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组织好学生课堂上的分组讨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我想对于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应该予以重视,尤其是不能把课堂分组讨论等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当作凑热闹,赶时髦。别的老师在课堂上搞分组讨论,你上课也来分组讨论,那是不行的。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必须是上课者认为是必要的,然后思想上给予重视,并付诸于教学组织活动。那么,我们如何操作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呢?我想,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叙述。
1. 课前
课前需要做好讨论的分组工作和备课工作
(1)分组,即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以5—6个同学为较好。分组应该明确小组组长以及声音控制人。小组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声音控制者主要负责在课堂参与讨论时,顺便留意本组成员参与讨论的声音的音量。声音过大,会影响到邻班同学上课。对于自觉性不是很高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声音控制人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讨论时,他们就像出了笼的小鸟,大声讨论甚至讨论到高兴时还会大笑,影响别人上课。至于小组发言人,我认为不宜确定,由小组组长和全组成员共同决定每一次的发言人;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言的锻炼;另外,也防止发言人确定后出现的一人包办发言的现象。
(2)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备课的重要,不用我多说。如果你要确定在某节课来个分组讨论,那就得在认真备好课的同时,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在备课准备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就我教的两个班而言,七年级(1)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但他们不大喜欢讨论,不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而七年级(2)班的学生,好动,思维较活跃,也喜欢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但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鉴于这种情况,在准备讨论问题时,我会为(1)班准备一些相对轻松的但课文内容又较难理解的问题;为(2)班准备一些较为严肃又不难理解的问题。
每节课准备的问题,我想3个较好,一般不超过4个。准备问题时,还应考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完成讨论问题后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自己解答或不解答。
2. 上课
在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我认为教师应参与讨论,到各小组看看,一方面可以了解是否所有同学都参与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些小组讨论问题难以打开局面或难以深入时,给以适当的引导,以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深入。教师最好不要在学生讨论时,静静地站在讲台上。分组讨论时,我们不应过于强调课堂纪律,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讨论结束时再坐回原位。讨论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
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如果合理的,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如果不合理的,也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总之,课堂分组讨论学习,是必要的,它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课堂活动;它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必须组织好,让每一次讨论都能取得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
‘贰’ 怎样进行分组讨论式教学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 对于这个“效”字,我尝试进行分组讨论式教学。我主要针对分组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如何分组,举例说明如何授课,课堂评价以及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和实施分组讨论式教学的结果,这种教学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适时的为学生寻找适宜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高效课堂问题才得以解决。
现在高中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越来越辛苦,学生学得越来越痛苦,教学效率很低,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我们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使课堂的效益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教学。教学是一种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服务,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过程。
在我国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使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主要难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从小独处的时间多,不善于与人交流;2、家庭投入大,学生从小就会接受各种兴趣班的训练,个人能力强,体会不到合作必要性.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有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在新授课中,教师要先给学生预习提纲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针对预习提纲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代表发言,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最后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学会了哪些内容。这种授课形式中,教师的课前工作量很大,预习提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相应内容要考虑高、中、低三个层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作业要设置选做题。上完课后,教师还要根据导学案在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并进行记录,以备进一步对导学案修正完善。
实施方法:6个人为一个小组,其中两个人是优等生,两个是中等生,两个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其中同等水平的坐在课桌的对面以 便于讨论。每组的组员分别编号为:优等生A1、A2中等生B1、B2基础比较差的C1、C2。每班6个小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热心、最有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培训好组长发挥学习小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杜绝为评价而评价,用恰当的评价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的学习精神,把评价变为一堂课的作料,自然顺畅。班级中设有小组的和个人的评价规则,实行量化评分制,和月奖励、周奖励。
一、 在合作式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朝气,自我表现强,敢想敢做,但同时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通过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能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实施实验方案时,边思考边实施,其思维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案例:以人教版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 酯中的科学探究为例
利用图中所示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首先,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并画出装置图,将各组的装置图都展示在大屏幕上,分别让每组的一个组员介绍本套装置图的原理,组内的组员进行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自由提问
这样做的好处有:充公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同学的评选,得出如下两套装置图,
小组之间评价:总结出最好的装置图(第二幅图)
学生动手组装仪器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能够对学习进展、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二、课堂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任何人都有得到别人肯定的欲望,都渴望一种超越别人的成就感,内在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才是学生进步的真正的动力。要重视小组的评价,用恰当的评价培养小组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的精神,把评价变为一堂课的作料自然顺畅,并利用评价板展示各小组的情况,但坚决杜绝为评价而评价。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他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有时课堂特别乱,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为一道题大吵大闹,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对他们提出更正意见,重新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让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的意思。当然,学生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叁’ 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
地理是文综中比较难的一科,想要和其他考生拉开距离,就要想办法提高地理成绩。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
一、更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联系十分紧密,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就很难适应高中地理学习,而整个中国的现状是,初中地理 教育 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更薄弱,有的找非专业的老师带课,有的甚至就不开地理课,中考反正不考地理。我认为,这是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的主要原因。所以,按计划补习初中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看地图,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动手写(或表达),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地图可以容纳无数的地理知识(或叫地理信息),学会用地图,会使你的地理学起来很轻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学们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这好比做数学题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样;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点,要求同学们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地理问题,所以平时要勤动手写,要学习课本语言和老师的地理语言;地理试题是有一定的答题规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绩,必须 总结 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下面我展开讲一些地理试题的答题技巧。
1.要有答题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试题,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识、原理或技能解决它,否则,它就不是一道好题。这一思想是要告诉你,做地理试题时,不要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响因素,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这类知识容易出问答题,我们可以用“要素分析法”来解决。第一,好好审题(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审题);第二,写出做题理论(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信息从材料中来,从学过的知识中来);第四,表达(用专业术语回答;若是简答题,分条回答;先主后次;要注意是简述还是详细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如果你经常对某种类型的题目很苦恼,难道你就不想想办法解决一下吗?可以与同学们交流对策,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对策,而不是,这次错,下次错,以后还错。
三、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指望着上课睡觉而课下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课堂上认真听课了,真正理解了,课下就不用再费大力气去自学了。况且很多重要的知识和原理隐含在“活动”中,课本中根本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须认真听课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上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任务。
老师上课设置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老师让你在书上划一下,你就没有必要非把它写下来;老师让你必须动手用自己的语言去写答案,你就不要只划课本的原话;老师让你们分组讨论完成任务,你最好先不要单干;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你最好不要与其他同学讨论......总之,不要自作聪明地偷懒,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大打折扣,这样结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对平时的练习题有所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
我们平时做的地理试题,充斥着大量的怪题、旧题、偏难的试题,对同学们“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师,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这些地理试题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资料编写的很厚,内容总结的很多,其实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看似给人“很专业”的印象,其实是为了增加页数,编书人和书商的利润就增加了。
2.有很多地理试题是把课本中的某一句话拿出来考学生,高考绝对不会这样考!课本中某的一句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正确的,但是把它单独摘出来就不一定正确了,这样的题目我们做了,只能是害了自己。
3.很多地理试题材料信息严重不足,根本与高考题目的设计思想不一致,把学生当成博物学家来考!本人经常遇到一些错题,它们在很多教辅资料中到处“游荡”,毒害着我们学生。
4.很多题目中的图、表制作十分粗劣,根本经不起科学考究。
5.有些教辅资料为了充实内容,硬把高三才能做的题目拿来让高一的学生做,无形中增加了难度,使本来就困难的地理学习和教学雪上加霜。
高中地理的复习策略
1、高中地理等文综复习,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 复习 方法 ,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 全脑速读 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 记忆力 、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 思维导图 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 反思 、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提高高考地理成绩的方法
代入法
一般选择题会遇到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选项本身表述没错,但是违背了题干意思),或者两个选项互为对立面,有时候同学们容易掉进陷阱,反而选了错的。
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与要仔细分析体题干,理清思路,首先排除与题干内容不符的选项,再分析对互为立面的两个答案,实在知道选哪个的时候,就分别把两个答案套进题干里,再进行判断。
图解法
地理中有的题目有图,有的题目没图,遇到自己没把握的题,先用图示的方法将解题思路显示出来,再根据题干要求,画出相关内容,结合题干分析选项,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思路更清晰,还能节省时间,更为准确的选出答案
优先选择
在做地理题时,时常遇到感觉四个选项都对的情况出现,对于这类型的试题,题干中往往有一些主导字眼:“最、主要、第一、核心、直接”等等,所以遇到这种题的时候,看清楚题目要求,采取优先选择的方法。
清楚命题规律
高考地理题综合性比较强,通常一个材料包括几个题,而且题目内容里运用的社会 热点 比较多。所以,同学们平时多关注以下热点新闻,分析一下能考察到的地理知识有哪些,这样到了做题的时候,就有思路了。
掌握解题步骤
认真审题,清楚题目要求和意思,要明白题目在问什么,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分析选项进行答题。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建立解题思路。所以仔细阅读题目,逐字逐句的去看,以免忽略隐藏信息。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有何快速提分的方法
★ 高考地理提分的八种方法,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 高中地理六大答题技巧
★ 高中地理抓住四大要点提分能力
★ 高中地理的答题的技巧
★ 高三地理有哪些提分的技巧
★ 高中地理怎么学提分快
★ 高中地理的答题技巧
★ 高二地理快速提分技巧
‘肆’ 如何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教学
一、科学编排小组、给予学生均等的成功机会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顺利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在 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4~6 人 组成。各小组力求由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 学生构成,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为了实现小组学习目 标,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并对小组成员做出明确的职责分工, 要求每个成员对小组成绩都有所贡献。如在调查社区垃圾问题 时,有的组员要到垃圾回收部门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好处 和难度,有的组员要向当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况及其对居民 生活的影响,有的组员要查阅有关垃圾处理的文献资料……在 分头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和处理有关信息, 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 解,并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得出小组研究结论。
二、有效调控、诱思点拨,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深入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但是放手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缺 少的。教师要加强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要有针对性 的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 防止学生活动偏离主题。为了防止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 面的轰轰烈烈上,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 效益,我们作为老师还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当 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够熟悉时,我们可以为他们 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如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或适当的提示或 提供相关的资料,以免学生因难度大而放弃努力;当学生不能 把探究活动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 反思性的问题,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得出这一 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这样可以?”“还有 没有别的想法或可能性?”“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 系?”等等。
三、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为了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印证理论,除完成课内探究活动外,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 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 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 他们的见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 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实际,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例如,为了帮助高一新生尽快 熟悉新环境,了解新同学,高一新生开学第一周的第一节课, 我们就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课题,即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校园 平面示意图。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不但增进 同学间的了解和合作,在实践中学生们动手、动脑,还弥补了 以往学习上“纸上谈兵”的不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活动 中,有的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如有的学 生在教室与学校一些主要服务区之间,标注了行程的大约时间, 以便同学合理利用课间的活动时间;更有的学生将校园内一些 不起眼的小小障碍做了特殊说明,以提醒大家日常经过时注意。
四、积极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如表现自我 的需要、学习成果被尊重的需要、体验成功的需要等等。所以 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时,我总是耐心倾听,积极 评价。学习成果适合展出的,就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或张贴 在墙上,让同学们互相评价,评点优劣;学习成果适合课堂交 流的,就规定每个小组都要推荐一名同学参加课堂交流。交流 成果获得课堂肯定的,整个小组都能获得相应的课堂表现考核 成绩,并计入个人课堂交流记录表上(由课代表负责当堂记录)。 所以在小组交流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往往成为课堂的主 流和亮点,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 果好起来”的教学要求。
‘伍’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 经验 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同时起着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影响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不同制宜,把各个因素统一起来分析。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教材结合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这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自己制作的课件营造一个双向、即时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且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工业企业的布局因素及区位的选择,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导向类型;
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 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
教学难点:
1.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2.某些特殊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准备:
收集本节课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
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交通运输、劳动力、机械和政策等。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了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大,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更为灵活和复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展示〗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教师: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为企业家,他们开办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企业家们开办工厂的主要目的是就是以花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那么,在工业生产时,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请看下面的图片。
〖课件展示〗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工业的生产,首先应考虑工厂的选址。如果我们能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所很少有,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决策者,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把工厂建在其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现在我们尝试一下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如何为工厂选择最合适的地址。
〖课堂活动〗
〖课件展示〗
活动内容:讨论以下这些工厂的厂址的选择应该考虑哪些主要区位因素:
1、鸡蛋果果汁厂 2、冰激凌厂 3、炼铝厂(电解法炼铝) 3、服装厂 4、计算机病毒研究所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参与活动: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有些工业区位选择具有一个明显的主导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的工业导向。我们现在来 总结 一下。
〖课件展示〗 二、五种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接近原料地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等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印刷厂、家具厂、面粉厂等。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炼铜等)化学等重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厂、纺织厂、电子装配、制鞋厂等。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工业等 过渡: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导向型的工业,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那么,作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下面让大家看一个资料,看完之后再请大家思考问题。
〖课件展示〗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吨 4 2 0.75 铁矿石/吨 2 1.8 1.3 读表思考: 1800年、1900年和1985年原料的运费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如何对钢铁工业进行布局?
教师:从以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钢铁工业的案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9页, 快速阅读 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并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大型钢铁企业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科学技术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同学们可以阅读图4.3,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燃料和原料的来源,市场等主导因素对比两地的不同区位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鞍钢附近有鞍山铁矿和本溪、抚顺煤矿等,又可以从临近的黑龙江和山西等到省运入,还接近沈阳等钢铁消费中心;而宝钢附近虽然没有煤炭和铁矿,但它接近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场广阔,而且水陆交通便利。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使得原料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国外廉价的原料,进一步降低成本。
〖课件展示〗
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补充完成下图空白处的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由学生先回答,然后归纳。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同时大家还要注意科学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因素。
〖课件展示〗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二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分析】本节探究的课题是《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它是高中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它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核心,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要求在后面学习过程中反复使用,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2、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教材是以举例的形式展现的,现实中,影响某种工业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教学中不能将此内容绝对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通过《鞍山钢铁厂和宝山钢铁厂的区位图》和《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来说明科技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实例来分析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工业选择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而且我们班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来自农村。所以,虽说学生在现在工业文明社会对工厂并不陌生,但真正接触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同学屈指可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典型的工业生产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于本班同学性格活泼,学习积极性高,所以,可以多采用讨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工业指向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3、理解科学技术、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
4、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协调的人地关系
【重难点】1、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影响工业区位发展变化的原因
【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自学探究、案例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资料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教师】多媒体出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提出探究课题:
1、工业生产的投入有哪些?产出有哪些?
2、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3、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何确定?
【学生】读图、阅读课本进行讨论探究,对所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学生将所得的答案进行展示分享。
【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等。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根据主导因素确定工业的导向型:
【教师】依次展示五个工业部门的分布图,提出五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影响这五个工业部门分布的主导因素,并了解与它们类似的一些工业。
【学生】从展示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探究图中反应的主要内容,从而得出五个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等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 教育 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
【课堂练习】
案例1 “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一览表”
工业部门 原料运输费用 产品运输费 原料购置费 能源消耗费用 劳动力费用 其他费用 A 40% 10% 20% 5% 8% 17% B 10% 50% 13% 7% 8% 12% C 5% 10% 15% 50% 5% 10% 抢答:A、B、C三类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案例2 遂宁市部分工业调查表
? 员工数量 月均收入 工资占成本的比重 遂宁市某服装厂 500人以上 2000—2300元 50% 遂宁市某电子装备厂 1000以上 1500元(底薪) 40% 遂宁市某服装设计 50—70人 4000元以上 25% 遂宁市某信息技术服务 40—50人 5000元以上 20% 抢答:以上各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服装厂——廉价劳动力 电子装备厂——廉价劳动力
服装设计——技术 信息技术服务——技术
【分组讨论】一小组分析鞍钢的区位分析;二小组讨论宝钢的区位分析;
【教师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项目 鞍钢 宝钢 地理位置 ?辽宁鞍山 ?上海 铁矿石来源 ?当地供应 ?进口 能源来源 ?山西、黑龙江 ?安徽淮南、山西 水源 ?辽河 ?长江 消费市场 ?沈阳、大连、长春 ?上海、南京、杭州等 区位选择 ?靠近动力和原料产地 ?接近消费市场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三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要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要求基本相同。对于工业问题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区位问题上,通过工业区位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工业问题。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能举例子分析。相较于农业部分内容的而言,只不过工业生产不论从部门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都更复杂些,因此,分析工业区位要素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学习。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的标准主要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学习人与环境的关系,两者在帮助学生认识区位因素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可统筹考虑这两内容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主要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是一个贯穿整个地理必修二的概念,它将各章节整合起来,研究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因子都隐含着对劳动力、市场、交通、环境等区位因子的研究。工业的区位选择是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姐妹篇。而工业的特点使得它在区位的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它不仅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沿袭,更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然后教材以举例的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现实中,影响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那么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以其主导因素为导向。因此,教学中不能将此内容绝对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教材用正文与案例、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说明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因素。然后教材从环境、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几个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学生对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可以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另外,学生对身边的工业有一定的认识,这对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帮助。高中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所以可以给出实例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获得新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四、设计思路
本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教学 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技能。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突出地理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4. 联系实际理解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5. 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工厂实例的了解,认识到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2. 通过对教材案例与阅读的学习,掌握工业的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用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在学习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六、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难点
工业主导因素的判断
七、教学方法
课前学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
案例教学法(以实例引出理论,理论联系实际)
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归纳法(由个体的案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区位选择方案)
讲授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八、学法指导
提前布置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路,不断的扩散思维,挖掘深层次的知识以及内在联系。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更容易明白掌握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工业的区位选择。
九、教学准备
PPT课件
十、课型:新授课
十一、课时:一课时
十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用时 导入 【讲述】上节课我们结束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之相对应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一章第一节中我们学习的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忆前面的知识并作出回答。 以复习的方式作为导入,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前面有关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工业和农业的区位选择有一个对比。 1min 过渡 【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引入新课。 展开新课 【提问】既然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工业的区位选择”,那首先请问大家,在你们的概念中什么叫做“工业”?
【板书】一、工业
【展示PPT】工业的概念
【讲述】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自然资源开采就比如采矿业,而开采出来的资源就是采掘产品,比如这里的铁矿石,那对它加工就成为了钢材,然后再次加工便可以制成机械;农产品就是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像这里的小麦,初次加工成为面粉,在加工就可以制成面包。这也就是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过程。
【承转】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工业的分类
【展示PPT】工业的分类
【讲述】按照产品性质可以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那同学们觉得什么样的工业叫做轻工业,什么样的工业叫做重工业?
轻工业主要指提供生活消费品的工业部门,如棉、毛、麻、丝的纺织及缝纫,皮革及其制品,食品制造等工业;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对称,主要包括采掘采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
按照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这个我们将会在本章第三节具体学习。
按照生产对象又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承转】在了解了工业的概念和分类之后,我们来看看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展示PPT】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提问】请大家看PPT上的图或者教材图4.1,分析一下工业的投入有哪些,产出又有哪些?
【讲述】在图中箭头指向工厂的就是投入要素,比如土地、资金、原料等,而箭头由工厂指出的就是产出要素了,除了工业产品外,还有“工业三废”。
【展示PPT】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讲述】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思考和决策。例如,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哪里的地价便宜,交通和市场如何等等。如图中的这些要素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重点之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板书】二、工业区位因素
【展示PPT】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一览表
【提问】A、B、C、D、E五个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讲述】(结合PPT确认学生的回答)不同的工业部门,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不一样,造成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
【承转】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工厂应该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所以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展示PPT】中国制糖工业分布
【提问】同学们观察这张图片,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讲述】对,主要甜菜制糖厂基本上分布在甜菜集中 种植 区,而主要甘蔗之糖厂则基本分布在甘蔗集中分布区。这是由于甜菜和甘蔗不便于长距离运输,那么我们把这种工业称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原料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主要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应接近原料产地。
【展示PPT】中国饮料制造工业分布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张中国饮料制造工业分布图,图中红色区域代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那么请观察主要的酒类饮料以及瓶装饮料制造工业布局在哪里?为什么?
【讲述】这些饮料制造工业主要布局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是因为这里靠近市场有大量的消费者,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运输距离,一个方面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另一个面也尽可能的避免了这些瓶装饮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我们把这种工业称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市场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的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应接近市场。
【展示PPT】加拿大炼铝工业分布
【提问】从这幅图中同学有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讲述】加拿大的炼铝工业基本上分布在火电站、水电站和核电站附近,因为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靠近电站可以降低能源的成本。这类工业就叫做动力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动力导向型工业
【讲述】是指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例如电解铝工业等,应接近电站。
【展示PPT】20世纪70年代香港纺织服装、电子装配从业人员占制造工业总人口的比重
【讲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他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发展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加工工业,从而经济飞速发展。那么这些地区发展这些加工工业的优势是什么?
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劳动力丰富并且相对较廉价,所以才依次聚集了大量的加工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类似这种的加工工业就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展示PPT】中关村海淀园主要高科技企业分布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上看见了那些熟悉的名字了?
【讲述】这里有许多我国着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也布局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这是由于高科技企业对技术要求高,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旁,可以更快更便捷的获得最新技术。这类高科技企业我们称之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技术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技术要求高,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思考回答。
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读图思考。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答案。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让学生对工业的概念和分类有所了解
这里展现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主要是为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做准备。
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分析工厂的区位选择,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陆’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
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
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柒’ 高中地理说课稿
【必备】高中地理说课稿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有位着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着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 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 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说教材
(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任然已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兴趣,也使导入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学说)
①。 引导分析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捌’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现代人 总结 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法宝的人,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里徘徊。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 方法 ,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 热点 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 措施 。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 雨水 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 种植 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二
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着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三
气压带和风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 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 故事 ---“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3篇
★ 2020最新高中地理教学计划范文模板
★ 2020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师工作反思范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20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
★ 2020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3篇
★ 2020关于幼儿园妇女节教案3篇
★ 2020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 2020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本
‘玖’ 高二地理说课稿
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说课稿(一)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并为接下来的气候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
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 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介绍锋面系统,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 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
3.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依据:影响我国的锋面系统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等。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 依据:该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二、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实践法、案例分析法、激励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说学法】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 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教学法
‘学生’ 欣赏视频“天气预报”。 ‘教师’ 要想看懂和听懂天气预报,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锋面结构与特点】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 播放锋面动画,第一遍慢慢播放;播放第二遍前,设问:
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学生’ 欣赏锋面动画,了解其结构,思考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分析能力。 ‘预期效果’ 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及天气特点。
3.【冷锋】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师’ 播放冷锋动画。
‘学生’ 观察冷锋过境,自主探究某地在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分别处于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呢?
‘设计意图’ 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教师’ 播放第二遍冷锋动画,播放前设问: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
②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③冷锋降水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
‘学生’ 分组讨论;发言时,每组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下一组发言时,只需说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 走到学生中,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讨论、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预期效果’ 学生能在头脑里演示冷锋的动画,理解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暖锋】
采用探究实践法和激励教学法
‘学生’ 参照冷锋动画,动手画一画某地在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三张
示意图;然后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同学点评。
‘设计意图’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完冷锋后学生稍感疲倦,注意力有所不集中,
让学生动动手,把心收回到课堂上。通过绘制,加深对暖锋的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
‘预期效果’ 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理解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5.【准静止锋】
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学生’ 阅读案例“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和欣赏准静止锋动画。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解决
问题的思路;再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巩固知识。
‘预期目标’ 理解准静止锋连续性降水的特点。
6.【比较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采用图表对比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教师’ 展示图表和播放三种锋面的动画。 分类 概念 暖气团 上升情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学生’ 欣赏动画;配合教师,完成图表。
‘设计意图’ 采用对比法对本课的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总结。通过比较,让学
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预期目标’ 理解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区别。
高二地理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教材加以说明。
一、 说课标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 说教材
1.编写特点和体例
(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 课文:文字和图像 读图思考 思考案例 问题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
4.内容结构 课标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图略)
三、说教学建议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编写者认为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区域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所以教材并没有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每周两节课,中考30分,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全凭考前死记硬背得分。他们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这就必然严重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山东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他们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编排人教版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阐述的;湘教版是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入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的命题来概述的。在案例选取上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3.教材教学与开展学生评价之间达成协调存在挑战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了整本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但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中始终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基于学以上问题和挑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把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对比来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一章之前,首先对中国三大自然区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大概的了解。在后面的中国案例分析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做到“点”“面”结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 “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因素如: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只要他们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产业的转移。这样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的原因,学生就应该能够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业的迁入。
3.在教学中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引用新疆农业这一案例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略)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要想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