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中国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的地理可以说是十分的齐全,有盆地有高原,什么都有很全面
B.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我把我能想到的几个点跟你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我国的地形有3个特点即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它对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动。
2、西高东低的地势,相对而言有利于海洋水汽的深入;
3、多种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出现多样化,从而使得物种出现多样化的特点。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使得河流之间的落差较大,产生巨大的势能,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2、地形种类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3、山区面积广大,地形的阻隔使得地域之间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我国的文化出现明显的多样化和地域化特色。
4、当然,这些特点还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C. 中国地理位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半球、北半球,
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南部一小部分位于低纬热带地区,无寒带,南北跨度近50度,约5500千米,因而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加之,我国东部濒临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于最大的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的东部,因而,我国的经度地带性差异显着。夏季,我国受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影响,且由于在太平洋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引发台风,因而降水增加。我国南北跨度大,因而,会造成雨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南北温差较大。由于气候的原因,也影响了我国植被分布的不同。
我国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我国复杂的地形分布和季风影响,多发地震,造成滑坡等,加上降水成为泥石流。因而,我国的自然灾害较多。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又导致河流的流向,气候又影响了河流的同行能力、含沙量、结冰期等诸多水文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渭河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我国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多,加之水利丰富,冶金业发达,加上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北方矿场资源丰富,尤其是赏析煤矿,但要知不合理采矿也会导致地震。
我国的地理位置,有益于我国对外发展经济,且临海有大陆架,大陆架有丰富的资源,如舟山渔场、南海石油。
与多个国家接壤,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的发展。中俄的输油管道就是很好的印证。
地理很多知识是一时半刻讲不完的。我是个文科生,还在继续学习之中。欢迎探讨。
D.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由于我国地形至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使得了大河向东流.
2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盆地,使得植被多样化.
3地形对气候影响较大,很多地区的小气候不同(地形差异),使我国气候多变.
具体的,比如:中部地区为平原,降水相对丰富,有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适合农业发展;
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温度适宜,降水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西南地区有云贵高原,交通不便,西北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降水少、蒸发旺盛多为沙漠,这两个地区经济欠发达等等.
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
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
2.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
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E. 中国地形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着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着,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山渗源、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地带性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热量在地面上的分布产生了差异。很早就有人根据这一点把整个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这5个带的分布规律取决于纬度因素,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也都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的特征。逗态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带将成为自西向东的延伸带。但是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这不仅因为各部分的组成物质不同,而且地表结构和地形的类型、高度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改变甚至掩盖了地带性的规律。但也必须指出,这并不否定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现在世界上的自然带并没有构成理想的图谱,但其具体的图式以及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都是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矛盾统一体。
地形破坏或掩盖了地带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结构。辽阔的青藏高原在中纬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坏了中国地理环境南北的过渡性和沿纬向分布的地带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按纬度来说,青藏高原约位于北纬26~40°之间,与东部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当,应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但由于地势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种特殊的喊码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它的基本特征是气温低、日照强、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不论在气候、水文、土壤还是动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非地带性的大区,它的内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拟的。在这方面,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对高差使珠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着的垂直变化,这种变化从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带、地衣带和高山草甸带,再往下,南坡依次为高山矮曲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高山草甸带下只有一个高山草原带。在这里却又可以看出,尽管非地带性规律可以起着改变和掩盖地带性的作用,但它却不能消除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在这个非地带性突出的图谱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然而,却又不能不指出,无论是珠峰地区还是整个青藏高原,虽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在这一对矛盾中,非地带性规律却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形对地带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十分显着的。
在自然地带性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植被类型。中国的地形大致以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为界,基本上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块。东南湿润部分以各种森林类型为主;西北干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从昆仑山循着秦岭到淮河和长江一线,又可把西北、东南两大块各分为两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干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山草地和冻土荒漠;东南部分的北部以阔叶落叶林(夏绿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南部以各种类型的阔叶常绿林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东南高山(如台湾)才有云杉。冷杉等针叶林大量存在。
这种自然植被带在中国不连续的差异分布,显然是由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作为主要体现地带性规律的植被类型里,清楚地深嵌着非地带性的烙印。虽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地带性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地形对地带性显然起了改变和掩盖的作用;而在东部平原地区,则起了重要的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3.影响中国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六条中指出:“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按照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华南各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热带作物。”《纲要》中第十五条还指出:“按照不同地区把耕地的复种指数分别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岭以南地区,要达到250%。(2)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要达到200%。(3)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要达到160%。(4)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要求达到120%。(5)长城以北地区也应尽可能地扩大复种面积。”
很显然,《纲要》中正是根据五岭、长江、黄河、秦岭、长城等这些地形界线,把全国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要求不同的地区。这5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指标不同,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气温、热量和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自然生产潜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个客观规律,人们是不能忽视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个条件中,地形条件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五岭(又称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各气候带之间不仅明显地反映着气温、降水的不同,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的差异。
五岭这一条地形线,买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
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南,属暖温带,全年生长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西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不仅东西走向的地形线对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东部主要分布着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着山地和高原,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东半部的平原和丘陵虽然只占全国l/3的面积,但却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分布着全国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生产着全国3/4以上的粮、棉、油和绝大部分经济林产。西半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3,但绝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于局部地区,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显然是强烈的。
4.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需要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更为多彩,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都希望能有机会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一些赏心悦目的享受。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