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案设计思路怎么写

地理教案设计思路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2-21 15:14:28

Ⅰ 地理教学策略

00教学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最佳方法和技巧,即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它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地理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地理学科知识的点、线、面之间的联系,考虑地理学科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教学资源、拓宽设计思路、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思维过程。
00有效学习是一种以“教”为主的教学理论,源于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认为“学主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关键是要将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方面之间建立起来,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而且还注意到影响学习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提出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有效学习理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追求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学习结果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在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下,能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活动经过自身努力,具有较高的达成度,即“有意义学习”。
00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师生是灌输——接受的关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的有效性差,新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了在培养上期望学生达到的程度。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地理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同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人生态度,具备科学精神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0下面是本人对新地理课程标准下,基于有效学习地理的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001、教学互动,创设愉悦课堂氛围策略
00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师生的生活、经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才能可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各种智力。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时,除了运用地球仪演示地自转和公转外,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地球公转运动;一个学生作“太阳”,一个学生作为“地球”,作为“地球”的同学一边围绕“太阳”公转,一边又在不停地自转,下面的学生要注意观察解释自西向东的含义,区别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学生在这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对这些抽象疑难问题理解较快,做到了活动与课堂讲解的有机结合。
002、教学起点的问题化、兴趣化策略
00按照有效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对学习者越有价值、越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就好。根据这一观点,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存动力,而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发源地,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密切,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00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借助直观手段展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者通过知识因求果与知果索因的办法产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003、教学过程活动化策略
00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活动的方式主要有:①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③地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④撰写地理小论文等等。
00当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的是不能按上述的活动来设计,此时可以先将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自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教学时再由教师总结,既点拨学生较模糊的内容,突出重点,又可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004、教学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单化策略
00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性教具,是传递地理信息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媒体,它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宏大的地理环境中复杂地理事物现象、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过程,扩大视野。地图本身就是一种经过抽象化的知识载体,可以图解各种地理理性知识,学生通过阅图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挖掘更深的内涵,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教师课堂上教学的遗漏,完善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设问。
00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要运用好“三板”图和电化教学媒介的作用,更要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化,做到图文结合,相辅相成。变文字为图像,形成“模式图”、“纲要图”、“关系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记忆深刻;变繁图为简图,变“死图”为“活图”,同样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Ⅱ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 故事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地理 《海陆的变迁》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 教育 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 方法 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 发现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二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 社会实践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 抽象思维 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准备)

利用投影仪,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看图思考解决问题,了解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将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电脑动画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直观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指导

依据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实物投影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动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活动

活动材料:1个地球仪、1张描图纸、一支笔、1把剪刀

实践活动: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吻合,演示这两块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确定依据:课前活动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为大陆漂移提供证据。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问:谁知道 成语 :沧海桑田的含义和来历吗?

沧海桑田就是指海陆变迁,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引用成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看图思考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中国东南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陆地变成海洋)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三

《海陆变迁》

师: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长着古怪的植物。

生2:发出古怪的声音。

生3:一些人游览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师: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陆地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书写板书——海陆变迁)

(展示课件)实验探究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生:人为因素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师: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会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师:如果海平面下降,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了加水,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师: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会不会自己发生呢?

(展示课件:实验二)

生:地壳的下沉。

师:如果地壳上升,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

师:实验二研究证明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

师: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实地考察)

师: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

生:地壳的运动。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师:你有什么猜想吗?

生:以前可能是一块大陆。

师:最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课件: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猜想跟魏格纳的猜想不谋而合。可见大家非同寻常。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 总结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24

一、情景导入k

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z

二、新课讲解M

(一)沧海桑田N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 成语故事 吗? 传说 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Z

1.海陆变迁的原因:l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Y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Q

(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X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B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R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着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I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9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b

1.读图2.16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和图2.17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L

(导学):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P

(讲解):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凸出部分几乎是吻合的。s

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读图2.18 大陆的漂移p

(导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7

(讲解): 大陆的漂移: 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分裂成若干块,——继续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继续变化着。A

(导学):大西洋是怎样形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12487113

(讲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陆分裂后,缓慢的漂移分离,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逐渐分离造成的。太平洋逐渐变小。=

3.活动:读图2.19和2.20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古老地层相似性和相似的动物,说明什么问题?

(讲解):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相连的。


Ⅲ 八年级地理北京教案

教案是 八年级 地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 反思 的文本与载体。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北京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北京教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 文化 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过程与 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评价。

四、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 总结 并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

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注:认读包括两部分,学生认读和教师解读。教师要强调,学习目标包括方法思路目标和学习内容目标。以自然环境特点为例,“自然环境特点”为内容目标,“运用政区图、地形图等资料探究总结”为方法思路目标。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北京是我国着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么,她究竟具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使得几代王朝都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

读下面两幅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

(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探究活动二:位置与气候

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左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探究以下问题。

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致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致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探究活动三:地形与河流

关于建都条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注:教师可以适当地解读: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在低地时,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结合下图,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势与河流方面有哪些优势?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势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无水患之忧,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最佳注解。

(师:当然,北京作为古都的有利条件还可以从安全、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探讨。)

板书: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地形与河流

第2课时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探究活动:观察下列图片,谈谈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运用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归纳出“历史悠久,文明厚重”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地理的习惯和能力。

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明长城

明清紫禁城──故宫

天坛──明、清帝王祭天和祈福的地方

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云居寺── 收藏 石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圆明园遗址

传统民居四合院

传统民居四合院

传统民居区──胡同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出示材料:(可让学生读一读)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宏伟的古建筑、优美的园林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居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集中了许多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据统计,北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4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4个,其他确定有文物价值尚待确定保护级别的有4 000余处。现已出土文物达10万件之多。在众多的文物之中,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有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明十三陵,有我国最着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及圆明园遗址公园,等等。具有历代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古寺庙2 600多座,其中有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寺潭柘寺,有收藏石经最多、堪称世界之最的云居寺,有我国最大戒台的戒台寺,有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天坛祈年殿,有居于全国第二位的祭孔古建筑──孔庙,有以纪念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而兴建的文天祥祠、于谦祠、袁崇焕祠、杨椒山祠等。还有近代现代名人的纪念地,如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蔡元培故居、茅盾故居、齐白石故居、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故居等。

阶段小结:

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积淀。

(承转)作为国家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有着哪些特殊的城市职能呢?

(三)城市职能

探究活动:

依次观察下列三组图片,讨论它们分别体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职能?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运用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归纳出北京的城市职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地理的习惯和能力。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权力机构

──人大会所在地

中南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最高司法机构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小结: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肩负着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大剧院

CCTV大楼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的文化 教育 事业非常发达,这里有包括北大、清华等全国顶级大学在内的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社科院等各类科研机构,有全国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很多着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展览馆……因此,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美国驻华大使馆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

法国驻华大使馆

2014年北京APEC峰会

外交部大楼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有众多的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多次成功承办大型国际会议,是中国与世界联系与交流的中心。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

板书:

1.政治中心

2.文化中心

3.国际交往中心

承转:神奇的北京,美丽的北京,伟大的北京,今天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四)现代化的大都市

探究活动:

自学教材39页到41页。总结:教材从哪几个角度举例说明了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和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1.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建设

2.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

3.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4.传统建筑的保护

承转:那么,北京是否就完美无缺了呢?

(五)北京的尴尬──环境与发展

探究活动:

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并为北京的发展出谋划策。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这一地理科学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和谐的发展观。

材料一:雾霾中的天安门

材料二:沙尘中的北京

材料三:保护?发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注:雾霾、沙尘暴等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单靠北京自己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学生探究和讨论时,并不要求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只要能体现“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就应该给予肯定。)

课堂小结:随着北京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发展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谐共存和良性互动,如何使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作业:

1.搜集资料,说明北京现代化发展的成就。

2.搜集资料,说明北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矛盾。

七、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本节内容并没有像一般区域地理那样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为切入点,试图从古都有利的自然条件出发,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从而承载课标中“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的要求。这种编排,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但也同时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应的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除“自然环境”以外,北京的“历史传统”“城市职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多以感性知识为主。看起来很简单,几乎没什么可“讲”。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观感性的材料,由学生去感受、归纳、总结,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课标中对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认识区域”中的“环境与发展”部分,这本身就隐含着“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这一节不是纯粹的环境教育课,通过认识北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建议并通过彼此碰撞交流获得相应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让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达成一致。引导学生感受、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分析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是这一节我们要让学生达成的重要的学习目标。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大胆地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增删,完成了上述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北京重要知识点

1、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

2、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3、北京的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4、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5、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城中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牌楼等也令人流连忘返。

6、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为故宫博物院。

7、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8、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

Ⅳ 初中地理如何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三、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小结
前面所讲述的只是个人的粗浅见识。在实际教学当中,还需要对地理的教学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别是考试制度和内容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使教师摆脱教材的困扰(初中地理教材编排过于严紧,缺乏轻松)以及作为次科的制肘(教学时间不足、课外活动时间和资金严重缺乏,教学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学者轻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真正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就可以了。

Ⅳ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教案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着,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着→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着,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着→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三:初二地理《河流》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2-

-3-

-4-

-5-

Ⅵ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用多媒体教学地球的运动麻烦告诉我

如何用多媒体教学地球运动1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可以用多 媒体积件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媒体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而本节无论从内容上,学生的特点还是从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上来看,多媒体教学都是首选。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教师们会感到自己更多是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同时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其产生的一些现象,都是自然界中一些宏观的现象,学生无法直接通过观察获得其运动和变化的具体过程,内容抽象 难懂,不符合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将宏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制作成动画演示给学生看,并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如影子长短的变化等,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Ⅶ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

地理图册是跟随地理课本的配套教材,是对地理课本的补充。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七年级地理 《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一

目标 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应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明确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熟悉常用的图例;

了解地图的种类,并能正确地选择地图和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应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明确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 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 教学资源 教材、互联网、地图册 教学过程 个人视角 【导入】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吗?(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预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2、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 笔记本 上;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3、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预期:把课桌缩小。

4、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预期:缩小了10倍

5、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新课】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6、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7、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8、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9、(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略

3)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10、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11、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预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分别判断:科技园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黑板画板图: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二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精品我特别准备了这篇初一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分析?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这两项技能,学生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过接触。本节教学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系统的学习,提高对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总结 、概括、归纳。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图方向的辨别等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感受地图之美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带哪些东西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些地图,一同感受地图的实用和美丽吧!学生回答:地图等。

学生通过课件浏览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临沂市地图、景点旅游地图等地图图片。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地图之用交流探讨?

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那地图有哪些用途呢?组内交流

展示汇报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承转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阅读地图之法识图例(一)地图“语言”──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师引导点拨: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2.以竞赛活动的形式练习运用:写出下列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竞赛活动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阅读地图之法学比例尺(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多媒体出示本小节的学习问题:

(1)比例尺表示_______比____缩小的程度。

公式= 。

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______式、________式、________式三种。

(2)乙图中,台湾岛地图的比例尺的表达方式为 式,转化为数字式为 ,用文字式表达为 。

(3)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约是7厘米,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 为 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数字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师引导点拨:

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2.组内质疑交流,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3.找一位同学上前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并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学生讲解:首先要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从而得出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承转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阅读地图之法辨方向(三)地图“语言”──方向

方法一:

一般定向法,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地平面上的八个方位。

提出趣味问题:在教室里,我的座位在某某同学的什么方向?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三

一、课标要求

学会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和在地图上量算不同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学会根据学习和生活的某些实际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逐步养成用图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地图的使用与选择几个方面。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最基本的工具。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很多仍以小学的 学习方法 和态度理性对待初中课程。从地理学科看,他们读图分析和总结能力非常有限。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不是抽象的陈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地理乐趣又收获知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良好意识。学生呢,则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根据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地图类型和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举例说明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和精神,逐步养成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地图的习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讲述法

七、教学时间: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 谜语 导入】 【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学用具。

【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上地图?怎样阅读地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阅读这一内容。 猜谜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开口表达能力。 【讲授新课】

一、

【提问】观察台湾岛地图,思考: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地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是怎样获取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过“缩小”引出比例尺。

【学生活动】找出比例尺含义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几种表示方法?(读P17第一段)

(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练一练】

1.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图上距离1厘米,比例尺1:200000,实际距离是多少?

3.量算书本P16的图1.22中台北到高雄的距离。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完成书本P22的活动题1。

【讲解】比例尺与表示范围以及地理事物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难点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总结并提问】

1.去北京旅行办事,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2.想了解北京在中国的什么方位时,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让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习题巩固比例尺的相关内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3. 2020初中七年级地理老师的教学工作计划

4. 八年的地理下册第七章教案设计

5.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学设计

6.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7.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8.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9.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0.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Ⅷ 八年级地理地形说课稿

【说课稿】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地形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法分析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 2、山脉纵横交错 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 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八年级地理地形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多而高。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对于地势特征要强调的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独特的阶梯状地势使我国大江大河在向东流的过程中形成多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确定中国的地势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内容。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乐于接受新知识;从知识基础上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大量地名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所以,为了使教学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我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三板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等,读图引导、问题教学。

学法: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突破重难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教学中注重利用多种方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挂图、画中国空白地图。学生准备地图册、画中国空白地图。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壮丽山河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画面最后定格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说明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从而引入本节的课题。

【课件展示古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导学生根据河流流向思考:“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西高东低)

【课件出示】:一幅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略图。引导学生结合颜色与海拔读图思考并判断下面哪幅示意图更能反映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的变化?

【 课件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明确三阶梯的分界线。

【指导学生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

我国各级地势阶梯的海拔大致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上主要有那些地形区?

【利用材料分析探究】:结合三峡工程的所在的位置进行探究,阶梯状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阶梯交界处提供巨大的水能。)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和探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设计思路:以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将重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古诗、读图、探究、填表等活动引导学生由容易到复杂,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思考,逐步掌握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我国地势真奇特,西高东低三阶梯;我国山脉真是多,纵横交错成骨架。

【讲解法】:动画讲解走向的概念:即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南-西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课件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动画逐个显示每一组山脉,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每一列山脉的走向、位置、以及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如:天山位于我国新疆中部,东西走向,天山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对以后的山脉的认识,由老师用鼠标点击各列山脉,指导学生说出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认图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顺序来认读。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空间分布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课件出示自编的顺口溜】:指导学生进行记图: “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昆秦南,南北走向横断山,还有贺兰六盘山,由东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长武湾,西北东南阿尔泰,小兴安岭加祁连,弧形喜马拉雅山,祖国山脉多壮观。”(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顺口溜使单调枯燥的记忆变得充满趣味,引导学生掌握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做游戏 “丢沙包” 】:课件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给主要山脉加上编号,然后丢沙包:沙包落到谁那儿,就由谁回答相应编号的山脉名称。(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以此加强学生对主要山脉分布这一空间观念的形成。)

【绘图练习:“祖国在我心中” 】:教师和学生同时在课前准备好的中国空白版图上按照顺口溜顺序填绘主要的山脉,边记边画。(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这一空间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记图的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填表格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则构成地形区的分界线,其中,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界线,如秦岭、大兴安岭等。(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

设计思路:以上通过认图、记图和画图三个步骤,及多种方式的活动,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顺口溜和做游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板书设计:

一、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三阶梯

二、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昆秦南,

南北走向横断山,还有贺兰六盘山,

由东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长武湾,

西北东南阿尔泰,小兴安岭加祁连,

弧形喜马拉雅山,祖国山脉多壮观。

六、教学设计意图:

1、利用图片导课,目的是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用古诗可以将语文知识与地理知识巧妙联系起来,这样会使导课显得亲切自然。

2.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内容易学难记的特点,同时避免造成学生厌学厌记的心理,在突破重难点时,通过编顺口溜,丢沙包、填图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制造一种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课堂气氛,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自己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本课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地理三板教学相结合,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拓宽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独立学习的能力。

Ⅸ 地理学案如何用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地理导学案,初中地理教学导学案,地理集体备课记录的文章。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1.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帮助学生真正理
地理“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遇到问题而自己又不能解决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也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巩固复习、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为此,“导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
一、“导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
我们对“导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要求:
紧扣新课标:遵循《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为中心。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地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难度。
1.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
2.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
【学习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引入导学】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预习掌握】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训练】设计1—2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路归纳】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走进中考】找出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题目,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二、“导学案”形成过程
①在集体备课时(单独分配任务、大体研讨内容)[第一次集体备课]
②第一次个性化备课:
主备人在平时认真备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然后交给备课组长、学科负责人检查。
③第二次集体备课和第二次个性化备课:
在集体备课活动时,集体讨论并修改完善通案和个案。
④第三次个性化备课:
上课应用前,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案和个案,在上课后进行课后反馈的书写。
每周五按上课次序装订,由备课组长上交到年级或课改办。
由备课组长检查通案的数量、个案的质量,并写好检查记录和总结。
形成个人管理档案袋(将个人备课归入个人档案袋)和教务管理档案袋(将集体备课记录、通案备课检查、评比记录等归入教务管理档案袋)
三、“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由于“导学案”的编制还不是很完善,并且课堂态势也不断变化,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1.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2. 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内容,但“导学案”中问题不一定全部解决,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3. 巩固练习。“导学案”中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注意多做案例、多设疑,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评讲时教师围绕学生疑难点、重点、关键点提问、追问、反问。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后反思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是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学生是对学生思维和探索过程进行整合的一个环节,突出重点内容,归纳多种思维过程,完善知识结构。另一个方面,教学反思有利于对学案的修改和完善,能较好的体现教师集体和学生群体的智慧。
望采纳

Ⅹ 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故答案为:(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阅读全文

与地理教案设计思路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