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环境的保护
地理环境保护目的是防止自然地理环境遭受过度的人为影响,朝不良方向演化,实现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只有一个地球,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人口的增长不仅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不能无节制。保持适度人口,同时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对劳动人口的需求,是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
2)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是人类自身生存和进步所必需,也是保护和改善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保证。贫穷是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同时,经济发展不能脱离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如实行对环境无害的能源政策,发展绿色化学取代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传统化学;鼓励采用无污染生产技术,实现“零排放”;有效利用太阳能,解决人类的能源和有机化工原料的需求。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将经济发展从外延扩大的粗放式生产转变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一方面提供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又消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废弃物。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必须深刻认识到: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超过了极限,恢复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
4)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近年来,人们检讨了先是破坏环境,在经济发展后再保护环境的曲折经历,提出了“环境建设”的新概念。所谓环境建设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合作的基础上,既按照社会经济规律合理组织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又遵循自然规律设计和营建人与自然协调的人类生态系统;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界互利共生的、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有具高效的经济潜力;二是保持高水平的生态稳定;三是具备美学价值的环境外貌。
㈡ 高中地理的各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最全的)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公众参与。
二是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增长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四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执行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依据来制定产业政策,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
五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执法监管体制。
六是完善环境法治。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七是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八是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探索和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
九是加强环境科研和能力建设。开展环境政策法规、重点地区和重点环境问题、环保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示范;加大环境监测、应急体系、宣教能力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
十是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我国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形象。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环境标准。
㈢ 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
一、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
1、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如下:
(1)节约用电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二氧化碳被释放;
(2)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色出行;
(3)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
(4)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二、破坏环境的危害有哪些
破坏环境的危害如下:
1、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臭氧层被破坏;
2、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
3、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
4、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
5、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
6、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㈣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三、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法律依据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着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㈤ 地理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点
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地理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点
一.环境:
1、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
二.环境问题:
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
2、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1、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问题的
根源是:人口过多。
本质是:发展问题。
五.环境问题的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主要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赤潮等
3.生态破坏问题: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湿地干凅、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4.自然资源衰竭:森林、草原、矿产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5.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公害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等。
1.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的危害:进一步恶化我国北方生态环境。 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起饥荒。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已经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
(2)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内容:预防潜在的荒漠化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坚持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治山、治水、治沙、治碱相结合的原则。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3)荒漠化的原因和措施
西北荒漠化防治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农牧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生长;
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减少
(1)原因:
自然因素:自然灭亡。
人为因素:森林、草地、湿地等的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资源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等。 迁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等。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建立健全的相应法律法规,如实行禁渔期等制度。
3.湿地的破坏(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自然湿地:沼泽、滩涂、湖泊、河流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等
(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的过度地带。
(4)我国分布特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5)湿地的重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6)湿地资源问题:
现状:湿地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
减少原因
自然:全球气候变暖,滩涂地的损失;水旱灾害加剧。
人为:人口剧增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大量开垦湿地;泥沙淤积,河湖淤废;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旅游业及交通道路建设;引进物种的干扰
(7)湿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A 禁止乱砍乱伐、毁林开荒,要植物造林,营造防护林;
B 退田还湖;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C 积极推广农业科技,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
D 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E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F 治理环境污染;
G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H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
4.草场退化(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
(1)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重用轻养
(2)措施: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实行禁牧、轮牧政策;控制草场载畜量;加强牧场基本建设。
5.大气污染
(1)定义:大气中污染物质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粉尘、悬浮物、SO2、NOX等
(3)大气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自然界向大气环境排放的物质。
人为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
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1)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南方
(2)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XOX)和湿润的气候
(3)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SO2和NOX,有色金属冶炼排放大量SO2
(4)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是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5)我国酸雨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6)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进行技术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废气。
臭氧层减少(臭氧层空洞)
(1)氟氯烃化合物——平流层
(2)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影响: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3)措施:减少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定义:光化学烟雾是派赴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2)危害气体: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形成条件: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光照强、降水少;地形上三面环山,西面环海、地形闭塞;气象上常出现逆温天气。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 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能源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无污染能源。
(2)技术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消烟除尘技术,冷凝技术等;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
(4)管理措施: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6.水体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环境保护的答题思路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三、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4、几个案例
(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5、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有凌汛现象,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