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文地理学如何开展文化研究
具体如下: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❷ 20世纪50年代人文地理学方法论的新发展指的是什么
二战后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的观点占领上风,以谢佛为代表的地理学者首先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缺乏发起的挑战,提出必须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地理学者加里森开设了第一个使用数学统计的研究班,培养首批计量地理学者,通过这些学员把计量地理学传播到英国瑞典等国家。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的高潮,并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从60年代末期开始,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逐渐地受到来自地理学以外及产生于其内部的种种批判,可以说,从70年代早期开始,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皆衍生出对计量革命的不满。同时,西方人文地理学也相继受到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行为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步推进,西方国家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加快,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主义地理主张在探讨问题时应注意小范围空间内的地方文化情况,她强调事物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情况下才能出现和存在,故观察者在探索问题时,应考虑到事物的特殊性。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人文地理包括什么
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英语:Human geography),是一类社会科学分支,关于研究世界、人类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和地区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后者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研究人类活动。
分支领域,人文地理学有众多分支学科,以下为部分分支学科:
文化:文化地理学是一类对于文化产物及概念的.分析,研究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传播、演化规律,以及文化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聚焦于分析语言、宗教、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以及人类活动的参与[5]。
它的子分类还有儿童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性别与空间以及宗教地理学。
发展:发展地理学,是一类关于地球中的人类居住的生存标准和生活质量分析。此外包括地区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与空间组织等。这类研究深受科研家的方法论影响。
经济: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以及相关生物环境等。又可细分为市场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等。
健康:健康地理学,是一类关于健康、疾病、保健有关的地理信息、观点与方法论研究。
历史:历史地理学,是一类关于人类、物理、虚构、理论和真实的地理学过往。历史地理学研究聚焦于一系列争议和话题。常规讨论是包括一段时期内的地点与宗教变迁。一类学者聚焦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人类与环境关系,以及文物财产等。
政治:政治地理学,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关系。子分类包括有选举地理学、地缘政治学、战略地理、军事地理。
人口:人口地理学, 研究人口空间分布规律、聚居、移民和人口增长。
聚落: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是一类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发展。又可细分为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这些地区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类城市聚落中,往往存在高度人口密度。
❹ 人文地理学的目录
上编 基础理论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建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
三、增强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预测性
四、普及人文地理知识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第一节 古代人文地理学
一、古希腊地理学的祖师——荷马及其史诗《奥德赛》
二、《马可·波罗游记》
三、伊斯兰世界的人文地理学——东西方地理思想交流的枢纽
四、地理大发现与万者学者——洪堡
五、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地志、游记、地理专着
第二节 近代人文地理学
一、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流派
三、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三、景观论——文化景观
四、生态论——人类生态学
五、行为论——地理物象与人类行为地域类型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人本主义方法论
三、结构主义方法论
四、技术方法论
下编 分支学科
第四章 人口地理学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因素分析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国人口分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世界人口迁移
二、中国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构成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构成
三、中国人口构成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与环境
二、人口与资源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资源地理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三、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 资源分类与资源特征
一、资源分类
二、资源特征
第三节 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一、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二、资源的保护与保护区
第四节 资源问题
一、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资源问题的表现特征
三、对资源问题的认识与对策
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概述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三、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第二节 农业地理学
一、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因素
二、农业生态系统
三、农业生产布局
四、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与农业区划
第三节 工业地理学
一、工业生产特点与区位选择、布局条件
二、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布局特征
三、工业地域系统及其类型
第四节 交通运输地理学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学科特性
二、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
三、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分析
四、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性能与布局要求
第七章 政治地理学
第一节 政治地理学概况
一、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二、国家政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政治地理学的主要流派——地缘政治学
一、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二、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评价
第三节 国家领土及领土结构
一、国家与领土
二、国界与国界问题
第四节 国家行政区域系统
一、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划
二、行政区域划分的系统规律
三、行政区划的原则
四、首都
五、中国的行政区域系统
第五节 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一、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与现状
二、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进趋势
第八章 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涵
一、文化景观
二、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整合
四、文化区
五、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
第三节 人种与人种分布
一、世界人种的形成与划分
二、世界人种的分布
三、反动的种族主义
第四节 民族、语言及其分布
一、民族数量与民族特点
二、民族分布
三、语言的分类与传播特征
四、语言分布
第五节 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宗教地理学
一、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性
三、宗教的种类与分布
第九章 旅游地理学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
一、学科性质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旅游业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二、旅游业发展简述
三、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影响
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旅游地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地主要类型
三、旅游规划
第四节 中国与世界的主要旅游地
一、中国的主要旅游地
二、世界主要的旅游地
第十章 历史地理学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概述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学科特征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二、国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三、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四、历史地图的研究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手段
第十一章 聚落地理学
第一节 聚落地理学概论
一、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二、农村聚落的产生和分类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概述
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二、城市职能与分类
三、城市体系
四、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第三节 城市化及其模式选择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其类型
二、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与特点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第四节 城市带
一、世界主要城市带
二、中国主要城市带
第十二章 社会地理学
第一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地理学的含义
二、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现代社会地理学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空间分析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二、社会群体的成因、特征与功能
三、社会群体活动的空间型式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犯罪地理学
二、选举地理学
三、时间地理学
第四节 社会规划
一、社会规划的概念
二、社会规划的类型
第十三章 社区地理学
第一节 社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与地理区
二、社区研究的主流理论——人文区位理论
第二节 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社区数量、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二、社区构成要素
三、社区效率
四、社区演化
第三节 影响社区发展与分布的主导因素
一、社区的形成与演化
二、影响社区发展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四节 社区类型
主要参考书目
❺ 哲学地理文学有什么区别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一、 经验主义方法论
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求关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规律。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内容的庞杂是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其往往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经验注意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区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关的肯定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搜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二、 实证主义方法论
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理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例如物理学者斯图瓦特早在1947年在地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人口分布与平衡的实验数学规划。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 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谋求地理学的科学化与定量化的观点和行动在欧美地理学界扩展开来。最早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里森领导的小组首开数量研究之风。60年代,计量地理研究的潮流传遍西方地理学界。由于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经常是具有空间分布的间题,这些问题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数学模式,这就导致计量与理论运动的倡导者们把大量精力投人空间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点从原先的区域方面转到空间分析和空间联系上。并寻求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区位分析》(1965)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分解为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网络、枢纽、等级系列、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一书,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人,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建构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理论,正切中了传统地理学的要害。人文地理学者们把他们的注意力移到空间行为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上,这种对规律的实证主义关注,加强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也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人的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实证主义目前只是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社会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卞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本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这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像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四、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向。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面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只能在整体上才有意义。因此,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解释不可能单凭对现象的经验主义研究就能完成,这与注重经验、观察的实证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在结构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论中,人只是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它本身没有独特性,只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这与以唯主体性出发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的分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把握人地系统中的深层结构。当前,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但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不像实证主义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那样完善、系统,影响力也较小。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是某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地关系是一种复杂现象,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也就是说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我们研究人地关系首先需要了解自然环境,这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工作的基础。要了解自然环境,就要了解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基本情况,也要了解这些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其所形成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这些现象都是受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所制约,这些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都是不受人们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规 律也不受空间的影响律本质有什么变化,而只是各要素的强度不同,相互作用与影响也随之变化,故各地自然地理综合特点出现不同。
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的研究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单纯的社会科学研究有所不同。其中有些现象,如自然地理方面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现象,就应采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某些具有区位规律性的经济、社会现象,就可采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而人文地理学中那些文化历史方面的人文现象就无法用实证主义思想方法,正是因为人的思维与行为主现性强。所以,只有采取人文主义方法论。可是,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人与地是不能分的,而人与地又需采用两种思想方法,那么在一个系统中如何处理呢?这使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又碰到了难题。目前,多采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可是研究中的人的行为如是“任意”的就无法研究了,就需要强调其中的人受某种主导因素影响而趋向某类行为。因此,现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多应用于福利、财富分配、犯罪、居住等社会问题方面。
以上情况表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内容十分复杂,所以目前难以用一种研究方法全部解决,不得不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可以说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特点,也是其难点。每种研究方法只能适用某些方面,都有其局限性,正因如此,将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网络全书. 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2]吴传钧主编.人文地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李旭旦主编.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4]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着.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6]哈特向着.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北京:商务印书馆 [7]吴传钧.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 地理研究 [8][英]约翰斯顿.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