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非选择题怎么写

地理非选择题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3-15 14:48:08

‘壹’ 求高考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背特点和措施,可以的话背下作用,剩下的要在课堂中记住,毕竟高中地理就上述几项最难背,其余只是附属,只是作为理解题来考,多为选择题。还有,答题是一定要将关键词先写旁边,然后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并把关键点写在前面的几点内容中。

‘贰’ 地理常见非选择题应答哪些方面

一、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二、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三、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时间在初春解冻和初冬封冻);二是流向较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四、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五、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六、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七、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八、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九、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十 、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8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但须考虑环保的要求和产业的需要)。
十一、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十二、交通输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十四、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1)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2)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4)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线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1)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2)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十五、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
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如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 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④碱性土壤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叁’ 地理常见非选择题应答哪些方面比如气候

一、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薯困、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二、河流洪涝唯闷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三、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时间在初春解冻和初冬封冻);二是流向较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四、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手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五、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六、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肆’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一)明确答题方向
1.特征描述
2.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 自然环境特点——性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1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 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3 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答案】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 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 高(压) 沉(气流下沉) 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如:某地云雨多,应扣住“大气运动降温”——气流“升空”或向高纬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干旱少雨,应扣住“大气运动升温”——气流“下沉”或向低纬度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冷”是如何变冷的?“热”是如何变热的?
例4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谷和洼地中。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末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
技巧点拨】归纳起来: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天气系统转换等。
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
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
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
河水的补给。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性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
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积雪融水、夏季雨水补给。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季节的演变应注意:6月22日(7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长,北半球昼长夜短。12月22日(1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3.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又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第一、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第二、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6.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1.图像表达特点。
地理图像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地球自转速度线等)、交通线(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水运等)、输水(气、煤、电)线、生产网络线、地理要素相关线等。
“面”——聚落、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点状地理事物则呈面状分布)。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地壳物质循环等);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动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2.图表数量特点。
统计表格——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估算勿精算。
①同一时段,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②同一地区,比较不同时代(或时段)的发展差异;
③同一区域,以史为鉴——颂今或警世; ④多个区域进行比较,借鉴取经或突出特色。
扇状(饼状)统计图和三角坐标统计图——以地理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①判断地理要素主次关系; ②分析成因、进行评价、分析对策。
柱状、折(曲)线统计图——以时间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折(曲)线图用来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另一变量而变化的。只有当变量是连续性数据时,才能用折(曲)线图。折(曲)线图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折(曲)线图还能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据。
①揭示时空分布特色、时代进步表现; 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
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为主。
①从数形状态分析区域特点:注意其疏密、平曲、开闭、趋向,数值标准及单位。相邻两根线的关系是难点,应特别注意。②分析成因及评价。
直角坐标统计图——以两两地理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标位置及变化趋势;②分析成因、评价影响。
3.地图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可划分为:
“区域分布图”——以区位分析为主:
①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入场券”;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④评价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图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运输网中的形式和层次图”。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
“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紧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
“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间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流程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图能够帮助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内。然后,把最先发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发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事件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
“漫画图”——以环保主题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来说明漫画主题。 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韦恩图:韦恩图是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或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各自的特征(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目前高考中较少见。
(三)学会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 定范围——确定考的哪部分知识要点。
2. 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 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 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答题要点。
5. 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伍’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有没有答题技巧

你想写上就能得几分啊,那就看他问什么吧!比如说农业的发展条件,好的就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丰富,坏的就是差不多反过来吧!发展方向么有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工业方面,发达国家网高兴技术产业方向想,发展中国家看看有没有资源,智力的措施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环境,产业转移,改进技术,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等、。地理环境么从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及其地理位置。入手,或者从交通,经济结构,人口,城市,产业结构入手,基本就差不多了。希望你考好!

‘陆’ 高中历史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枣毕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棚激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

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凳和芹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⑶。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

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

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

(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

(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

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

(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

(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历史答题关键是记忆知识点大家一定要把知识点记牢固!

‘柒’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导语: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解答非选择题是否高效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只要同学们按照答题思路进行规范化训练,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不断构建个人的答题模板,就一定能顺利突破非选择题答题的瓶颈!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科学审题

试题从结构上看一般由题干(情境材料)和试题设问两部分组成。审题时,首先搜索题目中心词,必要时可采用标记法(如添加着重号)来提醒自己应围绕着中心词和要求答题;其次审条件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最终形成符合题意的答案。

(1)做好题干(情境材料)的审查

试题的情境常由文字和各种图表构成,一般它会对题目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由于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常常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且提供的信息也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考生对每一条信息既要有准确的把握,又要有对信息提炼、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①图表材料的解读

地图考查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图形设计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图的判读、迁移等能力。在判读图表时,考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失误,所以要想对试题进行正确解答,就要遵循判读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要认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设问指向;二要看清图名,明确图名中包含的地区、时间、图示要素等关键信息;三要仔细研读图例和坐标,要注意不同图例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四要判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并思考成因,在分析数值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数值的峰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并思考其成因,如果是复合图,要注意判读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五要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正确读数,进行适当的计算,并联系相关知识,找出地理事物的规律,解释或分析、描述地理现象,正确作答。

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答题时要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②文字材料的解读

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会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2)做好试题设问的审查

最重要的是把握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非选择题题目的设问中会有这样几方面的关键词: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内容回答词、解答方式词等。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或答案的性质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目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例如“简要说明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解答方式词是“简要说明”,条件限定词是“图示区域”,题目中心词是“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内容回答词是“有利因素”。

(3)答题时点要多,但避免重复采点

高考阅卷时,对于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做文章,写了很多条,却只有一个分值。如分析某地的工业区位因素,有的考生写“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是重要的航空港”,其实这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只能得一个分值。

(4)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近几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通过检索信息、应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非选择题往往材料篇幅很长,而设问篇幅较短,很多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对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信息。许多非选择题其实就是材料解析题,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答题点。当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

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①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片段,分别找出每个片段的有用信息;将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分析出材料与地理知识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它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对照,把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分析材料,就可以明确解题方向。③找出材料与设问间的连接点。阅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去读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 :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倾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导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所以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很高的要求。

(3)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 :地理很多图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如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地球经纬网、曲线坐标图等都可以用来考查太阳高度。所以考生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把地理原理、规律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考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点得分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数量庞大的试卷,“采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要想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采点答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每个非选择题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要“采点答题”先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是关于哪些方面的,然后就可以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

①根据分值判断有几个得分点:很多考生之所以没有得到高分,常常是因为答题漏点。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基本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

②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对要作答的'问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错答或答非所问。解题时要根据关键词确定得分点的基本方向。如分析区位因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影响时,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③调用知识储备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要作答的基本方向之后,记忆库中储备的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检索记忆库,根据知识网络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当然,要做好上述几点,并不是很简单的事。首先,要在平时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其次,基础知识储备要全面,对于知识网络要非常熟悉。最后,要熟悉常见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这些可以从典型案例中归纳。如分析传统工业区可以参照鲁尔区的分析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可以参照“西气东输”的影响,分析生态问题的防治可以参照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

考生在明确了基本的得分点和答题的基本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了。①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经常有考生觉得自己各个得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要么是表达不准确,要么是不着边际。老师在阅卷时,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并用来判断考生答题是否“采点”。这启示我们,平时就应该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记忆。毫无疑问,地理课本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地理语言。

②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切忌将得分点混作一团,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忽略不写。下面就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为例,来看看如何条理清晰地答题。

4.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非选择题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答案来自于对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整合,这叫“论从图(表、文)出”。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酝酿“语言”时,应“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等。答题时,许多考生明确答题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规范,使用非专业术语,造成语言表述不到位。

(3)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有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

(4)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细节决定成败,同学们还要注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关键字不能写错,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逐步养成。

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先读分题干再读主题干地理选择题目 都是一个情境有二三个小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把主题干(图或者文字)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

建议考生可以先用最短的时间把分题干的内容读下来,再去读主题干,这样就能有目的性的从主题干中获取我们答题的信息,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关键词的寻找,而且建议考生要在试卷中对关键词进行标记。

二、利用图图转换或图文转换注重图图转换或图文转换。

如在高考中遇到关于地球运动的选择题,一定要注重图图转换。现在看来,一般关于地球运动的图都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直接获取信息和答案,这个时候就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原图中给的信息点,对比较抽象的图进行转换,从而把图简化,利用自己新绘制的图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对于有些地球运动的题可能只有文字材料,这时学生应该争取把文字材料转换成图示材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使得答案更加直观化。

三、非选择题类型分五类地理非选择题类型分五类:

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1.特征描述题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等。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2.成因分析类试题

通常的设问形式有:“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答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明确该地理现象的位置,然后分析形成的原因,最后作答形成这个地理现象的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区位分析题

区位分析题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

答区位分析题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首先回答“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其次回答“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第三回答“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最后回答“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规律是什么。

4.意义罗列和建议罗列题型

对考生的技巧性要求不强,尽量答得全面、具体。

四、做非选择题注意答题思路完整在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答完整。学生们在答题时,先不要盲目地着急落笔,可以先思考一两分钟,确定答题思路。

举例分析:

【例】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但多水旱灾害;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居民喜食大米;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例】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该题应从流入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贫穷,农民只好进城打工,靠出卖劳动力来养家糊口”。这种唠嗑式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没脱题,但不准确。因此,答题时要有关键性术语,确保陈述的科学性。关键性术语的定性与定位功能,决定了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使陈述更加准确化、专业化、科学化,少之则空洞乏味,缺少说服力。

阅读全文

与地理非选择题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