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怎么分析自然地理过程

怎么分析自然地理过程

发布时间:2023-03-05 12:01:24

1. 如何根据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原因

根据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
1.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板块位置
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

形状轮廓定位
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资源分布等)定位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形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地形分布特片是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3.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等。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5.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等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影响工业生产;水资源、农产品、工业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学生需要了解资源状况理解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如何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目的主要为我们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即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等条件分析。【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
交换进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3. 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着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自然环境一般的包括这些方面:
1、地形地势;2、气候,这里包括降水和气温;3、河流;4、土壤;5、资源。
你要描述自然环境的特征就分类别把这些方面的特点说清楚就哦了

4. 自然地理系统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

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
,任何
事物的变化总是要经历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旧过程衰亡后,
“新过程就代替旧过
程而发生。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矛盾论》),宇宙万物概莫能外。以太阳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历史,目前处于“主序星”阶段。它与其同类恒星一样,将再经过红巨星阶段、白矮星阶段最终衰亡,而进入新的某种演变过程。科学家们认为太阳大约还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为太阳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约有4.56×109年的历史。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也与地球的演化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统的产生应当起于地球发展史的某个阶段,也是地球演化进程的产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结构的理论,开放的具耗散结构的自然地理系统,其发展过程必然是由低级向
高级、由无序向有序逐渐进化的。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实体,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显然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统。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于岩
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应是自然地理系统诞生的标志。基于这一观
点,可依据生物界的发展进程将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环境、亚
自然地理环境、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环境阶段,


(一)原始环境阶段

又可称之为“前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即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形成阶段。构成原
始太阳系的物质包括氢、氦、碳、氮、氧、氖、镁、硅、硫、铁等元素。其中由氢、
氖、氮、氧等元素构成的气体物质约占总量的98.5%;由硅、镁、铝、硫、铁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构成的土物质及由氢、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构成的冰物质,只占总量的1.5%。

地球诞生之初,土物质和冰物质聚集成接近均质的球形体,尚无分层现象。当地
球体积逐渐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渐显现,比重大的土物质向球内部收缩汇聚,收缩
位能转化为热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蜕变中释放的热能,共同促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以致铁镍物质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内核;硅酸盐类密度低、熔点高的物质相对上升,
形成地壳;其余铁镁酸盐物质构成中间地幔层。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圈层分化。

地球圈层分化之初,由氢、氦、氧组成的原始气体仍为地球的主要组成,由于地
球初期质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获气态物质,氢、氦、氧等极易散失于太空,故气
体稀薄。随地球体积逐渐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层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
成分,随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被释放于空中并已不能轻易脱离地球,从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气层,它们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气态水组成。随着紫外线作
用于大气上层的水分子上,由“光致离解”将其分裂为氢和氧,氢原子继续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对存留下来,与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与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这一阶段的大气主要成分变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构成第二代大气(还原性大气)

而相当一部分水汽又转化为液态水,在地表汇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气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约从4.56×109年延续到3.5×109年前,这一阶段持续约1×109年,
即为原始环境阶段。这一阶段是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共同主导着地球表层缓慢演化的阶段,也是为自然地理系统的诞生奠定基础的阶段。

(二)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开始于距今约3.5×109年。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在距今约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开始出现原始的原核生命体。在南非的岩石中发现距今约3.2×109年前的古杆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约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现,意味着地球自然界发生从无机界进化为有机生命界的质的飞跃。同时,有机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圈的始起,也标志着地球开始进入自然地理系统产生的阶段。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反杜林论》)。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拟地球原始大气成分,用甲烷、氨、氢和水汽,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11种氨基酸。其中有4种(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此后不少学者又陆续合成了核糖与脱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种有机物质,从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是地球发展历史的必然产物。

如前所述,随着地壳强烈的火山活动,大量水汽释放于大气中,氧与甲烷和氨不
断作用形成水、大气中的氮与地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硝酸盐类化合物。大气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续不断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又将
各种原始有机物质带入海洋。同时,大气降水又在原始陆地上形成径流,将大量无机
盐类的溶解质最终汇集于海洋,使海水成为多种无机物与有机物混合的“营养丰富”
的液体(broth)
,为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这是由于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气中氧和臭氧均极稀少,太阳
的紫外线辐射还相当强烈,原始生命体在大气中和原始陆地上根本无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对紫外辐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从而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防护条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学家们对此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从理论上推算,
要使
2000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养和自我复制功能的原始细胞,其概率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样,事实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3.0
×
10
9
年这段漫长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终于出现了原始的细菌生命体。
此后球
藻、蓝绿藻类生物陆续生成。例如在美国加州东部发现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为进化的
细菌化石,其中有类似于藻类的生物,内部已含有细胞核。细菌和藻类的出现,开始
了一种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气中出现氧与臭氧,在大气圈上部逐渐形成抵
御紫外辐射的臭氧保护层。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别是浅海地区绿藻类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强,大气中氧与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大气的组成在
逐渐发生变化。随着臭氧层的发展,地表紫外线辐射逐渐减弱,更高级生命的生存渐
有保证,使海洋生物得以进一步发展。从寒武纪到
5
×
10
8
年前的奥陶纪初,海洋无脊
椎动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纪之初,生物进
化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飞跃,植物开始登上陆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统结束了亚自然地
理环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
3.0
×
10
9
年的时间,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变历时
最长的阶段。

(三)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即海洋和陆地自然地理环境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纪之初,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地球上的陆地范围大增。由于地理
环境的急变,生物界发生重大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发展,以裸茎类植物裸蕨为代表大
量出现。海洋生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相对衰落,脊椎动物鱼类随之大量繁衍,海陆交界
滩涂地带开始出现两栖动物。至距今约
3
×
10
8
年的石炭纪,陆地上已是森林广布和爬
行动物出现。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剧加强,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减
少,而游离氧日益大增,最终以氮、氧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气(氧化大气)
,即作为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之一的现代大气层终于形成。

随着陆生动植物的发展,生物圈也逐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生物物种日趋进化、
丰富和多样化,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时,从植物由海登陆的时期起,陆地
风化壳也开始了成土过程。换言之,陆地上如无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陆地上的迅速发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为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部
分,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海洋到陆地,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进化的过程,即真正意
义上的自然地理系统终于形成。到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人类开始出现为止,全自然
地理环境演化阶段大约经历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环境”阶段

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
新第三纪晚期,
生物演化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的始祖如阿法尔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出现。
生物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然地理环境随即开始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新阶段。
随着人类从古猿经猿人演化为真人,在极其短暂的数百万年间(与漫长的数十亿年的
地球发展历史相对而言)
,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迄今为止,人类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成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最新组成部分。并且,人为环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类的活动从完全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阶段,发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阶段。换言之,人在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已经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渐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们把生物发展史上人类出现后的阶段,作为自然地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以人为主的新
阶段,并称其为“人—地环境”阶段。

(五)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特点

通过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析,便可发现有如下特点:

1
.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中,其圈层结构具有一定的演变顺序。首先进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气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产生,最后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该过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统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在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也经历了不断变化的
过程。如岩石圈实现圈层分化,并形成了全新的沉积岩成分;大气圈发生圈层分化的
同时,其组成成分和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水圈的发展不仅形成了海洋和陆地水的地
域分异,同时水的化学组成也因地而变异,海洋最终形成化学组成相对稳定的咸水环
境;生物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土壤经历了
从无到有和地域分布差异的演变。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内部动态与功能实
现了在时间与空间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不断进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曲线(参见图12),不难发现其各个演化阶段的时间历程不均匀:其开始的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历时最长约3.5×109年,其后的发育完全阶段历时约3.6×108年;而人—地环境阶段发展至现今才经历了约3×106年,自然地理系统各阶段的演化历时大约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递变。这可能暗示着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同样符合S形逻辑斯蒂过程线的规律。

除归纳以上特点外,还应指出,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的发
展趋势尚不明了。就是说,现阶段是仍处于整个演化过程的迅速发展阶段?还是即将
进入
“后自然地理环境”
的发展速率逐渐趋缓的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究竟有多长?
我们的有关自然地理系统演化阶段的划分是以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为基础的,那么,以
人类发展为主体的
“灵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将于何时终结?这些
问题决定着自然地理系统未来发展阶段的性质。

5. 自然地理过程的实质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说,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高三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战略决策——精确1.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把握复习重点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同学们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专题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试卷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整体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6. 地理知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考点】根据区域图和相关材料,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天气和气候、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典型例题】(2008高考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方法剖析】

1.地形特征的分析

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试题中,地形判读常以等高线的形式给出,因此,这里还需要掌握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读数值范围和极端值的大小;二读弯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线向高值凸出数值为低,向低值凸出数值为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三读疏密程度,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等值线越密,变化越急,反之,变化越缓;四读局部小范围闭合,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其周围数值较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的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周围数值较小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小;最后再结合具体相关知识和特征进行解读。

2.气候特点的分析

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有一些差异。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如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某气候夏季炎热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称为高温,而低于20℃时称温和或凉爽;某地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

3.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结冰期等,分析时,应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加以分析。首先我们应大致确定河流的补给类型,若是以降水补给为主,水量的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主要与河流流域降水量及其变化有关,若是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则与气温有关。对含沙量的.分析,主要考虑流域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有无冰期取决于冬季最冷月均温,若小于0℃,一般有冰期。

4.区域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时,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

(2)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要少于水稻生产。

(3)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4)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对农业不利等。

在评价一个地区气候条件时,应评述利弊两个方面。

区域自然特征的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性较强,因此,熟练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是准确、全面分析此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4)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

阅读全文

与怎么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