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学好高中地理的十大思维方法
导语:我们的地理老师经常说地理就是文综里面的理科,的确,高中地理的思维和逻辑是比较接近数学和理综的,因为高中地理有很多答案是现成的,它几乎不能更改,只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学好高中地理,有必要用上一些在数学上面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熟练运用地理思维。
1、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Ⅱ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教学理念的新发展,也带来考试理念的巨大变化。以至于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的眼里“只要背背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地理学科会考也似乎变得难以捉摸。为此我们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潜心研究新的教学纲要,改变过去“划、拉、背”的教学方法,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二、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扬团队精神,共创佳绩。
团结就是力量,拼搏就有战斗力。我们地理学科组的成员,既有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有刚刚改行的新手,新教师经常羡慕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老教师则欣赏新教师们的干劲十足,平日教学中老教师把关定舵,把握住知识的深度、广度、教学方向,把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教师。新教师广泛的查阅资料、搜集试题、有价值的实例,共同研究,确定方案,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都能做到团结友爱,坦诚交流,大公无私,从不计较得失,从不保守,协作共进,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打整体战,避免了单兵作战和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一支“肯吃苦、会共事、能战斗”的战斗集体,建立了一支团结的、效率高的团队。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还经常了解教学的新观点,积极探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学科组时时刻刻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科组教师不放过任何一次外出听课、学习、交流的机会,并能将所学、所得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全学科组中进行交流,将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精研教法,抓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率。
“希望在每一个学生,成功在每一节课”不能依赖“大运动量”的补课和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成绩的关键如何在授课中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了上好一节课,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说,老师少讲学生多思,”达到变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会学的较高境界。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节课都达到“高效、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去审视、理解、比较,解决从生活实际中抽出来的地理问题,使学到的知识“活”起来,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1、堂堂清,夯实基础。避免“上课松松垮垮,课后作业一大堆”,课堂上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布置“定时定量”的任务,让学生时刻有事做,该识记的识记、该讨论的讨论、该拓展的拓展,切实做到抓住基础,以便提高能力 。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地理,需要记忆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如果纯粹去识记,知识就会变的乏味,缺乏生气,既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牢固的掌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中尽量使用投影片,多媒体等素材创设认知情景,用形象的思维来促成教学。起到了增强感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体验感悟;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等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熟悉题型,提高考试技巧。
3、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课堂中我们尽己所能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知自然知识、社会经验、文化传统相联系,使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Ⅲ 怎样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思维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作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实现。
一、何谓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项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它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者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个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项,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近年来,对于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地理会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仅为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1.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3. 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4. 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5. 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6. 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会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其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结语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Ⅳ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
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
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
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
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
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
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
趣,锻炼了思维能力。
3.巧设悬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期待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例如,
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将本节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困惑去学习。像在讲“热力环流”时,让学生观察“鸡蛋汤”的“热气”,
可以看到“受热上升”有迹可寻。随着热气不断升腾,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受热上升”的实例。将小吃碟放在“热气”的上方,一会儿便在小吃碟上凝结出了小水
珠,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在上升运动中,如何形成降水?这一系列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避免因疲劳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保障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背景 提出一个问题 收集一些材料 组织一些活动 得到一点启示”。
例如,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亚洲和欧洲”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
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
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
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学科教学,它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特别是地理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逻辑思维,以及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知识要的推理,这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之所在。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将会大放异彩。
Ⅳ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视频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讲到亚洲时,由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洲,可联系到七大洲的面积比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由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联系到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由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可联系到南北距离最长的大洲(智利),课本第二页是亚洲的位置图,由此图直观的可看出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进一步可以联系到大洲间的分界线,沟通各大洋的海峡,分界线两侧的国家,国家的首都,人的风俗习惯等等,讲到气候时,有气候特征可联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历史上的战争,交通运输,饮食习惯等等。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Ⅵ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 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 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 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 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 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 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 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 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 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 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 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 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 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 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 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 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 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 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 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 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 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 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 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 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 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 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 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 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 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 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还湿地.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 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 亚马孙河、长江、 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 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 其次是地形. 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 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 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 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 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 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 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 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 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 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 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 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 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 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 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 使其为人类造福?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 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 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 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 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 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 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 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 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
Ⅶ 学好高中地理需要培养十种思维
高中生如同一台前进的汽车,如果说学习动力是你的发动机,那么好的学习方法便是你的导航仪,高中地理知识点多且杂,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高中地理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很多同学一提到地理就怕,下大力气学习一阵,一考还是最差。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在高一开始阶段便认准方向,全速前进呢?看看下面几种地理思维方法吧。
1、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4、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8、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Ⅷ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一)形象与创意的培养。这在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进行形象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的思维。地理学科中的形象思维是通过地理规律来体现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地理规律的培养。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经过对无数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归纳而成的地理原理知识,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系统,也是地理教学中难度最高的内容。中学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地理规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形成规律。在教学中,若不阐明地理基本原理,会降低地理知识水平,而讲得过深或太复杂,会使学生食而不化,反而冲淡一些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道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地理规律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地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恰当地进行讲解、分析。如: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般可用于分布规律的整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组合,直接整理出其规律内容。主要有: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高大山系和火山、地震带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工业和农业区域分布规律;交通和城市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规律等等。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还可以对一些具体的规律归纳整理,如:
如: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这是学习新知识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不可缺少的步骤。要运用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学生感知地理事物,获取感性材料形象地理表象的有效途径。野外观察、识看标本、实际测量、演示实验、参观访问等,还可运用反映地理实物的图片、幻灯、电视、录像等使学生直接接触或观察实际地理事物,(如:介绍岩石)都是形成地理表象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和黑板绘画,尤其是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清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透彻分析地理知识间的因果关系。一般地理分布规律遵循由果析因的顺序,演变规律要由因析果,把地理规律的本质内容融入地理认知结构的框架中。如图:
要让学生在彻底理解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掌握地理规律,彻底弄清地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和表述地理规律。
(三)抽象和想象的培养。具体的地理现象往往千差万别,借助建立某种模式就可以通过抽象达到简化复杂真象的目的,最终总结其中的规律。有的地理规律,尤其是一些地理演变规律,其地理事象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获得地理演变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要尽量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实验演示或实际观察。例如,月相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热力环流、物体水平运动偏向、锋面的形成及运动等。如:月相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实际观察了月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获得了月相变化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从中概括出月相从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演变规律。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事先制定好详尽的实验和观察计划,要求学生做详细记录。
Ⅸ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与地域性兼具的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学(尤其是初级中学)地理教学仍然是满足于教会学生怎样死记硬背知识点,目的是应付会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实施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既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地理教学突破桎梏的首要任务。一、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1.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科学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因此,地理教学首先肩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任务。加强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