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计算高一地理的区时和地方时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Ⅱ 高一地理区时地方时等等如何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
加西
减)
3、求
地方时
: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关于时间的计算
太阳高度最大值: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计算一天中的昼长时间:先算出日出时间,将其与12点的差乘2即是昼长
(一般考试都是特殊情况,都是特殊的值,记住就好了
如何从地图上看节气/季节?
春秋分的图是最特殊的,因为此时地球是"站立"的(明白意思?)见教科书(鲁教版)p16页所以很好认出
夏至的图的特点是北极为极昼(即是地球在图上显示的较亮的极点为北极,记得上北下南)
冬至的图则恰好相反,即南极出项极昼,北极出现极夜
是不是越接近晨线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就越大呢?
不是,与晨线没有直接关系
是要根据节气及太阳直射点具体分析的
如何求某一地区的纬度?
这个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的,而且也不会考到这样的题目
给个建议!
从你提问的问题来看
你的概念很混乱
很多概念都没有理解
混淆的有很多
跟我当初一样
多看看书,注意分析各个图的特点
明白了就会觉得很简单的
不要急
慢慢来
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的根本就
不是问题
比如最后一个问题
这就是概念不清
还不懂的
直接发信息给我
会帮你解答哦!
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时间,时区等的计算题
1、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各地都以正午为12点,所以同一时刻,地球各地的地方时都不相同,地方时以经度为变化依据,经度相隔180度,地方时正好相差12小时,所以经度每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早,也就是东边到达正午时,西边还没有到正午;西边到正午时,东边已经过了正午。所以地方时的计算有如下公式:
所求时刻=已知时刻+(-)4*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加法,在已知地点以西用减法)。例如已知东经120度地方时为12点,则东经130度地方时为12点40分,东经110度地方时为11点20分。
2、区时的计算。区时是地方时的简化系统,每15经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24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以该时区中间一条经线(名为中央经线,度数等于时区序数乘以15)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时间,叫做区时。与地方时的换算道理相同,区时的计算也有如下公式: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时区差取绝对值,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取加法,反之取减法)。例如已知东8区区时为12点,则东10区区时为14点,西5区区时为-1点,就是昨天23点。
Ⅳ 高一地理,怎样计算区时,地方时,急,谢谢。
西经110度的区时为6:05,则东经110度的区时为多少?地方时为多少?(
答案解析:
前提信息:
a.整个地球被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15°,每一度为4分钟;
b.西十二区与东十二区共占15°,西十二区为W180°-W172.5°,东十二区为E172.5°-E180°,W7.5°-E7.5°为零时区;
c.区时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时间;
由上信息可得出:
(1)区时的计算
西经110°位于西七区,东经110°位于东七区,中间相差15个时区;
西七区的区时为6:05,往东算十五个时区可得出东七区的区时是21:05
(2)地方时的计算
区时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而东七区的中央经线是105°,与东经110°相差5°,每度相差4分钟,5*4=20分钟,可以得出东经110°为21:25分。
这样解释你能够明白么?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Ⅵ 高一地理的地区时间怎么算
好的LZ
地区时间掌握3个口诀和1个注意点就可以计算了
一是"东加西减",也就是如果你确定了A点的时间,B点在他的东侧(注意和南北方向无关),那么一定是加时间,西侧那么一定是减时间;
注意点:这里需要注意东和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需要额外加减一天,譬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美国的阿拉斯加,虽然西伯利亚"好像"在阿拉斯加西边,但是实际上如果你知道阿拉斯加某个点的时间,推算西伯利亚某个点时间,你减去时间后,需要往上+1天.
二是"每个时区1小时,一个时区15度".譬如我们国家是用东八区的区时,我们是在零时区的东侧,零时区是深夜0点,那么我们就是上午8点.
三是"每一分钟占4度",譬如我们说北京粗略地在东经116度半,那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是早了还是晚了?东8区对应的标准"北京时间"的正中央是15*8=东经120度,北京在东8区正中心西侧3度半,需要减去3.5*4=15分钟,这才是北京的时间(地方时)
Ⅶ 高一地理必修一关于时间的计算
1.地方时:因经度而异的时刻
2.世界时:中时区的区时,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
3.地方时计算公式:未知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时差=经度差×4’)
技巧1:时差计算:东大西小(东边大,东经大),东180最大
4.区时:某时区的区时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5.区时计算公式:未知区时=已知区时+区时差(区时差:同减异加)
技巧2:日界线的类型及图上判断:
自然日界线:0:00(24:00)小日期的最东边,大日期的最西边。
人为日界线:1800E大日期的最东边,小日期的最西边
技巧3:图上时间判断:
6: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的中点 18: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昏线的中点
0:00(24:00):黑夜的中央经线、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极点发生极昼)、晨线的最西点、昏线的最东点。
12:00: 白昼的中央经线、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极点发生极夜)、晨线的最东点、昏线的最西点
技巧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900-纬差(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纬差(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差)
技巧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技巧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热带区域:直射时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技巧4: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大差值规律
热带地区:23026’+当地纬度
温带地区:23026’×2
寒带地区:900+23026’-当地纬度
技巧5:正午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长短变化判断
(1)在直射点以北:影子朝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北影北日南)
在直射点以南:影子朝正南,正午太阳在正北。(南影南日北)
(2) 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影长最短,冬至日正午影长最长;
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正午影长最长,冬至日正午影长最短;
热带:直射时正午影长最短,北半球热带冬至日正午影长最长,南半球的热带,夏至日正午影长最长
技巧6:太阳高度日变化
(1)同一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900)向四周成同心圆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00
(2)同一纬线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相同。
(3)特殊纬线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
a极点:太阳高度不变
b发生极昼的纬线上:
最小太阳高度+最大太阳高度=2倍直射点纬度,
当地纬度=900-直射纬度+最小太阳高度
技巧7:日出时太阳方位的季节变化与物影判断
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物影与太阳方位相反
技巧8:昼长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地方时)]×2=[日落时间(地方时)-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任意时间)
技巧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a.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b.直射北半球:北极极昼,南极极夜,刚好发生极昼的纬线圈以内发生极昼,昼长为24小时,向南昼长逐渐缩短,至刚好发生极夜的纬线圈,纬线圈以内发生极夜,昼长为0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昼夜等长, 南半球昼短夜长
c.直射南半球:北极极夜,南极极昼,刚好发生极昼的纬线圈以内发生极昼,昼长为24小时,向北昼长逐渐缩短,至刚好发生极夜的纬线圈,纬线圈以内发生极夜,昼长为0小时,南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昼夜等长,北半球昼短夜长
特殊纬度夏至日昼长:
200N:13小时13分; 300N:13小时56分 ; 400N:14小时51分; 600N:18小时29分
技巧10: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最长;南半球昼长最短;
b.二分日:昼夜等长;
c.冬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最短,南半球昼长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