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内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特点
谈谈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状况给我们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日新月异地改变。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功能,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表现出不少适应时代要求的共同特点。世界范围内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地理课程的地位得到提高2、地理课程类型及其设置多样化3、地理课程的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4、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5、地理课程内容采用区域学习和专题学习的构建方式,以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为核心,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7、推行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学习评价机制了解国外一些国家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对国外地理教育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利于我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加深对世界中学地理教育的认识,并加速我国的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对我国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如下:一、美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过去,地理教育在美国中学未受到重视,公民的地理知识水平低,导致美国在世界贸易竞争中比不上日本。为了加强地理教育,1991年美国布什总统提出的《美国2000年教育计划》中,把地理列为中学五门核心课程之一,与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并列。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也在1994年颁布,对地理教育的重视较以往有所改进。《地理为了生活:地理国家标准1994》1994年专章论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不是从地理科学的角度选择和组织,而是讲述“生活的地理”;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到是有用的知识,强调和突出能力的培养,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二、英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英国是西方国家中重视中学地理教育的典型。地理已成为英国中学的传统学科,其地位是无可挑战的。有99%的中学都将地理学科摆在不可缺少的位置上。地理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不仅为其他国家少见,也为保证地理教学的质量打下了基础。
1991年3月,英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Geoy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地理课时占所有课程的10%。《国家地理课程》规定的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即五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区域知识与理解要求学生学习关于区域地理主要特征的系列知识和一些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家乡(乡土地理)的区域知识,其他地区以至国外的区域知识。三、德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1994年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倾向并包涵许多重点。1、部分州的大纲以普通地理学习内容为主。例如萨尔州大纲中文理中学7年级的讲授内容:地球上的气候与植物区(太阳对地球的辐射,风与海流,气候区与植物区);地球面貌的改变(地球的产生与构造,内源力量,外源力量);人们对大自然的侵犯(亚马孙地区开发,阿斯旺堤坝:成绩还是失误?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以及其给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后果,严寒地区的空间开发,贝卡——阿穆尔——玛吉斯特拉尔的环境受到威胁,可以无限制地污染空气吗?水的利用与整治,每人都产生垃圾但无人要垃圾,土地的利用与整治)。从这里可看出,普通地理专题的内容是主要的,空间只是或多或少地起了例子的作用,它并没有很大的独立价值。2、部分州的大纲则偏重于区域地理内容。例如柏林市大纲中,第9年级的讲授内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远东文化区;印度次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与它的利用;黄河—中国的忧虑;10亿多人口;单有成就的农业;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矿藏与工业;与计划经济告别?中国向世界开放);拉丁美洲文化区。很明显,在上述每一大文化区域里均包涵有地理课的内容。但几乎没有普通地理学(这里指自然地理学)内容,或者将普通地理学内容放进每一区域里讲授。四、俄罗斯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我国曾在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对于前苏联的地理课程设置情况比较熟悉。苏联除了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内曾将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分设在自然和社会两学科中以外,大部分时期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情况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初中阶段(5、6、7年级)开设自然地理基础和区域地理课程,高中阶段(8、9年级)开设经济地理课程。
首先,俄罗斯对地理教育比较重视,地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较高地位,地理必修课程开设的年级在中学阶段共跨5个年级,总的课时数也较多。其次,课程设置从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社会地理,从世界地理(自然)到俄罗斯地理、再到世界地理(经济、俄罗斯地理课程的设置社会),体系结构比较完整,体现了其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简约性,便于学生有效、经济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区域地理占相当比重,体现了俄罗斯对区域地理教育的重视。第四,课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和人文地理完全割裂的状况,如6、7、8年级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的课程中,也设置了“地球上的人类”、“地球——我们共同的家”、“人与自然”等不纯属于自然地理内容的篇章。第五,现行俄罗斯地理课程对于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给予相当的关注,以较突出的地位安排了全球的生态、人口、粮食、资源、海洋、裁军等问题的有关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能解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的途径等等。启示一:进一步认识地理基础教育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提升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适当增加地理课的课时。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大有作为的,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地理课能帮助学生用地理原理认识和解释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现象,理解各国、各地区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学会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提高生活质量,学会并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另一方面,地理课程可使学生获得生成性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形成环境伦理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地理课程在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地理教育对国际教育有重大的贡献。地理教育特别注意宣扬国际间、种族间和宗教集团间的谅解、容忍和友谊。”地理教育能“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
鉴于上述地理课程的重要功能,《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规定:“为了保证能够为将来作好准备,地理在中、小学里都应该是一门核心学科。”世界上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地理教育,往往将地理课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或基础课程之一。例如,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指定的“国家课程”中,地理被列为7门基础课程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规定,地理和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为达成国民有世界水准基础知识的五项核心课程,并制定了“美国地理国家标准”,期望学生在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十二年中都有平等机会去学习重要的地理知识,接受地理思考的训练,成为一名理想的公民。没有比较充足的教学时间,教师就难以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教学活动,学生也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实践活动。启示二:克服地理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使地理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例如,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应该教会学生“在研究周围环境时使用地理术语;在学校当地进行实地考察:理解方向;用图片和符号为真实或虚幻的区域画地图和示意图;使用多种比例尺的地球仪、地图和示意图;使用间接材料获取地理信息。”标准中在各个阶段的地理学习中都要求:“应该给学生机会去进行以地理问题(例如是什么、在那儿、什么样儿、如何变成这个样子、它如何并且为什么变化着)为焦点的学习,这些学习包括实地考察和课堂活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再如“美国地理国家标准”的副标题就是“生活的地理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力图揭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的使命和信念,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维持个人生活和人类生存的教育、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教育。在标准中强调注重社区的生活环境、家乡所在乡镇市区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和世界领域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项地理事项。启示三:改变整齐划一的地理课程现状,设置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体现地理课程的多样化。
发达国家中,大多数根据不同地区、学校、专业设置不同的地理课程。例如,法国除了为一般学生(文理专业)设置的地理课程外,还分别为高中的旅游方向、音乐舞蹈方向、科技方向等学生设置了专门的地理课程。再如俄罗斯,根据学校专业性质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地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普通中学必修课为“世界社会经济地理”,选修课为“世界产业地理”、“都市化地理学”、“全球化和城市地理学”、“俄罗斯商业地理学”等;社会人文和人文哲学类学校必修课为“人类活动地理学”、“全球化地理学”,选修课为“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地名学”等;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校必修课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选修课为“全球性生态化”、“医学地理学”、“景观地理学”等;物理——数学和技术学科专业的学校必修课为“地图学和地理信息”,选修课为“自然与生产”、“宇宙地理学”等。
¥
5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谈谈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状况给我们的启示
谈谈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状况给我们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日新月异地改变。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功能,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表现出不少适应时代要求的共同特点。
世界范围内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 1 页
1、地理课程的地位得到提高
2、地理课程类型及其设置多样化
3、地理课程的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4、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5、地理课程内容采用区域学习和专题学习的构建方式,以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为核心,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
第 2 页
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7、推行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学习评价机制
了解国外一些国家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对国外地理教育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利于我们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加深对世界中学地理教育的认识,并加速我国的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对我国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② 初中地理的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的课程标准,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③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是怎样设置的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
我国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设置的地理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多分散在《四书》《五经》《尚书·禹贡》等书籍的学习之中。19世纪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学校中开始有了地理课程,但中小学各年级正式设置地理课程是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90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清末阶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范围中小学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学科的课程方案。当时中学学制5年,一、二年级安排地理概论、亚洲总论、中国地理等内容,三、四年级开设外国地理,五年级开设地文学。教学时数,除了二年级每周3学时外,其余年级都是每周 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11学时。1909年后中学分文、实(理)两科,文科在一、二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3学时,三、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12学时;实科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均为1学时,总时数为每周5学时。
在这一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叙述中外各国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产等,课本的编写具有地理志、地方志的特点。
(二)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建立前阶段(1912~1949年)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地理课程变动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也曾在高年级开设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总时数也有变动,每周有8学时、6学时、9学时不等,并且也不是所有年级都开设地理课程。后期(1932年以后)则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总时数达12学时,在初中和高中总共6个学年中,全部开设地理课程,每周均为2学时。课程内容,无论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基本上都是循环重复,从本国地理到外国地理,区别仅是内容的繁简。
这一阶段地理课本的编写质量有了提高,打破了过去地方志式的框框,并吸收了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优秀种族论等等。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1949~1976年)
这一阶段地理课程变动较大,整个学校地理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的过程。解放初期,地理课程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旧体系,但在内容上,删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地理课时数总共达每周12学时,也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系统、完整,但结合我国实际尚不够。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课程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削减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理课学时数削减幅度很大,从1957年每周的12学时,削减到1958年的8学时、1959~1962年的5学时,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全国大多数中学都停开地理课,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后阶段(1976年~现在)
“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理教育处于振兴阶段,地理课程逐步得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概况一览表(括号内为学时数)到恢复,学时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仅在小学,而且在高中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以及高中三年级的文科班也开设了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初中阶段开设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基本上讲授系统地理。在指导思想上,逐步明确了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在地理课本的编写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实材料”向“事实与原理相结合”方向转变,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由条述法向特征法转变,课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为主向图文并茂方向转变。
在这一阶段,我国各地虽曾编写过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包括各地的乡土地理课本),但在大部分时期主要还是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从1993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多种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这标志着我国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纲一本”(全国一个大纲,一种课本)走向“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课本)和“多纲多本”(不同的大纲,多种课本)的改革时期。
二、我国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根据原国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现行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如下:
初一开设世界地理,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图初步知识,作为学习中、外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世界概况,是对全球的总认识;第三部分是各大区地理特征和一些国家地理知识;第四部分主要讲时区、日界线和世界环境保护。
初二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课时。教材按照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论→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安排顺序,最后学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和乡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课时。高中地理共计十一章,前五章属自然地理,主要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人类的自然环境。后六章属于人文地理,讲述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三地理(选修)每周4~6课时,属文科选修,教材内容以中外区域地理为主。
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又组织有关方面人员编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按照新高中地理课程方案的设计:高中一年级开设的地理为必修课,每周3课时,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知识;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的地理为限定性选修课,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主要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目前,新高中地理课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辖市试点,2000年起在全国推广。
此外,上海市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设计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试点后已于1993年起在上海地区施行。此方案规定,6年级(9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开设自然地理基础(每周1课时),7年级开设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8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高中二年级开设必修地理课程(每周2课时),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班选修的地理课程(每周3课时)。
浙江省也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试行综合课程方案,将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分设在自然和社会两门课程之中。
三、台湾、香港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一)台湾地理课程设置
台湾中小学修业年限为12年:其中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为9年,前6年为国民小学,后3年为国民中学(即初级中学),合称国民学校;3年普通高中,另称高级中学。
近年来国民中学单独设置地理课程。初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周课时总量为5课时。第一、二学年每周2课时,第三学年每周1课时。在三年六个学期中,前四个学期主要讲中国地理,后两个学期主要讲授外国地理。
高中三个年级也都开设地理课。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二年级地理为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第一学年为地理通论,第二学年为外国地理和本国地理。高中地理选修课设在高三年级,分设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地球科学三门。高三实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选地球科学,文科选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
(二)香港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目前香港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称中四、中五),大学预科一年或二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学较多,后因经济迅速发展,公立学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学生在公立中学就读。地理课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视的。一般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年级都开设地理课。这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以前的一百多年里为英国占领,深受英国的影响,继承了英国重视地理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香港的环境条件有关。
香港地理课程的设置是:初一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为世界地理。不修读地理的学生改念社会科。社会科是一门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科目。地理和社会这两门学科都是初中阶段持续三年的必修课。
高中地理课程开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香港中学习惯把高中分为文、理、商三组,其中修读地理的学生较多。
④ 初中地理课程包括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⑤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开篇有一段没有标题的导入语 ,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 修订时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导入语,共分为两个自然段——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第二个自然段阐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课程理应发挥的功能、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修订以后,有一定的新意。
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以往一般侧重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要求。而这次课程标准用了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这也从宏观层面为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⑥ 初中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2022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程理念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
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四、课程内容
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家园。(图2,p7)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区域”部分,将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作为学习对象,认识世界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中国的整体面貌、不同分区及家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球工具”侧重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地理实践”则以多种方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此段配图表,不用出字幕)
五、课程实施
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第一,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
小贴士1: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老师们要考虑地理课程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连续性,体现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
小贴士2: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建议老师们:
要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相关学习主题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建议老师们:
可以围绕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每节课或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数量,设计好活动之间的递进关系。
第三,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小贴士3:
老师们需要精心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多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
比如,在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概貌”时,老师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展示不同区域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并提出问题: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同吗?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地层层追问和思索: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与地理环境有关联吗?用什么证据说明地理环境是不同的?用什么方法能描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距?
第四,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
小贴士4: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使学生有机会再真实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七年级、八年级至少应各组织一次户外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同时,地理老师可以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
1.地球与地图
2.世界自然地理概况
3.世界人文地理概况
4.世界地理分区
5.中国地理概况
6.中国地理分区
⑧ 初中地理如何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三、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小结
前面所讲述的只是个人的粗浅见识。在实际教学当中,还需要对地理的教学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别是考试制度和内容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使教师摆脱教材的困扰(初中地理教材编排过于严紧,缺乏轻松)以及作为次科的制肘(教学时间不足、课外活动时间和资金严重缺乏,教学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学者轻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真正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就可以了。
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什么
相关博主已经分享了,那我就分享一个关于初中学习的资源网站吧,里面资源齐全。
初中网络课堂资源较线下来说更丰富,与此同时学生的选择会更多一些,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提升成绩更为方便。
这里推荐几个查找初中教育资源的方法:
一、到网络知道去搜索相关教育网盘资源,或者悬赏提问。
二、上网搜索免费初中教育资源分享网站,这里推荐学习口袋网。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网络网盘链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