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是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是南北跨的纬度多,热量条件相差大。东西跨的经度多,降水条件差异大, 地形复杂,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着。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
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1)亚洲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为什么扩展阅读: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三分之二,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
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
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Ⅱ 概括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亚洲属全球最大的陆地自然综合体。东半球东北部、亚欧大陆东部的地理位置,地势最高、起伏极端、结构特殊的地形,大陆性强烈、季风性典型、类型极复杂的气候,长河众多、内流区广大、辐射状的水系,以及植被土壤带与动物界分布空间组合错综复杂,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地理环境结构以纬度地带性为基础,兼有非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综合烙印;矿藏、水力、森林、动物等自然资源的丰富性。总的来说,亚洲是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区别于其他各大洲。
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根据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的区域分异规律,亚洲区域分异的特点可概括为:
①由于大陆面积广大,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使亚洲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向南、循序更替的纬度自然带。亚洲自然带比较齐全,其他各大洲难与伦比。
②由于陆块庞大、构造地形复杂、山地高原汇聚、围绕的水体不对称,以及内陆距海遥远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很大,形成东亚—中亚—西南亚之间以非纬度地带性为主的自然带结构,表现为由内陆荒漠、半荒漠向外经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围的森林带,呈非纬度的环状分布。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则具有垂直自然带结构。亚洲的温带草原和荒漠是世界上同类型中分布最广的。
地理分区根据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的综合影响,亚洲自然综合体的第一级区划,可分成6大自然地理单元:
北亚大区高纬的位置、广大的面积以及周围水体的不对称,使北亚具有强烈大陆性的寒湿气候和广阔的永冻现象。有耐寒的植被和特征显明的动物界,纬度自然带结构特别典型,北极冰原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均为全球性自然带。
东亚大区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是一个沿经线方向延伸的自然区。地壳变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多山,具有季风型气候和水系,自然景观主要为亚热带到寒温带的森林。处于海陆交接地带,尤多半岛和岛屿,对东亚自然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同时,本区南北跨有30多个纬度,区内的纬度差异也很显着。根据区域内部差异,东亚大区可划分为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中国东部季风区等副区。
东南亚大区其地理位置对大区特点的形成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大陆纬度最低的地区,属赤道带和热带;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两大陆之间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会地带,使其具有湿热的特点,从而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和繁多的动物种属。本大区包括两大构造单元(印度马来地块和新褶皱山地)、两大气候类型(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和两大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由于海陆分布、地形和风向等地区差异的影响,东南亚大区还可划分为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岛屿等副区。
南亚大区素有“次大陆”之称的独特自然地理单元,具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景观与海陆分布、地形、风向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寡有密切联系。西高止山西侧、东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阿萨姆邦地区,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景观。德干高原大部为1000~2000毫米,形成干季落叶林。德干高原内部和印度半岛西北部为500~1000毫米,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塔尔沙漠及其周围,降水稀少,为热带荒漠和半荒漠。斯里兰卡岛西南部面向西南季风,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属于热带雨林景观。
西南亚大区紧邻欧非,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副热带高压带笼罩本区大部,周围多为干旱地区,干旱性和大陆性是本区自然界的总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风向和降水的差异,还可划分为6个副区: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及高加索山地区。
中亚大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又多为山脉围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很难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因而具有大陆性很强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水系主要为内陆流域,多着名的内陆湖泊。自然景观主要为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高山带具有高山气候和垂直景观带结构。从亚洲整体来看,中亚既具有介于北亚与南亚之间的纬度带的意义,又具有介于东亚与西欧之间的海陆相关位置的意义。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对本区自然景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根据中亚的地区差异,还可划分出帕米尔高原区、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蒙古高原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等副区.
Ⅲ 亚洲东西南北跨度大形成什么特点
亚洲南北方向跨纬度广,是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南北距离最长;亚洲东西方向也是七大洲最长的,亚洲的陆地面积最大。亚洲这样的特点使亚洲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热量带和干湿地区。加之地形的影响,亚洲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进而形成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亚洲地理环境很复杂,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人民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亚洲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工业化程度不同,民居景观不同、主要食物不同、衣着装束不同、传统交通方式不同,信仰的宗教不同。
Ⅳ 亚洲的地理环境如何
亚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可从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在数
理位置方面,亚洲的北部接近北极,其大陆上最北点是太梅尔半岛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纬77°43′),而北地群岛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过北纬80
°;亚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陆上的最南点是马来半岛上的皮艾角(北纬
1°17′),至于亚洲最南的罗地岛则更超逾赤道而达南纬11°03′。这样,
亚洲南北所跨纬度超过90°,因而使亚洲从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从赤道带
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
亚洲大陆从东到西也极为辽阔,其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经169°40′),最西点为小亚细亚的巴巴角(东经26°03′)。亚洲
东西之间占有经度达164°17′,将近全球经度的半数,东西时差达11 个小
时。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8,000 公里。辽阔的空间增加
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间条件。
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们的边缘海,从北、东、南三方面围绕着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还滨临
地中海和黑海。亚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疆,对于海上交通、自然资
源和气候类型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
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由于海陆冷却与增温
的条件不同,以及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遂引起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
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的西部,与欧洲接壤,有很长的陆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远,因此亚洲大陆在气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
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围绕亚洲大陆的海域复杂多样。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
洋,北为北冰洋,海疆发达,多边缘海。由于地理位置、构造基础、气候条
件和洋流动态等不同,各边缘海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大陆的影响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边缘海,每年大部分时间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的结冰期始于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于冬季受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旋中常有暖气团侵入)
以及经白令海峡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冬季较为暖和,是个冰情较
轻的边缘海,冬季一般从九月末开始结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个海域都封
冻。夏季绝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从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东西伯利亚海从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冻,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开始融化。
由此看来,亚洲北冰洋的冰期较长,喀拉海有七个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
利亚海可达九个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个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暂的
通航期内,冰块也给航运造成困难。当冰块漂向北边时,航道畅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块南移,航道受阻,必须由大功率破冰船导航才能通过。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风必经之地,南亚、
东南亚雨季降水量的多寡与西南季风的盛衰有密切的联系。
太平洋沿岸,在构造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上。海底地
形复杂崎岖,亚洲大陆东侧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岛、海底山脉和深海沟带,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风气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如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等),它们对附近岛屿和大陆的气候都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亚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亚洲地形十分复杂,在各大
洲中不仅地势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异变化明显,既有庞大高耸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广阔而平坦的低地。亚洲气候也十分复杂,不仅大陆性气候
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而且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不仅长河众
多,而且内陆流域面积广大,同时河流、湖泊的类型俱全。亚洲几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其动物也属于典型的大陆型。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构造复杂并具有各种自然环境,所以亚洲有丰富多
样的矿产资源和热量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及海洋资源。亚洲石油、镁、
铁、锡等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亚洲既有东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较明显的纬向自然带,如北亚的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东
亚的温带阔叶林带→亚热带森林带,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
林带等;也有受海陆分布、地形结构、距海远近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制约,
而使纬向自然带的排列发生不同的区域变异。如中亚温带荒漠带即深居大陆
中部,其外围,尤其是向北和向东,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使之具有从温
带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以至温带阔叶林带的半环状结构。此外,亚洲还具有
各种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季风性气候典型是亚洲气候的最突出特征。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强
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亚洲季风影响范围,占有49 个纬度,包括三种气候
类型—即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它大陆位于回
归线两侧的地区,多为热带干旱气候;而亚洲,北回归线横贯的南亚的中部
和东南亚的北部,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一年中仍有潮湿的雨季,即使
在南亚次大陆,其干旱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2)季风环流有明显的季
节变化。就基本气流来讲,东亚对流层低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北和东
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南和东南季风;对流层中、高空,冬季为极地和副热
带西风带分别控制的地区,夏季则受副热带西风带所左右。就盛行气团来讲,
冬半年东亚大陆为极地或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多冷锋和寒潮;夏半年
则主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常有台风、雷暴。在气候类型上,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晴朗;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大陆增温快,
空气不稳定,多大风;秋季大陆降温显着,空气趋于稳定,出现秋高气爽天
气。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冷、热、雨三季或干湿两季,冷季盛行东北信风,
晴朗干燥少雨;热季晴朗酷热,与冷季同为干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
丰富,天气较热季凉爽。
各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使亚洲的降水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
异。亚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大致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
减,在中亚和西亚出现最干旱的荒漠地区。(1)马来群岛及其附近,因处于
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常年阳光直射或近于直射,温度高、湿度大,年雨量
超过2,000 毫米。由于太阳直射一年有两次越过赤道南北移动,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两次高峰,但总的来看,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2)亚洲
东、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和西伯
利亚东部沿海,因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从南向北渐
减,多在600~1,000 毫米之间,是亚洲着名的季风夏雨区。这里个别迎风
山坡,降水特别丰富,如着名的世界湿角乞拉朋齐即在此区。另外,个别地
区,冬季风从海上吹来,又受地形抬升影响,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岛的
西部、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部、印度半岛东部沿海等都属冬雨较多的
地区。(3)西伯利亚,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区域。北亚降水分布,随着
距离大西洋的远近而从西向东递减,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区
大部不超过350 毫米,东北部则减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带,受海
洋季风影响,则降水又较多。北亚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冻土广布,虽降水
较少,但仍为冷湿环境。(4)西亚和中亚少雨区。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
位于东北信风带,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区成为荒漠。小
亚细亚沿海及地中海东岸,因受地中海影响,冬季多气旋过境,降水较多,
小亚细亚内陆降水偏少。中亚一般是指苏联的中亚细亚、我国西藏和新疆、
蒙古这一广阔区域,由于离海较远,多为闭塞高原与盆地,且东、南方面多
高山环绕,海风难于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区甚至不足100 毫米,内陆有大面积荒漠存在。
亚洲无论就面积还是人口来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条件复杂多
样,开发历史悠久。由于不同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
长期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1)水
田集约化农业。它是亚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
季风气候区域,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水田在耕地面
积中所占比重很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这一地区
是世界稻谷主要生产地带,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带,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亚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区之一,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岛上的几
个三角洲地带水田最为集中,大都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大米出口区。这一类
型地区多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除我国、朝鲜等国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关系居于优势。一般来说,我国、朝鲜、日本等国采用精耕细作,单位面积
上投入的劳动量多,化肥施用量较大,单位面积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东南
亚、南亚的水利化、化学化等水平较低,多靠天收成,单产不高。
(2)旱田农业。多分布在水田区的周围,年降水量较前区为少,雨量变
率较大,须具备完整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才能旱涝保收。大多数国家多采用分
散个体经营,属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自给性农业。多种植旱田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时,种植业与养畜业结合较紧密,主要饲养马、
牛、羊、猪等。以我国华北、东北,印度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为代表性区域。(3)游牧半游牧农业。包括蒙古,我国的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与荒漠区,同时也包括部分山区和丘
陵地带。主要利用天然草原为放牧场,逐水草而居,放养牛、绵羊、山羊和
骆驼等。畜产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丰富的“绿洲”地带发
展有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4)种植园农业。为亚洲近代出现
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推行强制政策逐渐形成的。多
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一般为外资所控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主要种
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5)迁移农业。这是一
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以种植杂粮作物为主,大多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
Ⅳ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湖面鸱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宾群岛外侧深达10497米的菲律宾海沟;有高峻的山地和宽广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万别,复杂多样,高峰与深海沟之间,竟相差近两万米。
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亚洲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950米,除了被厚层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个洲。
亚洲地形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地势好象一朵怒放的鲜花,从中部向四周辐射延伸,中间高,四周低。
亚洲有许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恒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内流河主要分布于亚洲中西部干旱地区,有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约旦河等。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腊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亚洲的河川大都发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长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条,最长的河流是长江,其次是以额尔齐斯河为源的勒拿河。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长254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内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黄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
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大洲。海岸类型复杂。 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岛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脉,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在各高大山脉之间有许多面积广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侧还分布着广阔的平原。亚洲有许多着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 4 4.43米。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 9 2 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亚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东部边缘海外围的岛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东部沿海岛屿、中亚和西亚北部地震频繁。亚洲的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内流区主 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最长的河流是长江,长6397千米;其次是黄河,长5464千米;湄公河长4500千米。最长的内流河是伏尔加河(世界最长)(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北部沿 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
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
Ⅵ 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什么
亚洲的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Ⅶ 为什么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大洲
一亚洲的地形复杂进行类型多样
二亚洲的气候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从热带到寒带,从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