
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锻炼,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探究式学习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当中,但由于存在学生个体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探究合作不理想甚至是浪费宝贵课堂时间的现象。因此,探究式学习要讲究策略,讲究质量和效率。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的角色,既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进程,不断调整组织策略又要参与到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了解信息。但切忌在布置探究任务后,放任不管或是蜻蜓点水在学生之间,准备下课了,才来一个所谓的“总结”,其实就是公布已既定的结果,但不是探究的结果。这会使让学生感到瞎忙活了一阵,原来早就有答案了,也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汇报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帅生之间、生生之问对话的良好氛围,要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的整合。因此,教帅要适时介入,或即兴点评或提出问题,或修正知识,以引领和深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
四、恰当的提问是高效课堂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那么,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讲到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广西的首府南宁,面积比十多年前扩展了几倍,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南宁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一听到首府南宁,就很兴奋,总有很多话要说,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想回答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情景,术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获得多重感官的刺激,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减少板书,省时省力,使教师摆脱重复性劳动,解决地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我上课讲到气旋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厄瓜多爾尔尔赤道上的奇怪现象”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去地转偏向力和大气运动的兴趣,接着结合动画演示气旋的形成,再观看台风图像,使学生对气旋加深了解,掌握好知识。
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模拟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展示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讲到“等高线”时,假如没有多媒体和其他教具,学生难以看懂等高线,又何谈应用等高线呢。因为等高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而借助多媒体三维等高线课件来演示将等高线的形成和应用逐步地演示出来,触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神经,化难为简,使学生很快吸收知识,掌握好方法和技巧,效果甚佳。
六、练习到位是巩固高效课堂成果的重要环节
部分教师局因限于教材研读和教学设计,无从静心、细心、准确地寻找练习的“点”,“练得零碎”、“练得盲目”、“练得无味”,课堂练习的无效、低效就渐渐演绎成为了 “疑难杂症”。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练习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这首先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编课堂练习时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经过教师精心筛选或编制的练习除了能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检查,能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了如指掌,有利于教师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同时也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工作效率的做好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学习中理解上的一些盲点。
Ⅱ 地理教学情境设计应注意什么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实性、科学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地理知识科学性很强,在创设情境时,创设的地理教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第二是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配合。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情境创设,要逐渐拓展延伸,控制情境导入的节奏。还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语言各方面水平不同,可根据教学任务,创设他们既能感知又能接受的情境,既不能超越学生的心理范围,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无所适从,又要具有经验和经历的难度值,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
Ⅲ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浅谈
一、使导入指向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要尽量指向三维目标。如在教学“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课导入设计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要求每个学生绘制一幅个人卧室平面图,只要求纸张大小、画面整洁、清楚。上课时,随意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要求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有的作品没有比例尺;有的作品没有标明方向;有的作品缺少图例;甚至有个别的作品三个要素都缺失。此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地图需要哪些因素呢?这些地图要素如何确定、计算和表示呢?绘制一幅地图需要哪些基本步骤?假如让你重新绘制一幅个人卧室平面图,你会怎么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Ⅳ 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学习和探讨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学为主,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在两人间探讨,小组内探讨,组与组之间探讨,班上探讨,老师与学生间探讨等多种形式。这样,在学与探讨中解决困难,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太阳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的时候,可以把重庆纬度大致30度写出来,学生探讨重庆太阳高度角是如何随季节变化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高度角各是多少?自己先思考,然后探讨(方式多样),最后老师总结。这样,学生在学习探讨中获取的知识就会在以后运用中灵活的使用,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与读环节
讲与读环节,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问与答环节
这是教师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四、图文相结合环节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练习与评讲环节
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裸露的岩层中有没有褶皱、断层的痕迹,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只要合理地利用教学中这几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耳听、眼看、口念、手动、脑想,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地理教学质量就有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Ⅳ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有关创设“问题”情境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也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地理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探究学习至关重要。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硬件基础、师生水平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事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的常见有以下几种设疑与导思方法:
1.无疑处设疑导思
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地理事物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正无疑。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地理事物,既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又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在无疑中设疑导思,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课标精神,吃透教材内容;二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无疑处设疑导思,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文眼”设疑导思
“文眼”即教材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处。在此处,教师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关键,去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在学习误区设疑导思
所谓“误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误区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误区。
4.联系实际设疑导思
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事例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目等的主题,设疑导思;也可结合国内外大事如中国四大工程、中东问题等设疑;还可联系当地生产、生活实例设疑。
Ⅵ 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Ⅶ 如何建立地理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以发展思维为目标的课堂,就是从教到不教的课堂。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形式了,而当前的高效课堂正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现地理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目标达成,注重生成,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近期学习及个人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备课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基础就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备课。备课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案设计和课堂设计),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平常我在备课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资料来解决本部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这个过程的任务最重,尤其是遇到知识点较多的章节时,这一步就显得更繁杂了,在如山如海的知识资料中,我要精心筛选出与本节课内容相符的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地整理出来。二是把课本读“薄”。我在熟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努力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基于这两点,我先把我的教学思路以教学案的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就是预习交流-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 1、“预习交流”
这一环节先列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下面给出适量的思考探究题目,或以填空形式或是简答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自学,自主掌握本节的大部分简单的知识点,也为下一环节节省时间。 2、“互动探究”
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最重要的一步,我在教学案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发给学生先自主探究,等到上课的时候,我就指导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就适当展开讲解,当然一节课不会有太多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多以小组讨论、组内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归纳出结论的形式进行。在这一环节上,你若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了,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原来是那么的活跃,那么的有见解,很多学生都能够一语中的地说出问题的实质。我想这种惊喜才正是我们所渴求的学习效果吧。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用时约25分钟,视具体章节而定。 3、“当堂达标”
这一环节就是我搜集了适量的极具典型性的题目,定时让学生当堂做完,当堂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当堂检测自己的学习效率。这部分题目是我花大功夫大精力在众多的题目中精挑细选筛选出来的,通过上课来看,当堂巩固效果良好。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越来越感觉茫茫题海,只要你下功夫花心思去找,总会找到好题的。 4、“质疑反思”
这一环节是留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及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自主进行质疑反思,有疑问的,或小组内讨论解决,或向老师请教解决。我还会指导他们写写学后反思,试着写一写这节课的心得体会,或是新的认识等等。这部分在教学案上都是以鼓励语的形式出现。如:“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分量,这就是善于思考的结果”等等。 二、用心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地理高效课堂的最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从上课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地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往往是教学的一个良好开端。所以地理课的导入要以趣激趣,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有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我认为好的新课导入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教学天气变化时,我就引用了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兵困上方谷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具体理解诸葛亮的一把大火烧得司马懿正欲兵败时却下起了瓢泼大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有效果。 2、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课堂的精髓所在,一节好课,应该有好的学习过程。 首先,课堂上的“讲”和“学”。
①课堂上的“讲”
课堂不是讲堂,老师得先明白这节课“该讲什么、怎样讲”。“该讲什
么”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问题必讲;“怎样讲”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堂上“讲”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确、精炼和精彩。
②课堂上的“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我要学”;探究学习就是“我会学”;合作学习就是“我乐学”。这三种学习方式要因时因情况而用。 其次,课堂上的“讨论”。
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讨论学习基础上的,所以有效的课堂讨论就要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因此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足够的谈论时间,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 最后,课堂上的“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老师将关注的焦点从课堂转移到学生身上。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学生的思考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3、课堂小结
凡是都要善始善终,地理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课堂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力求把学习的最佳效果从课堂辐射延伸到课下。
三、细心批改作业
细心改作业,耐心辅导都是日常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工作。通过改作业,你会发现不少课堂上你没注意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才能巩固强化所学,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耐心辅导,不仅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还可以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 四、专心抓落实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无效教学。”因此老师要在学生落实所学上常抓不懈,绝不放松。课堂上要将所学落实到课本上、学案上、笔记上;课下要落实到作业上,不仅要按时独立完成,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对于那些做不完或完成不好的学生一定别放过,要及时监督、督促做完。我深感“抓落实”的重要性,的确,学生的“学”要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呀。
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学习与研究;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立教于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技巧方法。实现地理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以期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精彩、更高效!加油!
Ⅷ 地理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例如:为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注重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对学生未知世界的知识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图像、视频和文字,加强理解。
3、注意知识点的正确性,如:地名的书写,读音等。
4、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以及错误理解,这些都是他们理解失误,或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要注意引导和修正。
等等,还有很多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