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时区如何计算东西(初中)
地球自转一周差不多24小时,这24小时是埃及人定的.大概是根据观察太阳升落发现的吧,具体原因好象没有记载.此外中国古代也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各地都这么分,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
在应用公历中,由于发现世界时在各地的不统一性,于是,在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0�25到东经7.�0�25(经度间隔为15�0�2)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0�2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标准时相差一小时。时区界线原则上按照地理经线划分,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行政区界或自然界线来确定,以方便使用。目前,全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以区时为单位的标准时,并保持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整小时数;但是,有些国家仍然采用其首都或重要商端口的地方时为该国的标准时间。这样,这些国家的标准时间与格林尼治时间的差数就不是整小时数,而有时、分之差。
Ⅱ 初中地理中有关时区的计算
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十二个时区;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依次为东一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为西时区,依次为西一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各时区均以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又称标准时;同一时区内区时相同,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中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越往东时刻越早,哪里才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人为规定,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为一个时区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反之,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题上说的就是向东穿过了日界线,可以看一下各个时区的时间,从日界线往东依次:
西十二:10日8:30
西十一:10日9:30
西十:10日10:30
西九:10日11:30
西八:10日12:30
西七:10日13:30
西六:10日14:30
西五:10日15:30
西四:10日16:30
西三:10日17:30
西二:10日18:30
西一:10日19:30
零时区:10日20:30
东一:10日21:30
东二:10日22:30
东三:10日23:30
东四:11日00:30
东五:11日01:30
东六:11日02:30
东七:11日03:30
东八:11日04:30
东九:11日05:30
东十:11日06:30
东十一:11日07:30
东十二:11日08:30
明显11日的地区小于一半
Ⅲ 地理区时如何计算
地理区时计算方法如下:
1.一个原理:
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Ⅳ 地理怎样算时差,详细一点
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 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 26′N—R—6月22日*(23 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 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 h≤H<(x+1) 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Ⅳ 地理时区的计算初中
没有题么。。。。。。。。
哦,你是要怎么算?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Ⅵ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
时区的计算方法:用经度数除以15,如果除不尽,小数点后第一位四舍五入。如果经度是东经,时区就是时区。如果经度是西经就是西时区。
地球自转角速度是每小时15°,因此一个时区之间相差15°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