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
地理信息的分类: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2、答题中常见的问题: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3、获取信息的途径:
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⑥从试卷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
A.我看到了什么?
B.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
C.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
D.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
E.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①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2015年全国卷1就考查了青藏铁路热棒的问题,2014年选择题中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识,整体并没有超纲,考查的就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㈡ 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
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
(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
(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
(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
(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2)什么是地理突出对学科能力扩展阅读:
面对学科核心素养,基于课程功能与价值的以社会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探索;基于学科内容整合的“单学科—主题”“多学科—主题”和“跨学科—主题”的主题教学探索,等等,给我们“仿佛若有光”的期待。
我们愿意将主题教学视为情境教学。但如果按照“真正进入到真实情境”的复杂情境的要求,也许其路漫漫。学科核心素养与复杂情境的挑战,何止是教学环节,包括政府的“管”、学校的“办”、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专业机构的“评”和社区社会的“议”各个方面。
借用也是沿用怀德海的话说:“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㈢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能“反映地理学科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鲜明特性。区域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中要树立空间概念,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中要以综合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系统地综合分析地理事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落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纵观这几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仍是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地理学科因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及与自然、人文众多学科的内在关联,使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依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在学科内部,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在广阔的空间区域背景下,综合分析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掌握地理环境变化规律,无疑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空间综合分析法”,成为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学习“美国”这一节可设计如下联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自然条件与工农业及城市特点之间的关系。
上述空间区域的综合分析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及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内外部联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给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1)以空间区域图为依托,运用地图进行信息归类与处理;(2)联想相互要素进行逐一分析;(3)综合各要素、并明确相互关系、主导要素和从属要素的地位最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二)、依据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交叉性特征,在学科之间,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教学横向渗透的内容选择应基于课本,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丰富、深化、升华课本。使地理课堂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在教学中可以把握切入线索,培养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从时空线索切入,着眼史地综合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与生存空间环境关系的科学,是以广阔的空间背景为依托的;历史学科是以漫长的时间背景为线索的,要研究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需要以一定的空间区域为背景依托。由此看来,两门科学都与时空线索相关,。例如:16世纪60年代,欧洲的荷兰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依靠海陆优越位置,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同学们在学习这段史实时,就不应忽视地理位置的影响作用。又如:98年长江洪灾的成因分析,同学们既要考虑到气候异常的现实因素,考虑到百余年来长江沿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的历史因素。
(2)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入手,着眼政地综合
中学阶段的政治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三部分内容。从人地关系切入,不难发现哲学为地理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森林资源的利用与更新保护、我国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及多种经营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政治经济学常识提供了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分配和消费;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等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经济地理的基础,而且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与布局、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知识关联密切。从政治地理线索切入,我们能探寻到培养综合能力的另一番 “天地”,地理学和政治学常识综合研究问题时,通常是以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综合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在综合分析21世纪香港发展前景时,同学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国两制”这一国家政治前提,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外贸、知识经济、旅游等多种经济产业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中涉及许多经济地理的具体内容。
(3)从原理、成因入手,着眼与自然学科结合
地理学科的许多概念、分布与规律是依靠与数学、物理、生物及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解析其原理或成因的,这是地理学科的交叉性与广泛性所决定的。例如喀斯特地形的成因与化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代数或几何;地球自转或公转与物理;生态系统与生物皆为佐证。遇到上述问题,同学们应有意识地从多学科角度去综合思考,以求得全面与深入地分析结论。
(三)、把握人地关系主线特征,从树立正确的观念角度,培养综合能力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人地关系的主线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材之中。那么“人地关系的主线与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必然关联呢!”两者关联主要体现在:(1)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念形成单靠地理一个科目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以史为鉴、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来长期共同完成。(2)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是一道摆在人类面前的超级综合课题,其下属的人口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等二级子课题的内容皆为综合性极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大热点。(3)前述课题内容的解析需要自然、人文多种学科的共性能力和独特的学科能力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由此看来,在教学中把握人地关系主线时应注意:(1)认同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观点。(2)面对具体内容,善于从多学科综合的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问题。(3)将具体内容经思维加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等抽象结论,逐步形成崭新的价值观念。(4)运用已有的观念、能力及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升华的目的。
例如,在初中教材“黄河”这节课中,以黄河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分为“源河概况”、“母亲河”、“害河”、“根治黄河”四个板块。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黄河的“利”与“害”,“功”与“过”,在提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强化学生关于协调人地关系认识,并且将旧中国黄河肆虐的和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进行对比,挖掘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涵,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地理教育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不仅是高效能的教学,而且是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把握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地图特征,培养综合能力
广泛地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应用地理及其他文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现实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征。而现实问题往往又不是单一的地理学科知识所能解决的,它们经常需要多学科综合分析方可解决。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突出特征之一。地图所包涵的信息主要是地理信息,但不容忽视它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信息,以及分析时涉及到的多学科知识。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地图是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学其它特征都是建立在地图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同学们应在阅读、分析、填充、绘制地图四方面下功夫,应在地图以外的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剖面图、知识关联图、统计图表等图象类型的阅读分析方面下功夫,以便打好基础,逐步地培养综合能力。
㈣ 请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究竟能使得学生获得哪一些能力呢
总的来说通过地理学科学,可以明显提升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细致的思维方式、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素养。
首先,地理学科学是思维方式的培养。高中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衍生出人文地理,接着自然和人文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考题主要侧重考察学生如何综合的运用知识的各个框架,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现象原因、分析行为影响、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备受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青睐。更多的技巧也可关注优能中学教育的高中提高文综班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其次,地理学科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明显,文化璀璨让人应接不暇;而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也着实都以地理差异为根本。因此,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研究古往今来的相关人文文化、社会关系,才能做到更好地参透其中内涵。
㈤ 如何提升地理的学习力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1.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地学习、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习知识的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速度更快,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地理学科学习的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广博性、边缘性与综合性,与多门学科都有较强的联系,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向上进取的精神,不但对地理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一旦养成,就会产生乐此不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起点,是促进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催化剂”,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就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所谓“亲其师”,才能够“信其师,乐其学”,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让学生喜欢、敬重的老师。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身形象,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能力,做具有崇高师德、知识渊博、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师。
2.指导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世界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生成功的最大障碍,既非头脑愚笨,亦非身体残缺,而是学习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弱,不但做不了学习的主人,而且无法适应今后的考试。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这门科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树立全球意识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地理学科的记忆任务繁多,记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记忆能力的培养贯穿地理学习全过程,任何地理教学内容都有记忆的要求。记忆能力的培养,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回忆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回忆记忆法是通过回忆再现学习成果的记忆方法。可以要求学生在初步识记知识点之后采用回忆识记法。回忆记忆法可以借助填充地图为工具进行。理解记忆是在地理知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记忆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越深就记忆得越牢。
4.善于运用地图进行学习。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性状、分布及空间关系的信息。利用教材、地理图册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类型的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发现、获取知识、信息,逐步养成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5.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特别是区域地理的分区地理部分,知识点非常多,有大量地理素材,学生在单独学习和记忆时有一定困难,应当进行总结归纳,提取共性,归纳出一般规律和一般知识结构。这样做不但便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从现象到本质,深化认识。
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并形成地理学科学习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受益终生的目的。
㈥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两种划分方法,分别包括哪些能力
按照活动的性质和内容,地理能力划分为:
1、地理认知能力;2、地理推理能力;3、地理应用能力;4、地理创新能力;
按照能力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划分为:
1、地理认知能力;2、地理操作能力;3、地理学习策略;
褚亚平先生等对地理能力做了如下的界定:“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亦即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它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知、能教育体系”。
有的研究者还把地理技能归纳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信息收集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等。
㈦ 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㈧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两种划分方法,分别包括哪些能力
(1)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1]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笔者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把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
1.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内容。总体来说,地理科学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的内容:“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2.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虽然这五项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基本吻合,但应该说突出反映了一般科学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尽管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已蕴涵在五项核心技能当中,但仍不利于突出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我们试图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1]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3.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科学方法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4.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5.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合理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属于智力因素,而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科学能力发展、地理科学方法运用、地理科学品质养成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解放思想”、导引方向。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3]
图2 地理人文素养的构成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术素养的专业性很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要求的广度与深度应有所不同。
1.地理技术知识
地理技术知识是地理技术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拓宽地理学应用领域的同时,也给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地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技术;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等。
2.地理技术能力
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地理技术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2)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能力;(3)对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的能力;(4)对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的能力;(5)利用地理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的能力;(6)正确选择并运用地理技术的能力。
图3 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
3.地理技术观点
地理技术观点是地理技术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1)知晓地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2)明晰地理技术与地理科学、社会的关系。
如果认为我回答的好记得给赞哦。
bewmmjotsy60484771662016-12-16 14:54:36
㈨ 如何划分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
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
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因此,依据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2.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1.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2.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3.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4.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5.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满足其自身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代内公平和代间公平四个方面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三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包容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地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人关系”,而且明确表露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之家”等整体思想和全球观念。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也是地理教学的一条重要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