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人文地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03 22:34:20

1. 人文地理学的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人口地理学、资源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等内容。

2.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生命力就在于应用性,在于能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实践发挥作用。认为 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包括仁弟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以及 空间分析的传统,这些都促使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传统实践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土整治、区域规划、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镇体系布局、旅游规划和投资环境规划等领域。

人文地理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最初的选择最佳居住环境到如今的企业区位选择,人文地理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文地理学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最佳居住城市的选择,企业最佳布局等。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特性更加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顺利,在建国之初,人文地理学被认为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伪科学,所以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此期间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而从1980年以后,人文地理学全面发展,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课较大的进展。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地球表层,离不开人类环境,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以人居环境为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是大城市就适合居住,而是认为当今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综合各方面来看的,如近几个月进行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评选以及幸福城市的评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在如今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经济建设方面,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民族关系等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例,中国飞速发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的代价上的,有了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陪伴,经济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其发展形成的理论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总结,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决策者正确进行决策。 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为例,一个区域的决策者应该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如水源,日照植被等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土壤开发,并根据以往开发的历史确定该地区适合进行何种类的开发。

(三)、为文化及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各国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是一门基础学科,为了揭示全国各地人文现象的分布的规律性,从中总结经验,协调好人地关系,更好的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务,就必须积极而有计划的向社会宣传和普及人文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掌握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的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使他们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本国国情,充分不同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在我国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要求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从而使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支撑下的可持续发展又有了新的内涵。由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将继续并深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3. 为什么要学习人文地理学

你如果有出去看世界的打算,或是想要到国外淘金,就必须学好人文地理,不然会事倍功半。比如:知道尊重各地民族的习俗,知道巴黎哪道街最浪漫,纽约哪片地区开车要管好车窗。
弟弟是在上高中吧。

4.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与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有何区别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5. 人文地理学

我国五十年代把研究人地关系为主旨的人文地理学视为“资产阶级伪科学”,从而制造了人文地理学禁区。经过三十年的曲折历史,到八十年代初终于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在国家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被正式列为“要加强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

为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顺利发展,必须认请五十年代造成人文地理学禁区的理论原因并认清其实质,明确现在复兴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根据。从理论上阐明这些问题,无疑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否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五十年代造成人文地理学禁区的理论上的主要原因

科学研究的目的的是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即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那么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其中有无一定的规律性可言?是否需要有一门科学来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成为以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主旨的人文地理学能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主要依据。我国学术界五十年代正是否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制造了人文地理学禁区。

众所周知,那时流行的观点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作两个完全不同、截然对立,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东西,认为自然界完全由自然规律所支配,与社会规律毫无关系;人类社会也完全由社会规律所支配,与自然规律毫无关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律,毫无共同之处,没有任何统一性可言。谁要是讲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讲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就是混淆两种规律,就有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之嫌,因而根本否定任何关于人地关系的提法。1955年9月号《地理知识》上还有人发表文章说:“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这完全是欧美资产阶级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再版”(第284页)。这就是五十年代制造人文地理学禁区的主要“理论”根据,而且长期来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接受和传播,在我国地理学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直至八十年代初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时候,仍有一些人战战竞竞,心有余悸。甚至还有个别人出来反对,可见影响之深远。

二、否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引证恩格斯有关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一些论述。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又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人类历史或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时,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限错综之图画。”〔2〕“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3〕“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也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4〕所以,“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幷且使对立互为中介。”〔5〕总之,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是处于普遍互相联系、相互怍用之中,它们之间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因而它们之间既有本质差别、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本质联系、互相统一的一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也是对立统一。这才是辩证法的观点。

我国五十年代批判那种只看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一面,否定它们之间本质差别的一面,从而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等同起来,把自然规律直接搬用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错误观点是必要的。但批判中缺乏辩证的分析态度,结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完全对立起来,看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差别的一面,就否定它们之间本质联系的一面,这是违背辩证法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正是这种用孤立的而不是普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成为当时造成人文地理学禁区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今天认清这种观点的形而上学性质,就为冲破人文地理学禁区、复兴人文地理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系统地清理五十年代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地理学界和其他各条战线一样,开始解放思想,冲破形而上学枷锁,重新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申“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来是地理科学的研究主题”〔6〕。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至1979年末、1980年初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旭旦教授等代表终于明确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全国大多数地理学者的响应和支持。

苏联地理学界在六十年代,经过B·A阿努钦的冲击,地理学思想上开始发生变化,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研究。七十年代以来又提出经济地理学“生态化”、“社会化”的口号。这是苏联地理学界进步的表现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上由于没有出现过彻底从五十年代形而上学思想中解放出来的巨大潮流,没有出现过像我国这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的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没有像我国地理学界那样获得从形而上学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巨大转变,所以苏联地理学界虽然重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研究,但“还带着许多保留和顾虑”(苏联地理学家马尔科夫语),至今仍然讳言人文地理学,更不敢正面提出发展人文地理学。显然,我国地理学界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比他们要彻底。这就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三、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前面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般原理指出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自然界)之间既有本质差别又有本质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联系表现在哪里?具体来说,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幷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但又都受唯物辩证法规律,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人类活动以自然界为基础,因而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指19世纪——引者注)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7〕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还表现在自然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上。恩格斯精辟地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这种技术装备,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同时决定着产品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等。此外,包括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力才继续保存下来),当然还有围遶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8〕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狭义的地理环境)的本质差别在于人们的生产方式(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特别是其中的劳动手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不同于自然界,是自然界所没有的。但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是从那里来的?是取之于自然界,连劳动力也是一种自然力,因而自然界(狭义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包括在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还有围遶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这就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自然界)的内在联系的又一方面。这说明地理环境(自然界)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可是我国五十年代以来流行的观点是,把经济关系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相互关系)这三个方面,似乎经济关系、经济基础与地理基础、外部环境毫无关系,似乎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是可以脱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把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仅仅理解为社会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无足轻重的外因。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方面时,连“人类社会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这一科学原理也被当作资产阶级学术观点抛弃掉了。三十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再也见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地理基础”这一提法。可是这三十年来全世界的社会实践更充分证明了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这一科学原理的正确性。

在我国地理学界广为流传的“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生产配置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的观点,今天我们应当在辩证法原理指导下去分析和应用它。正如恩格斯在分析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时指出的,“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整个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9〕就是说,“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布局的经常必要条件之一”的提法只有在一定场合才是正确的,如果把看作在任何场合都是正确的,把它当作到处可套的公式,那就错误了。因为在“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人类社会(包括生产布局)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整个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必然受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界,成为自然界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常常互为因果。如果把“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布局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当作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公式到处去套,那么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作并列的两个系列,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根本联系,思想理论上陷入形而上学泥坑中。这是我们三十年来在生产布局和经济建设实践中忽视自然条件的作用,围背自然规律的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上不能深入研究和阐述自然条件在生产布局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包括在地理学史上,确实出现过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释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把地理环境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的错误理论,否定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错误理论。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0〕针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恩格斯还指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他制造最广义的生产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因此,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遶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遶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11〕,在阶级社会中所谓生存斗争就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把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比起把历史单单归结为生存斗争的差异极少的阶段,就更有内容和更深刻得多了。”〔12〕可是我们五十年代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方面的批判却偏离了恩格斯的这些正确原理,缺乏辩证的分析,从把自然规律直接搬用到人类社会中来的一端,走向完全否定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中的制约作用的一端,结果就不能不犯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

四、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研究领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阐明地理环境在社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地理环境)主要是通过生产力因素作用于生产关系及其历史变迁,因而是一种较为简接的作用。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同。地理学在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演变规律并描述其区域差异时,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总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简接的。例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直接影响人们的耕作活动,而人们的耕作活动也直接改变着当地的土壤、水文和小气候、微地貌等自然因素。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狭义的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提法,不能直接搬用于地理学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这一领域,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

我国地理学界五十年代以来理论上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同起来,把历史唯物主义领域的一些原理不适当地直接搬用到地理学领域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来,甚至把一些“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因而不能科学地阐明地理学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问题,阻碍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

由于我们过去不适当地直接搬用了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一些原理,以及一些“左”的、形而上学观点,结果导致否定地理学领域的人地关系,否定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也否定了近代地理学在这方面提出过的许多重要原理。如“康德看到人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地球表面一切变化的主要作用之一”。〔13〕洪堡德指出:“人类在生活上到处和土地发生最根本的联系”。〔14〕李特尔提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15〕。赫特纳还指出:“自然和人类对地区特征都是本质的,两者幷且处于彼此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16〕哈特向认为:“我们通常想象为‘自然的’特征,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发现是由自然和人类共同形成的;同样,通常认为是人文起源的特征,可能发现是某一历史时期人文和自然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17〕这些原理,现在看来都还是正确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在五十年代,其中许多都被当作资产阶级地理学观点,当作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抛弃掉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把地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很好地加以区别,没有从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演变的角度去认真研究和鉴别上述原理的科学性。

五、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分类的主要基础

近代地理学以来,曾长期沿用“人地关系”的提法。这一提法虽有简短明了之效,但其含义却十分广泛,因而失之笼统,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个别国度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人体与环境的关系,都被当作“人地关系’’包含的内容。因而“人地关系”成为哲学、历史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人地关系"这一提法就不能准确表达地理学研究的领域。从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演变及其特征的意义上来说,地理学实际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地域空间关系。因为人类活动直接受地理环境(地球表面)的影响,同时也直接作用于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的作用都直接改变着地球表面的面貌,正如赫特纳所说“自然和人类对地区特征都是本质的”。例如,平原和山地这两种地貌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利于耕作和发展陆上交通,而山地适于发展林业、不易修建铁路和公路。因而平原和山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大不相同,地球表面这两种类型的区域差异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人类的耕作、修路等活动也直接作用于平原、山地这些地区,作用于地球表面,引起这些地区地球表面的变化,成为地球表面发生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这些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地理学领域的“人地关系”含义必须严格地确定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旨(研究的对象),因而也是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分类的主要基础。人类活动各种各样,大而言之,可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文化活动、心理活动等,其中每一大类又可分为一些小类,如经济活动又可分为生产活动(还可细分为农、林、牧、付、渔业活动、采掘活动,加工活动等)、运输和商业交换活动、消费活动等。由于人类各种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与相关的地理因素就各不相同。因而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形式都不一样。所以人文地理学研究就以人类活动类别作为人文地理学分类的主要基础。人文地理学就通常分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当然对任何对象的分类,都可以按对象的不同特征(定出不同标准)来进行,因而有不同的分类体系。人文地理学按人类活动类别及其与地理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特征进行分类,也不是唯一的分类体系,还可以按人文地理学的其它特征进行分类,如按人文地理学内容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通论人文地理学——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一般原理;区域人文地理学——主要内容是描述地球表面各个地区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区域差异。不过人文地理学按人类活动类别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特征进行分类则是最基本的分类,是其它分类的基础。

注释:

〔1〕《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1页。

〔2〕同上,第60页。

〔3〕同上,第62页。

〔4〕同上。

〔5〕同上,第535页。

〔6〕吴传钧:《在农业地理编写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77年。

〔7〕《马恩选集》第3卷,第518页。

〔8〕《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9〕《马恩选集》第3卷,第62页。

〔10〕同上,第551页。

〔11〕同上,第572页。

〔12〕同上,第573页。

〔13〕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8页。

〔14〕同上,第154页。

〔15〕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6页。

〔16〕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黎樵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1页。

〔17〕同上。

6. 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从个人素质培养上讲:学习地理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文理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个人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都以为文科生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而且,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 从学科综合角度讲:学习地理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比如,在研究日本这个国家时,我们通过地理知识可以了解到,它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有便利的交通优良的港口,为其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的常规能源短缺又致使它靠侵略和掠夺来发展自身。这样,地理与政治历史紧密结合,也在无形中起了作用。 地理是研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的地理布局以及各国和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学地理使人了解祖国山川河流,更加热爱祖国 。 ---------------------------------------------------------------------------------------------------------------我这里先说几个概念,你应该就会了解一些了。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 包括了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气候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生态学的一部分,所以地学是一门很大的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从这里来看,地理不单是简单的自然地理,其实地理学科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好地理(当然指专业性地理)对日常生活、从业就业、高端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7. 什么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地理老师而言,教好人文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人文地理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人文地理,欢迎阅读。

什么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同为地理学的三大分支,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有分离走向相互结合,深入洋酒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决策起到日益显着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人文地理发展简史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1]

古代阶段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着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着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着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着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现代阶段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

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法国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其他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学科介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的大学地理课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他们十分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

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已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数学方法

在观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数学方法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于1966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人文地理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曾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制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对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着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着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着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着,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多种对中国地区的习惯的划分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环境: 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经济, 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的重要方面,人类是引起以上各类地理分布及变化的主要载体,民族又是人类中具有特色的群体,于是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为历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划分

按照大行政区划分

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港澳台。

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按照经济战略划分

中国东部,中国中部,中国东北,中国西部。

按照南北划分

南方和北方,中国以秦岭和淮河为南北分界,这种划分一般只限于汉族主体居住区。

其他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中华民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中华民国政府当前所在地为台北。除了北京和南京外,历史上的中国还曾长期以西安、洛阳、开封、杭州为国家的施政中心。

8.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塑造人类与众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过程。她包含社会科学的成分如人类、政治、文化、社会及经济层面。虽然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焦点并不是地球的实质地貌(见自然地理学),但是由于各种人类活动均在实质地貌上发生,所以实际上不提及实质地貌去讨论人文地理学并不可能,而环境地理学正好出现用作两者的桥梁。人文地理学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粗略范畴(详见人文地理学),例如:

9. 人文地理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古代阶段

人文地理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人文地理学论题的这种方向性转变,即所谓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以便分别研究整个复杂环境中的各个成分,从而导致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此外,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两种人文地理学主张:

一为人本主义地理学派,认为数量运动的机械模型压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致力于观察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一为激进地理学派,由于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阶级、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学者认为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为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建议。他们创办了刊物《对立面》,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武装地理学,提出新的综合论方向,反对学科分裂和专业化倾向。

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阅读全文

与人文地理学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