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中国传统地理范畴是什么

中国传统地理范畴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1 20:43:04

A. 山川地理是不是人的归宿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着名观点,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1]

四要素流动的活动过程,恰恰就是文学作品的生成过程。这一观点已获得文学理论界的广泛认可。以 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为基点,文学地理学也可以分为这样四个范畴即: 世界地理范畴、作者地理范畴、作品地理范畴及读者地理范畴。“地理这个词,很早就在中国出现了。《易经·系辞》有仰以关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词句。

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地理的概念说:

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 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士大夫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士要达到平天下的最终目标,首先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国古代有两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学问的大小,一个是历史,另一个是地理。”

[2]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地理知识。中国传统“地理”,主要包括政区地理、山水地理、堪舆地理三个方面。

[3]

政区地理主要为政治服务,如《二十四史》中的《地方志》等; 山川地理是以山岳、河流为纲领来描述地理事物的如《水经注》《山海经》《西域水道记》等; “堪舆地理”又称为“风水”地理。主要是通过研究大地山川河流的分布,为人们找到最合适的阳宅和阴宅。

风水术的主体是相形度地,大道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通过解读大地上山川河流的走向形势,判断龙脉的来去止伏,观取“龙、砂、穴、水”,堪舆地理即风水地理是中国独有的地理概念。

西方古典地理学与中国传统地理学有着完全不同的属性。古希腊的地理学更趋于思辨,与哲学的联系极为密切。在西方哲学之中,空间和时间一样,其性质究竟是什么,是哲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争讼不清的基本问题。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一直到德里达,西方许多哲学家在自己的哲学问题上都不可避免的思考了空间。如着名的芝诺关于“阿基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等悖论的提出更是将人们引入了逻辑思考的领域。20 世纪末叶,西方文学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兴起了空间批评理论。福柯的《空间、知识、权力》,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爱德华? 索亚的《第三空间》都是这方面的重要理论着作。一些学者将文学地理批评混同于空间批评理论,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这两种理论建立在中西方对不同地理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空间理论以西方地理观念为基础,与西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来,国内兴起的文学地理学是以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概念为背景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明确了这些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文学地理

B. 古人已知的地理范围是什么

古汉中地区 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古前启中原地区 今大致河南 一带
古燕赵地区 今大致河北一带
古荆楚地区 今大致湖北一带
古巴蜀地区 今大致四川一带
古河套地区 今大致宁夏及内蒙一带
古吴越地区(又称江南)今大致江浙,南京一带
古齐鲁地春族区 今大致山东一带
古晋地 今大致山西一带
古关中地区 今大致陕西一带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慧森如(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C. 中国地理学史的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秦至清中叶,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9世纪中)
中国自秦汉以后,基本上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其间处于分裂的时期不长),经济上也基本是持续发展的,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汉书·地理志》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形成。在以后近2000年中,中国传统地理学主要在疆域地理志、记述和考察国内与域外地理、地图、方志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同时,由于传统地理学的束缚,中国地理学长期停滞在描述的阶段,缺乏理论概括。 (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3世纪末 ~公元6世纪) 战国之后,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经过积累形成为一门学科──中国传统地理学,即明清时候所谓的“方舆之学”。
地理”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候。《周易·系辞》有:“仰以观于天文,府以察于地理”之句(图4)。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西汉《淮南子·泰族训》明确阐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从事生产,以解决穿衣吃饭问题。
东汉以前,已有两部区域地理名着问世《尚书·禹贡》和《山海经》。《山海经》中地理价值大的是《山经》部分,其写作时代是汉代之前。它对黄河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外广大地区(地域范围远比《禹贡》为大)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进行了综合性记述。《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先按方位分为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东山经五大区,每一区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以方向道里把一个个山岳连接起来,对每一山岳都记述位置、水系、天然动植物和矿产资源,所记当然不尽正确。《禹贡》和《山经》都是地理着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体例也不相同。及至东汉班固着《汉书》,其中有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现标志中国传统必理学开始形成。这个时期,中国地理学在疆域地理志、地图、水系、域外地理和方志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中国古代地图学是建立在平面制图的基础上的,自战国到西晋是中国地图学理论的建树时期。已发现这一时期的地图有出自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的《兆域图》(图5)、 中国地理学史
出自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的绘在木板上的战国末期地图和出自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地形图(见彩图)驻军图等。在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上,看到深水(今潇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已接近于现在的地图(见《马王堆出土西汉地图》)。西晋裴秀根据前人的实践总结出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人行路径)、“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和“迂直”(迂取直)。这六项原则是中国最早的制图理论,直到清初都为中国制图学者所遵循(见地图学)。水系专着出现 约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专记水道的着作──《水经》。《水经》继承和发展了《禹贡》的“导水”记载,由《禹贡》所记35条河流增加为 137条,大大丰富了中国水系分布的知识,不过内容过于简略。北魏郦道元为了弥补前人的不足,把实地考察所得和前人着作中的大量有关记载汇集起来为《水经》作注,完成了名着《水经注》。它记述的河流水道共计1252条,对每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和所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及其历史事迹,都作了尽量详细的叙述。不少记载至今还有参考价值。 西汉王朝曾经多次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张骞和他的副使分别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安息和身毒等地,了解到今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一带)、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一带)和南亚(印度一带)的地理情况并写有书面材料。《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就是根据张骞等提供的材料写成的,它们是记载中亚和西南亚最早的地理专篇,对于西域各国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城镇交通、水文、气候以及相互间的距离等都有所介绍。
东晋僧人法显于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西行越葱岭,再南下到印度,在印度居住多年,然后取道海路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回国。《法显传》描述了他所到地区的地理情况,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亚的第一部旅行记。 (隋唐至清初,6~17世纪) 在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隋、唐、宋、元、明和清初时期,中国传统地理学在实地考察、地图、方志和沿革地理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古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出现了新的气象。
实地考察成果 唐代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在今江西省南城县的麻姑山顶上发现螺蚌壳化石,认为这就是沧桑变化的遗迹,写了《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北宋沈括在1074年进行察访时,见到太行山麓有“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于是断定此处是昔之海滨”。他还进一步指出太行山以东的大陆是由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最早对华北平原的形成做出科学的解释。
关于黄河源的正确认识,是由唐代和元苞的实地考察者奠定的。据《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唐贞观九年 (635)侯君集和李道宗曾经到过“星宿川”(今星宿海一带)“观览河流”。元代统一中国后,忽必烈委派女真族人都实考察了河源地区,这次考察的情况在潘昂霄的《河源志》有记载,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一带。
唐僧玄奘继法显等人之后,于贞观元年(627;一说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西行到印度,遍游印度各地,17年后返回长安。他的着作《大唐西域记》对于当时中亚和南亚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地形、气候物产、交通道路、城邑关防、风土习俗、文化政治等情况和特点都有记述。
南宋范成大在实地考察中记述了桂林的喀斯特洞穴和峨眉山的植物垂直分布等现象,并在《桂海虞衡志》中探讨了洞穴的成因。
元代耶律楚材在中亚各地旅行多年,写成《西游录》一书。汪大渊远游印度洋沿岸的亚非各地,着有《岛夷志略》。永乐三年 (1405)以后,郑和等人7次出使西洋(指今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他们从江苏太仓出发,向南航行访问南洋群岛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访问印度、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在《郑和航海图》上绘有从长江口出发至非洲东岸沿途观测到的海岸线、港湾、山脉、岛屿、沙洲、浅滩、珊瑚礁以及所测海洋的深度等,并留下了郑和等人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与郑和一同远航的马欢、费信和巩珍,把沿途所见所闻分别写在《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3部地理着作中。
地图成果 唐代地图学家贾耽绘的《海内华夷图》,“广三丈,纵三丈三尺”,该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开创了以朱、墨两色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宋代沈括绘有《天下州郡图》,南宋黄裳绘有《地理图》,还有刘豫阜昌七年(即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在石版上所刻的不同方向的《华夷图》和《禹迹图》。《禹迹图》上有画方,“每方折地百里”。元代朱思本绘的《舆地图》长宽各7尺,亦有画方。此法在明、清两代绘制的舆图上也常见。画方遂为中国传统地图的特色。 隋、唐时期图经替代了地记,成为志书的主要形式。已知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图经是唐代的《沙州都督府图经》和《西州图经》(均已残)。北宋专设机构修志,志书数量大增,撰写体例定型,由图经阶段进入方志阶段。宋代的代表性方志有《长安志》、《吴郡志》等。明清两代是中国修志的繁盛时期,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8200多种志书中明清时期的占有7000多种。
沿革地理成就 在这个阶段取得较大成果,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各州、县之下,都有沿革地理的内容。宋代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图6)、 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沿革地理专着。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学者从事地理学研究,敢于突破旧的束缚,重视“经世致用”,自觉深入实际考察研究,使中国地理学前进了一大步,萌发出中国地理学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霞客、顾炎武、孙兰和刘献廷。
明代徐霞客从21岁开始出游,30多年的旅行考察取得许多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如他在《溯江纪源》中,以清晰的实测概念为基础,提出“计其吐纳,江倍于河”的论断,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较了长江和黄河的流域面积。《溯江纪源》汇集在《徐霞客游记》中。
明末清初顾炎武严厉地抨击地理学研究中不务实际的空谈和议论,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等。
孙兰在《柳庭舆地偶说》中、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都指出过去的地理着作多停留在“记其事”的阶段,而缺少成因方面的探讨,主张要研究“天地之故”,即大自然的规律;要“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孙兰在论述地形变化,刘献廷在观察物候方面,都有精辟的分析。 (明中叶至清中叶,16世纪末~19世纪中)从明万历十年 (1582)到清干隆(1736~1795)约200年间,是西方地理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的时期。在16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C.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的推动,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和知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对于地球形状、海陆分布以及世圭地理的认识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在欧洲殖民扩张的背景下,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随之将先进的地理知识也传到了中国。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的利玛窦、龙华民、艾儒略,比利时的南怀仁,法国的白晋、雷孝思、杜德美和蒋友仁等。
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中国,1610年在中国北京去世(图7)。他先后编绘出《坤舆万国全图》(图8)和《两仪玄览图》等,将西方的地圆说、地图投影和测量经纬度的方法以及关于五大洲的知识传入中国。
天启三年(1623)艾儒略写成《职方外纪》(5卷),书中附有世界总图和各大洲分图,对世界各地的介绍较为详细,它是最早用中文描述世界地理的着作。同年,龙华民和阳玛诺合制成保存下来的最早在中国制作的地球仪,其上附注中文说明,彩绘陆地和岛屿的形状都较好。此地球仪收藏在伦敦的英国图书馆。
康熙十三年(1674)南怀仁撰《坤舆图说》(2卷)(图9)。中国地理学史
上卷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山岳、江河、潮汐等自然地理知识,下卷介绍世界各大洲和各国情况。所附的地全图已绘有澳大利亚。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康熙皇帝任命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领中国测绘人员完成《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他们完成的全国性的三角测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规定每200里合地球经线一度,每里1800尺,即每尺长度等于经线的百分之一秒,这种以地球的形体来定尺度的方法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还发现经线一度的长距不等。
干隆二十五至三十五年间(1760~1770)蒋友仁等利用了中国学者明安图、何国宗等在新疆测量的成果和已有的地图、资料,编绘成《干隆内府舆图》。蒋友仁在他编绘的《坤舆全图》上介绍了哥白尼的地动学说。

D. 中国的地理范围(详细一点)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领土范围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中国有14个有陆地边界的邻国: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
另外还有6个隔海相望的邻国: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E.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特征

1.地理环境首先决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国最早出现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围,世界最早的物种也是起源于水中,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征是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丰富,瓜果蔬菜产量多。
2.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3.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4.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 ,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F. 中国地理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四大地理区划是哪四个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中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中国的20%,人口约占中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4、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中国的25%,人口不足中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G. 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范畴。

西北地区:
1.概况: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新疆北部的饥孝禅哈萨克族 。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成因——深居烂尘内陆、山岭阻隔
地表景观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着,多沙慎老漠、戈壁
由东向西植被的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3.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主要基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
放牧特点——游牧→定居轮牧,需做好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的工作
4.灌溉农业
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着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5.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塔里木盆地的石油
6.交通
铁路——兰新、包兰、第二亚欧大陆桥、南疆(吐鲁番——喀什)

H.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

多元化,源远流长

I. 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范畴。

1.青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
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地表较为平坦。
气候方面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原在夏天受热明显,因此形成一个位于高空的反气旋—青藏高气压,大大加强了南亚季风强度,并能影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

2.中国区域地理分类中的西北地区指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的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

3.1北方-华北,一般指中国北部3省2市1区所在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
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3.2北方-东北,中国东北地区现在指由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构成的区域。
东北地区西面是大兴安岭,北面是小兴安岭,东面是长白山中部是东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关位置也有明显作用。它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本区是我国经度位置最偏东地区,并显着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从小笠原群岛(高压)发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东南季风,可以直奔东北。至于经华中、华北而来的变性很深的热带海洋气团,亦可因经渤、黄海补充湿气后进入东北,给东北带来较多雨量和较长的雨季。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

4.1南方-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
地形以盆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
影响西南地区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南亚季风。西南全年的大部分降雨都集中在每年的5至10月份,而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为西南的干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但并非西太副高),历年降水量均非常少。
4.2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
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年均温14~18℃;1月均温0~5.5℃;7月均温27~28℃,绝对最高温可达38℃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无霜期210~2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达4500~5000℃。
4.3南方-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地形以丘陵为主,在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起伏和缓。
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4℃,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南亚热带区域。

阅读全文

与中国传统地理范畴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