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人对于天文的研究出神入化,没有望远镜的他们,是如何达到的
在我们国家的神话和传说中,古人对宇宙的猜测包括盘古对地球,因为嫦娥奔月创造,以及夸父的日益增长,虽然这些都是神话和传说,但它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人对宇宙本质的认知,虽然这样的神话都是古人的猜测,但也因为这些美丽的童话,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充满了动力。
同时肉眼观测唯一的优点是视场广阔,因此古人虽没有先进的观测手段,但对天区的划分、星图的绘制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古代天象学是非常发达的,可以说比西方更加有内涵,甚至还演化出了一种职位,就是钦天监,还有正六品的官爵,相当于古代的国家天文台。而且还给皇帝提供各种天象解释,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可以决定一个重大议题。
② 古代天文,地理如何学习或应看什么书籍。。
这方面的专着很多,你可以适当的看看:《开元占经》《浑天仪注》《普通天文学》《天文学史》《中国科技文明史》
介绍一点基本常识:
专职天学机构及其日常工作。
既然天学为天子垄断,很自然,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类似于现代的天文台,当然用处不一样)也为皇家独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权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否则就是"犯上作乱"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犯法。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例外,即北齐的张子信,他可能趁中原长期战乱时在海岛上建立过一个小型天文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与西方私人天文台相媲美的例子。历代天学机构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官名变动沿革如下:
秦 太史令
西汉 太史公 太史令
东汉 太史令
魏晋南北朝 太史局;太史
隋 太史曹 太史监;太史令
唐 太史局 浑天监 浑仪监 太史监 司天台;太史局令 浑天监 太史监 司天台监。824人
宋 司天监 太史局 天文院;司天监 太史局令
辽 司天监;太史令
金 司天台;提点 司天监
元 司天监 回回司天监 太史院;提点 司天监 太史院史。259人
明 钦天监;太史令 监正。41-23人
清 钦天监;监正。154人
与现代社会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截然不同,古代皇家天学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属吏都是政府官员;天学机构则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通常在地方上没有常设的下属机构和人员。有时为了特殊的观测任务,则委派临时人员,元明两代例外。不过这个部门在理论上的品级却一直不太高,最高时在唐代,曾达到三级左右,最低时在五品左右。天学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世袭的天学官员,二是从社会上招集,三是本身的专门培训。
天学机构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是天象的观测记录,内容有恒星位置的测定,并编制成星表或绘制为星图;日月食和掩星观测;行星在恒星背景下的视运动状况;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包括彗星新星流星太阳黑子等。对其中的某些天象还要有选择地向皇帝汇报。其次是观天仪器的研制和管理。三是修订历法,编算历书历谱并印制颁发。
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整、记载资料最丰富的天学典籍,当首推历代官制中的天学三志: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其中有少数几种官史中这三志的名称稍有变化,但其所述内容仍与传统相符。五行志专述该朝灾异、祥瑞的情况,为各地灾异、祥瑞报告的文献汇总;律历志是关于该朝律与历的文献汇总。天文志所记录的是该朝发生的天文大事,天象记录,以及对应的星占占辞等。此外,还有重要的星占着作如《开元占经》等,官修大型天学着作如《崇祯历书》等,私家着述如明朱载 育《圣寿万年历》等。
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出版了不少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着译,有:《西洋新法历书》,徐光启、李天经等修,崇祯中刊本;《天学大成》,1896年上海着易堂石印本;《谈天》18卷,附表1卷,英国侯失勒撰,伟烈亚力口译,李善兰删述;《测候丛谈》4卷,美国金楷里口译,华蘅芳笔述.
墨海书馆曾出版由伟烈亚力、李善兰译的《谈天》(1859年)一书,是英国天文学家侯失勒的名着,各卷名称依次为:论地、命名、测量之理、地学、天图、日躔、月离、动理、诸行星、诸月、彗星、摄动、椭圆诸根之变、逐时经纬度之差、恒星、恒星新理、星林、历法等。该书在晚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尔后,徐建寅又把到1871年为止的最新天文学成果补充进去,凡18卷,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74年出版。此外,尚有哈巴安德的《天文问答》、合信的《天文略论》等。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了侯失勒着,金楷理译、华蘅芳述的《测候丛谈》(1877年),共4卷,是晚清所译各种气象学术书籍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石印《天学大成》一套4册全,白纸线装,《测侯丛谈》4卷;《谈天》18卷附表)
③ 古人并没有天文望远镜,他们是如何观察到行星的运行情况的
④ 上知天文,古人学的天文地理都是什么方
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途径:
最主要的是观天像,总结气像变化规律.
其次是借助其它器具,如地动仪,天文台等.
天象记录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连珠 太阳黑子 石刻纪录
历法 历法成就 治历方法 节气 中西比较 《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仪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浑仪 浑天仪 地动仪 浑象 简仪 仰仪 水运仪象台
着名天文学家 甘德 落下闳 张衡 祖冲之 张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着作 《甘石星经》《灵宪》
着名地理学家 裴秀 郦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图六体 风的观测和仪器 降水的观测和仪器 湿度的观测和仪器 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志》
⑤ 古人所说的“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知道天圆地方的
古代中国,有三种“宇宙空间基本知识”。指的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天方地圆”,是“盖天说”的简洁整理,即经常说“天员(圆)如张盖,地区如残棋”。“盖天说”,是我国古代人最初的“宇宙空间基本知识”。考据学原料确定,早到至迟在公年五千纪,“盖天说”早就很健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