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地理下学期教学计划(必修二)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时安排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2课时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2课时
第三节:人口迁移:2课时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1课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4课时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3课时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课时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课时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课时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课时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课时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课时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09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时安排:全期总课时大约40课时,第五单元12课时,第六单元5课时,第七单元7课时,第八单单元4课时,会考复习12课时。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下册教学。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主要是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投入要素、区位选择、地域类型等,从而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第二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区位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的关系,城市化及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合理的城市化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三单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主要让学生了解交通、通信以及商业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最后一个单元,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基础训练》),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❷ 高中地理学什么内容
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选修科目: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❸ 有谁能告诉我高一地理学什么
总共五本书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学,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学,必修三(区域整治与开发)是高二上期学.高二下期开始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以及选修教材.选修一般选两本,四川选的的是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6(环境保护),各个省选修内容不一.之后就是高三的三轮复习.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对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分析,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内容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劳动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❹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等方面。人文地理学一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指的是社会文化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经历了多个过程的发展,包括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主要以片断记述为主,近代阶段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着作,促进其发展,现代阶段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并形成了体系。
❺ 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包括哪些
人文地理知识分布在高一教材(必修)下册四个单元和高二教材(限选第一册)五个单元之中,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环境地理、人口地理、城市(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和政治地理等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中的系统人文地理知识,并与自然地理基础知识(高一教材上册),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三教材限选第二册),共同构建了高中地理教材新的学科体系,为完成地理学科在高中学段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奠定基础。
(一)高一教材人文地理内容
高一教材人文地理选取的内容属于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衣、食、住、行基本要求的活动。这部分内容在近几年的会考中大约占了60%。
高一地理下册4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农业和工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揭示了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讲述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揭示了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必须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为完成社会的运转、揭示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必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地理环境的双向影响。尤其是环境问题,学生在初中里都有所接触。
(二)高二教材人文地理内容
高二教材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选修课教材,侧重讲述人文地理的非经济领域,该知识结构可分为五部分:即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讲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突出人口地理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这一单元突出了城市地理知识;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讲述了各种文化事物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地理方面的知识;第四单元“旅游活动”阐述了旅游活动与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第五单元“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则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全球的经济、技术进行分析,阐述政治地理知识。这五部分内容依次递进,囊括了人类社会中大部分人文地理现象。此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文地理知识,并加深对地理区域研究的认识,特别是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使学生们认识到,现代社会,除了经济的增长外,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这些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找的 总结得不错
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❼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第一课 怎样认识高中人文地理学必修部分的结构 1.实验区的老师是如何认识人文地理的变化的? 第一是突出了我们地理学科的特色,那么在原有的必修教学中主要是经济地 理方面的内容,但是更多的像人口、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地域文化等等一直没有 涉及,那么这次新课程可以说将这些内容都涵盖在内,那么相对于自然地理的内 容来说,我们这次可以说地理教学突出了人文关怀,那么第二点感受新课程更贴 近了学生的生活,那么包括像人口迁移,地域城市内部结构,以及交通对商业网 点的影响等等这些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学到的东西是他亲身经历的,他看 到的,听到的。贴近了他的生活。第三点是加强了国情的教育,那么国情的教育 可以说是我们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咱们一个特色,那么像人口教学,这次又 回归到我们的必修内容中,对学习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还有像资源观, 环境观, 这些一直贯穿了整个人文地理教学各章节中的始终。 现在它特别好的体现了学生要学习就是对自己终身有用的地理,所以像一些 原理性的东西或者是特别强的规律性的东西可能不是现在教材能涉及的重点, 而 它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中的人文地理的社会现象, 然后把这些现象展示出 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东西,它大体上是因为什么,而具体的比 较深层次的原因就不是现在高中学生它需要去研究的重点, 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 大的变化。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过去工业、农业都是很长的篇幅,包括地域联系 是一章的内容,但是现在每一部分都变成了一节,这样内容整体上显得相对的连 贯。而且它更强调的就是说对它宏观上整体的把握,比如说农业我们理解了它的 一个区位, 一个地方怎么分析?但是具体的世界上究竟有哪些?然后每个地方就 不需要学生一个一个去,因为他可能很少遇到那些特别具体的类型,包括工业也 是一饮,所以我觉得这是跟原来一个特别大的区别,这样对学生负担相对来说它 记忆型的东西相对要减少,然后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他理解,需要对一个规律现 象的把握,我觉得这个现在是在加深,这个对老师也提出一定比较高的要求,这 是跟过去差别比较大的一点 现在在老师们当中,无论是从这个教学理念,还是对人文地理教学内容,还 是教学方法他们都感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特别注意 的。 2.从人文地理学那个大的体系来看,他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说有这个经 济、人口、聚落、旅游、 政府、社会、文化、行为等等。但是在我们必修谋划 二当中,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的内容,那么这种的选择他有什么样的依据和背景 呢?人文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如何设计和选择的? 我们这次课程改革,课标没有拘泥于这个地理学这种系统划分。而是非常精 炼地从人文地理学当中,选出了若干个内容,提炼出来的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 是人口和城市,还有生产活动和地理联系,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因此说 呢,这样一个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个体验,同时也简化了中学教学的这个教学 内容。同时还使得学生知道地理学的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阔的。课程标准从学生 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提炼出三个主题: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 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中国还是 外国,虽然学科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完全一样,但是目前中外学者们认同的 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分为一横一纵。所谓一横是指人文活动的空 间特点和人文活动之间的空间联系。例如,西单商场规模有多大,西单商场的规 模与其他商业网点规模的关系。再如,北京动漫人才的吸引范围,以及其他城市 对动漫人才的吸引对北京的影响。一纵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譬如黄 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不同自然带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 (吴传 钧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中国的地理学特色)。在中国,后一种研究比国外更受 重视。课标中地理 2 的三个部分将一横一纵体现得比较充分。 所谓一横是讲的是什么呢?是讲的人文现象在空间上,他的彼此的空间关 系。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北京的也网点,北京的商业网点我们知道有不 同等级的,最高等级的有 CBD。CBD 叫做商务中心了,商业网点呢?最高等级的 有王府井,还有西单,下面第二等级的有叫双榆树,这些第二等级的。此外,还 有就是最低等级就是我们身边的便利店,这些不同商业网点在空间是如何分布 的?这样一个空间关系我们叫做一横。它和自然圈层是不发生直接的联系的,不 是说哪个地方下雨多,那个地方商店少,哪个地方不下雨,哪个地方商店多,和 这个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再有一纵是什么呢?一纵就是讲到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 关系,最典型的就是说一个地方,他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他的聚落分布的密度,最 典型的就是李旭旦先生他曾经做过一个白龙江上游的调查, 这个调查非常突出就 是把调查区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按照不同地理单元当中看一下不同地理 单元聚落的分布密度。比如说在平原地区,聚落的密度那是高于这个河谷盆地, 在河谷盆地又高于山间盆地。在山区是聚落密度最低的。这样一种分析方法,我 们叫做一纵,就是讨论人文事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李旭旦先生当时研究的 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他延伸了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但是都知道中国南北的地 理分界线是以和秦岭来划分的。由于李旭旦先生在白龙江上游的调查,就把南北 分界线又向西延伸了一段, 就是延伸到了白龙江了。 这是很多同学可能不了解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调查的发现,在白龙江南北两侧,聚落的分布和土地利用形式是 有差别的。 如果大家在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时候,把握住一横一纵的话,基本把 握住了人文地理的一个核心。 4.近些年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新的研究趋势? 我国人文地理学在 21 世纪的新趋势是: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第二 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一个多学科繁荣的这样一个局 面。我们在这个 70 年代后期,只是刚刚打开国门,开始逐渐的知道,到这个 90 年代的时候,基本上国外的这些新的东西都逐渐引入了。目前来说中国的人文地 理学, 也开始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势, 一个发展趋势, 也是开始拓展他的研究领域, 拓展研究领域就是由于一些新的行业和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 也开始使得人文地 理学在关注这样一个新型行业的空间分布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第二个也是开始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人文地理他实际上完全按照自然地 理的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他开始借用了社会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 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开始逐渐的得到学科内一个认同。 我们在进行中学地理教学当中, 我们可能目前也是开始注重这个研究方法多元化 了。除了一些计算、还有一些非常严密的科学性的这样一般演推之外,我们可能 还有其他的方法支持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的实践。 过去我们可能在中学教学主题应用的经验主义的方法,经验主义方法是什么 呢?就是我们看到了林林总总的人文现象,我们把这些归纳一下,然后最后推出 一个结论。这是传统的一个叫做经验主义的方法。 现在有一个新的方法,我们叫做实证主义的方法,实证主义方法它是先提出 来一个先验命题,就是先于验证的一个主题,这个时候我们才拿现实当中的例子 来看一下,他是不是这样的。 5.人文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实际上是我们平常生活当中的接触了,如果老师说我们去看看商业 空间,说不用看了,我们平常买东西就去了,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老师如果把这 个问题再给延伸一下,可能就会让同学知道,平常我们生活当中接触了很多的人 文现象,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人文现象他背后的空间特征和空间规律。 我想这个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当中, 老师可以用好多现实的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 进行学习的。我从研究者的角度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不是生活当中的,但是 大家也知道学了人文地理,今后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用的。 6.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师如何将他们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和 探究的内容? 教师要想落实人文地理的课堂标准,把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这个涉 及到几点, 一个要想落实人文地理,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落实第一个基本概念, 比如像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例子。我们实际上是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结合 身边的,能够理解的来让学生对概念加以理解,要求学生知道基本含义,在这个 基础上学生才能够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分析要到位,比如说联系城市结构的有关理论,说 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个含义其实就在联系城市地理结构的有关 理论上,而我们的老师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多数都在强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 能的差异,这种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有关例子。而恰恰是有关理论,才是学生要 求掌握的基本理论,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课标要求是说明,这属于理解层次, 那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运用有关中心地的理论来对其他的相关的事物进行分析, 从 而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的运用。 第三对课标的理解,实际上还表现在对行为的理解上,比如分析农业区位因 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特点与气候条件。显然这里面特别强调行为动词是分析与 说明。 那这两个层次要求就是说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 特点,与形成条件的方法,能够切入到任何一个农业区域来加以分析。那么因此 就不能按照分析表面现象的要求来分析案例,比如说根据教材所给的阿根廷,它 的这种类型。我们不能从教材当中来抽取它的气候特点,它的地形条件,它的河 流状况,如果是这种分析,我们就达不到分析说明这样的层次标准。而只是一个 简单的提取关键词的这样的作用。而在这个问题处理中,我们实际要求的是学生 能够运用刚一所学的分析某个区域它的气候特点,它的地表状况,水温特征,等 等因素来得出这个区域它的自然地理特点, 只有在把握这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 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理由进行这个农业地域它的区位因素分析。也就是说只 有这样才能获得分析说明这样的能力。 否则学生将来得到的就是一个这个地方要 发展农业,首先第一点,气候适宜,地形适宜,水源适宜,就没有一个分析的能 力。因为你没干。那么为了达到人文地理构成标准的落实,我们建议老师们建可 能的选取学生能力理解的案例,因为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 性,但是又往往远离学生的感知,特别是必修 2,涉及到的城市,工业,农业, 地理联系等等问题,所以我们并不一定要限定让教师必须使用教材当中的案例。 也就是说如果说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案例能够替代你要所教的案例, 所表述的内容 的话,那么就尽可能的来使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这样做的结果第一是让学生感到 亲切,第二让学生感到地理有用,地理就在你身边。 7.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例如:联系城市地域 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那么提服务范围,我们现在试着在上海市这张图上,我们来画一画不同等级 的城镇它的服务范围。在画的过程中,我想大家肯定会问一下这种不同等级的城 镇, 他们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一个是上海的中心城, 然后找到它的西南方向的 (青 浦)县城画出来,青浦县城西南方向的朱家角镇,现在大家试着画一下,在画的 过程中同学可以体会一下, 三个不同等级城镇服务范围有什么关系?可以和边边 的同学讨论讨论。 实际上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他利用中心地有关理论。那往往就在这个落实 课程标准的时候,老师们往往只注意后半段,就是说把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 功能这个差异说清楚了,然后把这个等级说清楚就可以了,往往对这个理论本身 比较不重视,或者是忽略了。这节课当中呢,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这个标准的把 握和落实还是比较到位的。 杨老师这课设计的非常巧妙,实际上在高中阶段呢,让学生知道从事有不同 等级,而且杨老师这活动呢,让学生有自己动手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把等级自 己划分出来了,这个活动设计非常巧妙,但是我在这里强调的是,现在一说到城 市可能教师呢不会强调,就是我们谈到的是市域范围,还是市区范围,需要可能 进行一个强调。比如说说到北京市,说道上海市,它的面积是市域面积的范围, 在北京市下面分 18 个区县,那他的市区范围是什么呢?市区范围现在我们说核 心区是 4 个区。4 个区之外又扩大四个区,就是八城区,在八城区又有 10 个郊 区县,就是 18 个区县,真正要说到他的中心城的话,就是城八区这样一个范围, 这个范围是个北京市域范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就是这张图,这张图是表 现的是上海市域范围下面各个区县,刚才杨老师上课当中他所说到的上海市内 的,城市的或者叫城镇的等级体系是这样一张图。这张图呢,实际上把上海的区 县呢,就是他的每个区县的中心区给确定下来了。我们现在谈到的是什么呢?是 他中心区的等级分布,而不是我们说到的行政区的等级。所以这是老师一定是要 把这两张图,如果你要介绍一个城市的话,把市区行政区图和这个叫城市他的一 个中心区的等级结构图,同时拿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容易混淆,就说在一个大的 上海市之内,可能还在包括小的这个二级或三级这样的城市,他不是,他讲的是 上海中心区和他下面的区县的中心区一个等级关系。 如果再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就 是更宏观区域去,我们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他是有不同的等级的这样 一个城市,以广州、澳门、香港、深圳就是作为一个主要的这个核心城市。在他 下面有一些其他的等级的城市。这样它的地域范围就不包括的。不是大的广州, 广州包括了厦门小的这个市,拿这样一个区域,可能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城市的一 个等级,空间结构。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我们在进行城市土地效益分析的时 候,有的时候不强调两个概念差别的时候,就容易使得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会 儿用到中心区的面积, 一会儿用到市域的面积, 比如说北京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是按照整个市域算呢?是按中心区算,所以这是用得不一样的。 8.我们怎样把握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它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如 何在教学中处理人文地理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它们之间关系的。 举一个现在我们已经完成的一个研究项目。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辽宁省的国土 规划,国土规划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城市规划。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 了解,辽宁省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分布状况,我们看是这样一张图。我们看到在 辽宁省这样一个马蹄形的形状当中,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就是深绿色的这部分, 这部分是人口密度比较大,我们想是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我们就应该多分布 一些城市,是不是现在也是城市最密集的地方。 我们再看这图,目前这个辽宁的这个城镇体系图,我们如果刚才还有印象的话, 能够看到刚才的这个人口密度分布图和这张城镇体系分布密度图是有差别的。 也 就是说在这个辽西,有一部分人口稠密区,这也不是一个城镇的密集区,城镇密 集区,主要是在这个我们讲的一个马蹄形的这个核心的这个部分。那这个是人口 分布和他的现实的城镇分布是有差别的。 这个时候我们想我们就应该今后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但是现在城镇不稠密的 地方。在分布新的城市呢?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到了。这是一个判断。这些地 区城市化程度高一些。我们这时候看呢?这张图,这张图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有 一些大城市,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还有一些大城市。所以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有 大城市就使得他的城市化率就比较高了。我们看到了在这个辽东这个部分。就是 也就红色和黄色这个部分,就是城市化率比较高。这时候我们想在那个城市化程 度高的地方,大力推进城市化了。我们就应该在西部的地方多建几个城市,是不 是呢?实际上现实当中不是。 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讲的地理各部分的知识互 相串联,就是考虑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在辽西的这部分,实际上是辽宁的 生态的保育区,现在我们按照发改委的四个分区的来确定化,这个地方应该叫做 限制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的话,就不可能顾一些大的城镇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尽 管人口稠密,尽管他的城市不多,但是我们也不能今后在这儿,在布新的城市, 我们城市重点的核心建设区了?还是在什么呢?还是刚才讲的核心地区。 除了扩 充这个可持续发展之外,我们还要和人类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还要有联系。 我们再看下一张图。这张图有不同的城市职能的显示,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 职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综合性的,还有一种类型是现代的城 市职能的,还有一种是传统性的,传统性的就是蓝色的这些点,未来就是大城市 可能是不会依托传统型的来发展, 所以人类的活动也和我们讲到就是我们课标规 定的第一部分,人口和城市有关系,他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决定了人口的流动。 同时呢这个也影响了到地域联系, 也就是这几个城市之间交通是怎么布局?所以 我们从辽宁的城镇规划就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他和我们讲到课标二,地理二的三 个内容都有联系。他就可以把这个东西都给串联起来。 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是几乎涵盖了我们课标上的人文地理所涉及到主 要内容。除了发展区域发展研究过程中可以这样,在我们教学中其实也是可以这 样做的。 专题四: 专题四: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第二课 怎样在人文地理教学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文地理包含了关于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们各自独 立,但是又相互依存。而且在每个部分内容当中,都渗透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 发展本身是地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反过来又渗透在各个领域之内。 1.在人口部分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口是一个现在全世界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人口问题也是人与环境的一个 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说人口环境容量就体现了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内 容。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人口环境容量体现了人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确切内涵,有人用木桶效应原则来做了解 释。木桶效应原理告诉我们,这只木桶当桶底的面积确定之后,它能够承载或者 说它能够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假如木板代表的是自然资源,木 桶效应原理揭示什么?每块板代表的是自然资源, 这个木桶的容量其实就体现了 环境的承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应该表达的是一个人口的极限程度。 赵军利老师的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计算出不同区域的人口的数 量,然后确定哪个资源发展是束缚了这个区域人口资源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 模拟计算的过程,这个结论可能还需要一定的商榷,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他这个 方法用的还是非常好的。那么通过这样一个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下,人类 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这个研究思路是一个挺好的思路,就是看哪种资源它的承载力是最低,这 种短板的思维方式,这个在我们作为人口的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而且这个也渗 透了这种可持续发展, 因为你可能用水和用土地衡量, 它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了保证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把人口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之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对人口的一种认识。
❽ 高一下学期。快学习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该怎么学
个人认为人文地理的学习要宏观和微观结合来学。
1、首先,人文地理知识点比自然地理繁琐,大大小小的层次非常多。针对这一点,你可以先从区域人文地理再到国家人文地理再到某一特定省份人文地理等来逐渐细化,这样你对该地区的了解就是系统化的,你考虑问题也会比较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宏观,即由面及点。
2、其次,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也比自然地理多很多。而针对此,你可以从微观来看。比如你从铁矿在某个省份的分布来分析其区位优势;再看其他矿产的分布省份来分析各自的区位优势;接着再分析相同矿产在不同分布地区的共同区位因素和不同因素,以及优劣势;再然后你可以从国家角度来看,也可以从世界角度来看。这样就是由点及面了。
3、另外,人文地理的学习同自然地理一样,也都需要“死记硬背”,因为这是一个知识积累必须要走的过程。当然如果你对地理感兴趣你就不会觉得记知识点很枯燥,这因人而异。
4、地图册,这是重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都需要重视。地图可以使你的记忆更加形象深刻。
5、最后我觉得上课认真听,跟着老师的思路,下课找细心的同学借笔记总结这是学好地理的通用公式。记住,上课笔记可以不要急着记,一定要全身心地跟着老师的思路,下课总结笔记的时候再一边总结一边回忆老师上课内容,效果倍棒。
PS:如果还有什么地理学习上的疑问,可以加这个群:202465993,我将尽力为你解答。
❾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 是地理学的分支,相对于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如大家所熟悉的人口分布与迁移、都市化、民俗与文化、宗教景观等问题都属于 人文地理学 的研究范畴。 人文地理学有众多分支学科,以下为部分分支学科: 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发展。又可细分为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又可细分为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关系。 社会地理学,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 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传播、演化规律,以及文化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❿ 人文地理包括什么
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英语:Human geography),是一类社会科学分支,关于研究世界、人类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和地区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后者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研究人类活动。
分支领域,人文地理学有众多分支学科,以下为部分分支学科:
文化:文化地理学是一类对于文化产物及概念的.分析,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传播、演化规律,以及文化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聚焦于分析语言、宗教、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以及人类活动的参与[5]。
它的子分类还有儿童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性别与空间以及宗教地理学。
发展:发展地理学,是一类关于地球中的人类居住的生存标准和生活质量分析。此外包括地区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与空间组织等。这类研究深受科研家的方法论影响。
经济: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以及相关生物环境等。又可细分为市场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等。
健康:健康地理学,是一类关于健康、疾病、保健有关的地理信息、观点与方法论研究。
历史:历史地理学,是一类关于人类、物理、虚构、理论和真实的地理学过往。历史地理学研究聚焦于一系列争议和话题。常规讨论是包括一段时期内的地点与宗教变迁。一类学者聚焦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人类与环境关系,以及文物财产等。
政治:政治地理学,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关系。子分类包括有选举地理学、地缘政治学、战略地理、军事地理。
人口:人口地理学, 研究人口空间分布规律、聚居、移民和人口增长。
聚落: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是一类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发展。又可细分为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这些地区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类城市聚落中,往往存在高度人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