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考地理试题结构指什么

高考地理试题结构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05 14:33:39

❶ 2017年北京高考地理试卷结构 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理综满分300分,生物满分80分,化学满分100分,物理满分120分。第I卷(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生物:1~5,单选,30分化学:6~12,单选,42分物理:13~20,单选,48分第II卷 非选择题(11小题,共180分)物理(72分)21题,18分22题,16分23题,18分24题,20分化学(58分)25题,17分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6分生物(50分)29题,16分30题,18分31题,16分

❷ 高考地理分几大块内容啊有详细的复习知识要点吗

还是和过去一样吧,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双选。然后就是填空题。
地理学科高考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初中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高中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并且地理的学科体系学生不容易搞清楚,所以精心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制订了“三步走”的计划,即第一步为夯实基础的阶段,这是高考总复习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学生必须花很大的精力,也是占用时间最多的时期;第二步为专题讲座的阶段,这一阶段要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在第一阶段复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果你带的班级数量比较多,针对不同的班级所讲的专题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以点盖面,这样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三步为综合训练的阶段,加大训练强度和增强训练题目的综合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前两阶段学生虽然做了不少的题,但是无论从训练的强度还是综合性来讲,都是达不到高考的要求的,因此进行综合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此计划必须详细的告知学生,这样复习起来不但有条理性,而且有利于师生同步,从而会达到更佳的复习效果的。
二、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地理总复习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为初中地理,第二块为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第三块为选修内容。这三块内容学生掌握的情况差异性很大,由于近几年来地理教师资源的缺乏,再加上长期以来学生与部分老师对地理学科的偏见,认为地理科目是所谓的“副科”,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在高二分文理科以后才会对地理科目有了正确的认识。结果是在学生的学科体系中初中地理几乎是缺失的,由于初中地理的“断层”就造成了高中地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而选修的内容就更无法说了。这样,就有意无意的给高考总复习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另外,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加大地理基础的复习与巩固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复习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❸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内容重点把握哪些内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占得分值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复习自然地理的时候,要重点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及其影响,晨昏线的判读,太阳直射点和太阳高度角,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注意熟悉时区的划分,时区的意义(比如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也指东经120°的地方时),四季和五带的划分。2大气的分层及其每一层的特点,大气的热运动,风的形成,重点把握三圈环流,全球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这些和洋流密切相关,接下来就是洋流,注意他们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汇及大鱼场的分布。3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个容易形成降雨,冷锋和暖锋,过境前和过境后的情况,以及降水发生的位置。4三大矿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转换,注意看图,能够用专业的语言描述它们的转换和形成过程,比如风化,搬运,堆积,沉积,岩浆,变质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点掌握降雨过程以及径流,地表,地下,会看图和理解图面意思。6关于污染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比如什么是温室效应,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的破换等。如果你觉得还需要的话,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问后发给你

❹ 请问高考地理中 产业类型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工业类型 应如何区分作答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类型: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工业结构指各工业部门组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常指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业结构三种。工业类型
概念:工业战略产业——指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求优先发展的产业类型。

❺ 高中地理中,中国地理主要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考查什么谢谢!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课本学案例,然后要求给出一个地方会分析这个地方的地形,气候,水流等等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因地制宜。

❻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导语: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解答非选择题是否高效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只要同学们按照答题思路进行规范化训练,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不断构建个人的答题模板,就一定能顺利突破非选择题答题的瓶颈!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科学审题

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题干(情境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时,首先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标记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和要求答题;其次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

(1)做好题干(情境材料)的审查

试题的情境常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一般它会对题目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由于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常常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且提供的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考生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对信息提炼、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①图表材料的解读

地图考查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图的判读、迁移等能力。在判读图表时,考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失误,所以要想对试题进行正确解答,就要遵循判读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要认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设问指向;二要看清图名,明确图名中包含的地区、时间、图示要素等关键信息;三要仔细研读图例和坐标,要注意不同图例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四要判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并思考成因,在分析数值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数值的峰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并思考其成因,如果是复合图,要注意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五要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正确读数,进行适当的计算,并联系相关知识,找出地理事物的规律,解释或分析、描述地理现象,正确作答。

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答题时要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②文字材料的解读

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会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

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内容回答词是“有利因素”。

(3)答题时点要多,但避免重复采点

高考阅卷时,对于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做文章,写了很多条,却只有一个分值。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

(4)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近几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非选择题往往材料篇幅很长,而设问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对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信息。许多非选择题其实就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

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①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片段,分别找出每个片段的有用信息;将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分析出材料与地理知识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它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对照,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分析材料,就可以明确解题方向。③找出材料与设问间的连接点。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去读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 :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倾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导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所以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很高的要求。

(3)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 :地理很多图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地球经纬网、曲线坐标图等都可以用来考查太阳高度。所以考生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把地理原理、规律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点得分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想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采点答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每个非选择题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采点答题”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

①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漏点。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②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③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要作答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检索记忆库,根据知识网络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当然,要做好上述几点,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其次,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于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最后,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

考生在明确了基本的得分点和答题的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了。①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经常有考生觉得自己各个得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是表达不准确,要么是不着边际。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并用来判断考生答题是否“采点”。这启示我们,平时就应该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记忆。毫无疑问,地理课本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

②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切忌将得分点混作一团,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下面就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为例,来看看如何条理清晰地答题。

4.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非选择题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答案来自于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整合,这叫“论从图(表、文)出”。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酝酿“语言”时,应“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答题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到位。

(3)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

(4)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还要注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先读分题干再读主题干地理选择题目 都是一个情境有二三个小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把主题干(图或者文字)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

建议考生可以先用最短的时间把分题干的内容读下来,再去读主题干,这样就能有目的性的从主题干中获取我们答题的信息,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关键词的寻找,而且建议考生要在试卷中对关键词进行标记。

二、利用图图转换或图文转换注重图图转换或图文转换。

如在高考中遇到关于地球运动的选择题,一定要注重图图转换。现在看来,一般关于地球运动的图都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直接获取信息和答案,这个时候就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原图中给的信息点,对比较抽象的图进行转换,从而把图简化,利用自己新绘制的图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对于有些地球运动的题可能只有文字材料,这时学生应该争取把文字材料转换成图示材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使得答案更加直观化。

三、非选择题类型分五类地理非选择题类型分五类:

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1.特征描述题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等。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2.成因分析类试题

通常的设问形式有:“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答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明确该地理现象的位置,然后分析形成的原因,最后作答形成这个地理现象的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区位分析题

区位分析题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

答区位分析题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首先回答“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其次回答“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第三回答“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最后回答“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规律是什么。

4.意义罗列和建议罗列题型

对考生的技巧性要求不强,尽量答得全面、具体。

四、做非选择题注意答题思路完整在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学生们在答题时,先不要盲目地着急落笔,可以先思考一两分钟,确定答题思路。

举例分析:

【例】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但多水旱灾害;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居民喜食大米;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贫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因此,答题时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❼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地理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年高考全国卷3地理试卷结构

地理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11,单选,44分

第II卷 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必考题

36题,24分;

37题,22分

选考题(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2题,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43题,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44题,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❽ 高三地理复习,听得懵懵懂懂,做题不会做,咋办呢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一)钻研考试说明和试卷结构1.钻研《考试说明》,把握高考方向(1)分析《考试说明》的内容及其变化。《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应吃透《考试说明》,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在复习时进行合理增减。 这样一方面符合中学教学和历年高考的实际,另一方面则明确了该方面的能力要求,更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因此复习时可大胆进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考试说明还对原来表述不准确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内容在叙述方式上作了微调,这对考试内容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考试说明没有对初、高中地理以及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的分值比例作硬性规定,这启示我们要在教学复习中把握微调中所包含的信息,明确复习的方向,对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选修课都应作系统复习。(2)明确能力测试要求。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就地理科而言,主要体现在:①考查地理双基知识,因为双基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同时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②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如识记、理解、分析、归纳与综合等。其中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是考查重点;③用学科术语阐述、论证本学科问题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从《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来看,文科综合的能力测试更加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具有立意独特,情境设置新颖,设问灵活,多以教材上未见、教师未讲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命题的材料多来自社会,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可能来自国家的统计年鉴。所以,教师与学生都应关注新闻地理,生活中的地理。2.分析试卷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结构以及考试特点的分析,发现试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指导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将会有一定的帮助:(1)文综试卷中地理科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相当高。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有些具体的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如各种形式的日照图、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相对高度的计算,逆温现象及其影响、酸雨危害、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径流的补给与变化,山地垂直自然带、中国的政区图、城市规划与布局、重点国家和重点区域特征的综合比较等等。这给我们启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不能麻痹大意,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思考。(2)文综测试地理科以考查能力为主,重点表现在对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考查上。学习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继续深造和创新的基础。在考查方法上,这种检测是通过获取信息、继而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辨别、判断、推论、论证等思维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因带有地理学特色而表现出地理学思维方法的特性,为此,在复习中必须做到。(二)强调知识体系,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复习效率第一轮复习重在狠抓基础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可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其所花时间较长,知识点较多也相对分散,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则应抓住重点,突出主干,重组体系培养能力。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整合地理知识,夯实基础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双基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能力的逻辑要求,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去将已复习过的知识串起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可按照考试说明的分类进行安排,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通过组合,形成知识主线。(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大洲大洋地形特点一板块构造-全球地震火山带分布-年轻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古老高原的分布-某些矿床资源的分布-人类的活动等。2.根据三类知识在结构上的差异,制订合理的复习策略地理科知识结构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1)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宜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题例和变化图,或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是只重表象,一些资料上,就地理原理的记忆,虽提供了很多形象或简便的记忆方法,有些方法只能有助于机械记忆,无益于对地理原理或规律本质的认识。在讲到洋流中低纬环流圈的“北顺南逆”运动规律,如果没有同洋流成因一起理解后记忆,就很容易造成混乱。(2)人文地理,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后,不难用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具备这种相类似区位的地方:如美国、澳大利亚等。(3)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形成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当中,也体现在人文地理当中。因此,复习中一定要注意思考自然地理中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中各个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各要素与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3.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充分利用地图,突显地理的学科特色。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再设置历史、地理、政治3门学科相关的问题。考生读图、作图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这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地图也贯穿新课程的始终。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1)区域地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对区域问题的考查始终时高考的重点,但考查区域时主要时以载体地图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考生熟练掌握世界主要经纬线。对于中国来讲,应抓住四条纬线:北回归线、北纬三十度、四十度、五十度;经度时从东经七十三度到一百三十度,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应该了解。对世界来讲,纬线有:00、300、600、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从0度开始,每隔300逐一了解(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不要求死记硬背,注重地理位置的相对关系。(2)对于其它各类图,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①日照图,关键时掌握最基本的两种图,即极点俯视图或赤道视图,观察在这两类图上,经纬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位置、形状及相互关系,提炼有用信息,即可解决时间和太阳高度计算、昼夜长短、季节判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熟悉在不同的图中,不同的季节经纬线、晨昏线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特点,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与此有关的问题不难解决。②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有纵向的和横向的)、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形统计图等。图上地理事物“量”的表现,可表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或构成。通过观察图的形状、数值、比例等特征,总结地理事物间关系或地理演变规律。③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这类图用于反映同一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形状或走向描述及成因分析,常考查数值计算,图形绘制能力等。在做有图(表)题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或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揭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总之,提高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读图能力现在还比较弱的考生就要利用好考前最后三个月时间,重点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每天拿出一定时间投入到地图上,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在自己多大脑罗列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三)在复习时适当融合跨学科知识,关注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实际(1)综合学科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内容首先定位于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应该是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包括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构成新的知识系统,并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回答。(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根据这些知识所设置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都没有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在复习这些知识时,应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如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政治背景、人类活动等)。能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更好,不能则不宜勉强。

❾ 地理高考有哪些模块和考点

(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考点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在综合题中考查占8--10分;

15年26题考查:地形部位的判读,通视条件,量算水平距离,方向的判读,山区交通线选线的原则;

14年26题考查:量算水平距离,计算相对高度,通视条件,地形部位的判读;

13年27题考查:描述地形、地势特征,河流流向判断,估算长度,描绘剖面图,山区发生的地质灾害;

重要性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描述某地区地形起伏的地图,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判读内容,主要包括高度计算、地形部位判读、坡度大小分析以及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地球运动

考点分析

地球运动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2分;

14年27题考查:日出早晚问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

重要性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是地理高考复习中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成为体现地理高考试题难度的重要知识点。有关此内容的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出奇。在高考地理卷中出现了不少好题,尤其近年多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考查。

(三)气候

考点分析

气候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2分;

15年27题考查:气候类型判读,描述气候特征,比较降水差异,气温变化原因分析

14年28题考查:比较降水差异,气温变化原因分析,昼夜温差变化分析

13年30题(2)考查:气候特征原因分析

重要性

气候是高考高频点的知识,从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及分数可见其重要性。气候的考查方向一般为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解题时注意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分析各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以及分布规律,并推理出具体的分布地区。

(四)水

考点分析

水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4分;

15年28题、29(2)考查:湖泊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水利工程建设,水文特征;

14年30题(1)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

13年29题(2)、30(1)考查: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影响含沙量的因素;

重要性

河流相关知识是历年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多以等高线、区域、与河流有关的数据和图表等资料切入,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天气系统

考点分析

天气系统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分;

13年28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数值大小和风向变化),天气系统名称和过境时特征,气流运动特征

重要性

天气系统既有事实性知识,也有原理性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高考侧重考查风向、降水位置、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判断等。试题经常以等压线图、天气系统图为载体,考查解读信息能力、调用知识能力,以及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从试题类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但以选择题居多。

(六)板块运动

考点分析

板块运动在综合题中考查占2分;

14年30(2)考查:东非大裂谷成因;

13年29(3)考查:冰岛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重要性

板块运动的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文字简述和图片较少,但涉及的知识点多,其中包括板块范围和分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地震带等。而且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接触;同时,板块运动也涉及到很多动态性、过程性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最终的掌握情况也并不理想,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题重复训练来强化。

(七)自然带

考点分析

自然带在综合题中考查占4--6分;

15年29(3)考查:自然带分布特征及原因;

14年30(3)考查:自然带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13年29(1)考查:分析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重要性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浪费和枯竭等都是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因此今后高考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阅读全文

与高考地理试题结构指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