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有哪些实验

初中地理有哪些实验

发布时间:2023-03-07 14:52:26

1. 初中地理教室实验有哪些

我印象中好像没有地理教室实验这个东西,就是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次地球仪

2. 初中地理课程包括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 谁能给些初中地理的具体实验我需要一些初

实验器材: 沙子、水、水桶、脸盆、木板 实验过程 :首先把木板放在脸盆上要倾斜着,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然后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最后在水桶里装满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实验结论 雨水或者河流的冲刷作用

4. 初一地理山体模型橡皮泥怎么做

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地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筐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地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基于科学模型对复杂的地理科学进行学习与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科学方法。陈苍鹏着的《初中地理模型与实验活动》立足于科学模型,从科学事实出发,以教学问题为引导,通过“科学模型”、 “模型解释”、“模型应用”等模块,对地球运动、地质、地形。

水文、天文等自然地理知识进行系统阐述.并通过一定的科学实验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书突出地理模型的建立与解释,希望以此折射科学本质,并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所裨益。

5. 如何在新课改后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实验

摘要:地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利用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简捷、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发现地理规律、认知地理原理的过程,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手段和着力点[1]。
关键字:新课改 初中地理 地理实验
提起“实验教学”,人们总会觉得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事情,在地理教学中无须做实验。地理学科与大自然联系密切,在地理学科中也可挖掘出许多实验教学的素材。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通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在“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目标中,首次强调“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回应了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诉求;并明确提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日益重要。由此可见,地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一、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1.实验应简易且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使用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建议地理实验教学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既有利于安全,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效果和作用。
1.2.实验应具有启发性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实验具有启发性,并在实验过程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启发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落到实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每个实验从实验材料、操作步骤、实验活动报告,详细地展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1.3.实验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地理科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地理事物和规律无法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再现。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一般来说,需要用实验来展示的内容,均属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4.实验应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因此,地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2]。
二、中学地理实验活动的作用。
地理实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地理技能与能力为优先目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种教学功能。具体体现在:
2.1.地理知识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可以模拟展现地理过程,有利于地理演变知识的学习; (2)地理实验可以展现地理景观,有利于地理景观知识的学习; (3)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地理事物,有利于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知识的学习; (4)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表象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地理概念的学习。
2.2.地理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2)地球仪的使用技能; (3)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仪器使用技能;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制作技能。
2.3.地理能力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2.4.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地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3)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4)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5)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地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
三、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举例。
3.1.课内动手实验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如学习第一册(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中:①探讨实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内容: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2)准备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热水一盆、冰块一盆、香、火柴等。(3)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侧;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装冰块的盆上方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5、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能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四)得出结论:1、大气从高气压地带向低气压地带运动。这就是大气的运动;2、大气温度度分布不均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3、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探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这一意义时,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照射地球仪观察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讨论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演示地球仪自转,启发学生思考晨昏线的移动方向,进一步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了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
3.2.计算机模拟实验
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使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过程、规律,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如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制作成三维立体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变换,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实际上,对于那些时间、空间尺度较大的难以观察的地理环境、现象、过程、规律等,如大气运动、洋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都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直观地模拟出来。
3.3.课内演示实验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如学习第一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用“大气环流演示模型”演示大气环流运动原理和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用锋面演示模型、气旋(反气旋)演示模型生动地演示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现象变化过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用洋流演示仪生动地演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的运动过程和分布规律等。利用地理活动挂图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区和日界线划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等知识,能简捷、直观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复杂的地理运动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灵活运用。
3.4.课外实践性实验
课外实践性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如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如何利用“日影观测法”使用竹竿、卷尺、手表等工具粗略计算学校所在地经纬度?指导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参与实验操作,计算实验结果;
我国某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春分日前后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



该校所在地的经纬度。

活动过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并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1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第二天,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 竿长。
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 。(2)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 。(4)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温度计进行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试验;组织学生利用观察月相变化,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等。
总之,无论从学生发展方面、课标与教改方面还是命题与考试方面都说明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广大地理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精心设计实验,让实验在地理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不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开展地理实验教学不但是被实践证明有其必要性,而且理论上也是有据可依的。我们要更新地理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具有的多种教学功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4]。
[1]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04) .
[2] 孙俊梅. 我国中学地理实验学习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04) .
[3] 潘方平. 中学地理实验功能的研究与开发[j]. 文教资料, 2007,(11) .
[4] 陈德旺.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地理实验 永安第十二中学

6. 地理实验课有哪些

如下: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内容, 不仅科学体系强。

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知识的介绍有许多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的。 所以“新课程标准” 下的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多, 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 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讲演、 地理竞赛、 地理辩论、 地理游戏;

地图绘制、 地理摄影、 教具制作、 地理实验、 地理调查、 地理观测、 地理参观、 地理旅游、 野外实习、 方案设计、 论文撰写、墙报编辑等等。

(一) 动手制作教具 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

案例: 在进行《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仪的工具、 材料, 在上课时,让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 按按课本步骤操作制作地球仪。 借助这一活动, 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

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的深刻、 透彻,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等高线、 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

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二) 小型辩论会

地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须经过学生自主动手参与才能真正的获取。 辩论会的开展就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内容时, 组织学生讨论未来世界的人口能否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

7. 初中地理必须用实验器材的课程有哪些

1、实验器材: 沙子、水、水桶、脸盆、木板
2、实验过程 :
首先把木板放在脸盆上要倾斜着,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
然后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
最后在水桶里装满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实验结论 雨水或者河流的冲刷作用

8. 生物地理初中该掌握哪些部分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种与异种之间)最常见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A.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B.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C.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D.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阅读全文

与初中地理有哪些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